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0 01:1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南怀瑾先生读书笔记应注意事项的作文:
"汲取智慧,勤勉持恒——南怀瑾先生读书笔记的写作要则"
南怀瑾先生,一代宗师,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其著述与演讲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研读南师著作,不仅是为了了解知识,更是为了开启心智,涵养德行。若要撰写一份高质量的南怀瑾先生读书笔记,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尤为关键:
"一、 心怀敬意,秉持谦逊之心"
南怀瑾先生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其论述往往纵横捭阖,见解独到。面对这样一位智者,作笔记时应首先怀有敬意,不以个人浅见轻易评判或否定。笔记的目的是记录、理解与反思,而非辩驳。保持谦逊的态度,承认自己的知识局限,才能更虚心地去体会书中微言大义,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真正汲取其思想的精髓。
"二、 注重整体,把握核心要义"
南师的著作常有“由博返约”的特点,旁征博引,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民俗、养生等方方面面。在记录时,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努力把握文章或章节的整体脉络,提炼出核心观点与主旨思想。例如,在《论语别裁》中,南师不仅讲解原文,
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接触了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在这个加速转型、纷繁浮躁的社会,感觉读先生的书,就像一盏明灯,提醒我们不忘来时的初心,夜行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途,越读越想多读一点他的书。2017年,我继续读《南怀瑾选集》。说来也怪,不经意翻到读初一时儿子的作文本里,居然看到了他对南怀瑾先生的崇敬。这或许就是缘吧。
南怀瑾先生是温州乐清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国学大师、教授。先生曾出资与浙江省政府共同兴建了金温铁路,后来又在江苏苏州创建了太湖大学堂。先生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并对于医学、天文、拳术、诗词等皆有专精,可谓是博学多才。先生著述极为丰富,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著作,曾被译成英、法、韩、西班牙等八种语言,影响了众多中外人士。
南怀瑾先生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这是何等的境界!先生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通过对儒、释、道三家学问的演绎和归纳,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告诉人们:东方有圣人,西方也有圣人,此心同此理亦同的道理。我理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十九大报告又开宗明义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理解党员干部的初心就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毫不动摇,做到心中有爱,常存善念,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当前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人们似乎找不到来时的路了。“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人们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大都在追名逐利,而且欲壑难填、永不满足。其实幸福就是一个心境而已,幸福就是欲望比现实小一点点。作为一名政府办公室的党员干部,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把握当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认认真真干活,踏踏实实做事,每天做到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多贡献力量,多奉献自己。
结合政府办公室本职工作,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为促进金义都市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出谋划策。旅游业是我市五大千亿产业之一。目前,全市旅游人次已突破1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0亿元,我市旅游经济总量迈进全省第一方阵。旅游工作可用三句话概括:一是花若盛开蝶自来。就是要与三条廊道建设、美丽金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结合起来,加大旅游重大项目前期谋划、招商选资、落地见效。以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推进为载体,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建设。