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0 0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老舍的散文《读书》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准确理解原文内容与主旨:" "通读全文:" 首先要仔细阅读老舍先生的《读书》原文,确保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描述的场景、人物(主要是“我”)的行为和想法。 "把握核心观点:" 思考老舍先生通过“我”读书这件事,想要表达什么?是强调读书的乐趣?读书对生活的调剂作用?对某种生活状态的向往?还是对当时社会某种现象的隐晦讽刺?找到文章的核心主旨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老舍的散文常带有生活气息和淡淡的幽默或忧思,要体会这种韵味。 "关注细节描写:" 老舍善用白描,语言生动有趣。注意原文中对读书环境、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这些细节有助于你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2. "明确读后感的性质:" "不是复述原文:" 读后感不是对原文内容的简单概括或翻译,而是你阅读后的思考、感受和评价。 "“读”与“感”结合:" 核心在于“感”,即你的个人体会。需要将原文的内容、思想与你自己的经验、认识、情感联系起来。
3
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又会选择怎样读书?
读书可以给人力量
也能给人带来快乐
今天不妨来听听老舍谈读书
真是别有一番妙趣……
读 书
作者:老舍
若是学者才准念书,我就什么也不要说了。大概书不是专为学者预备的;那么,我可要多嘴了。
从我一生下来直到如今,没人盼望我成个学者;我永远喜欢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可是我爱念书。
书的种类很多,能和我有交情的可很少。我有决定念什么的全权;自幼儿我就会逃学,愣挨板子也不肯说我爱《三字经》和《百家姓》。对,《三字经》便可以代表一类——这类书,据我看,顶好在判了无期徒刑以后去念,反正活着也没多大味儿。
第二类书也与咱无缘:书上满是公式,没有一个“然而”和“所以”。据说,这类书里藏着打开宇宙秘密的小金钥匙。我倒久想明白点真理,如地是圆的之类;可是这种书别扭,它老瞪着我。书不老老实实地当本书,瞪人干吗呀?我不能受这个气!有一回,一位朋友给我一本《相对论原理》,他说:明白这个就什么都明白了。我下了决心去念这本宝贝书。读了两个“配纸”,我遇上了一个公式。我跟它“相对”了两点多钟!往后边一看,公式还多了去啦!我知道和它们“相对”下去,它们也许不在乎,我还活着不呢?
可是我对这类书,老有点敬意。这类书和第一类有些不同,我看得出。第一类书不是没法懂,而是懂了以后使我更糊涂。以我现在的理解力——比上我七岁的时候,我现在满可以作圣人了——我能明白“人之初,性本善”。明白完了,紧跟着就糊涂了;昨儿个晚上,我还挨了小女儿——玫瑰唇的小天使——一个嘴巴。我知道这个小天使性本不善,她才两岁。第二类书根本就看不懂,可是人家的纸上没印着一句废话;懂不懂的,人家不闹玄虚,它瞪我,或者我是该瞪。
我的心这么一软,便把它好好放在书架上;好打好散,别太伤了和气。这要说到第三类书了。其实这不该算一类;就这么算吧,顺嘴。这类书是这样的:名气挺大,念过的人总不肯说它坏,没念过的人老怪害羞地说将要念。譬如说《元曲》、太炎“先生”的文章、罗马的悲剧、辛克莱的小说、《大公报》——不知是哪儿出版的一本书——都算在这类里,这些书我也都拿起来过,随手便又放下了。这里还就属那本《大公报》有点劲。我不害羞,永远不说将要念。好些书的广告与威风是很大的,我只能承认那些广告作得不错,谁管它威风不威风呢。
“类”还多着呢,不便再说;有上面的三项也就足以证明我怎样的不高明了。该说读的方法。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因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因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
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老婆是别人的好”,我也不敢加以拥护,特别是在家里。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像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第五,哼,算了吧。
载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太白》第一卷第七期
朗读者:北辰
今日话题
近期,你读过哪些好书?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你的读书心得!
