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坐轮船日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10 05:42

写作《坐轮船日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坐轮船的日记作文,想要写得好、写生动,确实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你:
"一、 确定中心思想或主题 (Determine the Core Idea or Theme)"
"你想表达什么?" 是对沿途风景的赞美?对海上航行的独特体验?对船上生活的感受?还是对某个特定事件的记录?明确中心能让你的作文更有重点。 "是侧重过程还是结果?" 是记录从登船到下船的整个过程,还是聚焦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二、 抓住关键细节和感受 (Capture Key Details and Feelings)"
"感官体验是关键 (Sensory Experiences are Key):" "视觉 (Sight):" 轮船的巨大与壮观、海面的辽阔与变幻(平静、波涛汹涌)、天空的颜色变化、远方的灯塔或岛屿、船上的设施和景色、遇到的船只等。 "听觉 (Sound):" 引擎的轰鸣声、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风声、船上广播声、人们的交谈声、音乐声等。 "触觉 (Touch):" 微风拂面、海风咸湿、船体晃动的感觉、舷窗外的海风、船舱内的温度等。 "嗅觉 (Smell

陪父日记(第19天)(纪实随笔)

陪父日记

(纪实随笔)

杨崇德

第19天

2019年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

星期二。

今天,是父亲离开医院、回到穷天老家的第6天。

昨晚12点,父亲被我们抱扶起来,屙了一回尿,并排出了两节小小的大便。

为了让父亲感到舒适一些,虽是午夜,大家还是给父亲擦拭着全身。

长时间以睡的方式生存的人,温水擦拭不仅可以活络血液、清爽身体,还能起到提神作用。

父亲睡下去不到半个小时,他的肚子又疼痛起来了。他一边用手不停地摸,一边张着嘴出气。

那张床,已经让父亲极为厌烦了。他在不停地摆动身子,但又摆不过来。

我、大姐、弟弟三人,于是抬扶着父亲下床。让父亲还是坐在了红皮沙发上。

父亲的痛,仍在继续。

小妹切了小半碗西瓜,来喂父亲。

小妹勺子里的西瓜片,在父亲嘴边左右移动。她希望父亲能够张开嘴唇,然后将它送进去。

父亲张开了嘴,他喊了一声“哎哟”。

西瓜片也就跟了进去。

父亲没有反对。

父亲仿佛尝了西瓜那种清香的水果味,也在本领地嚼了嚼。

吃到第三片时,父亲就反抗了。

父亲将送进去的西瓜片,不断地吐出来。

父亲喘着微弱的气息,继续喊“哎哟”。

突然,父亲说起胡话来了。

他说:怎么在这里搞呢?……分水坳都已经打霜了……带崽当不到官,卵稀奇了……

每每听到父亲左一句右一句地说起了胡话,我们泪眼相向,担心极了。

父亲那三句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话,把我们一下子给搞糊涂了。

怎么在这里搞呢?——这可能是父亲看到了什么,他不赞成那样做。到底在哪里?又在搞什么?我们只能去猜了。

分水坳都已经打霜了——分水坳可是怀化到我们穷天的一座著名的大山,海拔较高,难道父亲的游魂去了那座高山了吗?

带崽当不到官,卵稀奇了——这当然是在说我了。可能是谁贬低父亲的儿子我了,父亲在回怼那个把官看得像命一样的人了。

大姐分明听清楚了父亲最后那句话,她把目光痴痴地盯着我。

父亲这应该不是在交代后事吧,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和别人评理呢!

我苦丧着脸,俯下身子,认真地端详着父亲。

儿女们也都站了起来,围到了父亲的床边。有的在摸他的手,有的在看他的眼睛,有的甚至在喊了。

母亲悲苦着脸,小心翼翼地扑在父亲床头,轻轻地问,是哪里痛?

父亲终于说话了。异常地清晰,只有三个字:到处痛!

父亲又说话了。

他说:我怎么还没有死啊?

父亲这是在让自己等死吗?

难道他对自己也丧失信心了吗?

不能啊,父亲!

我们都盼着你一天一天有所好转呢!你怎么想到了死呢?

爹,刚崽叔已经给你算过了,如果你能冲过阴历七月,你就可能奔到93!

今天是七月二十,只有十天了。你一定要好好坚持啊!

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是伟大!坚持下去,你老人家就赚了一大把,那将还有六七年的美好时光可以享受!

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呢,也将好好策划你后面的这六七年。这辈子,远处你还只到过北京、到过江西的明月山。你虽然看到过毛主席了。你说你还要去看秦始皇,去看包青天的。我可以策划我们的再一次远游,去西安。西安那边的咸阳,就是秦始皇的根据地。秦始皇虽然埋在山里面,但我们可以去看他的兵马俑。那里面,有很多秦始皇的兵俑,还有战车。我敢保证,你看了西安,回来一定会给你的好朋友眨巴眼叔说上三天三夜的。西安还有杨贵妃呢,就是那个肥子婆。也是我们杨家的人。她把唐明皇哄得团团转。这,你是知道的。看不到杨贵妃,我们就去看杨贵妃吊死的那个马嵬坡。杨贵妃上吊的那棵树,可能不在了,但那里一定还有一个庙的。值得一看啊!

我们还可以到河南开封去,看宋朝的包大人。包大人在开封当过“一把手”,那个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就被包大人一刀斩杀在开封府。我知道,你经常提起包大人。你肯定是喜欢包大人的清廉和无私。我们可以在开封住上五六天,好好打听一下包大人的丰功伟绩。

爹啊,你上次到北京天安门,是坐高铁,没有坐飞机。以后,我们去西安、去开封、去海南,一律都坐飞机,飞来飞去,好么?所以啊,爹,你一定要坚持,我们还有很多好日子,都还没有去碰它呢!

爹啊,你也不要为我当不当到什么大官,感到终身遗憾了!

官这个东西,是虚无的。有人把它叫做乌纱帽。戴上它,就是官;取下它,就是民。

爹,你多次问过我,我到底当到了什么官。

我性刚才拙,与物多迕。我这种性格,又怎么能得领导喜欢呢?

我都不好意思告诉你我的具体职务了。

爹啊,其实,我的最高级别,也就只是个经理。

那么,经理到底算个什么东西呢?

