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李宗仁回忆录 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12 13:56

怎么写《李宗仁回忆录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李宗仁回忆录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见地且结构清晰:
1. "明确核心主题与个人感悟 (Identify Core Themes and Personal Reflections):" "中心思想:" 首先要思考回忆录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是李宗仁个人的性格特质(如坚韧、圆滑、爱国、无奈),还是他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北伐、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台海局势、流亡美国),或是他个人选择与命运的关系? "个人感悟:" 读后感的核心在于“感”,即你读完后内心的触动、思考、评价或疑问。避免仅仅罗列事实,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见解。例如,你可能对他某次决策表示赞同或质疑,对他晚年的境遇感到惋惜,或对他身上展现出的某种精神品质(如民族气节)印象深刻。
2. "紧扣回忆录内容,避免泛泛而谈 (Focus on the Memoir's Content, Avoid Generalizations):" "具体事例:" 你的观点和感悟最好能结合回忆录中的具体事件、细节、引述或李宗仁本人的自述来支撑。例如,如果你想谈论他的坚韧,可以引用他在某个困境中的经历或心理活动描述。 "避免脱离文本:" 不要凭空猜测

如何评价《李宗仁回忆录》?不能不信,但全信的话就上大当了!

《李宗仁回忆录》是近现代史学界的一本名著,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8.8,常见于各种学者的推荐书单之中。

《李宗仁回忆录》之所以这么有名,一方面是因为李宗仁这个人地位显赫,是国民政府时期的第二号人物,地方实力派中的头号人物,李宗仁白崇禧“如拥护中央、服从政令,则举国大小诸侯,多会闻风影从;他二人如背叛中央,带头造反,则各地势力,也会作或明或暗的响应”。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宗仁这个“口述者”找了一个强力的“执笔者”——史学名家唐德刚。唐德刚的著述就不用多介绍了,他的史学功底当然没得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笔非常好,向来自视甚高的李敖称唐德刚“才气之高,举国罕匹”,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称他为“公认的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唐派散文家”,行文诙谐直接、气势极盛、妙趣横生。这一点,相信看过唐德刚文章的人都有体会。

《李宗仁回忆录》一方面是有史料价值,另一方面是有文学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二者混淆,即不能因为这本书非常好看,就认定这本书完全可信,否则就会产生非常多的误解。

回忆录是某个人基于个人立场对往事的回忆,在客观性上常有不足,作者往往要么恶意贬低对手,要么过分美化自己,这也是回忆录这一体裁长期以来最为人们所诟病的地方。而在那么多的回忆录中,我们尤其要警惕一大门类,就是“失败者的回忆录”。因为失败者比成功者更加难心平气和,其回忆更难客观。

另一方面,失败者是处在一个困顿受限的环境里写书了,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客观性。比如陈立夫晚年被蒋介石赶到美国,面对采访者对蒋介石有很多批评,但回到台湾后,他写的回忆录就全是对蒋介石的溢美之词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等等。而且我们知道,真正的胜利者是很少写回忆录的。

李宗仁和蒋介石斗了大半辈子,最后在1949年彻底宣告失败,跑到美国后他写了这本带着不少怨气的回忆录。但这本书写到后期还未完工,他就不辞而别返回大陆了,把后续工作交给了唐德刚。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就是李宗仁没有受到环境的限制,能够说出他心里的真实想法。他没有必要为了迎合某种观点去骂蒋介石——他骂蒋介石,纯属个人恩怨。

看过《李宗仁回忆录》的人,大概都能感受到李宗仁对蒋介石无法遏制的恨意,甚至可以说,整本《李宗仁回忆录》就是围绕着李宗仁对蒋介石不同时间段的批评而展开的:北伐时期的蒋介石、抗战时期的蒋介石、解放战争时期的蒋介石。

李宗仁对蒋介石的不少批评是可信的,比如蒋介石擅长权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作风欠正派,喜欢牺牲法纪笼络下属,遇事喜欢蛮干,常常过于固执,“偏私狭隘,刚愎黠傲,猜忌嫉妒,无不具备”,“一味制造奴才,不敢培植人才”……

这些缺点,蒋介石确实有,但真的有李宗仁说得那么极端吗?恐怕也未必。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宗仁对抗战胜利后东北争夺战的描述:

四平会战之后,东北民主联军撤退到了松花江以北,白崇禧主张乘胜追击,一举捣毁“共军中枢”,但蒋介石不许。李宗仁就说:“蒋先生不是不想歼灭共军,而是讨厌这主意出自白崇禧,纵可打一全胜的仗,他也宁可不要。

