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0 13:59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5000字的《史记》读书笔记,需要系统地规划、深入的理解和充分的展示。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你完成这篇有深度的读书笔记:
"一、 理解核心要求,明确写作目标"
1. "《史记》的特殊性:" 《史记》不仅是史学巨著,更是文学典范。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人物众多,事件纷繁,语言精练,文笔生动,富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读书笔记需要兼顾历史内容、史学价值、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读书笔记的定义:" 它不是简单的读后感,而应是对阅读过程、阅读内容的总结、分析、评价和反思。它需要体现你的独立思考、学术视野和文字功底。 3. "5000字的目标:" 这个篇幅要求相当可观,意味着你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有深度、有亮点的切入点,进行细致的挖掘和充分的论证,而不是泛泛而谈或流水账式地罗列。
"二、 读书阶段:打好坚实基础"
1. "精读与泛读结合:" "精读:" 选择你认为最重要或最感兴趣的篇目(如本纪、世家、列传中的关键人物,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秦兴亡、楚汉相争、汉初盛世等
分享一些“库存”。第一期读书笔记,就以《史记》开个头。
《史记》,司马迁 著。130卷(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时间跨度 五帝时代—汉武前期,纪传体形式。原文约50万字。首部“正史”。影响深远,比如《汉书》《后汉书》《史通》等多模仿其文体。同时整理《尚书》《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史料,以及民间搜集话录,历时14年成此书(后半部分在狱中完成),研究先秦历史首选读物。司马迁也被称为“太史公”,《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司马迁在每卷末尾附上自己的点评(部分疑似后人添加)。人民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为项羽作本纪,为陈涉作世家。论述客观,承认汉武帝功绩,批判其穷兵赎武和迷信。鲁迅评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二十四史之首。
12本纪中,前五纪以朝代划分,后七纪则为个人视角。因此本期为前五纪(五帝、夏、商、周、秦)的主要内容,用作本人的《中国简史:先秦》初稿。(下文中的“简述”为本人补充)。
由于体量原因,注解部分没有列入(但仍有万字篇幅),故本文仅供参考。但原文50万字,算上译注约400万字,用时很长。若不介意,先看本文也无妨,随后补一遍原文。这里推荐:中华书局《史记(点校本)》(修订版),选择简体横排。
中华书局 出版,《史记》(点校本)
“太史公”司马迁画像
-
卷一 五帝本纪
简述:本篇记述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远古部落首领的事迹,上五位即“五帝”。内容涵盖部落战争、禅让制度及先民治水、农耕、观测天文、创制历法等文明开端。虽然是传说,但结合文物考证,为研究中国远古社会提供了重要线索。五帝被奉为贤君典范,其开创的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源,“炎黄子孙”的概念由此诞生,深刻影响着民族认同与文化发展。
黄帝:公孙轩辕,自幼聪慧过人,成年后见识甚多。当时诸侯纷争,神农氏(炎帝)无力平乱,黄帝以武力征讨、收服四方诸侯,并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后蚩尤叛乱,黄帝于涿鹿之战击杀蚩尤。他修德振兵,教民种植,驯养鸟兽,观测天象,制定历法,设立官职,以云命名军队,使天下安定。
黄帝四处巡行,足迹遍及东海、空桐、长江与釜山,迁徒无常,以军营自卫。其孙“颛顼”继位后,教化万民,疆域辽阔;曾孙“帝喾”仁德英明,顺天治民,天下归服。黄帝一脉延续数代,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
