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0 01:28
写作核心提示:
## 读书笔记大全750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读书笔记大全750作文,旨在通过阅读和笔记,提升对书籍的理解和思考,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文字。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材与立意:"
"选择合适的笔记内容:" 750字的作文不可能涵盖所有笔记内容,因此需要仔细筛选,选择与主题相关、最有感触、最能体现书籍精华的部分。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观点:" 书籍的主要观点、论点是什么?作者想通过这本书传达什么信息? "精彩段落:" 书中有哪些句子或段落让你印象深刻?它们是如何表达观点的? "人物形象:" 书中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他们的性格、命运、行为有何意义? "情节发展:" 书中的情节发展是否跌宕起伏?有哪些关键事件?它们如何推动主题的表达? "个人感悟:" 阅读过程中,你有哪些独特的感悟和思考?这些感悟与书籍内容有何联系? "确定明确的主题:" 作文需要有明确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能够概括你选择笔记内容的中心思想。主题要简洁、鲜明,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立意要深刻:" 仅仅复述书籍内容是不够的,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意
第715章 周而复始(上)
杜兵、楚休宏等人赶紧过来与祝焱见面。
侯卫东介绍道:“这位是杜兵,以前我在成津时的秘书,小伙子在省委组织部工作,这位是楚休宏,周省长的秘书,这位是段英,以前在沙州日报社工作,现在是岭西日报的大记者。”
祝焱看了看段英,他记忆力甚好,甚至记得段英是宣传部长刘军家的媳妇,当初从绢纺厂调到报社,刘军还来找了自己。他见到段英此时才有身孕,便猜到已经不是刘军的儿媳妇。
侯卫东又指着曾宪刚道:“这一位以前是上青林的尖山村村委会主任曾宪刚,后来开石场赚了钱,在岭西开了商店,是上青林出来的大老板。”
祝焱特意与曾宪刚握了手。
“这些都是你的老部下,祝书记,能接见我们吗?”侯卫东看到祝焱是一家人来吃饭,心里明白他肯定是家宴,不过还是发出了礼节性的。
果然,祝焱拱了拱手,道:“我难得陪家里人一起吃饭,就不和你们年轻人掺合在一起了。”
老邢陪着侯卫东给祝焱挑了一间环境最好的房间,安排饭菜之时,侯卫东低声道:“这桌饭菜算在我的头上,弄点拿手菜,最好是有特色的。”
老邢不假思索地道:“我这里有才进的风干野鸡,还有扁鱼,都是才从沙州拉过来的,绝对正宗。”
“祝书记是家宴,不用多,要精。”
“好,我这就亲自去选。”
老邢出去安排菜品,侯卫东就陪坐在祝焱身边,他与祝焱一家人都很熟悉,虽然祝焱明确表态是家宴,可是侯卫东没有把自己当成外人,祝焱全家更没有把他当成外人,大家挺自然地围坐在一起。
侯卫东夸了祝梅一句:“祝梅,你普通话说得挺好。”
祝梅此时平静了许多,道:“我的听力还是差一些,说快了听不清。”
侯卫东就放慢了语速,道:“大学毕业了,还准备读研究生吗?”
祝梅点了点头,道:“我除了画画,什么,都不会,还要继续学画。”
侯卫东开玩笑道:“你得送我几幅画,我先收藏着,等祝梅以后成名了,这些画就成了无价之宝。”
祝梅又道:“李阿姨还在香港吗,我暑假还想去看她?”
