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2 07:12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湖南搬迁工作总结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总结内容翔实、客观、有深度,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 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全面回顾搬迁工作的全过程?是为了分析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还是为了为未来的搬迁工作提供借鉴?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总结的重点和篇幅。 "读者对象:" 是领导、同事、上级部门,还是公众?不同的读者对象对总结的侧重点、语言风格、内容深度等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向上级汇报的总结需要更加注重数据和成果,而面向同事的总结可以更加注重经验和教训的分享。
"二、 突出湖南特色和搬迁工作的特殊性:"
"湖南地域特色:" 湖南地处华中,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总结中,可以结合湖南的具体情况,例如山区、丘陵地形对搬迁工作的影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对搬迁工作的挑战,以及湖南人民的淳朴、坚韧等精神品质对搬迁工作的推动作用。 "搬迁工作的特殊性:" 每次搬迁的原因、规模、对象、政策等都不同。需要具体分析湖南此次搬迁工作的具体背景、目标、任务和特点,例如是因国家战略、城市建设、灾后重建等原因进行的搬迁,搬迁涉及的人口数量、房屋类型、搬迁方式等。
(肖也 阳望春 杨鹏玲)1306户、5772人,这一串数字的背后凝结着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城步苗族自治县交出的一份易地扶贫搬迁成绩单。
易地搬迁,不只是空间的简单挪移,而是一个复杂、系统、长期的艰巨工程。为此,城步始终把后续扶持作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手段和巩固搬迁成果的关键环节,通过全力推进公共服务、产业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等后续扶持管理工作,全面系统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
从山里到城里,日子更舒坦
“过去在家务农不能外出打工,现在成了‘上班族’,挣钱顾家两不误。在家门口就业有工资拿,又能照顾上学的小孩。”在城步白云湖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上班的搬迁户向艳红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改头换面,带好孩子。”这是向艳红在搬出大山时设立的目标。如今,“有家又有业”的她逐步实现自己的愿望。
向艳红的“新家”位于儒林镇冷水坪——这里是城步最大的集中安置点,总面积为5万3千平方米,安置了来自儒林、丹口、白毛坪、兰蓉、长安营、威溪六个乡镇155户664人。
说起过去的日子,搬迁户杨永红深有感触。过去,她家住在罗家水村的山沟沟里,一家人全年的收成全靠“一亩三分地”。“如今住城里,就业近了,就学近了,就医近了。我就在工业园的公司上班,还有工资拿。”杨永红乐呵呵地说。
无论是县城集中安置,还是乡村集镇集中安置,走出大山的搬迁群众都期盼在新的环境扎下根、奔上致富路。为促进搬迁民众在家门口就业,城步县投入300万元在儒林镇冷水坪安置点新建帮扶车间1个,投入320万元对丹口镇边溪安置点、西岩镇安置点帮扶车间进行提质扩容,进一步提升就业帮扶能力。目前城步县共在安置点设立七七科技、泽林鞋业、竹木加工、苗绣等帮扶车间8个,吸纳210余名民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后续帮扶最关键的是就业。为了真正为搬迁群众营造出一片片能生根、能致富的肥沃“土壤”,城步坚持把稳就业摆在首要位置,坚持“输血”“造血”并重,充分发挥每个集中安置点就业服务信息员和乡镇易地扶贫专干的“桥梁”作用,通过大力实施“311”就业服务行动,即每年至少为有就业意愿且未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和脱贫劳动力提供3次岗位信息、1次职业指导、1次免费技能培训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举办就业招聘会、就业对接宣传活动,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助力搬迁群众增长知识与本领,破解就业难题,实现就业帮扶“精准化”。
2022年来,城步举办大规模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专场招聘会3场,共计58家招聘企业参与,提供求职岗位种类11种,提供求职岗位3690个,开展51次培训2716人,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从打工向就业,日子更红火
