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0 04: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萧红《弃儿》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逻辑且能准确传达你的阅读感受:
1. "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Foundation):" "通读全文:" 确保你完整、仔细地阅读了《弃儿》这篇作品。 "梳理情节:" 弄清楚故事的主要情节发展,包括弃儿的身世、经历、心理变化以及故事的结局。 "把握主题:" 思考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这通常与人性、命运、社会现实、苦难、生存、亲情、孤独等主题相关。萧红的文字往往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分析人物:" 重点分析“弃儿”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以及他的遭遇。同时,也要注意其他人物(如果有的话)对他的影响。
2. "抓住核心感受与思考 (Core Message):" "明确个人感悟:" 阅读《弃儿》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震撼、悲伤、同情、思考,还是对生命力的惊叹?找出你最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情感。 "提炼思考点:" 作品让你想到了什么?是对特定社会现象的反思(如战乱、贫困对儿童的影响),对人性的探讨(善良与冷漠),还是对
文/陈转丽
(一组汤唯版萧红)
【作者简介】陈转丽,教师,笔名,墨染古韵,喜欢码字。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那是个战火纷飞年代,又是个盛产娜拉的时代!
丁玲、冰心、白薇……还有她,张乃莹,以后的萧红,都是为了逃婚从家里跑出来了的。
黑龙江呼兰河县的老家,已经没了爷爷,没了爷爷,就是黑暗冰冷的监狱。父亲在教育部任职,给她订了财大势重的汪家少爷,父亲眼里,攀上这门亲,胜过读再多的书。
汪恩甲,油腔滑调,还抽大烟,萧红拿他和北平上学表哥一比,更心怡表哥。
哈尔滨读了书,萧红有了娜拉的思想,女人,嫁谁不嫁谁,和谁过一辈子,意义大不一样。所以,她跑了,和她的表哥,去了北平,依靠表哥,继续读书。
然而,这场私奔,带给张家的是奇耻大辱,她的父亲因为教女无方而被免职,表哥被家里训斥,丢下她落荒而逃……
娜拉出走成功了,在那样的环境里,她凭什么生活下去?堕落、回家,除了这两条路,没有了。
走投无路,回到哈尔滨,恰好遇到未婚夫。一碗热饭,狼吞虎咽入了肚子,饥饿面前,她没有女子的矜持、羞涩。他们同居了,在她,只为了活下去。
汪家人知道了,坚决反对汪恩甲和这个女人在一起,在他们眼里,这是个水性杨花,不守妇道的女子,给他们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女子,他们如何能接受?
她怀孕了,渐渐地,腰粗肚大,抽完鸦片的少爷汪恩甲回到旅馆,望着他曾经订婚亲如今却不被家人接受的萧红,长久无言。吃穿用度,已欠下巨资,他知道,他们该结束了……
她,不相信他从此杳无音信,她相信,他筹到钱会回来的。
肚子越来越笨重,她被赶到储物间,饥饿、冷,她感觉自己像要啃桌子吃!她惊恐、寒冷、饥饿,瑟瑟发抖!
终于,她绝望了,相信他不会来了。她用还能思维的大脑思考,怎么办?手握着笔,一下一下,写了封求救信给报社。
不久,萧军来看望她,发现了她随手画的画,写的诗,他惊异她的才华,倾慕与她……
萧军带给了她温暖,可欠下的巨资对文学青年来说,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那场洪水来得及时啊,满城的人都在逃难,被困于旅馆的萧红,大着肚子,翻过窗户,被一条船就走了……
萧军接纳了她,即使她肚子里怀的是别的男人的孩子。
孩子生了下来,是个女孩,她,拒绝看她一眼。她知道,自己尚且没有一口饭吃,如何养这个婴儿?她,苍白着那张圆脸,嘴里蹦出了一句话,把她送人吧!
