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0 03:4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不抱怨读书笔记作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于无声处听惊雷:撰写不抱怨读书笔记的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是读者与书籍思想深度对话的结晶,是知识内化、思维提升的重要载体。然而,在日常的阅读实践中,不少同学或读者在撰写读书笔记时,容易陷入“抱怨式”记录的窠臼,或是对情节反复复述,或是对人物随意评价,或是对感悟浅尝辄止。这种“抱怨式”笔记,往往缺乏深度和建设性,难以真正起到温故知新、提升自我的作用。因此,撰写读书笔记,尤其要警惕并避免“抱怨”心态,注重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目的明确:超越记录,追求内化"
撰写读书笔记的首要目的,绝非简单复制粘贴书本内容,更不是宣泄阅读时的负面情绪或“抱怨”作者为何如此写。其核心在于通过记录、梳理、反思,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认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因此,笔记应围绕“学到了什么”、“有何启发”、“如何应用”等核心问题展开,带着思考去记录,而非抱怨地去复述。明确这一目的,才能让笔记摆脱“抱怨”的浅层化倾向,走向深度。
"二、 内容聚焦:精炼核心,而非泛泛而谈"
“抱怨式”笔记常常篇幅冗长
美国著名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曾在全球发起过一项“不抱怨活动”。
方法很简单,他送给人们一只紫色手环,告诉大家抱怨的时候就把手环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直到他们能够坚持21天不动手环,才算挑战成功。
从2006年7月23日寄出第一批手环,接下来的5年内一共160多个国家的1000多万人参与了这项活动。
其中数百万人,因为这项活动,发现了生活的更多美好,收获了更多快乐。
心理学家安杰卢博士曾说:
如果你看不惯某种东西,那就改变它。如果你无法改变它,那就改变你自己的态度。
威尔·鲍温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并将研究成果写成了《不抱怨的世界》一书。
他试图告诉我们:生活的幸与不幸,真的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1抱怨,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富兰克林曾说:“不停地抱怨,是对我们享有的舒适生活最差的回报。”
很多时候,我们太关注生活里的坏事,反复提醒自己活着有多难,世界有多不公平。
然而,焦虑和愤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消耗我们的精力。
在书中,威尔·鲍温分享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一个春日的午后,他正在书房伏案工作,忽然从窗外传来“砰”的一声。
威尔循声看去,只见自己的宠物狗被活活轧死在十字路口。
他赶忙跑出去,安慰嚎啕大哭的女儿,却看见肇事司机在他眼皮子底下溜走。
威尔怒吼道:“可恶的司机竟敢逃逸,今天的运气真是太糟糕了!”
他越想越气,把女儿和狗扔在原地,跳上车子,冲出停车道,在坎坷不平的路上飙车,拼命地追肇事者。
结果,等他追上司机,司机不仅不认错,还差点动手打了他。
之后的几天,他脑子里一直出现司机的丑陋嘴脸,不停地想:“那人真是太嚣张了,我怎么这么倒霉!”
负面情绪像海水一样蔓延,威尔一连几天吃不好睡不好。
他只想着咒骂司机,完全忘了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讨回公道,也记不得当时自己超速开车差点发生车祸。
过了很久,威尔通过心理修复慢慢走出来,才意识到“抱怨”的危害性。
他认为抱怨是一种可怕的负能量,它将人的精力聚焦在问题上,而非解决问题上。
生活中,我们时常和威尔一样, 但凡有点不如意,就牢骚满腹;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声载道。
结果往往是,我们越憎恶生活,生活就越差。
威尔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
他说,在堪萨斯市有几个女性朋友组成了一个“治疗小组”。
她们每周聚会,一边喝着小酒,一边痛斥丈夫们的种种劣行。
结果一年后,她们不仅没有彼此治愈,家庭生活反而更糟,甚至有人提出了离婚。
威尔说,这些女性哪怕抽出百分之一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改善亲密关系,也不至于如此。
杰弗里勋爵曾说:“牢骚和抱怨是没有灵魂、才智低下者的症状。”
遇到问题,只顾着表达不满与愤怒,不仅容易激化矛盾,还会让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
很多时候,生活本不难,是我们用悲观偏执的思维,让生活变难。
2与其抱怨,不如行动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两个建筑工人一起吃午餐,其中一个打开自己的饭盒说:
“天哪!又是肉卷三明治……我讨厌肉卷三明治。”
一连几天,他都烦躁地说:“我受够了,每天都是肉卷三明治!”