就因为白崇禧主张追击,蒋介石就放弃追击了?这个说法未免太荒唐太儿戏了,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蒋介石下令暂缓追击,和白崇禧的提议完全没有关系。

李宗仁还说,淮海战役期间,黄百韬兵团被围,邱清泉拒绝支援,甚至蒋介石亲自打电话命令邱清泉出兵,邱清泉都坚决不出。李宗仁说,为什么蒋介石都出面了,邱清泉还不出兵,因为蒋介石暗中授意邱不要出兵,因为黄百韬兵团是杂牌部队,原属于余汉谋、杨森等人,蒋介石巴不得看着他们被消灭……

李宗仁的这段描述,完全是无稽之谈,而且水平低得令人叹气。我们知道,蒋介石对淮海战役是非常认真的,他也把此战看成国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怎么可能白白看看黄百韬兵团覆没?事实上,邱清泉援助黄百韬已经算相当出力了。

不管李宗仁是明知不是如此,非要这样说,还是被恨意冲昏了头脑,总之他明显过于偏激了。

除了批评对手,本书还有一条暗线,就是美化自己。豆瓣网友评论说:“如果相信这书说的都是真的,那李宗仁真实古今少有的完人。”“德公,这一切的一切,是否有点过于完美了?”

还有网友评论一句话概括此书:“本书内容:中央没有一个有脑子的,国府没有一个有德行的,全国只有我聪明机智才德兼备;蒋秃是个大坏蛋,没干过一件好事,每次犯错都是因为没听我的……”

在李宗仁的回忆中,北伐是他大力促成的,蒋介石不情不愿;蒋介石的几次下野,包括两广事变、中原大战,他都没有参加;1948年竞选副总统,并不是要和蒋介石争,而纯粹是为了国家……

李宗仁确实是一位才德兼备的重要人物,他出身牧童,作风纯朴,善于团结同僚和部下,有主帅风范,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他真的像他说得那么纯粹良善吗?唐德刚说得好:他要真的完全是个正人君子,那么他早在国民党风云诡谲的政海中覆灭了。

作为《李宗仁回忆录》的执笔人,唐德刚对此当然有所察觉。在本书的《序言》中,他将李宗仁比作黎元洪,并认为二人都是“浑浑而有机心”的那种人——外表看起来忠厚,但也懂得狡诈之术。这并不是批评李宗仁和黎元洪,在那个年代,这不仅是他们的成功之道,更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如何评价《李宗仁回忆录》?不能不信,但全信的话就上大当了!

有些书啊,光看名字就知道分量不轻。《李宗仁回忆录》这本,在中文世界,“资历老,名气大”的学者推荐书单里几乎没有缺席的。你如果在豆瓣上搜搜,评分8.8,古今多少回忆录能有这个分数?关键是,不管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闲来翻书的人,都绕不过李宗仁这几个字。他呢,毕竟是国民党的“台面人物”——咱平常老百姓嘴里那种“这人不一般,他说话有人信”的顶级级别。

说起来,李宗仁这个人,真是个矛盾体。他和白崇禧并肩的时候,地方势力就像两条大江——一旦流向总理府,配合中央,分分钟能定江山,小的诸侯、各路军头子也都含着嘴里的烟,盯着风头打算往哪边靠。可要是这俩人和中央闹掰了呢?那场面,不亚于突然下了一场大雨,谁也不确定明天谁坐头把交椅。你想想,民国比现在复杂多了,人心浮动,全靠这些“大咖”维系气氛。他们不是纯靠官帽子压人,更多是靠威望和旧交情。李宗仁在广西,白崇禧在军队,这二人若同仇敌忾,那是足能牵动全国风气的。

但光靠李宗仁自己“唠”恐怕不够意思,这本书还能火,和唐德刚脱不了关系。怎么说呢,唐德刚就是那种,写史书写得让人爱看、还得点头服气的高手。李敖这种人都夸他“才气之高,举国罕匹”,夏志清也说“唐派文笔另起风格”。你要读过他的东西,会发现,哪怕是最枯燥的年代,都能写出味儿来,偶尔一两句玩笑,立马把本来遥远的历史人物拽到你身边来,好像在咱家厨房里抽着旱烟唱大戏。史料价值不说了,啃书的人都知道它厉害;但要是当小说读,也照样有趣,故事编排更拿捏。

问题也来了,这玩意得分清,别光觉得书写得流畅,就以为它说什么都对——要真这么想,那可容易跟着走神。回忆录嘛,很容易“带私货”——谁都有私心,作者写着写着就难免给自己抬轿子,顺手把对手踩低点。这门“修辞手艺”,读多了就能看出来,尤其是“失败了”的那个主儿,写起回忆录来,心里别扭,难免带几分怄气。咱打个比方,你跟人打架输了,事后跟朋友倒苦水,嘴里说出的谁都有错,谁伤了你的心——这种事人生都经历过,对吧?