帝喾去世后,其子挚继位,但因政绩平庸,帝位由弟弟“放勋”(帝尧)继承。帝尧以仁德与智慧著称,他生活简朴而尊贵,注重团结宗族、考察百官,使诸侯和睦共治。他制定历法以指导农事,任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驻四方观测天象,依据星宿位置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分四季并置闰月以校正农时,确保生产有序。此外,他设立谏言机制,拒绝任用儿子丹朱(愚顽凶恶)和共工(用心不正),并在四岳推举下启用鲧治理洪水,尽管九年不成,但体现了其纳谏态度。
尧在位七十年后寻求继承人,四岳推荐平民舜。舜虽出身寒微,却以孝行与治家能力闻名。尧通过其二女出嫁、令其处理政务与接待诸侯等方式考察其德行,舜表现出谦恭与智慧,甚至在暴风雨中不迷途,证明其堪当大任。尧晚年命舜摄政,最终禅位于他。舜继位后流放共工、讙兜、三苗、鲧以安天下,并完善刑法、巡狩制度,统一度量衡。尧逝世后,舜虽让位丹朱,但因诸侯民心归附,最终顺应天意登帝位,标志禅让制的实践。
虞舜,名曰重华,其家族自颛顼帝后七代皆为平民。父亲瞽叟盲而愚昧,生母早逝,继母与异母弟象屡次谋害舜,但舜始终以孝悌之道恭顺侍亲,避祸的同时不离左右。舜曾耕历山、渔雷泽、制陶于河滨,因德行感化民众,所居之处三年成邑。三十岁时,尧因四岳举荐而考察舜,嫁二女、遣九子观察其内外德行。舜以谦谨治家,使尧之子女恪守礼法,更以仁德教化百姓,促进社会和谐。尧遂赐其衣物、琴瑟及牲畜,然瞽叟与象仍多次设计杀舜(如火焚谷仓、填井),舜皆以智逃生,且事后待亲愈恭,彰显其非凡品格。
舜代政后,首先举用前代贤臣后裔:命“八恺”掌土地事务,“八元”推行五伦教化,使国内大治。同时铲除四大凶族(浑沌、穷奇、梼杌、饕餮),流放边地以安民心。舜深入山林不迷途,展现出卓越领导力,尧终禅让帝位。舜执政后系统任命百官:禹治水土;弃教农耕;契司教化;皋陶定刑法;垂管百工;益治山泽;伯夷主祭祀;夔典乐教胄子;龙纳言传旨。设立三年一考、三考黜陟的制度,使政务井然而天下归服。
舜统治期间疆域拓展,南至交趾、西抵氐羌、北达山戎、东及鸟夷,四海称颂。禹治水功成,定九州贡赋,舜德政招致凤凰来仪,禹制《九招》乐以彰其德。舜自三十岁被举用,六十一岁正式即位,在位三十九年,南巡时崩于苍梧,葬九疑山。其一生以孝行起家,以德治国,任用贤能,完善制度,开创了“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的盛世局面,成为儒家理想中圣王的典范。
舜即位后仍对父亲瞽叟恪守孝道,并封弟弟象为诸侯。因儿子商均不贤,他提前推举禹继位。舜去世后,禹效仿舜禅让旧例,让位商均,但诸侯归心于禹,禹最终即位。尧子丹朱与舜子商均均受封地,以客礼见天子,保留宗族礼制。自黄帝至禹均为同姓但不同国号,如黄帝号有熊、舜号有虞等。禹号夏后,另分姒姓;契、弃分别为商、周始祖。
点评:五帝记载虽散佚,儒生所言可信度不高。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互证(春秋、国语),可知古文记载基本不都虚妄,故选择其中优质作为《五帝本纪》首篇。
第二卷 夏本纪
简述:夏部落由多个部落联合形成,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首领,其子启(史学界已更正为大禹)建立中国首个奴隶制王朝夏。本篇依据传说记载了夏朝四百年兴衰史,展现部落联盟向奴隶制过渡的社会面貌,道出禹的奉献精神(可能存在美化)与 孔甲、夏桀等统治者的失德。夏禹功绩和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象征。
夏禹,名曰文命,是黄帝的玄孙、颛顼之孙。其父鲧在帝尧时期因治水失败被流放羽山。舜继位后,命禹继承父业,继续治理洪水。禹为人聪敏勤勉,恪守道德,仁爱可信,以身作则,成为百官典范。他接受舜的命令,联合益、后稷等大臣,动员诸侯百官与刑徒共同开展治水工程。
禹不畏艰辛,因地制宜,运用多种交通工具与测量工具,跋涉山川沼泽,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疏导九河、修治湖泊、测量山势,并教民种植、调剂粮食,安定民生。同时,他考察各地物产与地理,划定九州疆界,制定贡赋标准,建立起初步的行政与经济体系。
禹的治水始于冀州,逐步扩展至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每州皆记载其土壤质量、赋税等级、贡品内容及输送路线,体现出早期国家治理的雏形。禹通过系统治水与国土整治,不仅消除水患,更促进了各族群的融合与统治秩序的建立,为夏王朝的创立奠定基础。
大禹在平定洪水后,系统开展了国土整治与行政制度建设。他主持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包括自汧山、岐山至荆山,壶口、雷首至太岳山,以及太行、常山至碣石山等线路,构建起连接山川的陆路交通网络。同时,他全面疏导了九条大河,包括弱水、黑水、黄河、汉水、长江、济水、淮水、渭水和洛水,使其各有所归,畅通入海,彻底解决了水患问题。