我给你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你就知道了。

经理,就是一个挑猪牛粪的。他把猪栏里、牛栏里的草粪,一担一担地往田地里挑去,不管田地的道路如何难走,猪牛粪都会在经理的肩膀上腾空而起,然后落到它该去的地方,滋养着田地,哺育着庄稼,这就需要有勇气和力气了;经理,就是一个搭田埂的。春暖花开,春水四溢,阳春来了,这时就需要唤醒那片沉睡的农田,对农田进行修整,给农田的埂,堵上漏洞,装饰一番,加固一番,这就需要技能加技术了;经理,更是篱笆上的那根中心桩墩。靠着它,可以把一排排桩子给连在一起,它发挥着巨大的中坚力量。

爹,我这么把我的官打比方,你肯定要骂人的。那么,我只能用“相当于”来表示了。经理,就相当于我们新建乡那个乡长的位子。

那次,我以为你会高兴,会笑。因为,乡长管的人数,也不少啊。

可你却对我说,按照你的德行、为人、能力、口才以及好学精神,你当个市长,也算是冤枉你了。

爹啊,你对儿子的信任与高看,让我泪水涔涔了!

不过,爹啊,儿子虽然没当到市长,可我敢保证,我比那些市长更爱学习,更注意人品修养。

爹,我这个经理呀,虽然只与总理差一个字,可我干的工作,也算得上日理百机了。

日月以遂,机心好疏。

爹,我对什么官不官的,根本不感兴趣!更何况,我也快五十有五了,还求那个干什么呢?保命有紧啊!

爹,这辈子,我可不能玷污你赐给我的这个伟大的名字:崇德。

大姐哄着父亲,希望父亲能够吃药。

这是父亲的宝贝大女儿,在向他求情了。

父亲也许看到了大姐那副可怜的表情,他把端来的那小半碗中药喝了。

夜晚12点42分,父亲又开始痛苦地呻吟起来。

已经有姊妹在开始轻轻地哭出声来了。

我说,不要哭出声来,不要给爹增添负担了。

夜晚12点46分,父亲喊着:哎哟,我受不了了!

大家变得更加紧张,又是手脚忙乱地帮父亲揉肚子、揉大腿。

我们又把父亲抬上了床。父亲躺在那里,似乎换了个地方,痛又被我们抬跑了。

父亲睡在那,闭着眼。得到了一时的安宁。

母亲爬了过去,她和父亲睡在了一头。

我坐在床的这一头,背靠着床的木架。静静地望着那头的父亲。

现在,父亲睡得似乎很安详。

父亲闭着眼,没有继续喊痛。

我们把一床薄被单,盖在父亲的身上。我就这么呆呆地,望着父亲那头,望着父亲的腹部。

我时刻担心着,父亲就这样没有言语地离我们而去。

只要父亲的腹部,还有起伏,父亲的心跳,就不会停息。父亲就还活着。和他的儿女们一起活着。

床下的地铺上,歪歪斜斜躺着大姐、二姐、三姐、大妹、小妹。

她们也都累得不行了。

只要父亲喊一声“哎哟”,她们就会立刻从梦中醒来。爬起来,围观父亲。

父亲默无声息地睡下了。她们就倒头而睡。

夜晚12点59分,父亲闭着眼,双手将被单掀开。然后,双手又举过双肩,摊在那儿。

床头边木箱上面的那台摇头风扇,正在左右揺摆。它扇动着丝丝凉风。声音嗡嗡嗡地响,像远去的飞机声,又像远去的轮船声。

父亲那双伸过肩膀的手,正弯曲在枕头两边。

父亲的右手,压着母亲的左手。

母亲也睡着了。

母亲的右手手掌,摸着父亲的手肘处。嘴唇也贴在那里,静静的。像是在吻父亲的右手臂。

望着这一幕,我咽了一口口水。很是羡慕,很是期许。

我多么希望床上的父亲,没有病,像往常那样。夜晚的父母亲,就是这样安睡的。

我把被父亲掀开的被单,又往上提了上去,盖住了父亲的胸部。

这两天,父亲的肚子,明显地松懈下来了,变得不再坚硬。

父亲每呼吸一下,他的腹部,就起伏一下。这种起伏,甚至牵动着父亲身上所盖的被单。

凌晨1点15分,我看到父亲的嘴,像是在吹气。

我急忙喊了一声床下熟睡的大姐。

大姐被我喊醒了。

我发现父亲在吐他那口假牙。

上排的假牙,已被父亲吐出来好几颗牙齿。

我要大姐帮父亲取下那排假牙。

这时,松桃也从另一个房间过来了。她惺忪着眼,看着父亲,说,爹好像比昨天好些了呢!

沿着松桃的评判,我仔细伏过去,欣赏一番我的父亲。

真的!父亲看上去,真的像是好些了。

何止是好些呢?

现在看上去,完全像个健康的人,在安然熟睡!

或许,父亲现在没了任何痛苦。一切的痛苦,也都在安眠了。它们与父亲的斗争,已经历了好一阵子。父亲身上的痛苦,自己也被痛累了。

父亲的呼吸声,很粗重。

听上去,父亲像是挑了一副重担,在艰难地爬坡。

呼一一吼,呼一一吼……

今夜,似乎也没前两天那么热了。气温在明显地走向中秋。

因而,夜晚的觉,就更是讨人喜欢。特别适合于人们一觉睡到通天亮。而我却不能,甚至不敢。

我们有父亲的痛苦在,再怎么好睡的夜晚,也是白来一场。

我们原来痛恨炎热的天气,因为父亲是在炎热的日子里住进了医院。是炎热的日子,烧焦了我们的心。然而,炎热过后,我们又怕寒冷。我们担心父亲的抗寒能力。

父亲每天吃不进太多的食物,日益消瘦。这怎么能抵得住日后的寒冷呢?

快点好起来吧,爹!

凌晨1点43分,父亲突然喊:小陈(父亲对我妻子惯用的叫法),摘茶油籽去!

父亲动着身子,似乎要下床。

父亲又说:我要去了!

我吓得赶紧扑过去,问:爹,你要去哪里?

父亲迷迷糊糊地说:去摘茶油籽。

深更半夜的,去摘什么茶油籽?

