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诗文、散文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12 02:29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诗文、散文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诗文、散文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其既有深度又不失条理:
"一、 读书笔记阶段(阅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广泛而深入的阅读:" "通读:" 先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结构和主旨。 "精读:" 对重点段落、关键语句、精彩词句进行反复阅读,理解其含义、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圈点批注:" 这是做笔记的基础。用笔在书上(如果是自己的书)或笔记本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理解、疑问、感受、联想以及特别有价值的语句。
2. "精准有效的记录:" "核心内容:" 记录文章的主题思想、中心观点、叙述线索、结构层次。 "关键细节:" 记录重要的情节、人物形象、关键的环境描写、富有哲理的句子。 "语言特色:" 记录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富有哲理、幽默风趣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及其表达效果。 "个人感悟:" 记录阅读时产生的联想、思考、疑问、情感共鸣或批判性看法。这是笔记的灵魂。 "结构化记录:" 可以使用标题

读书|卫建民:《叶圣陶诗词选注》是个人诗史

专栏:居室求学(二十一)

《叶圣陶诗词选注》,1991年由开明出版社出版,只印5000册;我在旧书店买时,书还是新的。开明出版社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副牌,编注者之一叶至善是叶老的公子,也是开明老人。另两位编注者是诗人陈次园、王伯祥的公子王湜华。序由孙玄常撰写。孙玄常是浙江海宁人,早年肄业杭州艺专,本业绘事,却辗转各地教国文。后受聘人民教育出版社,乃叶老旧部。这本诗词集,从作者、编注者、撰序者的组成,保证了书的质量。

200多首诗词,是叶老一生经历在词章的呈现。编注者复作本事,使得这本诗词选具备传记的性质。读者如认真阅读,约略可了解叶老的交往和行踪,以及不同时期、不同事件发生后的感触及心情。

当年鲁迅先生逝世后,叶圣陶是参加送殡的人,在22日,即做诗《挽鲁迅先生》:“星陨山颓万众悲,感人岂独在文辞……刚介真堪后死师。”叶圣陶与鲁迅在创作、出版上有交往,鲁迅曾赠送叶圣陶自译的《毁灭》。俞平伯评叶圣陶这首诗:“此诗久已传颂,写状迅公甚切,辞情亦并茂,结联用古典出新意境。”叶圣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家,一生主张白话创作。他早期的作品,是从文言向白话过渡的尝试。我年轻时读他早期的小说,当读到人称“伊”时,就感受到了语言的变化。他写诗,主张中学生能懂,不提倡过多用典。写文章,“我手写我口”是他最广为人知的意见。他写鲁迅的诗,可见他所处的时代和他个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丁玲还是文学青年时投稿《小说月报》,叶圣陶是杂志主编,收到丁的来稿后,只改动了几个错别字,就发表在1927年12月号的,这就是丁玲的成名作《梦珂》。叶圣陶还给丁玲写信,问她还有什么新作,望源源不断供稿。丁玲收信后很兴奋,两周后就创作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好作者遇到了好主编、好刊物,一颗新星冉冉升起!

50年后,丁玲受难到头,回京复职,去拜访当年发掘她文学潜力的叶圣陶,叶老感怀旧事,同情丁玲的不幸遭遇,写“《六么令》丁玲见访,喜极,作此赠之:”

启关狂喜,不记何年别。相看旧时容态,执手无言说。塞北山西久旅,所患唯消渴。不须愁绝。兔毫在握,赓续前书尚心热。 回思时越半纪,一语弥深切。那日文字因缘,注定今生辙。更忆钱塘午夜,共赏潮头雪。景云投辖。当时儿女,今亦盈颠见华发。

叶圣陶与丁玲

丁玲对叶圣陶说,要不是他编发她的小说,也许她不会走文学创作的路。“那日文字因缘,注定今生辙。”即指此。当年他们都年轻,胡也频还没牺牲,曾结伴去海宁观潮,词中详记共游往事。“塞北山西久旅”是记丁玲在北大荒、山西长治劳动;“所患唯消渴”是丁玲告诉叶圣陶她有糖尿病。我初读这首词,当读至“执手无言说”几个字时,想起丁玲的遭遇,突然流泪。叶圣陶握着他这位老作者的手,往事浮现,该说什么呢?“执手无言说!”不说就是说。人生的深悲,百辩不情的冤枉,不是语言能完整准确表达的。