随着治水成功,九州实现统一,四海之内皆可安居。大禹建立起“五服”制度,以王畿为中心,依距离划分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明确各区域对中央的贡赋义务与治理方式。他评定土地等级,规定税赋标准,分封诸侯并赐予姓氏,强调以德治国,要求诸侯恪守职责,推行教化。
在朝堂上,禹与舜帝、皋陶等讨论治国之道。皋陶提出“九德”作为用人标准,强调知人安民,禹则述其治水时躬行实践、救济民众的经历。舜帝勉励臣子做股肱耳目,拒斥谗言,推行德教。禹特别指出三苗未服,舜帝主张以德化之。最终,皋陶下令天下效法禹的榜样,对不服从者施以刑法,使舜的德政得以广泛推行,天下太平。
夏朝在禹之后正式建立,其统治历经兴盛与衰败。禹因治水功绩与德行受舜推荐继承帝位,初期避让商均而诸侯皆归附。禹执政后推举皋陶、益为继承人,但皋陶早逝,益因辅政时日尚短未能服众。禹之子启凭借贤名获得诸侯拥戴,最终继位,开创了世袭继承的先例。启即位后征讨不臣服的有扈氏,作《甘誓》以整饬军纪,巩固了统治,使天下诸侯朝拜。
然而夏朝自太康起逐渐走向衰微。太康荒废政务被羿流放,其后中康、相、少康等帝虽延续国祚,但至孔甲时,因迷信鬼神、诸侯背叛,夏后氏德政衰败。孔甲饲养龙兽不得法,更使朝纲紊乱。至夏桀时期,暴虐统治变本加厉,囚禁商汤又释之,终致众叛亲离。汤率诸侯伐桀,桀败逃鸣条而死,夏朝灭亡。商汤代夏而立,分封夏后裔于杞地,夏之姓氏亦衍化为多支。
点评:夏代姓氏、历法、贡制(此时基本完备)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禹作为诸侯首领,葬“会稽”成为历史记忆的象征。
第三卷 殷本纪
简述:商朝原称商,是一个古老部落,始祖契受封于商。公元前17或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定都亳。盘庚时迁都至殷,故后世又称殷商。本篇系统记载了商朝六百年兴衰史,着重刻画了成汤、盘庚、武丁等贤君修德治国的形象,并通过典型事件如“成汤祝网”凸显其仁政;同时以史实罗列的手法批判纣王暴虐荒淫,使其成为千古暴君典型(疑似被周文王抹黑)
商朝始祖契,其母简狄因吞玄鸟卵而生契。契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推行五伦教化,受封于商,赐姓子。契之后历经昭明、相土等十四代首领传承,至成汤时迁都南亳,以《帝诰》追念先王帝喾。成汤为夏方伯时,因葛伯不祀而征讨之,作《汤征》,并得贤臣伊尹辅佐。伊尹以烹调为喻谏言王道,曾一度离汤赴夏,见桀无道后返商。
成汤以仁德著称,曾以“网开三面”彰显仁慈。时值夏桀暴虐,民怨沸腾,成汤联合诸侯,执斧征伐,先后击败昆吾与夏桀。于鸣条之战前作《汤誓》,历数桀罪,誓师代天行罚。灭夏后,汤废夏政,作《汤诰》告诫诸侯勤政爱民,并修改历法、易服尚白,确立商朝礼制。伊尹亦作《咸有一德》阐明君臣应有纯一之德,至此诸侯归服,商朝正式建立。
自商汤逝世后,王位继承屡经更迭。太丁未立而亡,外丙、中壬相继短暂在位,后由伊尹扶立太甲。太甲初期暴虐无道,被伊尹流放桐宫三年。悔过自新后复位,勤修德政,被尊为太宗。此后历经沃丁、太庚等多帝,至雍己时诸侯不朝,殷势渐衰。太戊即位后,以伊陟为相,借“桑谷共生于朝”之异象修德治国,使殷复兴,获称中宗。然中丁之后因王位争夺频发,九世混乱,诸侯叛离,屡次迁都更致国势动荡。
盘庚继位后力排众议,迁都至亳,恢复成汤旧制,重振朝纲,诸侯再度归附。但至小辛时国势复衰。武丁即位后三年不语,夜梦得圣人傅说,于刑徒中寻之并拜为相,开创“武丁中兴”。武丁祭祀时遇“雉登鼎耳”异象,纳祖己之谏修德,被尊为高宗。然自祖甲淫乱起,殷再度衰落。武乙暴虐无道,辱天射神,终遭雷击而死。至帝乙时,殷室更加衰微,终致王朝走向末路。
纣王是商朝末代君主,以残暴荒淫著称。他天资聪颖却刚愎自用,沉迷酒色,尤其宠幸妲己,大兴土木建造鹿台、沙丘苑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令男女裸身嬉戏。为镇压民怨,他创设炮烙之刑,残害忠良:杀九侯父女并施醢刑,脯鄂侯,囚禁西伯昌。虽因纳贡释放西伯,却重用谄媚之臣费仲、恶来,致使众叛亲离。
西伯(周文王)修德聚势,诸侯多归附周。纣王拒听比干死谏,将其剖心,逼箕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会盟诸侯伐纣,牧野之战商军倒戈。纣王自焚鹿台,商朝灭亡。武王斩纣首示众,杀妲己,封商后裔于宋,重修比干之墓,表彰商容,商民大喜。后武庚叛乱被诛,周成王改立微子于宋,延续殷祀。
点评:根据《诗经》《尚书》内容所作。商祖“契”分封各地,国名作姓(如 殷氏)。
第四卷 周本纪
简述:概述了周朝由兴至衰的历程,展现了其作为强大奴隶制王国的面貌,并通过不同君主的治国策略揭示仁义兴邦之理。以儒家视角推崇文王、武王、成王与周公,塑造了圣主贤臣典范,对“武王灭殷后安邦定国的举措”记载详细。
周朝始祖后稷,名弃,其母姜原因践巨人足迹而孕,出生后被弃于野却得鸟兽庇护,被视为神异。弃自幼善农耕,尧举为农师,舜封其于邰,号后稷,姓姬。后世子孙公刘迁居戎狄间仍务农耕,古公亶父时因戎狄侵扰率众迁岐山,废除戎俗、营建城邑,设立官职,周族始兴。古公幼子季历继位后行仁政,诸侯归附。
