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读后感 教学设计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10 05:11

写读后感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写好读后感教学设计,其中应注意事项的文章:
"点亮思维火花,深化阅读体验:写好读后感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关键事项"
读后感,作为阅读活动的重要延伸和深化,是引导学生将文字信息内化为个人理解和情感体验的关键桥梁。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不仅能够展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更能体现其独立思考、情感抒发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读后感教学,让学生既能读懂文本,又能写好感悟,往往需要教师精心考量。以下是在设计“写读后感”教学时应当注意的关键事项:
"一、 明确目标,定位精准"
"区分“读”与“感”:" 首先要明确,读后感的核心在于“感”,即阅读后的感想、体会、评价或联想。教学设计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从“读懂”走向“有感而发”来展开,避免将其简单等同于对原文内容的复述。 "设定层次化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定清晰、可达成、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例如,低年级可以侧重于感受人物情感、复述关键情节并表达简单喜欢或不喜欢;高年级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探讨主题、评价人物、联系现实、进行批判性反思等。目标应涵盖理解

在教学中学习教学

作者:朱靖华

做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有好的教学设计,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假期中,我看了美国作者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写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一书,就教学设计和如何学习本书,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设计教学的立足点:是站在学生角度,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按作者的话讲:“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我们的教学计划该如何制订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知识的影响,包括那些缺乏经验的学生、有较高能力但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力稍逊的学生、具有不同兴趣和风格的学生。”

这些话我们读来并不陌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这些类似的话,我们也常讲。其实,我们讲的这些话与书中所讲并没有本质差别。但思考下来,书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停留在口头上,或是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缺少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有效的落实。

第二,设计教学的切入点:是关注教学结果,借鉴“逆向设计”的思维方式方法。书中“要求设计者在开始的时候就要详细阐明预期结果,即学习优先次序,以及根据学习目标所要求或暗含的表现性行为来设计课程”。这种从结果出发,再反推回到教学过程,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应当说,这不是我们多数教师做教学设计的常态。这为我们设计教学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第三,设计教学的落脚点:是让学生理解,要把“理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宗旨。作为教师,无论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必须以学生理解为目的。本书的基本内容,是围绕“设计”和“理解”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展开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如果把“逆向设计”看作是一个果,而“理解”则是果中之核;如果把“逆向设计”看作是一种理论,而“理解”则是这个理论的灵魂;如果把“逆向设计”看作是一种方法,而“理解”则是这个方法要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目的。这也正如作者在书中反复讲的,“如果理解是目标,那么教学设计必须使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意义”。

第四,学在书内,也要学在书外。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自1998年起就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一理念引入了教育领域。20年来,他们一直没有中断此项研究。这中间,又“经过六年持续不断的研究和开发”,“根据读者的反馈、自己的观察,经过多次修改”才推出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该书第二版。这种坚持,体现的是敬业精神。两位作者都在中学做过多年教师,也都是资深的科研工作者。对这一很有意义的改革成果,他们认为:“这一改革视角既不是完全原创的,也不是非常彻底的。这本书与过去十多年里很多教育家、研究员、改革家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作者这种坚定、执着的工作精神,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注重调查和实践的工作作风,学习、尊重他人工作成果的工作品格,还有客观看待自己工作成果的科学态度,都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工作品质。这种书外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书内带给我们的更珍贵,更值得我们学习。(朱靖华)

寻找写好读后感的钥匙

教学目标:

1. 能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方法。

2. 以绘本《失落的一角》为媒介,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角度、立体性的思维,清楚地表达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想。

3. 学会给读后感拟一个恰当又新颖的题目。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

2.能清楚地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想表达得有观点、有事例、有情感、有新颖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言为心声

1. 师:同学们,你们怕写读后感吗?老师想知道你们觉得写读后感难在哪里?

预设:书读了但记不住;不知道怎么写感想;不知道从何而感……

2.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寻找写好读后感的钥匙。

(设计意图:以激趣谈话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加他们学写读后感的动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强化概念,“简读+重感”

1.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学生谈发现的问题。

2. 出示小房子图卡,请学生贴出“读”和“感”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3. 师:“读”是打地基,“感”是建楼房,所以写好读后感的第一步是多读,但内容要简洁。“感”才是楼房,所以“感”是文章的重点。

(设计意图: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定式,明确读后感的侧重点在于“感”。用学生自己身边的习作直观地纠正学生写读后感的常见误区,用大量的篇幅来复述书中的情节,只有读没有感)

三、借助绘本,实战突破

配乐播放绘本视频:《失落的一角》。

1. 出示写好读后感的第一把钥匙:读千遍,精概括。

2. 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3. 拓展补充绘本及作者相关资料。

师:一种大智若愚的简单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失落的一角》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4. 小组合作活动: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记录自己的感悟点。

(设计意图:通过引言和对绘本的介绍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对这本书探索的兴趣。然后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从自己记忆深刻的画面中畅谈感想,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性思维,从而达到感想的丰富和充实)

5. 小组汇报,学生自主上台板书感悟的重点。

•完美和缺憾

•得与失

•过程与结果

•自由与束缚

•珍惜现在的拥有

•勇气产生快乐

•知难而进、勇往直前

•苦与乐是可以转换的

•终点也是起点

•快与慢的辩证

•独一无二的我

6. 齐读板书上的所有感悟点,出示写好读后感的第二把钥匙:多元化,找角度。

(设计意图:以绘本《失落的一角》为抓手,以真实的阅读为推手,不仅调动了学生谈感受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搭建了从“读”到“感”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合作共同寻找到感想的触动点,为习作的开展做准备)

四、巧取题目,亮出观点

1. 擦换课题,重写板书。

师:写读后“感”就是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想。这么多感悟点是不是都要亮出来?(不是,找一个最想写的)

怎么亮出来最明显?(题目可以成为我们的好帮手)

2. 教师擦去原板书,重写成“如何把读后感写出与众不同”。

3. 出示第三把钥匙:巧取题,亮观点。

4. 明确读后感的取题方式:《读〈xxx〉有感》或“主标题+副标题”。

5. 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给自己的读后感巧取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重写板书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知巧取题目的重要性,领悟题目即观点的提取和提炼,从而达到巧取精思的目的)

五、结合事例,落地感受

课件出示A同学和B同学的感想。

1. 学生对比阅读谈一谈:你更喜欢谁的感受,说说理由。

2. 加改内容。学生再谈:这样加改之后效果如何?

3. 教师总结出示第四把钥匙:谈感受,借事例。

谈感受最忌空洞,言之无物。要结合自己的观点,联系文中的关键语句,更重要的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借用事例来谈体会。这样的读后感才能有观点、有事例、有情感、有真实度。

六、书写片段,完成实操(略)

七、展示点评,促进提升

1. 生生择优互评。

2. 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习作教学的片段展示和评改是促进习作持续提升的动力源。在学生读片段、生生点评、教师点拨的师生教学对话中,起到了及时启发、点拨、纠错、完善的作用,深化了对本次习作目标与方法的认知和落实)

八、诗句结课,布置作业

出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1. 师:这两句说的是多读书对写作有好处,读完一本书后我们要及时记录下自己当下的感悟,才能使这本书真正发挥作用,读后感就是很好的体现。

2. 作业:请运用所学的方法选择一本好书,完成读后感。注意:观点新颖,见解独特。

(设计意图:通过方法提炼,把写好读后感的精髓进行梳理和总结。课上的片段练习是在段落基础上进行谋篇布局的渗透,使学生获得初步的习作成就感。课后的完整读后感习作作业才是这堂课效果的真正检验。从启发到自发,为本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24日第5版

作者:舒志敏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