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0 00:11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作文读后感评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希望能满足你的要求:
"点亮心灵,指引方向——谈小学作文读后感评语的注意事项"
每一篇小学生写来的作文,都像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孩子眼中的世界、心中的奇思妙想以及他们日渐成长的文笔。而作文读后感,更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行独立思考、锻炼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作为老师或家长,在阅读这些读后感时,撰写评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好的评语不仅能肯定学生的努力,更能像灯塔一样,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因此,撰写小学作文读后感评语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关注“读”与“感”的结合,评价思想深度"
读后感的核心在于“感”,即阅读后的感想、体会和思考。评语首先要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原文,他们的感想是否与原文内容相关联。要评价学生是否抓住了原文的主旨、人物的特点或情节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评价。避免学生只是简单复述原文内容,或者感想空洞、泛泛而谈。评语应具体指出学生从原文的哪个部分获得了启发,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并鼓励他们表达更深入、更独特的见解。例如,可以评价:“你从文中‘小明’面对困难不
江苏南通北城小学课堂。王俊荣摄/光明图片
浙江湖州织里镇轧村中学的“校园读书会”。新华社发
不久前,某省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在作文课后冲出教室,爬上栏杆坠落身亡。当地教育部门针对家长和网友反映的问题展开调查,日前依照党纪政纪对涉事教师作出了处理。从一些新闻报道可以看出,人们对事件中的作文批改有不少讨论。老师对学生在作文中呈现的个性化的想法或不全面的认识该怎样处理?怎样的批改可以和学生形成良性沟通互动……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一零一中学特级教师程翔、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煜晖。
作文批改,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是教书育人的一种渠道
记者:作为学生,我们都有着老师批改自己作文的记忆,但不同老师对作文的批改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作为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您如何理解作文批改?好的作文评价关键点是什么?
程翔:每次作文都应有明确要求。教师的评语一定要与每次作文的目标要求相对应,比如这次作文要求“选材要典型”,那么批语就围绕这个要求来写,其他方面即便有些问题,也可以暂不写出批语。作文批改切忌面面俱到。现在的问题是,教师要求学生写作文,但是写作的要求并不明确,重点并不突出,导致学生心中无目标,教师批语无针对性。
写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教师首先要懂写作。所谓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写作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窗口,教师批阅学生作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包容学生各种想法,发现有突出问题,可以找学生当面谈一谈,促膝谈心,不一定非写成批语不可。作文评价的关键点,是发现学生作文闪光之处,同时指出是否符合本次写作的要求。
李煜晖:作文批改有两重功能:一、它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环节,作文批改的目的在于发现优点、指出问题。二、作文批改是师生交往的媒介。通过笔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情绪变化,甚至家庭情况、交友情况、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这些都是育人的契机。有些老师对作文批改的理解比较狭隘,仅仅把作文批改当成教学行为,忽视了背后潜藏的教育功能。其实,每篇作文都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有智慧的老师,能从写作中发现学生的现状和问题,它实际上就是教书育人的一种渠道。
作文评价标准随着学生写作的目的取向不同而不同。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写作有三种目的取向:第一种叫做阅读理解的目的取向。教学生一篇课文或者读一本书,学生的理解程度怎样,形成了哪些思想认识?这时候老师可以让他去写读后感,鉴赏评论文章。第二种叫做文学创作取向。语文教学不单要做阅读理解,还要让学生尝试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创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创意表达,用文学作品表达对人生世态的理解。第三种是最常见的,叫应试取向。目的取向不同,评价标准就不一样。在阅读理解取向的作文中,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观点、证据和逻辑。文学创作取向的写作,第一个标准就是符不符合体例,第二个标准就是是否具可读性、合理性和感染力。应试取向的写作,重要有三点:一是切题;二是书写、用词、结构、选材等是否规范,立意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取向;三是深刻和富有创意,这是最高的标准。
优秀的教师,总是蹲下身子,和孩子用同一个视角看事物,然后去引领
记者:现在的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写作内容常常出乎想象。对作文中出现一些“出格”的文字,老师们应当如何面对?
