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美学导论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10 11:59

精心挑选《美学导论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美学导论》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1. "明确核心内容与目标读者:" "核心内容:" 确定你阅读的《美学导论》版本(不同作者、不同侧重可能差异很大),以及你重点关注的章节或主题。是关于美的本质、艺术分类、审美经验、审美判断,还是现代美学思潮? "目标读者:" 考虑你的读者是谁?是老师、同学,还是对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这将影响你写作的深度、语言风格和论证方式。
2.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引言:" 简要介绍《美学导论》的作者、书名及其在美学领域的重要性或地位。 点明你阅读这本书的目的、主要兴趣点或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概述你读书笔记将要涵盖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主体段落(核心部分):" "分点阐述:" 不要试图涵盖书中所有内容。选择几个你认为最重要、最有启发性的核心概念、理论或观点进行深入探讨。每个概念或主题最好用一两个段落来阐述。 "引用原文:" 适当地引用书中的关键句子或段落,以支持你的

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山西大学“美学导论”课带你领略美学风采

来源:【未来网】

从古至今,人们始终在寻找生活中的美,寻找美的真谛,茶艺、花道、居家、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园林,这些在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中滋养出的现当代美学,已融入到了国人的生活状态中。清代学者张潮有言:“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因此,生活中的美无需刻意寻找,它就在身边,阳光、雨露、风景、自然,都是生活美之所在。而美学不仅仅是发现生活中的美如此简单,不单单关乎感觉如此表面,美学的核心问题是追问和探究,人究竟喜欢何种美与艺术?为何会喜欢这种美与艺术?其深层内核是解决感性审美的基础与规律问题,以及有限个体如何在世获得身心安顿问题。那么不妨走进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美学导论”的课堂,与孙文娟老师一道探寻美学背后的哲学智慧。

初识美学:探寻美学背后的思维

作为面向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美学导论课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基调:重视美学理论教授和学习。一方面依托教材,以美学基本问题为导向,以专题板块探讨清楚什么是美、审美活动机制、审美范畴等基础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自然美问题。另一方面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美学首先是人学。人作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审美经验是打开美学学习大门的钥匙。在古人钟情于山水,纵情于自然的时候,是“介入”自然的主体;在今人徜徉于艺海,沉醉于美的艺术时,人是其中的“观照”主体。课程中,老师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一品,去讲典雅的审美经验形态具有怎样的特性。“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约可读。”好一个“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就是陶渊明的境界。典雅更典型地体现在唐宋士大夫的城市园林艺术中。园林在城市之中,面积不大,但却精心结构,通过置石、叠山、理水、莳花形成各种精致高雅的景观。

从审美经验观之,典雅的一般特性从与世俗的差异中显出来。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写道“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如人也,潦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这段景物的描绘视角,以“人”为中心,远观俯察,目光所及,神思之至,皆尽优美之态。由是优美的感性结构,表现出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亲近、和谐。在审美活动中,对象首先以其整体上的小与缓、柔与弱来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主体几乎是以一种欣喜的柔情来接受和感知它们。由感知其小而起可爱之心,感知其缓而入平静的心境,感知其弱而起怜爱之感,感知其柔而起缠绵之意。主体与对象缓慢、安静、柔顺的情感表现特点发生共鸣,体会到生命之流平静、和谐的运行,发出心底的赞赏,觉得自己化入了对象,精神上达到无比的松弛舒畅,心旷神怡。追寻人与物可亲、可感、可同一的根源,在于老庄哲学向我们揭示了大自然是一个一气贯注的、活泼而有生意的世界,这种生意是值得去观赏和感悟的。而这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万物一体”的思想,人与万物都源于“气”,其本质是一样的,虽具体的存在形态各异,但在根基处、根源处人与万物是不分彼此的。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在课堂上,美学导论不光有着哲学化的一面,还有着艺术化的一面。当同学们接触到西方油画时,可能目及之处是画作对现实世界的再现:

天气很暖和,阳光灿烂,枝繁叶茂。时间是午后或者正午,也许会下雨,无风。 画的焦点是一辆马车,两个穿长袖衬衫的男人驾马过河。离我们最近的河岸上,一只小狗在注视着他们。马车夫显得并不匆忙,他坐着,悠闲地赶着马车,车轮并没有溅起水花。画的左边是一座面朝河流的小房子,烟囱里冒出几缕炊烟。一个女人正在屋外的河里洗东西。画的远处是一大片原野,有几个男人正在往马车上装些什么。天空比较透亮,飘着银白色的云彩。

但如果让我们自己拿一个相机去拍一个类似的乡村景象的时候,会发现今天的乡村景观有19世纪的英国乡村所没有的东西——电线杆和高架桥(这是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这也表明今天我们的乡村生活体验,已经远离于以往的、所谓的田园牧歌一样的生活方式。今天当我们真的处在乡村,想要拍一个类似风景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对景象加以框定(如果你不想把电线杆拍下来),由对比我们发现,即便是在这样一幅看起来非常再现现实的画作里,实际上也暗含了一种选择性。回到康斯坦布尔的《干草车》,为什么康斯坦布尔偏偏选择了这样一个夏日午后,农夫们在悠闲劳作的这样一个场景呢?这里有画家一个选择性,而当我们涉及画家自主的选择性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涉及了一个表现的问题。再现与表现的辩证关系向我们揭示出艺术的效应以及艺术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深刻问题。从审美接受者的角度说,再现艺术以感性经验世界为基础,配合人的视觉、心理需要营造了一种与现实事物外表相似的,但又更具艺术真实性的艺术世界。艺术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是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真实性。我们在感受艺术时,我们是在感受另外的不同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别样人生,这可能就是艺术的魅力之一。进而当我们探讨艺术再现和表现之间的辩证关系时,会发现抽象绘画,似乎没有再现只有表现,蒙德里安的绘画,他的画中除了横条竖条,还有红黄蓝三原色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蒙德里安把艺术形式推向了不模仿和再现任何的题材和主题,是一种纯粹的形,形式之外别无他物,只有形式才具有审美价值,这启示我们重新看待艺术内容的内涵,不仅仅把内容等同于绘画的题材和对象。题材是艺术品外在的事物,但内容却是内在于艺术品的,内容是题材的不同呈现。

美学导论的课堂让山大学子看见艺术作品背后感觉的逻辑,使得大家明白艺术创作并不只是画笔与颜料的挥毫创作,更是与生命、与心灵的和谐共鸣。它教会山大学子在接触事物时得以透过现象观察本质,用另一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日渐月染:教学中师生互动相得益彰

面对课堂的教学,孙文娟时刻调整着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这个课是哲学下面的一个导论,兼具了哲学思辨的特点与人文体验,可能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就会想着讲述得更加生动一点,像是选择一些艺术作品去分析它的形式美的构图,这种方式往往能够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孙文娟会通过一件跨越时空的艺术作品,和学生一道去探寻这个作品背后艺术家对于现代社会生存的体悟,去感受作者心中乃至作者所处时代蕴含的审美共鸣。

老师在教授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山西当地艺术和地域文化融入到课堂之中,于是在美学导论的课堂上,学生们看到了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山西陶寺观象台,知晓了这里作为古代与神沟通之地的神圣性和象征性;见到了庙底沟文化所遗留下的彩陶纹饰,认识到在纹饰形式从具象写实到几何抽象的逻辑演化背后的一种人内在深沉的抽象冲动和艺术意志。了解到地方审美理想的构建——云冈石窟的佛像艺术对审美理想的构建……

“课堂上往往也有出乎意料的时候”,孙文娟回忆到,“在讲述云冈石窟的课程内容时,有些同学能够直接表达出我还未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这对我的教学来说是一种别样的惊喜。”在教学之中,孙文娟会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教学风格把山西本地艺术与地域文化融入美感符号和审美文化心理积淀等内容之中。2021级哲学类专业的白一康说道:“老师上课时声音亲和,内容幽默风趣,经常和我们面对面交流,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比较贴近接近我们的生活。”学生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对于日常接触的一些人与事也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力,美学正在学子的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通过美学导论课程的学习,山大学子对日常生活中美的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谈及开设课程的意义时,孙文娟分享了自己的愿景。“除了基本的知识的传授之外,我更希望他们能够运用美学的基本知识对事物进行一个审美价值的判断。”孙文娟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会运用美学,为生活带去美学的裨益。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习美学增强审美的自觉性,更自觉地通过审美活动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感悟良多:认知革新迎接美之生活