季历之子昌(西伯)继位后广施仁德,礼贤下士,诸侯争相归附。因崇侯虎进谗,纣囚西伯于羑里,其臣闳夭等献宝救主。西伯获释后献地请废炮烙之刑,以仁德化解虞芮之争,诸侯尊其为天命之王。其后征伐犬戎、密须等国,迁都丰邑,演《易》卦,改历法,追尊古公为太王。西伯在位五十年,奠定周室王业基础,谥号文王。
周武王继位后,以姜尚为太师,周公旦为辅相,继承文王遗志。武王九年东进至盟津,载文王牌位自称太子发,以奉天命伐纣为名会盟诸侯。渡河时出现白鱼跃舟、火化赤乌的祥瑞,八百诸侯不召而至,但武王认为时机未至而还师。两年后纣王暴虐加剧,杀比干囚箕子,武王遂率战车三百、甲士四万五千人东征,于盟津会合诸侯作《太誓》,斥纣王罪状。
甲子日黎明,武王在牧野誓师,左手黄钺右手白旄,历数纣王听信妇言、荒废祭祀等罪,激励联军如虎罴般勇猛作战。纣发兵七十万迎战,但军队阵前倒戈。武王趁势冲锋,纣军溃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武王斩纣首悬于太白旗,处死妲己,并祭祀天地宣告承天命革殷政。他释放箕子、表彰商容、散财赈民,封纣子武庚于殷地,命管叔、蔡叔辅政以安民心。
灭商后,武王分封诸侯: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尧之后于蓟,舜之后于陈,禹之后于杞;功臣中姜尚封齐,周公旦封鲁,召公奭封燕。又命南宫括展九鼎宝玉,闳夭修比干墓,并作《武成》纪功。还都后武王夜不能寐,向周公旦表达对天命无常的忧思,决定营建洛邑为东都,放马华山、归牛桃林以示止戈。战后二年问政于箕子,探讨治国之道,奠定周朝礼乐基础。
周武王病逝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因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却遭管叔、蔡叔疑其篡位,二人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奉成王命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诛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并分封微子启于宋、康叔于卫以稳定殷遗民。其间周公作《大诰》《康诰》等文告阐释治国之道。成王亲政后,继承武王遗志,派召公营建洛邑作为天下中心,安置九鼎,并作《召诰》《洛诰》。又迁移殷民、东征淮夷,颁布《多方》《周官》等典章,重整礼乐制度,使周朝统治趋于稳固。
成王临终前命召公、毕公辅佐太子钊即位,即康王。成康之治期间天下安宁,刑罚闲置四十余年。康王作《康诏》宣扬文武功业,并命毕公划分都郊疆界以屏卫周室。康王死后,周室渐衰:昭王南巡溺亡未告诸侯,穆王继位时年已五十,欲伐犬戎遭祭公谋父谏阻,强调“耀德不观兵”,并阐述甸服至荒服的朝贡体系。穆王未纳谏,西征仅获白狼白鹿而返,导致荒服诸侯不再朝周。
穆王后期,因诸侯不睦,命甫侯制定《甫刑》。该刑法体系包含墨、劓、膑、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细则,并设立以铜赎罪、五过惩弊等制度,强调证据审核与刑罚适中。此举虽为整顿秩序,却亦折射周王室权威渐衰,依赖刑律维持统治的现实。
周穆王之后,共王因密康公私纳三女未献而灭密国,昭示周室权威。懿王时王室始衰,诗人作诗讥讽。厉王继位后重用荣夷公实行“专利”政策,独占资源,大夫芮良夫谏其“匹夫专利犹谓之盗”,厉王不听。更以巫术监谤,禁止国人议论朝政,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劝谏,厉王仍不改。最终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彘地,太子静藏于召公家得免。
此后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太子静即位为宣王,初期修明政事,效法先王,诸侯复尊周室。但后期宣王屡有失策:拒虢文公谏言不耕籍田,致千亩之战败于姜戎;又强行在太原清点人口以备征兵,无视仲山甫“人口不可查”的谏言,暴露其统治弊端,为周室衰落埋下伏笔。
周幽王即位后,自然灾害频发。幽王二年,泾、渭、洛三川发生地震,大夫伯阳甫以阴阳失衡解释地震,预言“河源阻塞则国亡”,并借夏商灭亡前河流枯竭之典,警示周朝气数将尽。次年,幽王宠幸褒姒,为其废黜申后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太史伯阳援引夏朝龙涎传说及童谣预言,直指褒姒为亡国之祸,叹“周亡已成定局”。
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屡次烽火戏诸侯,致诸侯信任崩塌。他重用佞臣虢石父,加剧朝政腐败。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攻周,幽王烽火求援无响应,终被杀于骊山。诸侯拥立原太子宜臼为平王,迁都洛邑以避犬戎。至此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进入春秋争霸时代。