侯卫东心里只觉得被微微刺了一下,道:“李阿姨长驻香港,很少回来。”
与祝梅聊了几句,侯卫东和祝焱的话题就转到了黄子堤和易中岭身上,这个话题他们在电话里已经聊过,此时面对面聊起这个话题自然又不一样,祝焱问了些细节,感慨了一句:“这事做得很好,这几年你若是顶不住黄子堤的压力,说不定你也要跟着陷进去,外圆内方,这词看来是为官场人量身定做的要,可是真要做到着实不易啊。”
他原本想说“这事周昌全也有责任”,想到侯卫东给周昌全当过秘书,也就把话留在了口里。
侯卫东说了实话,道:“我顶了数次黄子堤,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易中岭,易中岭是什么人,在检察院的案子中我看得很清楚,与这种人打交道迟早要出大事,这也是我宁愿得罪黄子堤,也不愿意帮易中岭办事的原因。”
祝焱道:“黄子堤在国外不回来,对于现在的沙州是好事,若是回来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要受到牵连,若搞成了当年茂云那样的大案,将对沙州的发展将产生极坏的影响,沙州干部的发展也要受到影响,我到茂云这么多年,现在才将当初的恶劣影响消除。”
侯卫东认为祝焱的看法很现实,尽管这个观点不太符合法制理念以及传统善恶观,可是现实就是如此,守着理念办事固然崇高,是清淡主义者的最爱,而办实事的干练领导人不这么固执。
等到菜上来,侯卫东要了一瓶酒,陪着祝焱喝了两杯,很快就到了七点,他起身告辞之前,在心里犹豫了一会,决定还是说实话,道:“那我过去坐一坐,我们那边还没有开席,还在等着赵东副主任。”在赵东与祝焱之间,侯卫东感觉很微妙,这是官场中可以意会的东西。
祝焱“喔”了一声,道:“赵东要来,他是大忙人,能陪你们这些年轻人来吃饭,难得。”
侯卫东就笑道:“赵东也是年轻人,是年轻的老领导。”
祝焱知道赵东作为省委书记秘书的份量,暗道:“这几年时间,侯卫东算是彻底上道了,他悟性高,如果抓得住机会,前途不可限量。”等到侯卫东离开房间,他道:“等会赵主任来了,我过来敬杯酒。”
等到了七点,赵东这才过来,刚等他坐下,侯卫东似乎无意地道:“沙州印象生意很不错,不少在沙州工作过的同志都喜欢在这里吃饭,茂云的祝书记也在隔壁。”
赵东在当沙州市委组织部长之时,祝焱已经是茂云市委书记了,听闻祝焱也在,赵东没有拿架子,主动道:“祝书记在隔壁,那我去敬杯酒。”
祝焱是茂云市委书记,也是岭西省委委员,在岭西也算是上得了台面的人物,赵东为人原本就比较低调,过去敬酒也在情理之中。
侯卫东连忙带着赵东到了祝焱所在的包间。
见到赵东先过来敬酒,祝焱站起来与赵东握了手,笑容满面地道:“赵主任,你什么时候到茂云来视察,我们都是久旱相逢甘露。”他口里说着话,心里想道:“人们都说赵东架子大,不好说话,现在看来也好相处,侯卫东这小子机灵。”
赵东与祝焱应酬了一会,由侯卫东陪着回到年轻人所在的包间。
晚餐结束,已经到了十点,大家这才尽兴散去。
侯卫东将赵东送到了小区门口,赵东略有酒意,分手告别之时,道:“我从沙州到省里的减负办,把全省市县几乎跑完了,对农村负担问题了解得越多,而了解得越多,才知道凭一个减负办解决不了农村负担问题,我们努力工作,最多能解决极少数的违法行为,大多数负担确实是符合政策规定的农民负担。”
侯卫东听懂了赵东的意思,道:“农民负担确实与少数基层单位有关,可是大部分负担还是现行体制和国家财力所造成,要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中央必须得有大政策。”
赵东点了点头,道:“我从沙州市委组织部被调到了省减负办,事情起因其实是在成津,当时你还在成津主持县委工作,我在双河村搞了调研,就发现了农民负担中存地的问题,后来这篇文章被加了编者案发在了内参上,我调到省里减负办之时,心里是想不通的,认为这是朱民生在排挤我,现在回想起来,没有在减负办的工作,我对岭西农村就不会有深入的了解,光靠走马观花的调研是不能了解农村真实情况的。”
“而没有在减负办工作的经历,我没有到省委办公厅工作的机会,这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官场起起落落,谁又能看得清楚。”
赵东平时挺稳重,今天与一群年轻人喝了酒,又与当年的当事人在一起,话就稍多了些,也说的是心里话。
侯卫东接过话头,道:“写编者案的那位衡山是沙州大学段校长的儿子,今天原本也要来参加聚会,临时有事来不了。”
“衡山文笔犀利,我还想见一见他,作为中央媒体记者,搞好关系挺重要。”听到侯卫东无意中提起了沙州大学,赵东又想起了另一个倩影,道:“郭兰是不是调到沙州大学,她很有前途,怎么就想回大学,如果真要回大学,完全可以到岭西大学,岭西大学才是全省最好的大学。”
侯卫东不喜欢听赵东提起郭兰的话题,应付着道:“我估计是郭教授去世,让郭兰产生了回大学的想法。”
赵东又与侯卫东握了手,道:“郭兰在沙州大学工作,如果有什么事情找到你,卫东可以开绿灯。”他是聪明人,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发现了郭兰确实没有同自己谈恋爱的想法,他的身份和修养让其只能觉得很是遗憾,而无法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看着赵东回了家,侯卫东这才回到了金星宾馆。
躺在了金星宾馆的大床上,透过了落地窗,他可以看以外面明亮的路灯,想着自己的经历,不禁问自己:“当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为了国家和民族,这个题目似乎大了一些?”