爹啊,你快醒醒,你是不是感觉不舒服了?

刚刚睡着的姊妹们,立刻又都爬了起来。

我们把父亲扶起来,用大被窝,垫着他的背。让他斜靠着。

父亲双眼微开,无神无光。

父亲喊着“哎哟”。

儿女们全在床上床下守候着,静静地望着他。

无声胜过有声。

凌晨1点58分,父亲再次呻吟起来了。

我们又紧急集合,围绕在父亲身边。

凌晨2点过2分,小妹坐在床上,为父亲轻抚着他的肚皮。

父亲说:弄饭了。

父亲又在说糊话。

父亲一直在说糊话了。

父亲说:这主意,如何划啊?

父亲这句话,应该不是糊话了。他是在顽强地抵抗着。

父亲可能支撑不住了,他在求助自己的儿女们。要我们如何给他出主意,帮他渡过难关!

听到父亲这句发自内心最真实的呼唤,我一下子就控制不住眼泪了。

我从父亲背后,抱扶着他,呼呼地流泪。

我只能无声地告诉父亲:爹啊,救你老人家的主意,我们的脑壳,都想烂了。我们找不到救星。我们四处碰壁。我们日夜祈祷。现在能够救你的,除了那一粒一粒有限的麻醉丸以及利尿片外,就什么也没有了。就只能靠你自己了。我们相信上天有灵,我们还靠上天来帮你一把呢,帮你挺过七月,走进八月,走进你的93岁大寿!

凌晨2点过7分,小妹、松桃、三姐,一起给父亲喂了一粒镇痛药丸。

清晨5点40左右,父亲要母亲伸出手。然后,自己一人抓着母亲的手,爬起来,坐在了床上。

父亲的这个动作,全然离开了儿女们的目光。

父亲当时是用了多大的力气,让自己坐起来的呢?

母亲立刻叫来了人。

大家把父亲,抱移到方便凳上。

父亲拉了些屎尿。

二姐为父亲洗舌头,用温水把他全身擦拭了一遍,又换上干净衣裤。

然后,又让父亲坐在红皮沙发上。

清晨7点半,我劝父亲吃点稀粥。

父亲同意了。

昨晚,父亲经历了反反复复的痛苦,说了一大堆不明不白的糊话。他从魔鬼战场逃亡出来,现在已经精疲力尽,四肢乏力,双目无神。他需要补充能量,需要擦枪上弹,需要随时待命,需要马革裹尸的勇气。

三姐给父亲喂了小半碗稀粥。

父亲抿动着他那张小嘴,像个婴儿,贪婪地享受着。

其间,眨巴眼叔拄着拐杖,在易家院的水塘边上走了一圈。他从我家门口走过去时,找我父亲说话。回来时,也找我父亲说话。

父亲只是用眼神和表情,与他交流。

眨巴眼叔说的话,都是比较经典的回想、勉励之辞。

他当着我父亲的面,对我们说:现在,只有我和他是“老长征”了。他做事知纳,我做不赢他。他一个人在泸桐冲山湾湾里烧炭,好像几山人在那里一样,树木砍得轰轰地响。他像个山人一样,简直比豹子,还要凶火。但是,他挑担子,却挑不赢我,总是要我走在前面。

开凤婶也拄了她的那根拐杖来了。

她瞪着眼,好生瞧了瞧我的父亲,说:还能活一百岁,神光很好,没有事的,我给你添寿了!

父亲吃过稀粥,斜仰坐在红皮沙发上,闭目养神。

我们又哄着父亲吃中药。

他喝了一大半杯进去。

父亲表现得相当勇敢。

父亲的胡须,这段时间也长得快。

我为他好好地刮了一番胡子。他很配合,任凭我怎么摆弄。

总之,把胡子刮干净后,父亲显得年轻了,有一种去别人家走亲戚的味道。

上午9点,小妹又给父亲喂了半小碗的小块西瓜。

上午9点半,满娘与她的女儿春华、准女婿,从桂花村过来,一起来看望我的父亲。

她们在我家吃了中饭,向我父亲再次问个好后,就离开了。准女婿都上门来了,也不能带出去走亲戚太久,那样显得不是太好。

中午12点,松桃又为父亲喂了小半碗稀粥。

吃过之后,父亲又开始时不时地呻吟起来。

魔鬼来了!父亲又要战斗了!

我们要他上床睡一睡。

父亲摆头。

于是,父亲只能坐在那张红皮沙发上。

父亲日见消瘦起来。父亲的脸、手臂,都明显小了许多。父亲的双脚,还是那么浮肿,那么发黄。

中午12点18分,父亲突然大喊:哎哟!受不了了!要走了!

我们紧急围了过去。

这时,我的单位领导张重九老总委托刘惠副老总,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我父亲的情况。

父亲正在痛苦之中。他的眼里溢满了泪水。

二姐、大妹、松桃三人,守护着父亲,为他轻揉、按摩。

我捏着手机,匆匆出了房门,我向年轻漂亮的刘惠副老总,报告我父亲这边的情况,并感谢“九爷”(我们对张重九老总的尊称)对我的关怀。我要代表我的父亲及家人们,感谢我的部门领导及部门同事的关心。

我一边说着感谢感恩之类的话,一边流着止不住的泪水。

这就叫“泪谢”。

泪谢,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激和感谢!

虽然只是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但它代表着一种真情和关爱。

一个人,如果处在艰难和悲伤之中,一个电话,几句问候,可以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无限的希望。

我没有当上什么官,我宁愿做一介小职员,接受我的部门同事心贴心的关怀和鼓励!

父亲希望我做一个清白的人。

当个什么官儿,与做个清白的人,完全就是两码事!

不久,周芬、方群及其夫人、岳母一行,来看望我父亲。他们是从怀化而来。围着我父亲看了又看,表现一脸的无奈。

父亲疼痛难忍。

父亲的脸上,已经挂满了泪珠。

擦掉了,又冒出来。

松桃给父亲喂利尿丸子。父亲吐出来一粒。

镇痛丸也是无法喂进去了。

父亲喊:弄把刀来。

父亲宁愿挨上一刀,把自己结束掉。

我知道,这个时候的父亲,已经疼痛无比了。他在经历他这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父亲又说: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大家你望我,我望你。父亲在问我们。他现在痛不欲生了,该怎么办呢?