点分享
点收藏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将至,我对阅读有一点自己的想法。阅读,不只是读小说、诗歌、散文,还应该包括剧本。以往那些热爱文学的读者,一般都读过莎士比亚戏剧以及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老舍的作品。但是今天的文学读者中,对剧本阅读怀有兴趣的,估计很少了。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我对在座的朋友说,如果今天还是把戏剧划归文学的话,那么,在座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阅读剧作的,另一类是不读剧作的。很多对文学怀有热情的当代读者,可能对中国现代剧作的印象,除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就是老舍的《茶馆》了,除此之外,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了。如果随便拉住一位作家或是评论家问一下,最近读过哪些比较好的剧作,估计一定是没有读过。所以,在阅读日我想提请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如果没有了戏剧作品的阅读,是不是一种欠缺呢?
我估计马上会有读者问,现在还有值得阅读的好剧作吗?我以为是有的,尽管不多。结合舞台演出,这两年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陈佩斯父子演出的《惊梦》,从编剧角度看,这是一部颇具巧思的剧作。另外,像上戏导演系改编的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虽然读过剧本的人不多,但剧本是有特色的。上海的著名编剧曹路生先生根据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改编的剧作,也是值得阅读的。其他像赵耀民对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的话剧改编,年轻的编剧温方伊对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的改编,他们的文字底本都是可以阅读、回味的,也一定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文学体验。曾有剧作家说,戏剧让文学长上翅膀。可能这种飞翔的幻想,是小说阅读、诗歌阅读所难以替代的。
读剧本,可能也要看一点与现代戏剧相关的研究著作。如果说,现代小说发展至今,有很大的变化,那么,戏剧的构成在如今也有很大的变化。不少人对戏剧的最新认知,可能就是斯坦尼、布莱希特或是三大体系等。其实人们对戏剧的认知,也是需要与时俱进,了解一点戏剧知识的新进展。这两年我自己的阅读体验中,有几本书印象比较深。一是法国学者于贝尔的《戏剧理论——从柏拉图到布莱希特》;二是《剑桥戏剧导演导论》;三是《剑桥俄国戏剧史》。
于贝尔是法国著名的戏剧史专家,她从西方戏剧理论流变的角度,揭示了西方戏剧从前现代到后现代的主要理论变化和代表理论。这或许是目前国内最新的一本西方戏剧史论专著。《剑桥戏剧导演导论》最突出的印象是清晰勾勒出戏剧导演以及导演理论是如何在西方戏剧中构建起来,让普通读者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现代戏剧有今天,导演艺术功不可没。没有导演的戏剧艺术,基本上是前现代戏剧。现代戏剧得以快速发展,与导演艺术的崛起有关。至于后现代戏剧,离不开导演剧场的概念和舞台实践。《剑桥俄国戏剧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俄罗斯戏剧发展过程,一些重要人物和重要理论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斯坦尼体系以及体系之后的探索。这本论著对包括斯坦尼等戏剧理论家的探索持肯定态度。它让人们看到戏剧艺术其实不只是编剧创作、演员演出和观众观看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戏剧观念的理论建构,是这些观念支配之下的戏剧给舞台艺术带来了新变化。
国内戏剧研究成果,上戏中国话剧研究中心编选的《李健吾研究资料集》上下卷,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它是一本关于戏剧家的研究资料,但又是与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紧密相关的史料汇编,通过其中的文章,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从事戏剧创作、戏剧翻译、戏剧批评和戏剧教育的李健吾先生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大家,以往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
另外,北京的戏剧导演王可然的《一切为戏剧——央华戏剧制作人工作方法论》,是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位当代中国导演的戏剧观以及他的工作方法。
王可然导演去年将莫言的话剧《鳄鱼》搬上戏剧舞台;同时,他与法国导演合作,将雨果的《悲惨世界》在中法舞台上同时上演。他选择的剧目是比较兼顾文学与戏剧的。
原标题:《杨扬:关于阅读的一点感想》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杨扬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