另外一个人终于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让你太太给你做点别的?”
这人说:“我都是自己做午饭。”
威尔用这个故事告诉大家:
生活由自己创造,幸福与否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心理学上有个“强者思维”,意思是说当你面对挫折时,先别急着质问命运,而是去想“怎么办”。
当你将抱怨转变为行动,你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糟。
威尔的朋友,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当时他们公司更改了语音邮件系统,员工们接收邮件不再需要输入密码,而是要对着电话听筒说:“收取信息”。
可这项改革很不理想,办公室嘈杂或者说话者发音不准,系统就会不停地报错。
有一位女同事,在反复说“收取信息”失败后,开始冲着听筒发飙,反复埋怨这项改革。
威尔的朋友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他首先想的是怎么改回密码系统,让工作顺利进行。
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找到系统回退方法,可以通过输入密码接收邮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当大家都学着修正系统时,那位女同事仍不停地对着电话大喊:“这个系统真是糟糕透顶,简直是一堆没用的垃圾!”
威尔的朋友想去帮她改系统,但她怒气上头,直接拒绝了这番好意。
两年后,这位女同事被辞退,而威尔的朋友则升职加薪,成为业务骨干。
著名的“费斯汀格”理论指出: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也就是说人生中仅仅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的,而另外的90%却掌握在自己手中。
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3不抱怨的力量有多大?在书中几百个案例中,下面这个故事最受欢迎。
某天,威尔前往康威市的途中,无意间瞥见路边的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
如果你快乐,就按喇叭。
他不屑地一笑,心想做这块牌子的人未免也太幼稚了吧。
几周后的一个星期天,他载着两岁的女儿又经过这里。
忽然,广告牌从车边闪过,威尔想都没想,就按下了喇叭,因为他感觉和女儿在一起很快乐。
之后的一段日子,威尔发现自己竟开始期待那个路段,甚至还没看到告示牌,光想想就觉得很开心。
生活上遇到麻烦,心情低落的时候,他总会开车去广告牌那里按一下喇叭。
而最神奇的是,每次按完喇叭后,他心情会马上变好,不再纠结于烦恼。
为了弄清楚是谁立的牌子,威尔在附近走访,找到了这块牌子的主人。
那是一对老夫妻,丈夫是一名退休教练,而妻子则是一位癌症晚期患者。
老头告诉威尔,当时妻子确诊后,他们一度陷入绝望。
后来,老头想通了,他觉得疾病虽然可怕,但只要内心快乐,活着的每一天都有意义。
于是,他突发奇想,在离家不远的路上立上了这块广告牌。
没想到,第一天,就有不少车为他鸣笛。
他马上告诉老伴儿:“你看,有那么多人向我们传递快乐。”
老太太躺在房里时,听到喇叭声感觉很欣慰,真切地感受到,快乐就在身边。
转变心态后,老太太的身体也有了起色。
她有力气下床,甚至有兴致和丈夫一起接待像威尔这样的访客,并说出自己的故事。
更令威尔震惊的是,被医生断定最多只能活四个月的老太太,竟然活了一年多,直到他在书中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仍然在世。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生活中总能遇到无法解决、无能为力的事。
这个时候,你要学会对自己说“管他呢”,然后去找点乐子,让心情明亮起来。
心理学家皮尔曾说:“改变想法,就能改变世界。”
当你以好的心态去生活,就会发现所见皆是美景,所遇尽是好人。
▽作家詹姆斯·艾伦讲过一个“花园效应”。
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个花园,不管你怎么做,花园里都一定会长点什么东西。
如果不播下有益的种子,那么有害的种子就会在花园里生根发芽,并且生长出更多有毒的东西。