我不想把父亲得胰腺癌而且正处晚晚期的病情,明确地告诉他。但我又觉得于心不忍了。

父亲在问怎么办,我该怎么父亲啊!

我凑到父亲的耳边,说:爹,你这个病,很严重了。我到长沙几家医院看了,都说很麻烦。

我还是没有告诉我父亲他的病情。

父亲听后,无语了。

他也许已经猜到自己的病,决非是那个简单的胃病了,应该是比胃病还严重一百倍的某种病。

具体是什么病,父亲也不知道。

父亲也不想去知道了。

痛都痛成这样了。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扶起父亲,他屙了一泡尿。

问他是想坐,还是想睡。父亲默许睡下去。

于是,大家又扶他上床去。

那一阵疼痛,仿佛已经离去。父亲躺在床上,一时表现得很安静。

由于中午又来了一拨人,家里里就显得更加有人气。

人多了,就要吃。杀了一只鸡、一只鸭。姊妹们在厨房里忙活着。她们也许在杀鸡杀鸭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父亲那种痛,就如同鸡鸭被刀子割了喉,处在死亡阶段的那种挣扎,那种撕裂的痛。

我和母亲,坐在父亲床下不远处的长条矮凳上,无助地望着床上的父亲。

这间房,已经我们是守望父亲的重要地方。父亲躺在床上,我们或行或坐在房间,时不时地去看一眼,去问一声,去摸一下。父亲总是无言,或许他心里清楚。

外面的太阳,很是亮眼。虽然有些热,但我们感到它的热度,已经大不如以前了。每个房间的大小风扇,都在尽职尽责地扇着风。累了或困了的家人们,在另外三个房间的地铺上,随意而歇,随意而息。

厨房里面,仍在忙活着。

外面有小孩们,仍在追逐、打闹、嬉笑。

我可怜的父亲,此时却一概不知。他已经被痛苦,拖进了深渊。他在挣扎、在挣脱、在呻吟、在呼唤。

昨日捉来的那十几斤螃蟹,已经和着麦粉,被油炸成了黄金色的油炸食品。

孩子们手里抓了二三只。哔剥哔剥地咬。

父亲要起来。

大家抬扶着他,又坐到那张红皮沙发上。

没有多时,父亲又开始喊痛了。劝他吃药,却不肯。

下午2点42分,父亲再次疼痛起来。

我们终于劝他服下一粒镇痛丸。父亲现在的疼痛,只能靠这种麻醉药压住了,毫无他法。

现在,这种麻醉药,只剩下2粒了。要去医院买,还要大队出具证明。这种药,对疼痛是有效的,但对痛者却具有很大的副作用。毕竟,它的成份是麻醉。它是把感觉神经的功能暂时抹掉,让人麻木不仁,让人神智不清。医院对付人的感觉神经上的痛,全靠它来收拾。用了它,医生就可以在患者身上随意切割了,患者一点痛苦、一点留恋都没有。

医生早就说了,我父亲吞下的这种镇痛丸,治标不治本。而且药效,越来越短。病魔被麻醉了以后,它会苏醒过来的。苏醒过来的病魔,会更加地凶。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用在父亲的药物和病情上,倒过来了,魔高一丈,道高一尺。

下午2点47分,父亲要去睡。

我们抬扶他上床,让他躺下。

下午3点多,二姐的细娘及女儿,特意桂花村赶来。她们知道我父亲的病很严重了。这么好的亲戚,又这么吃得起苦,能干,现在遇到了大难,不来看看,会过意不去的。虽然没有什么能够帮助的,只是一片心意了。望他好。

晚上7点,贤争叔又来看父亲了。

贤争叔喊了我父亲几次,想和他说一句话。

父亲变得不理不瞧。

贤争叔就流出了泪来。他知道,我父亲开始恼火了。

贤争一边抹着泪,一边安慰着我们。

父亲吞进去的镇痛丸,开始发挥着它的药效。父亲一动不动地睡在床上。

房间里,显得格外安静。房壁上,挂着父亲和母亲的照片。一人一张,很端庄。都穿了黑色衣服,衣襟整理得很得体,脸带微微的笑,注视着看他们的每一个人。

这两张照片,还是父母在芷江照顾他的小孙子杨柳毅时,特意照的。

父母早有意思表示,照得这么正规,将来老人,遗相就用它们。

父母也真想得远,他们早早地把自己最得体最好看的面貌留下来,将来留给儿女们。

我盯着父亲那张照片,在和他作无语的交流。

父亲的左眼,有一点点灰色,但还是好看;父亲的眼神里,放出慈祥的光,他在注视着我,好像有无限的祝福要说出来;父亲的胡子,也被他修理得很干净,脸上涌现出一种天然的正气,是乡下男子汉那种不怕吃苦、不怕劳累、不怕受人欺负的气质……

我对着相片,默默地告诉父亲,房壁上的爹啊,你现在是床上那个爹的魂,你可要好好地伏在他身上,不能游走,不能分心。我们需要你给床上的爹,多一些力量,多一些支持!

晚上7点32分,弟弟从房壁上,取下父亲那张照片,他要委托人到怀化多洗几张出来。它将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心了!将来,我们的父亲真的走了,我们只能抱着它,搂着它,算是和父亲倾诉了。

晚上9点52分,父亲要起来坐着。我、大姐、二姐、松桃、大妹一起,扶父亲坐上了沙发。然后要屙尿,又扶他屙了一点点尿。

父亲重新坐在了沙发上。闭目。无语。

偶尔,他又喊出一声“哎哟”。

镇痛丸刚吃了不久,父亲偶尔又在呻吟了。这说明,镇痛丸也开始不灵了。

父亲已经非常地疲惫。他坐在那张红皮沙发上,我担心他随时有倒下去的可能。因而,我就用身子紧靠着沙发,防止他往外倒。

晚上10点15分,我、大姐、二姐、松桃一起,再一次抬父亲上床。

在抬扶的过程中,父亲一只脚,挨在了床方上,他叫了一声。他的那只脚,已经和床方撇在一起了。我急忙捧起父亲那只脚。一起让他安稳地躺下去。

父亲躺下去没多久,又喊了两声“哎哟”。

几分后,父亲试图侧身睡。他自己在努力。他成功了。

可是,不到半分钟,他又侧了回来。

睡,已经对父亲是一种极为苛刻的要求了。

黑夜,如魔。

(本篇写成于2019年10月4日。2022年11月3日夜,于长沙家中稍作修定。)