“为了求得一碗饭吃,可是我早已解决了生存问题,用得着为了官位而四处奔波吗?”
“当官就如爬山,一山还有一山高,永远都没有尽头,等到终于爬上高位,已经是年龄已高,身体衰弱,那不停爬山到底有何意义?”
几个问题不停在脑海中盘旋,最后,侯卫东用上青林一句土语结束了此次头脑风暴:“是什么虫就得钻什么木头,我既然在沙州副市长的位置上,就得把事情做好,这是职业道德,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转念又想到:“我现在能进能退,实在是偶然得很,如果当年我不是在上青林开了石场,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我还能这样潇洒地能进能退,还能有这种良好的心态吗?”
半夜,梦中与郭兰见了面,两人在沙州学院的教授楼里,看着带着雾气的湖水,听着若隐若无的钢琴声,醒来之时,天已大亮。
回到了沙州,参加了代市长宁玥召开的第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会上的议题不少,侯卫东明确提出了沙州南部新区融资项目的议题。
宁玥还是同以前一样的尖锐,并没有因为是“代市长”而藏锋,当侯卫东提出了南部新区的融资项目以后,她道:“沙州是岭西第三大城市,可是全市干部的金融理念与第三大城市不相匹配,金融能力是市政府领导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卫东市长这个议题提得很好,说明他是考虑到了融资问题,我们仅靠财政资金是建不好沙州城。”
宁玥话锋一转,道:“这个议题我觉得今天先不研究,我认为应该研究的是全市融资问题,而不仅仅是南部新区的问题,卫东市长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的想法就是由你来牵头做这事。”
在沙州,一般都是由常务副市长来分管经济工作,宁玥这样安排,就是让侯卫东做了常务副市长的一项工作。
侯卫东很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抬起头来,正好与宁玥眼光相对,宁玥眼神颇有些意味深长,若无其事地从侯卫东脸上掠了过去。
新一届市政府班子,姬程从省里下来,做事高调得很,马有财在基层老油子,做事诚府深得很,钱宁是差选上来的,威信不太够,宁玥当了代理市长,她第一个要用的人就是侯卫东。
本章完点赞收藏加关注,阅读更多内容!大学课堂上,书单向来必不可少,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尤其如是,老师们少不得念叨几句“你们出了社会,别的技能不会,好歹也得比别人多读过几本书,多认得几个字吧”。
然而,当代大学生在学业之外,社团、实习、娱乐……生活多姿多彩,能分给“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于老师语重心长交代的“必读”书目态度不一、完成情况也因人而异。
老师布置的“必读”书目你读了多少?哪些书让人印象深刻?待到“多年媳妇熬成婆”后,一些曾经的学生,如今也成为讲台上的老师后,还会给学生布置“必读”吗?我们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一些网友。
托尼:
我在求学阶段对于“必读”书目的阅读量有所区别。本科时候“必读”很多,我不能保证每本精读,但至少都会翻过,或者读一些简介性的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读《西方行政学说史》。到了博士阶段,每本“必读”都会读,因为上课人数为个位数,不读肯定“穿帮”。
现在我自己在大学当老师,我不会给学生布置“必读”,因为每学期要讲的书有很多本,只能给学生布置一些推荐书目,他们自己去读,而我是按照学生没读过任何文献的前提来备课的。
雨诗:
我还是认真读过一些老师布置的“必读”的,因为每位老师在课上都会推荐他研究领域里或者是他自己看过的一些非常好的书。到现在数数,至少也有上百本书,有一些书名经常被提到,选修课、专业课都提的书,其实会重要一些,我会选择去读一下,其他就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读。
我印象深刻的一本就是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因为主要讲到西方构建起对东方的误解与偏见,从这样一个视角去理解我们国家现在的对外传播、文化现状都非常有启发性。
纯情牡丹:
课上老师要我们做报告的“必读”书我都读了,不需要做报告的书,我就在豆瓣上看看简介。有兴趣的话会读,感觉没什么意思就不读。总体来看,读了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印象比较深刻的书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A Room of One’s Own、《大教堂》和In Cold Blood。还有一些书篇幅很长或者阅读难度很大,诸如《白鲸》《规训与惩罚》《奥兰多》《尤利西斯》。
其中麦尔维尔的《白鲸》(上译版,译者曹雍),篇幅冗长,内容庞杂。囿于当时的写作技巧,独白突兀,对话也过于戏剧性。可能是译本的原因,语言枯燥乏味,故事和大量描写也叫人头大如斗。我本身对于诗歌鉴赏力有限,其中充斥的大量诗歌实在是读得艰难。更遑论其中夹杂的寓言和宗教隐喻,基本上看不懂。如果已经习惯了阅读卡夫卡以降的现代作品,又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定力,《白鲸》是很不友好的。从厚度和重量而言,这本书倒是很适合在打架的时候用来砸老公(不要瞄准头)。