送走了孩子的萧红,照样饥饿,萧军白天到处奔走,可一天回来,手里没有多少可吃的。精神多可怕啊,她只要看见了他,似乎就不饿了,肚子也不疼了,满眼欢喜,谈着文学、时局、梦想……
他们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疯狂写作……1933年,萧红写了第一篇小说《弃儿》,里面真实描写了一个母亲送走自己孩子时的悲痛心理,那正是萧红自己的真实经历啊!同年,和萧军共同出版了散文集《跋涉》。
他们给鲁迅写信,不久,得到鲁迅的……鲁迅的鼓励、欣赏,更是给了二萧无比的信心。
1935年,萧红的《生死场》出版,一举成名。
就在萧红的写作热情高涨时,她一直最在意的感情却出现了问题,萧军,和一个女学生不清不白,常常不回家,和她不说话。
为了缓解彼此的关系,或者说为了彼此不触怒对方,萧红远渡日本……
这期间,萧军又和朋友的妻子发生了关系,他们明知这段感情是无望的,但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萧军为了尽快结束这段无望的感情,要求萧红马上回国,而萧红呢,以为萧军想和自己重归于好,满怀希望回到祖国。
他们又住在一起,所有的人以为他们会和好。然而,萧红还是知道了那个女人暗结珠胎,萧军陪她去堕胎。
他们,还在一起,萧红的脸上,却更加苍白、忧郁,只是,不停的写作,写作,是疗伤的一剂良药!
抗战爆发,萧军他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战士,他的理想不仅仅是做一个作家!
萧红,她只想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让她尽情写作,身体状况让她明白,自己时日无多。
感情的疏远,追求的不同,二萧从此分手,即使萧红告诉萧军自己已有四个月身孕,也难留住萧军。萧军,把萧红托付给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萧军的朋友,因为拥有丰富的文史知识而让萧红敬重。
萧红和萧军相爱时,怀的是汪恩甲的孩子,和端木蕻良在一起,怀的是萧军的孩子。而一个女人在此中状况下,能被一个男人喜欢,可见萧红凭得不仅仅是美貌,她的人格魅力与才华,让男人无法躲避!
日军疯狂轰炸,他们不断辗转流离,萧红,常常一个人拖着笨拙的身体,逃难,摔倒了,无法爬起……担惊受怕中,生命随时都会丢掉时,一个生命诞生了……萧红以为,这孩子自己摔倒都没掉,现在生下了,一定能活,然而,三天后一个夜晚,孩子死了……
萧红记得孩子的眉眼,酷似萧军,她忘不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萧红在战乱中颠沛,拖着病体。最后在端木蕻良和朋友的建议下,去医院查了身体,发现是肺结核。由于庸医误诊,萧红在喉部手术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1942年,萧红怀着对生命的不舍,离开人间,时年31岁!死前,她还惦念着送给人的那个孩子,希望友人帮她找到!
萧红,一个天才的写作者,她终生所希望拥有的,不过是寻常人有的幸福。做一个人的妻子,一个母亲,拥有寻常的快乐!而她,穷其一生,而不能得到!