请看续文:《陪父日记》(第 20 天)

关于本纪实作品的几点声明:

1、本纪实随笔,写作于我父亲去世后的两个月里。当时,父亲在生病住院期间,国内还没出现新冠疫情。因而,我们七姊妹才能够日夜守护在医院里,守护在父亲的身边,直到他离去。我这个日记体系列性文字,写作于2019年9、10月间。父亲病重至离世期间,国内无疫情,这也是上天对我父亲的恩赐。

2、本纪实随笔,于2020年发表在本人的微信公众号上。曾经感动过许许多多的亲人和朋友。我是凭自己的真情和泪水,用文字挽留父亲。我希望父亲活在我的文字里。如果读者还想阅读本人的其他文学作品,可添加本人的微信号,我尽可能满足大家的阅读欲望。也真诚希望读者朋友对我的文字,给予批评指正。

3、本纪实随笔,现特推荐给 “齐鲁壹点” 网络平台作为首发。读者也可在“今日”、“百度”网络平台上阅读到该作品。但是,本人在此声明,拒绝新浪网对该作品作“手机新浪网”发布。因为我有几个阅读量较大的作品,一经“手机新浪网”强行发布后,读者们所留下的所有评议性文字全部就被屏蔽了。

4、本人坚决反对:网络上某些靠流量赚钱的所谓写手们,肆意将本作品强行拖至其个人账号上,再次对外发布,以为其赚取所谓的流量。对此,本人将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5、本长篇纪实随笔作品,共21章(21天的内容),约16万字。若有出版社看好,可直接与我本人联系出版事项。

作者简介:

杨崇德,男,1965年10月出生,湖南怀化市中方县人。1995年加入湖南省作协。曾在全国两百多家报纸、期刊上发表文学作品近千篇。数百篇被《作家文摘》、《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杂文选刊》、《读者》、《故事会》等刊物转载。上世纪,本人曾被《微型小说选刊》列为“微型小说百家”之一。2010前后,本人出版了文学作品集《故乡的云朵》、《冬天的生活》、《丛林狼》、《麻麻亮的天》等。有作品曾获《小说选刊》2014-2015年度“读者最佳印象奖”。有作品被译成德文,在德国出版发行。有数篇作品被全国50多所重点中学选为语文考试分析试题。本人系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理事,现任湖南省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

壹点号崇德随笔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一个80后水手的真实航海日记

采写 | 南都周刊记者 盛倩玉

编辑 | 杨文瑾

船经过赤道的时候,真的像地理书里说的那样,“一丝风也没有”。巨轮驶过,只在海面上轻轻留下一道划痕。

这已经不是杨忠磊第一次船经赤道。向下张望,海水太深,分不清颜色是蓝是紫,海景太美,让他想到诗里说的,“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

货轮经过赤道附近海域。(文中图片由杨忠磊拍摄提供)

杨忠磊是一名海员,或者说水手,在运输货物的远洋航船上工作。

工作之余,他以“八零航海”的网名,把各式各样难得一见的绝美海洋奇景拍摄下来,从平如镜面的赤道无风带,神秘离奇的百慕大三角,到深不可测的马里亚纳海沟,驾着快艇飞驰而来的“海盗”,然后发到网上。

开始只是为了记录生活,但让杨忠磊没想到的是,通过这些视频,他竟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网络平台收获了近50万的粉丝和千万点赞。

杨忠磊账号下方的讨论通常非常热烈。最初,这些视频吸引了一波对大海“又爱又怕”的“深海恐惧患者”,他们表示,“看不了这个,感觉要被大海吞没”“人好渺小,要窒息了”“想象着在这里沉浮的样子,向大海妥协才是圆满”……

到了后来,更多人成为他的粉丝,他们会说,“一定要平安归来”“感谢你发的每个视频,海的神秘让我越来越向往。”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我国的海员从业者十分稀缺,愿意把海上的经历讲述分享出来的人就更少。这次,就让我们跟随杨忠磊的视频和讲述,去领略大海的美丽与神秘,也体会一下在“阳光沙滩老船长”“星辰大海”和“高薪多金”的浪漫想象之外,海员工作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辛苦和故事。

拍 摄

今年1月,中国渤海三大海湾之一的渤海湾出现了一次罕见的“霸王寒潮”。

零下27摄氏度的气温,一夜之间,沿岸十几海里的水域全部冻结,海冰厚度达到20-30厘米,严重程度成为30年之最。

杨忠磊此时正在船上。他“晃悠”到甲板上,看见整条船被“钉死”在海面,四周传来风的尖锐啸叫,而海水似乎经历了速冻,还保留着结冰前的起伏和形状。

船上的淡水仓也被冻住了。船长很快给全船下发了通报:淡水紧张,没有靠港消息,自今日起实行定时放水,放水时间为每天下午的6-7点,请大家配合。

杨忠磊心想:“来的时候还好好的,现在回不去了。”

走是走不了了,杨忠磊跑到船上的厨房里,看看还剩什么吃的,“一道辣炒秋葵,一道卤猪肘子、烤箱里还有锡纸包着的羊排”,竟然还不错。

随后,他把罕见的海冰景象,和海上船员们的伙食拍成了小视频,发到网上,配文“要是食物也没了,点外卖能送么?”这条视频很快收到了23w的点赞和数万条评论,又被多家媒体引用和转发。

杨忠磊拍摄的渤海湾“霸王寒潮”视频截图。

阳光、浪花、白沙滩和老船长——海员这个职业,在很多老水手的描述和作家的描写中,都显得浪漫又神秘。

比如曾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美国海军中尉唐·沃尔什(Don Walsh),在“大海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时便表示:“只有一个答案能代表一切:它是我想在的地方。”

听起来确实有点“燃”。马里亚纳海沟作为已知的海洋最深处,最深的地方达6-11千米。黑暗、极寒、凶险和令人恐惧的深渊……有种说法是,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将不能露出水面。

唐·沃尔什因为这次下潜“名垂青史”,他最终抵达了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11000多米深的“挑战者海渊”。

杨忠磊也曾随船到达过马里亚纳海沟附近。那天乌云压得很低,他记得那时海图上显示,所在海域深度达到9700多米,波浪翻滚,晦暗不明,窒息感扑面而来。拍完视频后,杨忠磊比照着网络金句发了一条:“我到过最深的海。”

他也去过世界著名的“百慕大魔鬼三角海域”。传说无数船只飞机曾在此消失,离奇的传闻给当时的航行笼罩上了一层诡异的色彩。就在犹疑之间,杨忠磊突然看到,船的行进前方竟然真的出现一片巨大的迷雾屏障。此时船已没有绕行可能,几名船员都在惊呼,他也赶紧把这一幕景象拍摄下来,此后引发了不少网友惊叹,“穿过云雾,是不是就到另外一个世界了?”