要争创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加快推进双龙景区、花园村、牛头山景区、仙华山景区等一批5A级景区创建,全面推进一批4A级景区和3A级景区村庄创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厕所革命的批示精神,以旅游厕所提升改造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全市旅游产品质量。二是酒香还需勤吆喝。就是抓好旅游精准营销创新。“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项目就是一个旅游营销创新的范例。以目标旅游客源市场为主导,组织开展金华旅游主题宣传推广活动,推销金华特色旅游产品。国内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推广客源市场,省外赴上海、苏州等城市主推休闲、度假、养生等金华特色旅游产品;省内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分别举办金华旅游四季发布推广活动,主推周末游、亲子游、学生游、职工疗休养游等主题产品;境外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组织赴香港、国外举办推广活动,主推黄大仙文化、古村落、研学、义乌“新丝路新起点”组合旅游线路产品等,加大与沿线国家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自媒体时代微营销,依托金华旅游公众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进行旅游资讯精准推送。三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就是要不断提升金华旅游服务软实力,努力延长来金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平均消费。高铁和高速公路给游客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方便游客“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目前全市游客平均停留时间1.98天,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可挖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硬件不足软件补,就是要用金华的好酒、好菜、好故事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来招待客人,满足游客的胃,留住游客的心。要充分挖掘金华深厚的文化底蕴资源,推进旅游业与各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旅游产业链,整合金华特色景区、酒店、餐饮、旅游商品、交通、导游服务等各环节资源,建设“品质金华游”智慧旅游线上平台和旅游集散中心线下平台,加快提升旅游服务软实力,全方位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服务需求,从而达到“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时常有朋友问及关于读书尤其是读书方法的问题,我觉得不妨先读两篇文章:古代的是朱熹《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现代的则是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两位先贤不仅饱读诗书、博通经史,而且极为恳切,所写皆为“拙诚”之语——这不只是为学的品质,更是为人的品质,学品高、人品好,文章自然对读者启发颇众。不像有些时贤,指导读书常常兴奋异常刹不住车,下笔洋洋洒洒难以自休,然而时时言不及义,细看之后,发觉他其实没读过几卷书。因此奉劝读者诸君,与其听“砖家”方法指导,不如多读几册好书。
可是两位先哲的高论不约而同地基于一个立场,就是他们的读者皆酷爱读书,假如你不喜欢读书,那么其方法的效果就要打折甚至归零。但确实就是不喜欢或者“死活读不下去”倒也简单,尽可以去玩音乐、玩美术、打球、追剧或者怡情式玩牌、电竞,和读书本来没有高下之分,读书原本不是清高事。问题是有人想读,又遇到困难,有人不想读却因为“有用”而不得不读,于是就产生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譬如:
有些名著距离我们现代社会有些遥远,用了一些句式语法和词语让我们有些读不懂,所以更加没有耐心去读,怎么办?
读到自己没兴趣但有用的书,就会读得很慢或者不看了怎么办?
感觉读书有用,但是读了记不住,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是不是一本书得多读几遍?读书要不要做笔记?
不难看出,提出上述问题的读者内心纠结煎熬,或者把读书看成极为神圣或崇高的事,偶尔读几本,就觉得完成了一项天大的工程,激动不已:我读书了!一旦摸不到门径,就会耐心全丢,甚至自责委顿。还有人本不喜欢读书,但是因为“有用”而被迫读书,为“千钟粟”读,为“颜如玉”读,为“黄金屋”读,所以一心寻求终南捷径。
如前所述,读书不是清高事,对待读书最好持一颗平常心,最理想的读书形态莫过于把读书当成一种日常方式。鲁迅先生把读书分为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对于“职业的读书”,他老人家认为:“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学子应考,教师备课,学者为学,多属于此类,旧称“为稻粱谋”,读不好则如大先生言“于饭碗有妨”。而对于“嗜好的读书”,约等于周瑜打黄盖,你情我愿。一言以蔽之,无论因为“有用”而被迫读书,还是因为嗜好读书,遇到困难都应自行解决,没有什么人可以像武侠小说中的奇遇,给他提供“真经”或“大法”,然后让他功力倍增,一统江湖。
然而读好书毕竟是嘉行,即使是功利性读书也应该善待,如果有心得应该“不揣冒昧”与同道分享共享,而不是像老舍《断魂枪》中的武师沙子龙坚决“不传!不传!”