程翔:“出格”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很正常。教师要艺术地处理各种问题,不要板起面孔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都属于正常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及时引导、启发,切忌简单粗暴。所谓作文内容“不积极”,其实很难界定。换个角度看问题,特别是从未成年人的角度看问题,可能会好一些。一个优秀教师,总是蹲下身子,和孩子同一个视角来看事物,然后才知道怎样去引领。
李煜晖:我想先定义一下什么叫出格。所谓出格,就是违反了成年人常见的阅读期待。换句话说,出格本身就是成年人强加给未成年人的评判。具体来说,成年人认为出格一般有几个表现:一是学生尺度较大的幽默或调侃;二是用一些个性化词语,比如网络语言、表情包之类。三是不积极,逃避责任,找不到价值感、存在感,或者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等。
这个问题老师应该如何面对?第一,珍惜学生的信任感。学生在你面前不矫揉造作,刻意去写一些让你觉得有意义但又没内容的话,这是信任你。第二,要承认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孤僻内向,说话比较晦涩,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积极开朗,有明确的志向和追求。这一定是坏事么?中国古代的一些艺术家、文学家,他们有的人生观其实蛮消极,他们对人生有另一个向度的思考,创造出我们一般人创造不出来的伟大的作品。第三,要承认世界的多样性,这里主要是针对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的现象。社会总会有不公平、不正义甚至是邪恶、丑陋的现象存在,这为写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素材。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无非是展示美或暴露丑。展示美是为了引导别人向上,暴露丑是为了改变社会,需要更大的勇气,同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只有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第四,要体现评语的启发性。只要学生批判的问题客观存在,批判过程有理有据,就要认可。反之,对社会的批判偏激、片面,我们要启发他,引导他正确看待。
热爱生活不能掩耳盗铃,积极向上不能头脑简单、闭目塞听
记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现实中,老师应该如何引导?
程翔: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写作教学往往能体现教师的心灵是陈腐还是鲜活。如果教师的心灵是陈腐的,就很难让学生写出鲜活的文章来。不一定要求学生非得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几百字的应试作文,完全可以放得时间长一些,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不要用应试的心理去要求学生的常规作文,而是要从写作学的角度去要求学生的作文。最近,我让学生写了一个题目“后悔药”,一下子把学生激活了。有一个学生竟然写了18000多字的短篇小说!当然,想做到这些,教师本人一定要全力去研究写作学,成为一个真正懂得写作的教师。
李煜晖: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而不是羞于表达,怯于表达,懒于表达。先要鼓励学生尽他所能去写,别给他任何条条框框,这样学生才能敢写、多写,而且每一次作文都要及时鼓励和反馈,越是年龄低越要这样。到了中学阶段,再从文章学的角度对他进行约束。这时他已经敢写,也不怕你给他改了,这叫“先放后收”。第二是以读代写,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通过阅读寻找模仿的榜样,在作文教学时老师一定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考虑。三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当然,我们一定要对这些概念做好界定。在信息提取过程中努力还原社会客观真实的样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直面问题的勇气,这才叫关注现实。知道了生活的真相还仍然热爱它,这才叫热爱生活。正视和直面人生和社会的困境,脚踏实地去解决问题,这才叫积极向上。关注现实不等于为现实唱赞歌,热爱生活不等于掩耳盗铃,积极向上不等于头脑简单、闭目塞听。只有这样定义,学生才能真正写出“真情实感”,不然那只是某些人想要看到的“真情实感”罢了。
教师首先应该有正义感、有勇气,学问要渊博,志向要远大。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综合的、潜移默化的。如果老师自己没有勇气,没有是非判断,也没有正确价值观,无论在技术层面上怎么指导,都不可能真正让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教书育人,尤其在作文教学中,应该以身教为先。另外,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做作、虚伪,功利心十足,不把学生当成跟你一样平等的人,这样的姿态注定行不通的。(本报记者 靳晓燕)
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澎湃新闻
11岁意外身亡的小学生缪某某牵动人心。
在她留下的这篇《三打白骨精》读后感中,缪某某运用联想重述了故事,添加了许多细节,并提炼了感想:“有些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都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的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在作文本上,老师批注了“传递正能量”。 “正能量”与年幼生命的逝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刺痛着人们的心。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和老师的评语
这起悲剧性事件还在调查中,不过,或许可以探讨的是,哪些元素可以作为小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吗?而由此话题延伸出的,则是儿童的自我表达,以及该如何看待儿童习作的问题。澎湃新闻就此采访了儿童写作、儿童心理与儿童文学等方面的专家,他们分别是有15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郭霄、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费俊峰、剑桥大学儿童文学硕士陈伊潇、三明治写作学院创始人李梓新。
“传递正能量”可以作为小学生作文的评语吗?
