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0 14: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与治学”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感悟深刻:
"1. 明确核心主题与个人感悟 (Clarity of Core Theme and Personal Reflection):"
"紧扣“读书”与“治学”:" 你的读后感必须围绕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思考这本书是如何阐述读书的意义、方法,以及治学的态度、精神或路径的?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提炼个人感悟:" 这是最重要的部分。阅读后,你对“读书”和“治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哪些观点触动了你?你同意书中的哪些观点?有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或不同的看法?务必将书本内容与自身经历、思考相结合,写出真情实感的体会。避免仅仅复述书本内容或泛泛而谈。
"2. 精准选择书中观点/段落作为切入点 (Precise Selection of Book Content):"
"避免面面俱到:" 一篇读后感不可能涵盖整本书的所有内容。需要选择1-2个你感受最深、与主题关联最紧密的观点、论证、故事或人物作为重点进行分析和阐述。 "引用与概述得当:" 可以适当地引用书中相关的原话或关键句子来支撑你的观点,但要避免大段照搬。同时,要对所选内容进行简要的
“读书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这就话就是说,我们平时读书时,要养成会自己设疑的习惯。经常在别人所忽略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学问才会有所长进。
要想练就如鹰一般敏锐的眼睛,就得将功夫多用在平时读书学习,依靠日常点滴的积累、勤奋的练习、逻辑的分析、反复的思考。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寻找在推理或论证论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即“5W一个H”的方式;三是,将问题细化,即可以将一些名词加上定语的方式,由于第一个问题较复杂,牵涉的内容较多,在此不宜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些这方面的书籍来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在此不赘述,我主要想谈一下第三个问题。在胡先生的另一本书《胡适谈读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且略说科学方法的要点:第一,注重事实。”估计一般人看到这句话时,不太注意,看一眼也就过去了,不会在心理上留下任何疑问。可我细读之后,发现这句话还是有些问题,就在“事实”两字上。于是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是事实,那这一事实是个人所经历的事实,科学实验所经证实的事实,还是为大众所公认的事实,这是有区别的。”。有了这一问,就相当于将问题给展开了,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将问题推进了一步。 2022年3月18日星期五 22:00
于别人未见处发现问题只是完成了个人的第一步,还要想着如何去解决它。一旦真正地解决了,那进步所产生的意义可能就不只是一小步了,可能就是人类的一大步。 2019年11月21日星期四 22:40“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这句话是说,在应该有所怀疑的地方,在读过之后,却没有提出任何自己的疑问,就相当于没有学过一样。要想学会、学懂、学通就得必须学会质疑。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最为可贵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心去领悟内涵,若是一直抱残守缺,我们的学问怎么会有所长进呢?
那可能又有人会问了,我们又该如何去领悟呢?抛开天赋这一点且不论,最为重要的多读一些书,多去思考,依靠这些平时的点滴积累,再加之一些必要的思维训练,也就慢慢地产生自己灵性,我想坚持个两三年之后,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将自己改变了,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 2022年3月21日星期一 8:36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
这句话来自王安石《答曾巩书》的(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可见,古先贤对于广泛涉猎就已经有所感悟了。.感觉读书有点像打仗一样,先扫清外围的障碍,最后再集中攻击堡垒,自然可以很轻松地攻破。这就是说,在读某些书之前,应具备与该书相关的一些必要知识和技能——相当于一种铺垫,才有可能读懂该书。或者也可理解为,我们人人都需要一种系统性阅读,因为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内在联系,缺少了某一部分,就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型的知识网络,就会出现断点,断线,甚至是断层,从而就可能导致我们读书时寸步难行,这也可能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言的“见识未到”不能读懂一些书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根据自己的兴趣,多多广泛涉猎的重要性,但这绝不是说,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所读之书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如果是东一块,西一块,两者之间缺少相关性,就不会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因此,我觉得,需要将“广泛涉猎”这个词改一改,改成系统性阅读更为合适,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2019年11月20日星期三 14:55所以要博学者,只是要加添参考的材料,要使我读书时容易得到“暗示”;遇着疑难时,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就不至于呆读死书了。这段话说得好极了.!理想的学者,既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显然,在这里,先生是就学者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言的。发大力,树宏愿,我的努力方向! 2019年11月20日星期三 12:39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问;从此点依次递减,代表那旁收博览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精深的造诣,博大的同情心一句话,就是要建立起个人的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使该塔塔尖尽可能的尖;塔底的范围尽可能的大;塔的高度表示知识的累积程度,也要尽可能地高。胡先生所言的,恰好也可说是我终生所追求的目标! 否则难以支撑起一统论的大厦的建构。但我觉得,胡先生所言的也只是对知识结构的一种外在的粗略形容,其实从中并没有看到各学科知识间是否存在连通性的问题,因此,我觉得,金字塔形结构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体现着一种共有知识的统一性,这就是说,各学科间的知识间的联系就如同一棵知识树一样,都是由一个共同之根逐渐生发出来,从而按次第形成茎、枝、叶、花、果的关系,这就是建构一统论的出发点。而且我更认为,位于塔顶的、知识树的根就是我于2003年9月份所发现的一统图。从塔顶往下看,位于中间层的就是各个学科的知识,位于最下的则是经验。从下往上看,是一种依次层层递进的关系。知识的统一性是世界的统一性的缩影和展示。 2019年11月20日星期三 15:11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