比如第一个问题提到因为“用了一些句式语法和词语让我们有些读不懂”名著,这个问题的提出者找了一个可爱的托词,他有点儿小懒惰。众所周知,“互联网+”平台最强大的功能之一就是检索,过去遇到文字障碍,需要翻检国民工具书,或者进一步查阅《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甚至相应专门工具书;现在有了强大的检索平台,文字障碍症迎刃而解,而懒于查阅症属于心魔,只有自己可以疗治。
如果读书不是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要完善知识结构或者做点儿学问,那必须进一步构建一点儿文字学或训诂学的基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传承数千年,没有底子显然读不懂。韩愈《科斗书后记》中说:“思凡为文辞,宜略识字。”清代至民初的许多著名学者也主张“读书须先识字”,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外国经典也是一样,如我们不懂外语的人只好拾人牙慧。有时读了同一著作的不同译本,感觉简直就是两本书,甚至有受骗感觉却无可奈何,比如同为屠格涅夫的著作,丰子恺译作《猎人笔记》,黄伟经译作《猎人手记》,纯然两种风格。据说欧洲大陆观念,如果只从英译本学习,也如同只买到二手货而不纯粹不精到。教书也好,为学也罢,相应的文字基础必须精心垒筑。否则,即使精神殿堂就在眼前,也无法登堂,更遑论入室。
其次如果想读懂经典原著,又尽可能减少文字障碍,那最好选择优质出版社,按照自己的基础选匹配的版本。以《论语》为例,如果入门打基础,可以选择杨伯峻的著本,虽然学界对它多有批评,但是那属于学术问题,打基础综合衡定还是它合适。李泽厚、南怀瑾版本虽然名头大,但个人主观色彩太浓,不过借《论语》浇自己心中块垒。杨先生的侄子杨逢彬教授的“新译”据说借助了大数据成果,然而夯实基础还是叔叔的版本可靠。有人觉得读原著有文字障碍,索性读白话本或者简缩本,那就等于约会奥黛丽·赫本,赴约的却是赫本高邻二大妈,苦苦追寻的帅哥竟然就职于东西厂。偶然也有例外,比如郭沫若翻译的“楚辞”,高蹈清贵胜过他本人创作的《女神》;台静农在台湾主持翻译的白话《史记》《资治通鉴》也是良心之作。可读白话本或者简缩本毕竟是佐餐或点心,汲取营养还是需要读原典。
阅读外国经典更需要选取译笔达雅的译者,以减少人为阅读障碍。多年前白岩松讲过翻译界乱象,把“我走了”改成“我离开了”,一个新译本就此问世。如此译本败坏的不只是知识体系,还有价值系统。像我的哲学思维极差,读西方思想巨著浑浑噩噩,然而读何兆武先生翻译的《社会契约论》却一派清明,何先生学贯中西、博雅淡泊,故而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而低劣之作则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毁弃读者读书的根基。内心傲娇的王小波读查良铮翻译的《青铜骑士》钦佩不已,并调侃粗制滥造的译本把普希金作品译成了二人转;江枫先生译狄金森诗歌《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十分精妙,而另一译本则“欢腾”十足,过于接地气。阅读经典,好版本不会故作深奥,文字障碍也相对少,且不会拉低读者的审美品质。读书养性,一旦眼光养成,阅读经典就可以根据个人趣味去选取,比如读莎士比亚作品,究竟是读朱生豪译本还是读梁实秋译本,尽可以由着自己心性,因为自选,时代、文字的障碍自然随之消除。
至于对所读之书“没兴趣但有用”,按鲁迅先生的说法,“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既然属于“最大部分”,关键是“有用”,那只有坚持下去,放弃“不看了”得不偿失。“读得慢”如何解决呢?朱子所言语重心长: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等到腹内精读了几十种典籍,就可以“跳读”“快读”。好像陈平原教授说过,读书如他们广东人煲汤,“急不得也么哥”。
“读了记不住……是不是一本书得多读几遍?”记不住,又“有用”,当然必须多读。至于几遍——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学者余嘉锡先生则说:“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百遍”还是“三复”——记住为止。“要不要做笔记”呢?如果是“嗜好的读书”,完全由着自己。如果是“职业的读书”,同样学贯中西的朱光潜先生主张“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而且需要在精微之处做批注,如此则可以培育鉴赏力、思辨力、创造力和学术素养,悉心训练之后,教书育人做学问就可以规避错误、高效优效。
萧伯纳说:“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所以读书不能满足做书橱,还应当独立思考,并结合现实把书读活。读书虽不是清高事,然而从中无限恒久获取精神财富,这是何等精彩绝伦的秘径,如同前述狄金森诗内的箴言: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作者系济南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7日第9版
作者:刘笑天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