周平王去世后,桓王继位,周王室权威持续衰落。桓王因怠慢郑庄公招致怨恨,郑国不仅交换天子祭田,更在繻葛之战中射伤桓王,公然挑战王室威严。此后内乱频发:庄王时期周公黑肩谋反,惠王时边伯等五大夫联合燕、卫叛乱,一度流亡郑地。齐桓公趁势崛起,被周王赐封为诸侯霸主,标志着诸侯势力开始主导秩序。
襄王时期王室危机加剧。其弟叔带勾结戎翟谋反,襄王依靠齐、郑调解暂缓局势。但因襄王为滑国与郑国交恶,转而借助翟国攻郑,甚至立翟女为后,引发富辰强烈谏阻。最终翟人反攻,叔带篡位,襄王流亡。晋文公出兵助其复位,周王室虽得保全,却被迫赐予晋国河内土地并承认其霸主地位,甚至出现“天王巡狩河阳”的屈辱记载,周天子已彻底沦为诸侯附庸。
周定王至考王时期,周王室权威持续衰落,诸侯纷争加剧。定王时楚庄王问鼎中原,虽被王孙满婉拒,却显露楚国野心。简王、灵王时期,晋国弑君立悼公,齐国崔杼弑庄公,诸侯内乱频发。景王死后子朝与敬王爆发王位之争,倚靠晋国多次干预才得以复位,周室彻底沦为诸侯博弈的棋子。敬王末年田常弑齐简公,楚灭陈国,孔子去世,象征礼乐秩序进一步崩坏。
进入战国时期,周王室分裂加剧。元王后定王十六年三家分晋,周室被迫承认韩、赵、魏为诸侯。定王死后三子相继弑君篡位,考王封弟于河南建西周桓公,开启东西周分治。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册封三晋,九鼎震动象征天命转移。显王时多次朝贺秦国,赐胙肉、命秦孝公为方伯,最终秦惠王称王,诸侯纷纷效仿。至赧王时东西周各自为政,西周武公立庶子咎为太子一事更需楚国外交操纵,周天子已完全丧失政治主导权。
周王室在战国时期已沦为弱小势力,不得不依靠外交手段在秦、楚、韩等大国间周旋求生。当秦攻宜阳时,楚误以为周助秦而欲伐周,苏代以“周秦”并称的舆论为切入点,劝楚王以怀柔策略拉拢周室,使其背离秦国。面对秦借道伐韩的两难局面,史厌为周君献策:通过向韩索地并遣质于楚,巧妙引发秦对楚的猜疑,从而既不得罪秦国,又获得韩国土地,成功维持了脆弱的平衡。
周室还频繁利用诸侯矛盾转移危机。西周君拒赴秦召时,以“秦欲攻韩南阳”为由说服韩王出兵自保;东周与西周交战时期,有人游说韩王按兵不动以坐收西周宝物。苏代更以“楚围雍氏五月不下”为据,说服韩相国将高都送给东周,既避免暴露韩国疲态,又使周倒向韩国而激怒秦国,成功化解东周的粮草危机。周赧王三十四年,苏厉更以“养由基百步射柳”为喻,劝白起见好就收,避免攻梁失败而前功尽弃,展现了周室在强权夹缝中挣扎求存的智慧与无奈。
周室末年,周赧王在秦、魏等强国夹缝中艰难求存。大臣马犯以献九鼎为诱饵,诱使梁王派兵为周筑城,又借秦国威慑迫使梁王将伐周之兵转为筑城劳力。周冣则通过献地秦王、以“伐周损名实而利齐”之说劝阻秦国攻周。五十八年周相国使秦受辱,采用客卿献策,以“献东方形势”为由重获秦国重视。次年西周背秦合纵攻秦失败,周君献地三十六邑谢罪。周赧王死后,百姓东逃,秦取九鼎,迁西周公,七年后秦庄襄王灭东西周。周祀遂绝。
点评:武王讨商时营建洛邑,安置九鼎,但都城为镐京。直至平王东迁。
第五卷 秦本纪
简述:本篇系统记述了秦国从兴起到统一前的历史,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据,穿插周室与诸侯形势,展现春秋战国政治军事格局。突出秦缪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明君广招贤才、知人善任的事迹,如缪公以五羊皮赎百里奚、殽战后自责悔过、霸西戎等情节生动感人。商鞅、张仪、白起等能臣武将亦多次提及。
秦的祖先可追溯至颛顼帝的后裔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大业。大业之子大费(柏翳)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并娶姚姓之女。其后代中衍为商王太戊驾车,嬴姓渐成诸侯。蜚廉与恶来效力商纣,恶来被周武王所杀,蜚廉一支后裔造父因善御受周缪王宠幸,获封赵城遂姓赵。恶来后裔非子居犬丘,因善养马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间牧马,马群繁息。孝王封其于秦地,续嬴姓祭祀,号秦嬴,成为秦国开端。
秦仲时周厉王无道,西戎反叛并杀秦仲。周宣王命秦仲五子庄公兄弟伐戎,胜后授西垂大夫。庄公长子世父为报祖父之仇让位弟襄公。襄公嫁妹于戎族以缓和关系,后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于前771年被正式封为诸侯,获岐西之地。平王允诺“伐戎得地尽归秦”,襄公遂立国祭祀,开启秦国诸侯之路,十二年后伐戎至岐山而卒,其子文公继位。
秦文公在位期间迁都至汧渭之交,占卜得吉后筑城,延续秦嬴封邑之命。他设立史官、制定三族之刑,伐西戎扩地至岐山,并献东土于周室。文公得陈宝石、伐梓树遇青牛等异象,死后由孙宁公继位。宁公迁平阳伐荡社、亳戎,但权臣弗忌等废太子立幼子出子,又弑君另立武公。武公诛权臣复仇,征伐彭戏氏,设邽、冀、杜、郑等县,灭小虢,开创秦国县制雏形。其死后以六十六人殉葬,弟德公继位。
