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有关美术读书笔记》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10 04:59

3招搞定《有关美术读书笔记》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美术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一、 明确核心:读书笔记与读后感的结合"
首先要明确,美术读书笔记不仅仅是简单记录书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形成个人化的理解和感悟。它应该体现“读”与“思”的结合。
"二、 重点关注内容(笔记应包含什么):"
在动笔写作之前,你的笔记阶段就应该全面记录下以下内容:
1. "基本信息:" 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核心观点/主题。 2. "关键概念与定义:" 记录书中关于美术史分期、艺术流派、美学理论、特定术语(如形式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的定义和解释。 3. "重要人物与作品:" 梳理书中提到的关键艺术家、艺术作品名称、创作年代、风格特点、代表意义。最好能结合图片或描述进行记忆。 4. "核心论点与论证:" 提炼作者在书中阐述的主要观点、理论框架以及支撑这些观点的论据、实例或分析。 5. "个人思考与疑问:" 这是笔记的灵魂。记录下阅读过程中的想法、疑问、批判、共鸣点。例如: 作者的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书中描述

读书笔记 | 李泽厚《美的历程》

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是儿子上大学期间买的,毕业后带回了家。我以为是他在学校的课业辅导书,没有翻看过。

去年十一月,媒体报道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去世,并提到他的这本著作是中国美学史上绕不开的经典。近日,按阅读计划,我找出这本书,捧在手里一读。

初读开篇的“远古图腾”、“原始歌舞”,感觉又是在讲以往的历史一般,不知所以。但耐心读下去,愈看愈精彩,越看越有味。

从中国每个历史阶段发展而来的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之美,居然能用如此优美动人的语言、飘逸洒脱的笔调来表达,而且间有他充满浓烈个人色彩的观点和评论。

作者用巡礼的方式,将中国文化艺术产生的历史必然及其背景,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并着重推介它们的代表人物,带你领略一幕一幕美的历程。

神话、音乐、歌舞;陶器纹饰、玉器、青铜礼器;甲骨文、金文、汉代画像、敦煌壁画、石窟佛像;古建、晋唐书法、宋元山水画;儒家、道家、诸子;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六朝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工艺……

原来,美,就蕴藏在中国的历史中;美,就书写在中国的大地上;美,就表现在中国的艺术里;美,就附着在每个人的身边、驻扎在每个人的心间。

杨思革 2022年4月3日于郑州

精彩书评: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易中天


精彩书摘:

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它们具体的形态、内容和形式究竟如何,已很难确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许,只有流传下来却屡经后世歪曲增删的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这种部分反映或代表原始人们的想像和符号观念的“不经之谈”,能帮助我们去约略推想远古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的面目。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你看那些著名的商鼎和周初鼎,你看那个兽(人?)面大钺,你看那满身布满了的雷纹,你看那与饕餮纠缠在一起的夔龙夔凤,你看那各种变异了的、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各种动物形象,……它们远不再是仰韶彩陶纹饰中的那些生动活泼愉快写实的形象了,也不同于尽管神秘毕竟抽象的陶器的几何纹样了。它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


这表明,从篆书开始,书家和书法必须注意对客观世界各种对象、形体、姿态的模拟、吸取,即使这种模拟吸取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概括性和抽象化的自由。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象形”作为“文”的本意,是汉字的始源。后世“文”的概念便扩而充之相于“美”。汉字书法的美也确乎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之上,即在它们的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甲骨文开始了这个美的历程。


尽管甲骨(卜辞)、金文(钟鼎铭文)以及《易经》的某些经文、《诗经》的雅(大雅)颂都含有具有审美意义的片断文句,但它们未必能算真正的文学作品。“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扬雄:《法言》)这些古老文字毕竟难以卒读,不可能唤起人们对它们的审美感受。真正可以作为文学作品看待的,仍然要首推《诗经》中的国风和先秦诸子的散文。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变而为抒情,说理,刚好是春秋战国或略早的产物。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理性精神。《诗经·国风》中的“民间”恋歌和氏族贵族们的某些咏叹,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及其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


虽然这些诗篇中所咏叹、感喟、哀伤的具体事件或内容已很难知晓,但它们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或喜悦或沉痛的真挚情感和塑造出来的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那种一唱三叹反复回环的语言形式和委婉而悠长的深厚意味,不是至今仍然感人的么?它们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古代长篇叙事史诗,而是一开始就以这种虽短小却深沉的实践理性的抒情艺术感染着、激励着人们。它们从具体艺术作品上体现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


也正是从《诗经》的这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便已开始,它终于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成为中国一大特色。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从画像石到汉乐府,从壁画到工艺,从陶俑到隶书,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而颇有“胡气”的话;那末,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陶潜和阮籍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气。它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应该说,不是建安七子,不是何晏、王弼,不是刘琨、郭璞,不是二王、颜、谢,而是他们两个人,才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他们对后代社会和艺术的密切关系和影响,比前者(李白、张旭)远为巨大。杜诗、颜字、韩文是影响深远,至今犹然的艺术规范。这如同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作为正统,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一样。曹、王、骈体、人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显然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正统规范。