当然,海洋带给水手的不会只是恐惧和凶险。在杨忠磊的记忆中,每片海的模样都不相同,中国南海的海水他最喜欢,风平浪静时,“是属于那种有点臧蓝,像钢笔水的颜色。”

而在印度洋,海水完全换了一副模样,浪尖的一抹冰蓝,色泽如同宝石。拍摄太平洋时,他配文“海洋深处售卖着蓝色的孤独”;而大西洋与太平洋的界限有时清晰可辨,“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印度洋的海水。

太平洋的海水。

他还去过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交界处的“恐怖黑海”,因为上下两层海水含盐度不同形成罕见双层海奇观,天色阴沉,海水如墨,深层水域几乎没有生物。

“双层海”黑海的海水。

还有更多陆地上难得一见的景象,都被他用镜头记录下来:在连接红海和亚丁湾的曼德海峡看海市蜃楼;在太平洋偶遇蓝鲸;捕食的座头鲸喷出水柱,身上爬满藤壶,传来遥远空旷的叫声;地中海的熊猫海豚争相跃出水面,身体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与躲避西伯利亚寒冷气候的候鸟擦肩,数万只候鸟扇动着翅膀从镜头前掠过……

在太平洋偶遇蓝鲸。

杨忠磊上船的理由,一点不像他视频中的大海那么浪漫。

2016年前后,他还在老家,山东济宁的一个小县城。一次和弟弟的同学阿宾(化名)吃饭,得知他退伍后工作不过三年,车买了,房买了,已然成为县里的成功青年。

杨忠磊羡慕又好奇,吃饭的时候忍不住问阿宾,“兄弟你到底在干啥?”对方回了两个字:“海员”。

“一个月赚多少?”

“1万多。”

杨忠磊心里惊了一下,“2015、2016年的时候,1万多块钱,在我们县城,属于高收入了。”

熟络之后,两人加了微信,杨忠磊一翻阿宾的朋友圈,更是吃惊,“全世界各个地方,但凡地图上有的,他的朋友圈都有。”

杨忠磊问:“兄弟,这些地方你都去完了?”阿宾倒是很淡定:“这都属于正常现象。我们做海员就是这样,国际航海,全世界到处跑,每到一个地方都可以下地旅游。”

海员的朋友圈,定位总是很丰富。

这次吃饭,杨忠磊着实被震撼到了,他也动了做海员的念头。除了美景让人动心,更重要的是他算了笔账。“在陆地上,如果你中专大专,上工厂上班,去工地出大力,一个月才能赚几千块钱?但是上船,初中文化程度就可以,全世界到处跑,工资还高。”

杨忠磊拍摄的大海美景。

此后他开始留意“上船”的信息,逐渐也对这份职业有了更多憧憬。

船上的工作,通常分为轮机、甲板两个部门。轮机部主要掌管船舶主机的维护和保养,负责人叫“轮机长”;甲板部负责船舶的航行和甲板机械的维护,负责人叫“大副”。

轮机长和大副都对船长负责,船长则对整船负责,是“弃船时最后一个离船的人”。

做海员对学历、专业的门槛要求不高,但非常“赚钱”。较低层的普通海员,成为一水、一机后每月都能轻松拿到1w多元;而成为高级海员后,薪资逐级上涨,三副、三管轮都是2w多/月,最后到了大副、大管轮、轮机长、船长的“四大头”级别,薪资甚至达到4w-7w元/月。

不少船员喜欢背后调侃船长的高薪,“平时也不用参加值班,注意多活动活动手指就行,不然钱点多了容易手抽筋。”

不过要想获得这一切,必须先考取一系列船员证书。

为了能上船,杨忠磊专门去大连报了培训学校,理论、实操从零学起,连上学时最不受他待见的英语,都抓紧苦练起来。

杨忠磊拍摄的大海美景。

半年下来,学费、住宿、伙食,里里外外就花出去2万多元,这也让杨忠磊有些焦虑,“交了这么多,就想着赶紧学出来,赶紧上船赚钱。”

好在最终一切顺利,2019年3月,杨忠磊得偿所愿,“熬”上了船,成为远洋货轮上的一名水手。

第一次出海,目的地是巴西。整个过程,却“颠覆”了杨忠磊对海员职业的想象。

对于社会船员考取船员证的,上船后需先经历6个月的实习期,实习期工资2000-3000元/月。

很多人会被这种长时间的低薪实习“劝退”——毕竟海上凶险,背井离乡,拿着2000多元的薪资,受不了是情有可原。

杨忠磊倒没有被实习期劝退,想到未来的日子,升职、加薪、买车、买房,“干什么前期不都得有点投资。”他看得比较长远。

只是没想到出海后不久,他就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 “大风大浪”——是真正的“大风大浪”——甚至让他对做海员的决定感到有些后悔了。

风浪是海上最大的危险之一,航海生涯中总要被迫习惯——逆着风走三天三夜船行不超过4海里的,吃顿饭海浪直接把人和碗晃到飞出去的,15级台风掀起18米的狂浪将水手拍倒在甲板上的……

在海上遭遇15m高的巨浪。

水手中有一个说法叫做“挂丝”,是说风越吹越大,海面上就会开始出现白色的拉丝状纹路。这种时候,有经验的水手只要看上一眼,便知道风力达到几级。

但杨忠磊此时显然还不算“有经验的水手”。一整夜的时间,狂风简直要将船体拦腰撕碎,6-8米的海浪来回掀动巨轮,船体左右倾斜到15-20度。躺着左右晃,坐着前后颠,只能一直站着。