任由毒草蔓延,心灵的花园必将荒芜,只有及时修剪,不给坏情绪生根发芽的机会,花园才能枝繁叶茂。
正如《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中说的:
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秘诀,其实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洞见·瑾山月
读完《修心三不: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我深感这本书不仅是心灵鸡汤式的劝诫,更是一套直面人性弱点的实践哲学。它用朴素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将“三不”理念贯穿于生活各个层面,让我对情绪管理与人生境界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悟。以下是我的几点核心感受:
一、“三不”的本质:从被动压抑到主动修心
书中强调,“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并非强行压抑情绪,而是通过认知升级实现心态转化:
不生气≠麻木,而是认清“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康德语),如台球冠军因苍蝇干扰情绪崩溃最终自杀的悲剧,警示我们为小事动怒可能付出生命代价。
不计较≠懦弱,如“东吉绕地跑步”的故事揭示:年轻时以“计较不如努力”化解愤怒,年老时以“拥有太多不必计较”消解执念,体现计较的根源实则是自我认知的偏差。
不抱怨≠沉默,而是将能量从指责转向行动。书中引用孙少平体检失败后的抱怨被女友喝止的例子,点明抱怨只会强化无力感,而“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才是破局关键。
二、现实痛点:现代人为何更需要“三不”
书中直击当代人焦虑的根源——外界浮躁与内在失衡的共振:
1. 信息过载与情绪过耗:社交媒体放大比较心,职场竞争催化抱怨欲,而“三不”如同心灵过滤器,帮我们剥离噪音,专注可控之事。
2. 关系维系的困境:爱计较者常陷入“完美主义陷阱”,因苛求他人导致孤立(如书中偏执学者的案例);而抱怨更是亲密关系的“腐蚀剂”,间接式指责(如“你从不倒垃圾”)只会推开对方。
3. 自我成长的枷锁:书中犀利指出,企业从不重用抱怨者,因抱怨本质是逃避责任的借口;而生气时做的决定往往“急则有失,怒则无智”,毁掉长远机会。
三、实践智慧:书中提供的可操作路径
最打动我的是作者拒绝空谈,给出了具体方法论:
制怒技巧:“小怒数到十,大怒数到千”、愤怒时暂停行动(屠格涅夫的“开口前舌头转十圈”)。
止损思维:如女孩丢失手表后神父的提醒:“别为一块表再赔上两周快乐与健康”,教会我用“拒绝继续损失”的心态跳出情绪泥潭。
抱怨转化四步法:包括“给抱怨设限”“用请求替代批判”(如“我希望你倒垃圾”而非“你从不倒垃圾”)等。
“凡事往好处想”游戏:家庭互动中训练积极视角(如“丢10元时想:幸好不是100元”),将知足常乐转化为思维习惯。
四、个人共鸣:从“知道”到“做到”的觉醒
作为一名教师,书中“教书不是为了生气”的章节让我汗颜。我曾因学生不做作业暴怒,却忘记自己学生时代同样叛逆。书中质问:“我的学生时代不够优秀,为何对学生苛刻?”如当头棒喝,让我明白教育者的修心本质是“以恕己之心恕人”。如今面对课堂冲突,我会先默念“不执着于控制他人”,把力气用在引导而非压制上——这正是书中倡导的“争口气”的高境界:输给别人不可怕,输给自己才可悲。
五、局限性反思:修心并非万能解药
本书虽具启发性,但需警惕两点:
1. 警惕“积极暴政”:书中对负面情绪的绝对否定可能让人陷入二次焦虑(如“我必须立刻停止生气”)。实际上,悲伤或愤怒有时是健康的宣泄,关键在“不沉溺”。
2. 社会性困境的简化:当抱怨源于职场压榨或社会不公时,片面强调“不抱怨”可能弱化合理抗争。书中也补充:对结构性问题的改变,需结合“争口气”的行动力。
修心是一场向内的远征
《修心三不》最珍贵的启示在于:真正的自由,始于对情绪主权的收回。它不承诺消除苦难,但教会我们在风波中修筑内心的堤坝——正如书末所言:“世界如此浮躁,你要内心淡定”。若你常陷于情绪内耗,此书值得一读;但请记得:修心不是驯服情绪的终点,而是理解自我、与世和解的起点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