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0 0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徐志摩《海韵》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见地且结构清晰:
1. "深入理解作品本身 (Grasp the Work Deeply):" "通读与精读:" 不仅要完整地读完《海韵》,还要反复阅读,特别是那些你觉得特别有感触、语言优美或意象深刻的段落。 "把握核心主题:" 《海韵》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代表,充满了对自然(大海、闪电、雷声、风雨)的描绘,并融入了强烈的生命意识、爱欲、死亡以及人与自然、神魔的冲突与融合。思考诗歌主要想表达什么?是生命的狂喜与挣扎?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浪漫主义的极致表达? "分析艺术特色:" 徐志摩的诗歌以“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著称。注意分析《海韵》中: "音乐美:" 节奏、韵律、音尺、叠词、拟声词(如“哗啦啦”、“轰隆隆”)等如何营造氛围? "绘画美:" 诗人运用了哪些鲜明的色彩、光影、动态的意象(如闪电、波涛、风雨)?画面感如何? "建筑美:" 诗句的排列、段落的划分是否有
怀旧金曲:邓丽君《海韵》。
词:徐志摩。曲:赵元任。
那时那刻,独自徘徊在海滩。女郎难道不怕,大海就要起风浪。啊不是海浪,是我美丽的衣裳飘荡。纵然天边有黑雾,也要像那海鸥飞翔。女郎我是多么希望图绕你身旁。女郎和你去看大海,去看那风浪。啊不是海浪,是我美丽的衣裳飘荡。纵然天边有黑雾,也要像那海鸥飞翔。女郎我是多么希望图绕你身旁。女郎和你去看大海。那时那刻,去看那风浪。
过渡阶段2:“白话”健将写情歌
刘半农:从白话诗到 “中国第一首现代情歌歌词”
刘半农
刘半农是白话文运动的核心干将,以《文学改良刍议》的响应文章、白话诗创作(如《相隔一层纸》)和语言研究著称。他对 “口语韵律” 的敏感,使其作品天然具备入乐的潜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 年,刘半农在英国留学期间写下这首白话诗,诗中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完全采用口语化表达,情感直白且富有画面感。1926 年,语言学家赵元任为其谱曲,歌曲迅速流传,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首以白话文创作的经典抒情歌词。
这首作品的意义在于:它首次将白话文的 “日常感” 与 “抒情性” 融入歌词,打破了传统诗词 “含蓄隐喻” 的惯性,证明白话文既能承载细腻情感,也能与音乐韵律完美结合。刘半农还曾收集整理民间歌谣,主张 “从口语中找音乐的节奏”,为白话歌词的创作提供了思路。
刘半农既是白话文运动的核心参与者,也关注民间歌谣的收集与整理。他主张 “从民间歌谣中汲取语言活力”,其对白话诗的节奏实验,间接影响了早期流行歌词的韵律设计。
2. 黎锦晖:白话文歌词的 “实践派旗手”
黎锦晖
黎锦晖,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深受新文化运动(包括白话文运动)影响,明确提出 “音乐要为平民服务”,是最早系统用白话文创作流行歌词的音乐家,被称为 “白话歌词第一人”。
黎锦晖在 1920 年代明确提出 “音乐要通俗化、生活化”,其歌词完全摒弃文言文,甚至直接借鉴日常对话。其代表作《毛毛雨》(1927 年)是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彻底打破了传统歌词的文言惯性。此外,他创作的《夜来香》《妹妹我爱你》等作品,均以白话文直白表达情爱,成为白话文在音乐中 “落地生根” 的典范。
《毛毛雨》(1927 年):“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微风细雨柳青青,哎哟哟,柳青青。” 语言直白如口语,节奏轻快,完全采用口语化白话文,是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白话流行歌词,标志着白话文从书面文学正式进入音乐领域。
《妹妹我爱你》:“妹妹我爱你,爱你爱到底,妹妹你放心,我是真心的。” 以直白的情爱表达打破传统礼教束缚,用白话文将普通人的情感赤裸裸地写入歌词,引发大众强烈共鸣。
黎锦晖的创作让白话文歌词具备了 “可唱性” 和 “传播性”,直接推动了 1930 年代上海流行音乐的繁荣,也让白话文运动的 “大众化” 目标在听觉层面落地。
黎锦晖的实践证明:白话文不仅能写文章,更能入歌,且能引发大众共鸣,为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如唱片发行、电台播放)铺平了道路。
3. 刘大白:用白话歌词记录社会现实
刘大白
刘大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诗人,也是白话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其作品以关注底层生活、语言通俗质朴著称。他1925年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歌词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兼取两者优处,由复旦师生传唱。他的部分白话诗被谱曲后成为具有社会批判色彩的歌词,典型代表是《卖布谣》。
1920 年,刘大白写下《卖布谣》:“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卖布买米,有饭落肚。…… 布价跌,种田苦,养蚕苦,布价怎么这样低?” 全诗用口语化的白话文,揭露苛捐杂税对农民、手工业者的压迫,语言直白如民谣,后被音乐家谱曲,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白话歌词。
《卖布谣》最早发表于1920年6月6日的《星期评论》上。这看似浅显实则涵义深刻的短诗,立即为广大读者所喜欢,并由刚从美国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先生谱成歌曲传唱。赵元任先生的音乐创作很讲究字、腔、声、韵的运用,一向以旋律优美流畅、吐字准确著称,像徐志摩的诗《海韵》、刘半农的诗《教我如何不想他》,都是由他谱成曲后久唱不衰;这首《卖布谣》也把当时农村织布人的凄楚表现得极为哀怨。这类作品将白话文的 “纪实性” 融入歌词,突破了传统歌词 “风花雪月” 的题材局限,让白话歌词成为记录时代、表达民生的载体,呼应了白话文运动 “为大众发声” 的精神。
这些人物的创作虽风格不同(刘半农偏抒情,黎锦晖偏通俗情爱,刘大白偏社会批判),但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将白话文从 “书面革新” 转化为 “听觉表达”。他们的歌词证明:白话文不仅是 “写文章的工具”,更是 “唱歌的语言”,这种实践为后来华语流行音乐的歌词传统奠定了基础,也让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超越了文学领域,深入大众日常生活。(待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