最后实在困得不行,他把被子卷成筒状垫在身下,然后找了根绳子,“把自己和被子一起捆在床上。”

那一夜,杨忠磊心情复杂,“当时就想,打死我以后都不要再上船了。”他更感到,海员的工作是在和自然对抗,而且是拿鸡蛋碰石头。

好在颠簸逐渐停止,恢复平静后的大海,当然是另一副美丽“面孔”了。只是时间长了,更多煎熬的事情一一浮现。

首先是船上生活与陆地不同,处处都有不便,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吃”。曾有船员在文章中描写自己为了吃上一口蔬菜付出的努力:带上种子自己在船上种,总是还没来得及吃上嘴,菜就被海浪拍死。

新鲜蔬菜匮乏导致各种健康问题,但在海上,生病了往往无处就医,“医生就是大副兼任,说白了感冒发烧让你吃点药,真有什么大病,没有救援只能等死。”

在“吃”之外,还有“扔”的问题。不少陆地上的人觉得,垃圾干湿分离已经很麻烦了,却不知道船上才是“世界上垃圾分类最严格的地方”。

12项分类标准,事无巨细。喝完水的矿泉水空瓶,还要从中间剪开,大瓶套中瓶,中瓶套小瓶,用以节省垃圾的占地空间。

要是随便扔东西,“被监测卫星拍到,船到港直接扣了,船东跟着倒霉,大副整不好都得判刑。”

所以水手们流传的小“八卦”就包括:之前在连云港,国内某水手对着大海撒尿,被港口检查员看到,罚款3万,理由是“未处理的生活污水私排入海”。

对于女性海员,生理期和生理期用品处置则显得更为头疼。各种不便之下,我国女性海员也显得尤为稀缺,杨忠磊早就有所耳闻,“女性海员堪比大熊猫,哪条船上要是有,享受的待遇都不一样。”

而在生活不便之外,“领导”“同事”的脾气有时也像大海一样难以琢磨。比如杨忠磊原本喜欢抽烟,不过这趟往返巴西,回国时他的“烟已经戒了”,这当然不是他自愿、他爱惜身体。

其实船上生活枯燥,所以烟民众多,愣愣地吸,茫茫地吐,生活也显得不会太苦。但去巴西这趟航行,船上的船长却对香烟尤为厌恶,于是他便禁止采购香烟上船。“所有人都没得抽。”

行程到了后期,大家上船时藏的烟基本都抽完了。杨忠磊有次瞥见,大副竟然在垃圾箱里翻烟头嘬,“他一个月4、5万的工资,在船上还要翻垃圾桶。”

这次经历,也让他对海上生活有了更真实的感触——浪漫之外,更多艰苦。

这些问题,也是即使薪资水平很高,但我国海员从业者仍然十分稀缺的原因。《2020年中国海员供求指数研究报告》显示,2014-2019年,我国国际航行海船船员注册人数从44万余人上涨到2019年的57万余人,但实际上船的海员比例却在减少——海上生活的艰辛与风险难为外人道。

人生中的第一次船期终于熬到结束,杨忠磊回到山东,看到了楼房,看见了城市。在家门口的小饭店,这名山东大汉就着鼻涕眼泪吃了一碗面条,“终于脱离苦海了。”

与回首一生时的“感慨万千”不同,正处海上的人内心常常“毫无波澜”。

没有豪华邮轮的奢侈情调,没有单桅帆船的惊险刺激,只有航海作业的单调重复——工作、休息,航行、停泊,进港、办手续、装卸集装箱、离港……“每一天都在重复前一天的工作,甚至作息。”

船上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有固定负责的事情。靠泊进港和风浪浓雾天气会比较忙,但正常航行时,生活只剩规律和重复。

正常航行时,生活是日复一日的规律和重复。

7点半起床吃饭,然后集体开会安排工作进度,会后拿好工具、分头干活——该保养船舶的保养船舶,该换钢丝的换钢丝,该加油的加油……中午11点半午餐休息,下午2点开始继续工作,晚饭休息后9点睡觉。每日如此。

如果在大洋中一连航行数日,周遭已经很难有什么物体让水手们停留目光。沉闷、单调,人逐渐变得不爱说话。漫漫长路,“苦海”的形象愈发具体。

中国70后的远洋船长张欣然曾在一本记录航海生活的书中提到:从船上下来的人一般会是两种性格,一种是天下为家,有大海的胸怀,遇到事情沉着处理;另一种则是内向抑郁,不合群,觉得当船员是自己时乖命蹇,遇事喜欢钻牛角尖。原因在于,“船上那个封闭环境的枯燥生活,情感和精神压力大。”

生活大部分时候与无聊相伴,但偶尔出现的“波澜”,却不常与浪漫、神秘相关,更多时候是危险重重。

杨忠磊记得很清楚,那一次是在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白天他正在甲板上干活。间隙往海上瞄了一眼,远远看见两艘快艇,一左一右飞快向船这边夹来,“每条快艇上都有3、4个人。”

杨忠磊正在纳闷这些人是干什么的,突然看见水手长惊慌失措地往船舱里跑,一边跑一边喊:“别干了,别干了,海盗!海盗!”