走进丹口镇边溪村的罗汉果种植基地,一个个翠绿、硕大的果实缀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基地的主人叫陈烨,2018年她们一家四口人从“摩托车都难以开进去”的山坳坳,搬到了现在的丹口镇边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这里共安置了49户搬迁户。
过去,外出务工是陈烨的主要收入来源,作为安置点的就业信息员,参加了几次政策宣讲会和技能培训班后,她萌生了发展合作社搞种植的念头。“其实我们这有扶贫车间,但每年10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都是果蔬基地务工季节性空窗期,我想可以把这段时间利用起来。”
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陈烨投资50万元,创办了城步业利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安置点附近50余亩土地种植罗汉果。随着合作社的成立,安置点群众18人和边溪村村民15人在她打造的“产业园”里务工,既填补了“空窗期”,也进一步增加了大家的收入。
如今,在县乡各级部门的衔接协调下,陈烨已和广西一家农产品企业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协议。今年合作社共种植罗汉果6500株,预计年收入20万元。
从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成为安置点的致富领头雁,像陈烨这样的励志故事,在城步还有很多。儒林镇冷水坪安置小区的段振端是一名“80后”,搬迁之前他跑过运输,在企业打过工,通过就业培训他发现了“商机”,在申请5万元的无息创业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后,他当起了养羊专业户。现在存栏山羊400余只,年收入十万元。“搬迁后进了城,不用为买房和孩子读书发愁了,创业也就有了底气!”
“挪穷窝”展现政策担当,“斩穷根”依靠产业发展。城步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及现代化新型产业,并引导搬迁群众参与其中,鼓励各安置区依托实际积极发展后扶产业,着力培育和发展搬迁群众自己的产业和企业。同时,在推动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科学化、效益化发展中,通过“租金分红+收益分红+固定岗位稳定就业+季节用工灵活就业”方式,进一步提高搬迁群众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目前,全县8个集中安置点自主发展产业350户458人、自主创业38人。发展委托产业帮扶294户1137人,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5236元。
从搬入到融入,日子有奔头
对于搬迁群众来说,搬迁不仅仅是得到一套新房、换一个生活环境,更是一场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迁徙。8月22日,走进儒林镇冷水坪安置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独栋小洋房,文化广场干净整洁,小区内景观树错落有致,“多少年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为一辈子就那样过了,没想到老了还过上这好日子!”70岁的刘次石脸上洋溢着笑容,他的话代表了搬迁群众的心声。
为了真正让搬迁群众住得稳、住得好,城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赋能社区治理,推进安置点红色管理全覆盖。在冷水坪安置小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内,党建、就业、综合服务等“一站式”窗口一字排开,前来咨询办事的群众井然有序。安置小区党支部书记陈昌凡表示,为了方便大家办事,不但在小区内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县后扶办还设立了服务热线,“房屋维修、矛盾调处、就业咨询、诉求处置,凡是你可以想到的,都可以打这个电话,这就是我们的‘110热线’。”
易地搬迁,柴米油盐酱醋茶,千头万绪却事事要紧。针对安置点群众远离土地,吃根葱都要花钱的问题,城步根据实际情况在安置点所在乡镇流转部分土地作为搬迁群众的“微菜地”,达到户均30平方米左右,每月还为每户减免3方水费,进一步降低群众生活成本。同时,还在各个集中安置点建立了养殖圈舍,帮助老百姓解决养鸡养鸭等日常问题。
“多亏了安置区的协调,给我们划分了‘微菜园’,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今年64岁的王文贵搬到山下,虽然年纪大,但勤劳的习惯一直改不了,自从有了“微菜园”,就种下了四季豆、辣椒等时令蔬菜,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为改变“人住进了新房,心还在山沟里”的思想状况,城步不断完善安置点文化体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倡树文明新风,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在各安置小区,都建起了文化广场、运动场所、棋艺室、图书室等,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一点点、一桩桩、一件件,帮着搬迁群众由“农民”顺利地向“市民”转变。