相关阅读: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关注、点赞、转发,欢迎参与评论,说出您的想法;若不喜欢,敬请留下批评,分享您的见解。
作者:式微
提起民国时代的女作家,萧红必定是榜上有名的。这个从东北土地上走出来的女人,一生短暂,却活得轰轰烈烈,无论爱恨,还是文学,都带着独有的狠劲。6月1日,是萧红诞辰110周年,她的一生,是值得回顾的。
身为女子的坎坷一生
1911年6月1日,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张廷举接受过新式教育,但仍无法摆脱重男轻女的观念。萧红作为家中长女,其出生并未受到重视,反而受尽冷漠。幼年时代的萧红,所接受的关爱只来自祖父一人。
1940年,萧红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这本近乎自传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她与祖父的感情之深,“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父亲冷漠、母亲早逝、祖母暴力,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唯一的光束便是来自祖父。她的童年生活,奠定了萧红短暂一生的基调,她始终被时代裹挟着、拉扯着。
不幸的是,萧红十八岁时,祖父去世了,也带走了她对家庭最后一丝留念,于是她不顾家庭反对出走北平,入读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彼时的萧红,如同离家出走的娜拉般毅然,决心自己探索自己的命运。然而娜拉走后怎样?正如鲁迅演讲中所言,没有经济大权的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离家一年后,生活陷入困顿的萧红只得回到家乡。这次回到呼兰,萧红便被软禁于家中。
1931年10月,九一八事变后没多久,萧红便从家中逃到哈尔滨,与未婚夫汪恩甲在旅馆同居,不久就怀孕了,临产期近时汪恩甲不辞而别,萧红被困在旅馆。这时,萧红写信给报社救助,萧军便被派来帮助萧红,二人由此结识。二人相识后不久再度相爱了,也曾有着共同的文学理想,但几年后两人感情再度破裂,而萧红也在怀孕时再度被抛弃。后来的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婚,端木蕻良看似文质彬彬,实则贪生怕死。40年代年炮火连天的香港,没有倾城之恋的奇异浪漫,只有被端木蕻良再度抛弃的萧红。
每逢提起萧红,她的几段恋爱便为人们津津乐道,有人说她一生悲戚落寞,有人说她依附男人又太作,似乎她的恋爱是人生抹不掉的污点。萧红一生轰轰烈烈,无论感情还是文学,她热切追求自由,想要独立,但骨子里又无法摆脱一些旧式的思想,这与家庭的牵绊不无关系,其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始终都是插在萧红心上一把冷漠的匕首。
浪漫且热切地走向文学
不幸的童年生活使萧红冲动、叛逆,但同样使她热切地走向文学。如果现实坎坷,那文学就是萧红的避风港,那些在现实和丈夫身上没有得到的安全与欣慰,她都寄予于文字之上。
1933年,萧红发表小说《弃儿》,正式踏上文学征程。既生于民国时代,萧红就免不了以文学为武器,书写那些备受压迫的人们,呼吁战斗与反抗。上世纪30年代,正值日寇侵华,萧红的诸多作品带着进步色彩登场,揭露社会的黑暗,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萧红完成了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写作。
《生死场》写东北大地,那片萧红生长的地方,上演着一出出底层人民的苦难图,那是抗战前的哈尔滨。《生死场》中,萧红笔下东北民族的韧性,对生活的反抗,带着她独有的狠劲,既坚强又顽固。那时的鲁迅称赞萧红,是左翼文学的又一个实力作家。
同样身为民国时代的女作家,萧红与张爱玲是不同的。她们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并积极与父权制以及旧文化作斗争。张爱玲对人性软弱的嘲讽,自然地溶于情爱,她既卑微又高贵,她的故事肮脏又高明。萧红是不同的,她的文字凄厉,爱恨从不隐藏,故事里的人物也大多爱憎分明。萧红对人性的观察是直白的,她惯于赤裸裸地发问,如一弯锋利的明月。
萧红的一生,受鲁迅影响很深。鲁迅曾称她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甚至可以说没有鲁迅的提携就没有萧红的成名。萧红之所以能受到鲁迅如此的器重,正是因为她对人性的刻画真实鲜明且透彻。1936年,鲁迅病逝,当时尚在日本的萧红写下《海外的悲悼》等作品怀念他。
萧红生命短暂,仅仅活了31岁便病逝他乡。短暂的一生使她没有机会完成更多作品,没有机会儿孙满堂,更没有机会驳斥那些以她做文章的男人。童年时代便被裹挟在洪流中的萧红,即便面对诸多针对女性、针对激进文学的阻力,仍然成为了上个世纪反抗与觉醒的力量中出色的一笔。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萧红生命的最后几年,在《呼兰河传》中写下的这句话,或许可以用来形容她的一生。无论是被抛弃的一生,还是短暂不幸的一生,回顾萧红,都应该记得她在文学上,浪漫且热切的黄金时代。(式微)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