在很多人的眼中,美学即是美的艺术学,抑或是与艺术相关的学说,这种认知是比较狭窄的。我们用广阔的视野来看:除了艺术,美的艺术,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自然的一切都是从容不迫的。生命的基本状态就是孤独、寂寞,而我们拼命在追求不孤独、不寂寞。自然美学教导我们在与自然的相处里解析出跟自我所在的世界相处的方法。自然是广袤于万物,只是想告诉每一个生命,走出自我的狭窄,不必为一人一事一物所拘泥,心无心无宕动,世界自会万籁俱静。

美学导论的课堂教会山大学子如何判断自己心中的美丑,学子们在发现美、创造美的同时,还要有一种生命体悟能力,一种控制美的追求的智慧,要使美的追求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存在。生活的创造也是艺术的创造,而艺术的创造有时离不开哲学的情怀,老子讲:“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人类要创造美的形式,更要有一种美的心灵,一种控制知识和欲望的心灵,这就是所说的“超然”情怀,没有这节制的思想、超然的情怀,文明的发展也将难以延续。

美学导论的课堂上,投影上是孙老师精心备课后展现出的图文并茂的课件;教室里回荡着的是孙老师洋洋盈耳的耐心讲解;讲台下是一群心神专注的学生。对于选修这门课程的感受,2021级哲学类专业的龚德倩说道:“对于美学概论这门课程,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美学的知识,更深刻地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值得我们领悟和认识的学科。虽然只有短短一学期的涉猎,但是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审美的客体,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提高我们审美趣味,加深对审美的理解,拥有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

从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这个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延续至今,并且在当下的课堂上仍旧闪耀着辉光。美学导论课程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近距离认识和了解美学背后的哲学思辨思维的平台。师生携手而行,一同探索美学的瑰丽,学生与老师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学生不仅习得了艺术作品的鉴赏知识,更难能可贵的是掌握了新的思考方式,可以运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用辩证的思维寻找真理。(通讯员:山西大学 袁成龙 蓝匀)

本文来自【未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宣讲家文稿: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与人生


这些年,国内美学开始热起来了,热在一个很简单的地方,就是大家意识到随着国家取得巨大进步,文盲减少了,“美盲”开始多了。现在我们看一下手机,朋友圈里有些人经常写文章说要扫盲,是指什么?“美盲”。每当看到这样的文章我就毫不犹豫地打开,我知道这是在帮我的专业说话。什么叫“美盲”呢?我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不会讲很深的美学道理。

有一次我到国内一所著名大学去做美学讲座,内容涉及《红楼梦》,他们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潘老师,《红楼梦》里这么多美女,如果是你,你娶谁?我说:我的会把你们吓一跳,如果是我,我就娶王熙凤。满场都很惊讶。我坦率地说,《红楼梦》里最可爱的是王熙凤,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不影响你们想娶黛玉、宝钗,我只是把我自己的审美观说出来而已。然后他们接着说,潘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认为是少女美还是少妇美?我毫不犹豫地说,少妇美。学生们就说,不对吧,人们从来歌颂的都是少女。我说,你看看俄罗斯的小说,安娜是不是更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拉拉是不是更美?都是少妇。他们说,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我简单解释,少女的美是上帝给的,生下来美就美,但是一结婚,上帝就毫不留情地把青春美貌都收回了。人类世界里任何一个女性结婚生子以后,如果她还美,一定是自己创造的。我们所说的少妇美,就是赞美妇女对自己身体和灵魂的创造,跟上帝没有关系。所以只有少妇能让我们看见人性更深刻和更有创造性的一面。

什么是美女呢?真正的美女一定要耐看,不管看第几眼都是美的。如果看第一眼,挺漂亮的,第二眼,正看呢,她吐一口痰,你就不看了,是不是?所以真正的美女要像一本好书一样,不但要有封面,还得有内容、内涵,不能只有一个封面,一打开什么都没有。