如今,城步的易地搬迁群众通过政府帮扶与自发向上,真正过上了安居又安业、安身又安心的好日子,正与全县人民共同谱写着城步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陈鸿飞 伍俊晖 刘继海 申石定 付姣龙 曾炜煜
9月18日,晨曦初露。祁东县灵官镇竹木市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刘国民早早起床,带着几个搬迁户,来到离家不远的烤烟房。
在烤烟房前的厂棚里,刘国民麻利地对烟叶分类打包。笔者从中抽出几片烟叶,烟叶烘烤得两面金黄,香味浓郁,属上等的烟叶。
搬迁户刘国民正在挑选烟叶
年逾五旬的老刘,老家住在灵官镇群利村。5年前,他和村里其他搬迁户一样,集中搬迁到灵官镇竹木市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刘国民有一手烘烤烟叶的好技术,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
2019年初,刘国民先后流转群利村欧家、油台、太平等村民小组151亩土地种植烤烟。闻着从一座座烤房散发出来的清香,老刘告诉笔者,今年,烟叶生产又是一个好年景。“刨去成本、人工开支,烟田纯收入18万元左右。仅此一项,务工的搬迁户年均增收1.2万元左右。”
“2016年4月,祁东县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3298户11994人。”县委书记雷华说,县里与所有搬迁对象签订产业帮扶协议,6173名搬迁对象再就业,758名搬迁对象兜底扶贫,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2018年11月,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祁东召开。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督导组前来祁东督导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在全省推介祁东经验。
“让易地搬迁群众日子越过越好。”祁东县委副书记、县长彭丽堂告诉笔者,祁东县将后续扶持作为搬迁户入住后工作重心。从搬迁群众务工就业、产业发展、社会融入、社区管理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我们搬迁到‘新家’,生活舒心安心,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更暖心”
9月17日早上5时30分,马杜桥乡马杜桥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大山从睡梦中醒来,搬迁户陈卫元起了个大早,走出房门,朝着健身广场走去。
“我家祖祖辈辈居住在与邵东搭界的大山深处。”陈卫元说,2017年底,他和村里其他搬迁户一样,搬到“新家”马杜桥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笔者推开陈卫元的家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套两居室,配有厨房、阳台和厕所。
“按政策,我家3口人,分配一套面积75平方米的安置房。”陈卫元说,水、电、网络、灶台等全部安装到位。“6年来,我们搬迁到‘新家’,生活舒心安心,感谢党和政府的暖心政策。”
挪穷窝,拔穷根。“2016年至2017年,马杜桥乡先后从延塘、乐园、星桥等6个村搬迁251户886人。”乡党委书记高建军介绍,这些易地扶贫搬迁户分别安置到马杜桥、延塘、乐园等村的9个安置点。截至目前,该乡新建安置房105栋,住房面积2.2万多平方米。还新修沥青路、健身文体广场、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村卫生室和幼儿园。“让近千搬迁群众过上新生活,迎来好日子。”
马杜桥乡马杜桥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瞥
“要使搬迁群众日子过得安心舒心,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关键。”祁东县政府负责人说,去年,该县争取国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2个,以工代赈资金1180万元。
“这笔钱用于马杜桥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供水设施和灵官镇竹木市场安置点菜篮子工程等配套设施建设,建成‘补短板’项目2个,实施其他安置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8个。”这位县政府负责人告诉笔者,项目建成后,有效解决了1500余名搬迁群众的日常饮用水问题。
据了解,祁东县在集中安置区增添健身娱乐设施200余套,更新和新增消防安全设施100余套,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搬迁户正在打扫庭院
“目前,全县所有安置点水、电、路、讯、垃圾处理、污水收集等配套基础设施运转正常,满足群众入住基本需求。”祁东县发改局局长陈彦青介绍,中小学、幼儿园、村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原有机构完善达标,满足了群众就近就学就医,教育、医疗扶贫政策全面落实。