德公迁都雍城,占卜预言“子孙饮马黄河”,始设伏日祭祀。其子宣公、成公相继即位,皆兄弟相承。成公时齐桓公霸业已兴。缪公任好继位后伐茅津,迎娶晋女,以五张羊皮智赎贤臣百里奚。百里奚荐蹇叔,缪公拜二人为上大夫,共谋国政。时值晋国内乱,骊姬害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出逃,缪公趁秋日伐晋于河曲,为秦国东进埋下伏笔。
秦缪公九年,齐桓公葵丘会盟之际,晋献公去世引发内乱。夷吾许诺割河西八城求秦助其即位,却背信杀里克。丕郑献策诱杀吕甥、郤芮未果反遭害,其子丕豹奔秦劝伐晋,缪公以“晋民仍附君”为由暂未动兵。后晋旱灾求粮,缪公拒丕豹伐晋之议,纳百里奚“百姓无罪”之言,慷慨输粮自雍至绛,展现霸主胸襟。
十四年秦饥荒时,晋竟趁火打劫攻秦。韩原之战中,缪公被围险丧命,幸得曾食其马肉的三百乡民拼死相救逆转战局,俘晋惠公。因周天子求情与夫人哀恳,缪公终释夷吾,迫其献河西地并遣太子圉为质。后子圉逃归继位,缪公转而扶持重耳,杀怀公而立文公,助其平定周室内乱。三十年围郑时听烛之武说辞而退兵,避免资晋损秦。三十二年晋文公卒,秦缪公的谨慎扩张与政治谋略为秦国东进奠定基础。
秦缪公不听蹇叔、百里奚劝谏,执意派孟明视等率军远袭郑国。行军途中遇郑商人弦高诈称犒师,秦军知郑有备,遂灭滑邑而还。晋襄公身着黑丧服于崤山设伏,全歼秦军并俘三将。因文公夫人(缪公女)求情,晋放归三将。缪公素服郊迎,哭诉己过,恢复三将官职并厚待之,决心雪耻。
此后秦两次伐晋:彭衙之战失利,但缪公仍信任孟明视;至三十六年终渡河焚舟大败晋军,取王官等地,并亲赴崤山为阵亡将士发丧誓师,深刻反省拒谏之过。同期戎使由余访秦,缪公纳内史廖之计,赠戎王女乐以乱政,离间其君臣,终使由余归秦,为伐戎奠定基础。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之谋攻戎,扩地千里,增十二属国,称霸西戎,获周天子赐鼓钲祝贺。然缪公死后以177人殉葬,包括子舆氏三良臣,秦人作《黄鸟》哀之。君子评其虽东胜晋、西霸戎,却因殉葬失德未能成为诸侯盟主,预示秦难东进。其子康公继位。
秦康公至出子时期,秦国与晋国陷入长期拉锯战。康公元年,秦护送晋公子雍回国争位失败,爆发令狐之战,秦败后随会奔秦。此后秦晋互有攻伐:康公二年秦取武城,六年败晋于河曲;但随会被晋用计召回,秦失谋士。共公时期晋国内乱(赵穿弑灵公),楚庄王崛起问鼎中原,秦暂避锋芒。桓公时虽与晋厉公订黄河之盟却背约联翟攻晋,反遭晋率诸侯大败于泾水,暴露外交反复之弊。
景公时代晋国霸权更迭(栾书弑厉公、悼公称霸),秦虽在栎邑胜晋救郑,但仍被晋悼公联合诸侯攻至棫林。景公晚年与晋平公盟而又叛,其弟后子鍄因富惧诛奔晋,折射秦国内政不稳。哀公时楚平王夺媳引发伍子胥奔吴,后吴破楚郢都,秦遣五百乘救楚败吴,彰显西方实力。然晋国六卿专权,内战频发,秦晋战事暂歇。
悼公至出子阶段,秦国陷入内乱衰退。悼公时齐田氏弑君、吴国争霸,孔子去世。厉共公虽攻取大荔、俘义渠戎王,但晋三卿分智伯之地,秦未能东进。躁公时南郑反叛、义渠攻至渭南。怀公被庶长晁围杀,灵公筑城抗晋。简公推行“吏带剑”制度强化统治,惠公取南郑却难挽颓势。出子幼立,庶长改迎献公弑君夺位,终结频繁更君之乱局,但河西地已尽失于晋。
秦献公执政期间推行多项改革:废止人殉、迁都栎阳,并与魏国多次交战,于石门之战斩魏军六万,少梁之战俘魏将公孙痤,获周天子赐服祝贺。其间天现异兆——太史儋预言“周秦合五百年后必有霸者出”,桃冬华、栎阳金雨等征兆预示秦将崛起。献公去世后,其子孝公继位。
孝公即位时秦地处西陲被诸侯轻视,遂颁布求贤令,立志恢复穆公霸业。卫鞅入秦后推行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设县制、废井田。虽遭甘龙等旧贵族反对,但三年后成效显著。秦军东进攻魏,取安邑、俘公子卬,孝公封卫鞅为商君。周天子赐胙,诸侯朝贺,秦会盟逢泽称霸。孝公死后惠文君继位,宗室诬商鞅谋反,车裂示众,然新法未废。
秦惠文君继位后延续扩张政策:初期接收魏国献阴晋、河西之地及上郡十五县,张仪为相推行连横;后元年间败韩赵魏燕齐匈奴联军于修鱼,斩八万余人,又遣司马错灭蜀设郡。十二年大破楚军于丹阳,取汉中六百里设郡,迫使丹、犁戎族称臣。惠文王称王后,秦国势达高峰,诸侯皆服。
武王继位后设丞相制,以樗里疾、甘茂分任左右丞。为实现“窥周室”之志,遣甘茂攻宜阳,斩六万克城,却在举鼎角力时折膝而亡。其异母弟昭襄王自燕归国继位,初期内平庶长壮叛乱,外与楚会盟还上庸;后连续攻楚取新城、新市,扣留楚怀王致其客死秦国。其间孟尝君、楼缓、魏冉相继为相,与诸国博弈不断,送地求和以破五国联军,逐步稳固统治。
秦昭襄王十三年至二十年间,秦国以白起为利刃持续东进:伊阙之战斩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取宛城、轵城等要地;魏冉虽一度罢相,但其势力通过封地陶、宛仍影响朝局。十九年秦齐互称西帝、东帝,虽短暂取消却显秦国霸权野心。随后数年通过军事与外交结合,频繁与楚、赵、魏会盟,同时攻取魏国安邑、楚国鄢邓,并设河东九县,迁民赐爵以巩固新占领土。