大家可能会问,潘老师,你讲美学,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你明天上班,这些都用不上;到菜市场买菜,也用不上。我们聊美学,其实是希望给大家解决一个问题。比如人生存需要阳光和空气,你买过阳光吗?买过空气吗?没买过。我们所说的对美的爱好就相当于阳光和空气,看起来不需要购买,跟生活没什么关系,但一出门就遇得到。再打个比方,什么是美学呢?你来听我的课之前,你看到的世界是黑白的,但是等你听完我的课以后,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五彩的。假设各位带着孩子去旅游,到西安看兵马俑,孩子突然拉住你问,为什么西安的兵马俑都是立正的;你带你的孩子去看芭蕾舞,你的孩子天真,想学很多东西,以为你无事不通,突然说,爸爸,为什么芭蕾舞在脚尖上跳呢?我不知道在场的家长是不是被刁难住了,总之,你要能这样的问题,世界就变成五彩的了;如果答不上来,世界就是黑白的。

每个人都有眼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眼光,美学改变不了人眼看到的东西,但能改变人的眼光,改变人对世界的看法。从这个角度讲,美学其实涉及到了人生的一个大问题。近几年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去讲座,不管走到哪儿我都会送给听众八个字,尤其是学生,包括我南京大学的毕业生、澳门的毕业生。哪八个字呢?财务自由、诗和远方。我特别希望每一个人,在毕业十年以内做到财务自由就好。不管你在事业上成功不成功,当教授了没有,当处长了没有,当企业家了没有,这都不重要,作为老师,我从来不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什么叫“财务自由”?日常生活花销的时候不用动脑子,不用为了日常生活花销而发愁。做到财务自由还不是最重要的,后面还有四个字,“诗和远方”。人与人之间是怎么区别开的?像我带学生,挑硕士、博士,我的一些朋友说,潘老师,你的眼光好刁,你们潘门一吃饭,往那一坐,大家都很喜欢,都是才子佳人,都很优秀。他们问,你是怎么挑的?我说,很简单,看起来人和人吃饭工作的时候都一样,但其实有一点不同,有些人眼里只有前方,有些人有远方。大家都溜过宠物狗吧,宠物一出门就带路跑,这是因为它用嗅觉形成了一个长廊,到了陌生的地方它就不跑了。所以对宠物狗来说只有前方,没有远方。动物跟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远方的。中国的江泊、河流很多,但真正流成大江大河的只有黄河和长江,它们从遥远的山脉发源出来的时候,只有涓涓溪流,怎么就流成了大江大河呢?怎么其他江河就不行?我们老家门前的小河沟为什么永远都是小河沟,甚至因此而发臭?道理很简单,长江和黄河是有远方的,从发源开始,它们就告诉自己,一定要东流入海。从一个从事教育的老师的角度,对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我的判断很简单,一个孩子有远方就有未来,没有远方就没有未来。诗和远方是说,一个人不但爱钱,而且爱美,这样他就能撑开自身的胸怀。

美和人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想用四句话来说明:第一,爱美之心只有人才有。对这句话我们讨论的是为什么动物不爱美,为什么人的进化是从爱美开始的。第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第三,因生命而审美。人的生命如果活得自由酣畅,一定是活到了美的境界。第四,因审美而生命。人要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思、有价值,一定要通过美来为自己导航。换句话说,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人。搞清楚这四句话,基本上你就能成为一个有眼光的人,那么你看世界就是五彩的了。

给大家推荐10本书,如果你们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择善而从。

1、贡布里奇 《艺术的故事》

2、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金蔷薇》

3、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4、傅雷 《傅雷家书》

5、丰子恺 《丰子恺论艺术》

6、李泽厚 《美的经历》

7、宗白华 《美学散步》

8、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

9、熊秉明 《关于罗丹——熊秉明日记摘抄》

10、潘知常 《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

关于看书,我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提示,就是不要太计较,能看懂哪本就看哪本,喜欢哪本就看哪本。这就像交朋友,找男女朋友一样,天下才子佳人很多,你喜欢的就是你喜欢的。

作者:潘知常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潘知常: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与人生》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