独山:
老师布置的必读书目,我一般都没有读完,但会挑几本读。我读书速度有点慢,可能一学期下来,书比较多的课,能看差不多两本。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一本《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这是一本真实的“大部头”,当时,老师给了一个书单,让我们从中选一本来写读书笔记,但特地挑出来这本书说:这书大概有750页,如果以此来写读后感的话,这本书可以加分,我刚开始是为了这个目的试试来读。
这本书真的非常长,我花了两三周才读了个大略,里面内容写得非常详实,从很古早时期,还没有印刷术的时代讲起,再到后来古登堡时期,论及传播技术的整体流变,算是一本历史读物。
还有几本让我印象深刻的“必读”是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迈克尔·桑德斯的《公正》,以前上一门哲学课“生活中的伦理基础”,必读书目是《公正》,当时读这本书发现里面有很多的例子,结合课上的讨论,这本书读起来很有趣,我也读得很快。更多的“必读”其实都没有读完,很多是读了一半,甚至只读了前面、后面的几章。
倘:
我印象比较深的“必读”有政治社会学课上读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论美国的民主》;环境社会学课上读的《崩溃》《浮生取义》;劳工课上读的《跨国灰姑娘》;农村社会学课上读的黄宗智;还有社会学思想史课上读的“必读”书目都太多了……尤其是各种社会学经典作品,例如《资本论》《自杀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印象都很深刻。
但其中有两本超级厚的,很可怕,算是读了几年,但是因为太厚了以至于至今都没有读完过:一本是马克思·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中文译版有上下卷共计1800页,还有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中文版分成四卷共计2500页。
聿水:
我印象最深刻的两本“必读”书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跟《洛丽塔》。《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阅读过程蛮痛苦的,书中地名都很难记:斯巴达、科西拉岛、以弗所、密提林、派娄斯……当时就一边看书一边对着地图看地名。老师的要求很高,他会经常提问:什么战役在哪儿打的?交战双方将领叫什么名字?导致什么结果?甚至细节到战争前雅典城邦召开了什么会议,会上大家就是否参战发表了什么意见。
《洛丽塔》读起来还好,纳博科夫是个很刻薄的作家,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的。他本身文笔不错,但有时很意识流。老师在授课时讲到“常燃小火”,我后来常拿这个比喻某人年纪渐长,但还是会在某些时刻对一些事物展现出难得的热情。
我觉得读经典确实对阅读能力是有提升的。你是在阅读一个写作系统,一本可以铺展开来的书,而不是一本试图总结结论的书。我觉得现在有很多书太想作为一个终结点,试图为生活提供一个终结式的答案,让你读完这本书就不用再读其他书。但经典一定是一个起始点,让你知晓其他书在什么位置。读完书的那一刻会产生满足感,但过了几年,内容你也未必会记得清楚了。只是想起来,会觉得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跟一个绵亘千年的经典面对面过,会觉得人类的历史是可以延续的。
尼兰达:
我有两部“必读”印象深刻,其中一本主题是关于纪录片的范式和类型,因为它是英文文献,又是学术性的内容,翻译成中文我都很难懂。全文又都在讲纪录片的模仿、对话,内容也非常晦涩。
还有一本书和亚里士多德还有人性相关,因为老师是基督徒,他在授课时会影响到学生。他讲这本书时,会结合他在《圣经》中读到的有益的内容,来为我们分析亚里士多德。但《圣经》内容其实我们不太接触,因此会感觉到很陌生,去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加感觉玄幻。
肉同学:
对老师要求的“必读”我都会尽量去完成,因为老师们常常会用考试、提问、写读书笔记来检验阅读情况。有一些老师其实自己也不太当回事的,可能课上提一嘴“这本书同学们很需要去读”,而后没有相应的检测环节的书,就得看书籍本身的趣味性,听起来有意思的也会找来读,印象很深刻我就因此遇到了柯文的《历史三调》,这本书从事件发生当下、五四时代、建国之后三个时代来讲义和团运动,从中可以看到政治、社会和我们所谓的“历史”之间如何发生互动,对我的历史观有很大启发。
还有一本大部头,读得也比较辛苦一点的是若林正丈的《战后台湾政治史》,因为阅读的是繁体字版本,本身速度会稍慢些。不过,读完之后,才感到把现在常提的“台湾问题”的前史补上了课,了解了问题的来龙去脉。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