昭襄王二十七年后,白起成为战争核心:先夺赵代地光狼城,又率军破楚郢都设为南郡,迫使楚王逃亡,受封武安君;司马错则从蜀地出击取楚黔中。三十年起魏冉复相,秦军多次攻魏至大梁,华阳之战杀十五万人,魏献南阳求和。其间秦亦调整策略,曾还地于韩魏以缓和关系,但四十七年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余万,达到军事威慑的顶峰。
长平战后秦攻赵都邯郸受阻,白起被贬自杀。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杀四万人,又取赵二十余县。西周君联合诸侯抗秦失败,献三十六城降秦。五十二年周民东逃,九鼎入秦,周朝正式灭亡。五十三年天下归服,魏王托国,秦祀上帝于雍城。昭襄王五十六年卒,孝文王继位,诸侯皆遣使吊丧,标志着秦国已奠定统一基础。
秦孝文王即位仅三日病逝,其子庄襄王继位后延续赦罪赏功之策。任吕不韦为相,灭东周君并赐地续祀,派蒙骜攻韩取成皋、巩县,设三川郡。次年平定太原,连克魏赵三十七城。三年设太原郡时遭信陵君率五国联军反击,秦兵败退河外。庄襄王死后嬴政即位,二十六年后统一天下称始皇帝。
点评:秦祖姓嬴,封地同样以国名作姓,各不同。
-
以上即为《史记》前五卷(前五纪)的主要内容。下期内容为“《史记》后七本纪: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吴起,后世称之为兵家亚圣,他精通兵法,一生之中曾在鲁、魏、楚三个国家任职,每到一处都能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军事才能令世人震惊,也令他的敌人闻风丧胆。但就是这样一位天下名将,人生路途却是坎坷的三起三落,最后被人围攻而死,下场十分悲惨。我们不禁要问,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了呢?我们先来分享吴起的故事。
吴起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兵法,立志必须要做出一番事业。他出生于一个富足家庭,于是到处打点想谋一份官职,结果却操作不当,弄得倾家荡产。以往自己家境好,又有才能所以平日里常常和乡亲斗嘴,有时还会贬损他人,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可等他一无所有乡里人都嘲笑他。吴起深感羞耻,就背起包裹辞别自己的母亲说:若是做不成大官,我这辈子都不回来了。要想建功立业,首先得有本事。于是,他逃离家乡后,首先就拜孔门弟子曾子为师,学习儒家学问。但是不多久就被曾子赶走了,为什么呢?原因是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吴起都不愿回家看一眼。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在老师的眼里这得是一个多么冰冷的人,连亲情都不放在眼里,能指望他有一份仁德么?于是把他赶走。吴起太渴望建功立业了,继续踏上旅途,寻找机会。那时候,鲁国正遭受齐国的攻打正是渴求人才的时候,于是吴起被提拔为将领,带兵跟齐国作战。年轻的吴起第一次踏上战场,就迅速地展现出他的锋芒。他率军大破齐国,一战就让鲁国转败为胜。
吴起立下拉汗马功劳,眼看就要前途无量。但不妙的是,关键时候有人在鲁国国君面前狠狠地参了他一本。有人跟鲁国国君说:吴奇此人虽有才华,但性格残忍刻薄,视人命如草芥,对母亲不孝,多半也不会是忠臣。我们鲁国是小国,恐怕容不下这尊大神。鲁国国君听了这话,对吴起升起了忌惮之心,就找机会把他辞退了。吴起经历了第一次事业的失败,并不气馁。继续寻找下一任主君。
他听说魏国的魏文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就决心投奔到魏国去。昨天我们也讲了魏文侯格局境界很高,他给了前来投奔的吴起一个大展拳脚的舞台。在魏国的这段时间,成就了吴起的高光时刻。他从秦国手里夺下了河西的战略要地,并镇守河西数十年,使秦兵不敢东进。他与诸侯大战76场,胜64,平12,无一败绩。他还训练出了一支前所未有的精锐,叫做魏武卒。这支部队战斗力之强,当时几乎是无可超越。可惜,魏文侯过世之后,新的国君魏武侯就不再向魏文侯一样信任和重用吴起了。
后来,魏武侯任田文为丞相。吴起眼神里全是不屑,言辞十分犀利。他找到田文说:我要跟你比一比功劳,你同意吗?田文知道吴起来者不善,但还是很谦卑的回应了他:当然可以,您说!吴起开门见山地问:论统帅,三军带兵打仗,你跟我比谁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论管理百官,治理百姓,你跟我比谁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再问:论镇守边关,威慑敌国,你跟我比谁强?田文还是说:我不如你。吴起冷冷地看着田文,发出了最后一问:你处处不如我,职位却位居我之上,你凭什么?