叶圣陶与顾颉刚是小学同学和朋友。我读顾的日记和书信,知道不少他们少年青年时期的故事。有年去苏州甪直,在叶圣陶墓地和他执教的小学旧址参观,想起他们当年在这个江南小镇的往事,他们热烈地谈论时局、教育、文学和自己婚姻的青春故事。这个水乡小镇,有不少重重叠叠的叶圣陶、顾颉刚的脚印。

《重读颉刚兄早年贻书》是顾颉刚逝世后,顾的夫人把顾颉刚当年给叶圣陶的信副本送给叶,叶圣陶感怀旧情,写了一首长诗,回忆他们之间的故事。叶圣陶写诗回忆,诗本身也是史。那时没复印机,但有些信,顾颉刚录有副本。顾颉刚给叶圣陶的信,叶圣陶没保存,未料顾家给他送来了原信的副册,叶圣陶能不感动!

叶圣陶对中国教育文化的贡献至大至巨,他一生都关心教育、语文、作文。诗词,余事耳,但读叶圣陶的诗词,更能了解他这个人。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随笔: 【读书小记】

作者: 李德高

时常浏览网络,寻精彩网文,也写些片言之语,总感觉时下网上少了主脑,不见了主流。甚至大腕、名人、大师、专家也各说各话,各意各表,金贵华丽文章下隐着精美利己主义吗?大师怒批古贤经典也真是他们读通后心有所得吗?脑拙心慢实在看不出,看不出却心急心乱,且久长而挥之不去,颇为迷茫。网上之言算不算中国思想界之言,份量能占多少?以此得出时下思想迷乱过于主观?还是原本如此也未可知。

总想找出心惑的答案。

得益于老师推荐,网上淘得《周作人散人》五卷,岳麓书社出版,锺书河校编。近读之于心惑之解有所补益。封底印有一句话书评,胡适: 到现在还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东西了。巴金: 人归人,文章还是好文章。

周作人先生文章与鲁迅先生文章颇多不同,理性平淡甚至不起微澜,但细读却深感入人情事理。当然不能说鲁迅的文章少了理性,但周作人先生之文更多是平静,感觉或是早已"跳出三界外",但"仍在五行中"之故使然吧。

仅第四卷中就有三篇谈到了中国的思想,纵然从不同角度,先生观察方法与观察中引经据典确也让人眼前一亮。

《周作人散文》卷四《中国的思想问题》云:

"本人平常对于一切事不轻易乐观,唯独对于中国的思想问题却颇为乐观,觉得在这里前途是很有希望的。"

这颇为乐观与很有希望的就是先生认为中国一直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前后几千年都没有什么改变。这中心思想是以孔孟为代表,禹稷为模范的儒家思想。

想来或许这是对的,但先生文章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当下还是中国社会的主题思想、主流文化吗?

儒家思想内核之一是仁,仁是人,以人为本,也是做人的道理。这做人的道理不仅自己好好做人,也把他人视为人让其有自由好好做人。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还要以己所欲而施之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你优先可以的,你有实力有能力有科技,自强不息,通过自己努力,占据优势,先于别人享受更好的生活,可以的。己欲达而不达人,也是可以的,可是你总不能连人家家门都不入,而捉人家到你白屋里谈判,还硬要拿出家产给你,让你实现优先。

在中国大抵看这样的人是少智的,既不会与他动拳头,也不会低声下气答应他的要求,或许谦和地说:这事还要从长计议哩。 先喝茶吧,这可是上好乌龙,要趁热喝的。茶间的话大概就是转向于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所以我们看问题依然是儒家的眼光。儒家仍能作为中心思想与主流文化也大抵没错。但这儒家文化在当今时代却非要有高精尖科技助力、强大军力保驾护航不可。

但愿当下缺少主流思想的心之惑是杞人忧天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