9月16日上午10时,灵官镇竹木市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户周艳丽把洗好的猪肉、排骨、空心菜、茄子、辣椒等放在厨房的案板上。笔者看到,液化气灶台的高压锅冒着热气,锅里蒸着麸子肉,香气扑鼻。
搬迁户周艳丽正在做中饭
“这些饭菜是为奔立尔制衣乡村车间员工准备的午饭。”周艳丽边切辣椒边说,奔立尔免费为员工提供中餐和晚餐,免去女工下班后还需做饭的烦恼。
走进周艳丽家的安置房,这套安置房共有5间房,配备阳台、厕所,电视机、洗衣机、热水器、燃气灶等一应俱全。
最醒目的是,房屋北面墙壁上贴满了奖状。周艳丽说,这些奖状是儿子汪浩、女儿汪洁获得的。提起儿子和女儿的成长,母亲的脸上扬起幸福的笑容。
“要使搬迁群众在新家安下心来,融入安置点的大家庭。搞好安置点社区治理和搬迁群众社区融入是前提。”陈彦青说,全县36个集中安置点加强乡风文明创建,建立健全安置点环境卫生及公共设施管护制度,每个安置点配备2至3名管理人员,开展保洁规范管理和环境整治。对有3名以上党员的安置点成立党小组,纳入社区支部管理。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去年以来,各个安置点结合文明县城创建活动,组织搬迁群众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5次,参加人员102人次;开展义务植树活动3次,参加人员149人。”县发改局负责人表示,各项活动的开展,搬迁群众与所在地居民好似一家人,水乳交融,其乐融融。
搬迁户正在开展趣味体育活动
“现在乡村车间打工,每个月有固定收入,心里很满足”
离开周艳丽的家,笔者来到灵官镇竹木市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爱君皮具乡村车间,员工陈外香正在聚精会神加工皮具。她的身旁堆满了已加工好的一摞皮具产品。
陈外香正在乡村车间务工
陈外香边加工皮具边说,她家4口人,居住在灵官镇枣园村,村子深处偏远山区,山路十八弯。2018年春节前夕,陈家搬进了灵官镇竹木市场安置点新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从山上搬到集镇,最怕过闲日子。”陈外香说,那年过完春节后,镇干部上门告诉她,镇里引进爱君皮具、奔立尔服饰、衡阳弘展中药材加工厂等乡村车间,安排像她这样的搬迁户就业。
说干就干。2018年3月,陈外香和来自周边的群利、傅家町、熊罴岭等村(社区)70多个搬迁姐妹来到爱君皮具打工。“现在,每个月有固定收入,心里很满足。”
在灵官镇竹木市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县委书记雷华、县长彭丽堂多次调研乡村车间:“乡亲们搬出来后,要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
“兴办乡村车间,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就业。要多招收困难乡亲就业。企业参与兴办乡村车间,先富带后富,很有意义。”
灵官镇爱君皮具乡村车间一瞥
几年来,祁东县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创业。县委副书记魏春生介绍, 县里运用乡村车间、生态文旅、开发公益岗位、实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农业、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项目,优先安置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
9月17日是双休日。衡阳游客陈先生慕名来到马杜桥乡石门山村旅游观光。陈先生一家参观了石门三叠、三阳山、滴水龙潭、逃军岩、高峰茶场等景点。
陈先生下得山来,在马杜桥乡高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旁,看见游客争相购买高峰云雾茶。据了解,这个茶叶售卖点是搬迁户肖富生开的。
“这几年,乡里搞文旅项目开发。我们搬迁户开店卖高峰云雾茶和土鸡蛋、茶油、菜籽油、生态大米、红薯粉丝等土特产,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肖富生说。
马杜桥乡人大主席张森告诉笔者,“目前,乡里共有10多个易地扶贫搬迁户从事生态旅游项目的导游等服务、管理,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近年来,祁东县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推荐务工、开展技能技术培训等就业帮扶措施,在集中安置点附近建设帮扶车间30余个,旅游景点小卖部20余个,吸纳需要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外出务工的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200余人,新增公益性岗位78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次,培训1233人,举办专场招聘会4场,推荐外出务工1986人。
搬迁户正在蔬菜基地务工
“全县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率100%。没有劳动力的家庭,通过社保兜底、委托帮扶、资产收益、赡养及其他方式,人均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魏春生说。
“搬迁户自主发展乡村产业,腰包鼓了,日子美啦”