苏轼正好是这一文艺思潮和美学趋向的典型代表。他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然而,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末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如此粗糙的随笔札记,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巨大而重要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


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文/编辑:杨思革

《设计师的艺术》读书笔记:设计就是让平凡物件看起来与众不同

#创作挑战赛#

在阅读《设计师的艺术》前,关于设计理念的书,我看过的【IDEO】出的两本《创新的艺术》与《IDEO,设计改变一切》,受到商业化思潮的影响,我个人坚信【设计】必须服务于【商业】——设计就是让平凡物件看起来与众不同。

我们姑且把本文提及的 【设计】框定为“广义的设计”,包括了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各种可触及的商业品)、虚拟设计(如软件程序流程、电影特效)。

那么,成功的设计自然是目标受众觉得满意,而不是“孤芳自赏”的“自娱自乐”,而越是面对大众的设计,越应该以商业上的盈利性为核心——最顶尖的设计,一定是充分迎合了人性,做到了雅俗共赏。

这张图乍一看“不知所谓”,但一只眼睛、一只蜜蜂和一个字母,这种色彩缤纷的“混搭”,只要让你的眼睛在图案上多哪怕停留一秒,对于这个品牌的推广都是成功的。

然后你一想:

眼睛——eye——【I】(大写)

蜜蜂——bee——【B】

原来是【IBM】啊!

你会心一笑,对品牌有了些许亲近感,这个平面广告的效果就达到了。

你偷偷地笑,设计者也摸着光脑袋偷偷地笑——瞧瞧我这不长毛的聪明脑袋,哈哈哈!

保罗·兰德,如果你之前没听过他的名字,没关系,你只需要知道他是IBM、UPS、ABC等巨头品牌的LOGO操刀人,就足够了。

顺带提一句,当年乔布斯搞出来却遭遇惨败的【NEXT】,其logo也出自保罗·兰德之手。

事实上,一位平面设计师,一辈子能出一个足以流传百年的经典LOGO,已经很了不起了——你也不想想每天遇见过成百上千的logo,能印象深刻的又有几个?别说什么故意做得很丑很恶心人的那种。

我个人是挺喜欢西屋电气的logo,相较于IBM、UPS的“工整”,这个logo是图案与字母、功能与概念的奇妙组合,而且,它格外【精简】。

之前做封面时,我一直苦于图片、线条、字母的“排列堆叠”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最近也有不少摸索,《设计师的艺术》中的诸多观点虽然不能采用“拿来主义”,但还是有点启发。

最核心的部分,是这样的观点(非原话)——

(设计师)对平面设计的荒唐见解,是以为只需要一个“好的排版”,但这种只对各式各样的元素进行试验性的摆布,并没有将抽象的想法转换成【有效的】视觉语言。

我好像是懂了,应该注意各个内容【内在的关系】,而不只是一种“摆弄”。

有了这样的理解,再看保罗·兰德设计logo的思路,就看出奥妙了。

关于logo的【阐释】,保罗·兰德强调logo=彰显,logo的存在是让人“看起来认为”,就像“咬了一口的苹果”,是为了纪念图灵,还象征“叛逆”,都不重要——作为logo,让看到它的人产生“轻松的好奇感”,更重要。

道理虽然简单,实操起来,设计师需要在当时技术力条件下,丰富了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以强化了设计作品视觉冲击力。

同时代的“天才”们难免会受到包豪斯设计理念与欧洲字体艺术的影响,这其中有保罗·兰德和乔布斯,对比他们的“产品”,都追求极致的【简洁】和【不写实】——因为简洁容易辨识,而写实会让信息增加噪音。

就人性而言,【图案】(或者就是【logo】)越具有独特性、可视性、可记忆性、普遍性,才会在大脑中产生持久性。

有趣且现实的是,付钱的甲方有时并不能第一时间认可一个图案或者logo,作为乙方的保罗·兰德,也不止一次吐槽“甲方总是会选最差的那个方案”,当然,他是懂人性的,【设计】一个迎合大众品位的“概念”,能不能成功,有经验的乙方从来不敢保证,而缺少经验的甲方更是没底,不过,保罗·兰德也明白背后的原理,人类倾向于选择自己熟知的事物,因为这会带来安全感——即使这种安全感并不安全

由于我并非科班,上述内容都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帮助有兴趣的读者初步了解保罗·兰德和他的设计吧!

【《设计师的艺术》阅读指北】

后浪出的这本《设计师的艺术》,开本大,装帧精良,绝对是专业设计师的案头优质读物。

本书虽然将保罗·兰德1947年出的经典著作《关于设计的思考》中的多篇文章进行了再刊载,并用设计师自己的多个案例进行说明,但由于文章篇幅较短,对设计原理的阐述性有限,如果读者只是想了解“设计原理”,可能要考虑配合阅读《设计的意义:保罗·兰德谈设计、形式与混沌》这样的作品。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