在小学语文教师郭霄看来,在小学作文考试的评分标准里确实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标准,“但这个标准是孩子们写作努力的目标,不存在强加意味,”郭霄说,“孩子们在习作中都会有各自的想法,老师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可以帮助孩子们协调想法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因此当老师依据自身的经验,判断一些习作在结构、表达、立意等方面会出现问题时,就会去指导,帮助孩子们批改,特别是孩子们有些作文的选材可能会出现在考场作文中,老师们就会格外关注(得不着分)。 ”
剑桥大学儿童文学硕士陈伊潇认为,如果对孩子有足够的同理心和共情力,(那位)老师也许就不会写下这样的评语。陈伊潇也并不想苛责任何一个老师,她认为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的成因很多,这背后也反映出了一些有时代性的问题。“那个年代的成年人倾向于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倾向于以教育者的姿态来看待儿童作文。而我认为老师不必要总是去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陈伊潇说。另外,负能量其实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系列里面“一直打来打去”,是不是也很“暴力”、很“负能量”呢?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费俊峰认为,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积极的心态和行为确实会造成更加积极的结果,但儿童肯定会有负面感受,通过课堂作文表达出来无可厚非。而孩子能感受到社会险恶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积极快乐的时候反而写不出什么东西的,因为光顾着快乐了,所以人对负面事物的体验会更深刻,感受力和感染力更强。” 费俊峰说,“传递正能量”是一种单方面简单化的操作,大人们以为“负能量”影响孩子的成长,但让一个孩子不能完整地感知和觉察自己的感受,是对儿童发展不利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应该以“传递正能量”为由否认和压制孩子的真实表达,更不应以自己的经验去替代孩子感受。老师们应该相信,孩子们可以对正能量和负能量都承担责任。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费俊峰的看法是,如果一味要求表达正能量,会让儿童以为真话还有负面情感是不能表达的,他们会压抑下很多情绪。更糟糕的是,他们会在内心建构一个分裂的世界,情绪的完整性也受到了影响,他们不能形成在青少年期,尤其是青春期的稳定的自我同一性,就没法确立完整的自我。
语文课不应该是阻碍或压制孩子的表达,反而应该用来帮助孩子丰富他们情感表达。费俊峰痛心得表示,“这样的悲剧,是我们整个社会问题的体现,我们不仅要反思学校的教育怎么了?也要反思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对孩子有没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和期待?”
我们应该从小学生作文中期待什么?
郭霄指出,这个事件体现的是现行的作文标准与学生个性之间的矛盾,标准必须有,否则教学就没有了目标,不成体系。考场作文与平日的即兴习作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老师要帮学生规避掉这个风险,让学生具备应对考试的能力,因为老师是要对学生的成绩负责的。”郭霄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霄给语文老师们提出了建议,老师们一方面可以借助日常的读写教学,帮助学生们提升核心素养,增强读写能力。毕竟能写出一笔好文,是过硬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让学生理解并区分哪些文章是日常作文,可以更加自由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独立的个性的观点,而哪些东西是可以运用于应试的,保证符合标准,能够得分。“这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们可以教会孩子更加智慧地去应对不同的情境。当然,我们的整个社会共同愿景,还是营造出既能考查能力,又能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空间的形式,但这是需要摸索,并要经过实践来检验的。”郭霄说。
不过,在李梓新看来,好的写作本身就是与好词好句、拔高思想这样的应试标准绝缘的。“现实是,儿童写作能力与体制内作文完全是两种体系。作为一名父亲,我从来不从作文这个体系中去评判我孩子的写作能力。今天清醒的家长也可以把作文就当成一种应试教育。”李梓新说。
李梓新也并不避讳他对当前作文教育的批评。他认为真正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在现行的作文教育体系中得到培养。李梓新也在他的公众号中直言,“读后感”、“看图写话”、“记叙文”以及根据材料展开联想等等文体,在当今社会上已经找不到多少对应的写作需求了。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没有反映这些变化。从儿童写作中期待的应该是“有没有画面感,有没有创造力,有没有文字的美感,有没有对事情的思考和关怀。”李梓新具体谈道:只有保护住孩子的兴趣,保护住他们对写作的热情和好奇心,才能保护住他们的写作能力,不应该用压制的方法,而应该一点一滴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哪怕是重造一个比喻句,想出一个天马行空的意象等等都可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