“没有想到龙兴村的田园风光这么美。”9月18日上午,祁东县城居民周兴城携带一家老小,自驾游来到蒋家桥镇龙兴村欣赏田园美景。村里的网红秋千、网红火车、飞天威亚等娱乐项目颇受一家人喜爱。
龙兴村党总支书记雷响明介绍,3年前,该村有3户搬迁户参与以荷花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开发。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500亩“荷花+养鱼”观光基地,建设以乡村特色戏台、民宿、农家乐等为主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
“今年上半年,村里‘荷花+养鱼’基地项目旅游收入近20万元。” 雷响明掐指一算:仅此一项,3户搬迁户增收9万元左右。
“‘十四五’期间,龙兴村计划在荷花基地兴建划船、采摘、观赏特色项目。”村党总支负责人告诉笔者,在黄木片打造5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增加村集体和搬迁户收入。
产业扶到户,致富有门路。“搬迁户自主发展乡村产业,使自己的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祁东县委副书记、县长彭丽堂拿出一份“产业帮扶行动工作方案”说,县里将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纳入县域“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共纳入产业项目36个,投资4200万元。
“把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通过‘万企帮万村’行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年行动等支持措施,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这位县政府负责人说,帮扶有劳动能力和有产业发展意愿的搬迁脱贫人口,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增加经营性收入。
“村里产的柰李、金橘,果子新鲜,口感好,衡阳消费者喜欢吃。”9月初,衡阳雁城果品超市的两台大货车,停靠在河洲镇市门村的果品仓库前,搬迁户雷五一和几个村民正往车上装载柰李、金橘等水果。
“今年风调雨顺,10多个搬迁户种植的柰李、橘子、桃子等水果获得丰产。”雷五一对笔者说,他想用卖水果的钱,装饰房子,圆全家的“新房梦”。
“前年,市门村与湖南中农生态果业合作创办优质水果基地。”村党总支书记雷仕刚说,水果种植面积1200余亩,主要为黄金柰李、脆蜜金橘、鹰嘴桃等。“村里有10多户搬迁户参与种植和管理。”
雷仕刚告诉笔者,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30万元。其中,优质水果基地收入近20万元。“搬迁户人均增收8000元左右。”
“目前,全县共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67个。其中,经济合作社329个,股份经济合作社38个。”县政府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全县367个村(居)总收入3.5亿元。其中,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3000万元。全县涌现出蒋家桥镇龙兴村、河洲镇三河村,石亭镇长安村等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村、明星村。长安村还入选我省集体经济百村案例。
河洲镇三河村搬迁户新办的养鱼基地
开展防返贫监测,巩固搬迁脱贫成果。“祁东县加强对搬迁群众、搬迁家庭特别是搬迁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早发现、早帮扶,不漏一户、不掉一人。全县共识别纳入监测对象829户2010人。其中,搬迁对象69户176人。”县政府负责人说,县里充分发挥“湖南省防返贫监测帮扶管理平台”作用,每个月组织民政、残联、医保等部门,对风险预警信息进行核处和信息比对,实现风险排查预警数据共享,有效消除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搬迁脱贫是第一步。‘十四五’期间,祁东县要从发展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深入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千企兴村、万社联户’行动,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祁东县委书记雷华表示,该县将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加大乡村车间建设力度,力争新认定上规模乡村车间30个以上。
特色产业油茶基地一瞥
“全县易地搬迁的群众要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雷华说,奋力建设“有山水底色、乡愁记忆、发展活力”的祁东“幸福画卷”。
让易地搬迁群众日子越过越好-----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原载于9月19日《湖南日报》5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