我们设身处地一下,假如此刻我们是新官上任的田文,对吴起这样五连问逼得狼狈万分,颜面扫地,该作何感想呢?田文是个有智慧的人,他巧妙地反问吴起说:眼下时局,国君还年轻,政局还不稳,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值此关口是应当把国政委托给您呢,还是委托给我呢?言下之意是,当下不是开疆拓土的时局啦,还是团结和谐最重要,谁更有这份仁德呢?
吴起听了这话,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宰相确实应该您来当。于是不再质问,田文打道回府了。吴起说话做人的刻薄,不只是对田文还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后来有一位大臣终于忍受不了了,就整天琢磨把他赶走,于是很快就设置了一个圈套让吴起钻进来。结果魏武侯开始怀疑吴起,吴起得知后心生恐惧,担心有杀身之祸,很快就离开了魏国。
吴起离开魏国后,又南下投奔了楚国,在楚国又是相同的重复他是展才干,使得楚国国力加强。但他对人不好,做事手腕强硬,处处结怨,又再次为他招来了祸患。等到支持他的楚王离世,众人一时间聚集起来,找准时机数箭齐发,于是吴起身中数箭,当场身亡。一代名将的人生就这样以悲剧收场了。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吴起才干非凡却不得善终呢?司马迁的评价是,吴起的性格刻薄少恩,缺乏仁爱,因此难以和他人建立起良善的链接,总是在事业到达成功之后被人非议,或者利用小恶加以陷害,所以不能善始善终。我们回顾吴起的一生,在早年,他有才能,但做人不厚道,平时对乡里人都不好,等到落了难乡里人都嘲笑他,他被逼无奈离开家乡。再后来,他不孝父母,展露出他人心冰冷的一面,对母亲都少有感恩,又怎么会对他人好呢?所以,后来等到他开展事业,他与人相处总是针锋相对。在魏国,他当面质问丞相,田文:你不如我,为何你要当丞相?那份瞧不起,那份刻薄,文武百官都看在眼里,可想而知他与多少人结了怨呢?等到了楚国,他变法图强,手腕强硬,同样刻薄少恩,处处结怨。等到时局一变,人们群起而攻之,最后死于乱箭。
的确如此,对人不好,处处结怨,在局势好时你有权有势别人拿你没办法。一旦局势发生变化,那么人们真的都是群起而攻之啊!我们说,成就一份优且大的事业,既需要格局,也需要境界。什么是格局呢?就是你具有宽广的胸怀,强大的能量,因此总能把事干成。就像吴起一样,他格局很大,眼光长远,做事情是大刀阔斧,手到擒来。但有格局还不够,你还需要境界。
何为境界呢?就是你心中拥有一份仁爱,一份智慧,因此你愿意去利益他人,成就他人,去做道在低处托起他人的事情。假如格局很大,境界却很低,那么成就的事业就是劣而大。我们说这样的成功成而有换,就像吴起一样,他能做成大事,但却因为刻薄少恩,与人处处结怨,因而时局好还行,时局一旦变化,人们群起而攻之,人生就以悲剧收场。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但凡格局大、境界低的人,人生通常都是以悲剧结尾的。因为他的格局大,能做成的事业大,能产生的影响也大。然而,倘若他的境界不高,仁德有缺失,那么人生的悲剧就会因他的格局若干倍的放大。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有很多人在事情干成之后,接着就是跨塌、倒塌,但他有才能,有能量,他不甘心,就继续从头再来。
但结果还是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悲剧,就这样一场一场悲剧不断重复,大体每隔十来年就是一场悲剧,事做的越大,风险越高,最后多数都是悲剧。
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一定有小事即大事,有的人就是他很有能耐,但要么性格比较自私,要么讲话比较伤人。做小事儿的时候,大家忍忍也就过去了。但当一件大事摊下来,他人性的缺点一下子就被这件事给放大了,对大家的伤害也放大了。到最后,他承受的反作用也会变大。站的越高,摔得越痛,这个时候才华横溢反而加重了他的人生成本。
人生的成功并不容易,就像一桶水,你要一点点把它接满,那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但是失败却很容易,只要轻轻踢一脚,水桶就翻了。吴起不就是这样吗?更重要的是,假如你看不到为什么水桶会翻?下一个五年十年,还是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的去接水,好容易结满,又是一脚踢翻。人生就是同一个模式,不断的重复,有时候重复三四次,这一辈子就结束啦。所以,才华横溢又深沉厚重,与人为善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此,做小事即做大事也吉。依道而行,即无不利,成就幸福圆满的人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