杨忠磊吓到愣住,反应过来后,工具也不要了,拔腿就往房间冲。进屋后,他把所有门窗锁死,自己也躲好,远远听见船下传来叫喊声。

感觉等了很久,却一直没听见海盗上船的声音,杨忠磊的心情逐渐由惊恐变成困惑。最后忍不住往外偷看,“原来那伙人是问我们要不要买鱼。”

人生第一次遭遇“海盗”竟以乌龙告终,回想起来虽然有些可笑,但杨忠磊非常清楚,海盗的威胁绝非虚构。

每当经过海盗频繁出没的海域,没有海员敢掉以轻心。他们不厌其烦地在船边拉起通电的铁丝网,所有通道封闭,窗户全部焊死,还要在船的制高点轮值瞭望,“有人遇到过。一般是有一艘海盗母船,看见落单、慢行的货船,就放了快艇赶上来,带着钩子、梯子强行登船。上来就是要钱,以前要个2-3万美金就很多了,现在有些海盗张嘴就要700万。”

船员在船边拉起铁丝网防备海盗。

而在这偶尔的惊心动魄之外,海上生活“干久了就是沉默”。在海上航行,娱乐项目缺乏,网络价格很贵,“我们平时用的‘海上通’这种卫星上网,500MB的流量就要200元。有的时候手机可能没关什么软件,一上午150块钱就跑没了。所以除非真的要用,一般不会一直开着。”

船员们都是省着流量用,“发小视频,和女儿通话的时候会开一下。”业余时间,除了睡觉,杨忠磊会一遍一遍地看提前下载到手提电脑里的电视剧和电影。

而同僚之间,“一群30多岁的大老爷们在一起,除了有空打个牌,根本没什么好交流的。”

陆地上的人,换个新环境,遇见新同事、新朋友,总要先加一加微信,但这样的做法在船上很少见,“船上就20来号人,一个船期8-10个月下来,有的连名字叫啥都不知道。”

大多时候是因为“没必要”。船员相互之间总以职务代称,船长就称呼“船长”“老K”,轮机长称呼“老轨”,木匠喊“老木”,厨师不管年轻年长都叫“大厨”。

人们以工作范围界定彼此,情感趋于克制,名字不太重要。“人都说百年修得同船渡,我们一条船上的船员,第二个船期很难还碰到。大家不是一个地方人,也不是同时上船,有时候可能刚摸清对方脾气,他就下船休假再也见不到了。”“当然也有处成朋友的,不多。”

人与人的“差别”也与收入、职级相关。吃饭的时候,每个人的餐盘上都注明了职务。普通船员一个月1万多元工资,船长、老轨、大副、大管轮“四大头”动辄4、5万元,“四大头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就近20万,船上其他兄弟的工资加起来也就这么多。”

去年10月,杨忠磊搭乘的船行至好望角,风力达到七级。离船不远处,两只鲸鱼从水中翻身划过,尾鳍拍打海面掀起白浪。

好望角,葡萄牙文Cabo da Boa Esperança,意为美好希望的海角,实则却是多暴风雨、海浪汹涌的风暴角。印度洋温暖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来自南极洲水域寒冷的本格拉洋流在此处汇合,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惊涛骇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的“杀人浪”,波高可达15-20米。

然而此时,杨忠磊的心早就不在好望角了。

从好望角开始,距离抵达山东烟台,还有25天时间。对着房间里的日历,杨忠磊开始回家“倒计时”,25天、24天、23天、22天……

杨忠磊拍摄的大海美景。

杨忠磊说,对于许多船员,心情往往会在两个不同的时刻最为浮躁。

一个是即将登船的时候,这个很好理解:一个船期8-10个月,上船之前,想到要与父母、妻子、孩子长时间分离,心情总是非常抗拒。

不少海员都在船上经历过父母离世、子女出生却无法赶回家乡的痛苦,“一旦上去,不是想下来就能下来的了。”

而他还遇到过更痛苦的时候——同行的船员在海上突发疾病离世,只能和船上的食品一起,在冰柜中冷冻几个月,直至带回国内,等来家属。

而另一个心情尤为急躁的时刻,是知道快要下船的时候。杨忠磊形容,越是临近下船,越会觉得船上的时间空虚漫长,“会特别想家。”

之前,杨忠磊的小女儿出生才两个月,他就上船“赚奶粉钱”了。把孩子丢给妻子、父母,不能好好陪伴家人,一直是他的心病,想到就感觉愧疚。

在船上,心情浮躁难耐的时候,大家都要找些方法排遣。有人打牌,有人抽烟,而杨忠磊的排遣方式,是看日落。

黄昏的甲板,无花无草,无山无树,日落的那三分钟,甲板上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只要天气好,每天下午我都会守着。”

他发现,“每片海的每一场日落,都是不一样的。”

在巴西,落日的红光没有穿透厚重的云层,光线、船上嗡嗡的噪音、带着海腥味的空气,美丽但有些压抑。

巴西锚地的日落。

在西非几内亚湾,太阳刚刚落下,玫瑰色的地平线在眼前展开,远处有雾,朦胧的光线像吸满奶汁的海绵在地平线处涨起,空中悬挂一盏弯月。

在西非几内亚湾看日落

在印度洋,天空飞着鸟,水面鳞光闪烁,让他想起上一次,他在印度洋看到了七彩色的祥云,当时只顾着震撼,没拿手机拍摄下来,想起来很是遗憾。

印度洋的日落。

在直布罗陀海峡,日落时天光绚烂,橙黄色、红铜色、紫丁香色的云形成一幅奇景。

直布罗陀海峡的日落。

在马达加斯加,天空和海水都被太阳染得血红,杨忠磊看着翻滚的血色海水,觉得像是有什么庞然大物要从水中爬出。他让也在甲板上的木匠给他录了一段视频,拿到手里反复看了几次,总觉得红得太瘆人,最后还是删掉了。

而好望角的晚霞更是格外美丽,因为从这里开始,倒数25天,回家变得“可以期待”。这便如同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说的,是观看者的心情赋予城市形状。

今年3月,杨忠磊带齐行李,再次上船,他又发了一条视频,背景是巨大的货轮,配文“蔚蓝大海俺来了”。

4岁的女儿已经有点懂事,“上船前会抱大腿、拉箱子,不让我走。太心疼了,再血性的汉子,也受不了这啊。”

但他还是不得不上了船,再次开始了星辰、大海和看日落的生活。

我发信息问他,“看日落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杨忠磊回复:“要是能和爱的人一起看该多浪漫啊!”

停了半晌,他发来三个捂嘴笑的表情,坦言,“其实最想的是,又一个日落,距离回家又近了一天。”

伦敦国家海洋博物馆前馆长、探险史学家休·刘易斯-琼斯说,一个人为什么要上船呢?当海员乘着一艘空船在海上漂流,或身陷赤道无风带中无法前行时,海洋像是一片永远走不出去的沙漠——而从古至今,海上生活能为水手带来的也只有:生存。

无论如何,都是要上船的,“说白了,一个字,你懂的。”杨忠磊说。

杨忠磊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