提到“败者回忆录”,最怕的其实恰是那股子憋屈劲。人在外头环境不好,心情就很容易变味。比如杜聿明,后来在大陆反思国民党战败时,对蒋介石举措的批评,和最初逃到台湾那会儿,所说的完全不一样。类似地,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之后,说起和蒋介石的恩怨,也是随环境起了变化。书写得好看是真,情绪往哪边倒,也是真。

回头说李宗仁,和蒋介石那是老冤家了。半辈子的斗气,能写成六十万字,词句里连标点可能都带着火气。他1949年拉着家眷跑路美国,没几年又一头扎进大陆,回忆录后半截干脆丢给唐德刚。话说回来,这样做也有好处——李宗仁离开国民党窝里,话就不带拐弯;既不用拼着命批倒蒋,也不用给哪边留面子,他基本说的都是自个心里话。你说这怨气啊,不算作“迎合大势”;更像是老朋友摔杯子时的“真情实感”,爱咋说咋说。

行文里,你一翻页,仿佛都能闻见他对蒋介石那种又爱又恨的味道,哪段都不忘背地里把对方拎出来念叨几句。其实别说人家,换了自己,谁遭了半生算计,不恼才怪。就像有时候你回忆起头上那位领导,翻来覆去老觉得他当年“捣蛋”没少事,不顺便吐两口怎能甘心?李宗仁批评蒋有手腕、有心计——用人好拉帮结派、小心眼、遇事不商量,凡事就怕别人抢了头功,动不动就怀疑部下不忠心。“有点本事的宁肯边上闲着,也别让他威胁到自己的权力”,这是国民党高层的“老病根”。类似的毛病,你要说完全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真有李宗仁说得那么严重?这事儿其实难说。

你比如说,李宗仁抱怨蒋介石在解放前夕,明明有机会守住徐州,却因为不待见桂系建议,放弃了部署。这类指责和史料对起来,往往发现他是“气话”居多。再比如他提到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一意孤行不顾桂系,妄图单靠黄埔嫡系稳住全局。这些说法,一部分有道理,但细细想来,蒋的顾虑哪有那么单一?他得考虑苏联态度、各地反应,哪是凭着个人喜好瞎搅和。

再看另一面,李宗仁夸自己可有一套。他说自己的北伐办得漂亮,打仗全靠胆识与人和。你要是真这么信下去,差不多就成个“圣人”了;诗书里说的“治国平天下”,他几乎都做到了。再如第二次东征,他写自己当时心思多么纯粹,绝无半分私心,仿佛是道德楷模下凡。这听着有点像今天某些公司领导写自传,动辄就是“我当年只想着团队,大家才有成就”,实际底下小九九谁没点?

曾经有老同志打趣过:国民党官场里,要是你“完美”到这种地步,别说升官,能活下来都不容易。就比如张治中,口碑再好,终究也是要在夹缝中生存。官场不是讲理的地方,该圆滑得圆滑。唐德刚对李宗仁也有类似看法,说他外表憨厚,实则也满肚子主意——老好人一张脸,但打算盘比谁都精。这不是批评,这是老时代的“混出头”必需品,不圆滑点,早就被人吃没了骨头。

书是好书,但看历史,咱还得带点“弹性”。胜利者一般没耐心慢慢写书诉苦,他们忙着清算、忙着享受荣誉,哪有工夫念叨细节。输家呢,越想越不服气,写在纸上的可都是憋了半生的烦闷。人之常情,这一本本回忆录,难免多几分自己的影子。

所以啊,回忆录嘛,它是真,但不必全信。“用了心”的话语里有情绪,也有算计。到底哪句是真,哪句是气话?就像咱们吃饭时闲聊,说起当年的事,总免不了添油加醋。那些历史身影,其实和我们身边人无甚两样——只不过,包袱和脾气更大罢了。说到这里,我思量着,以后再有人跟我吹嘘“某某回忆录写得全是实情”,我多半要笑一声:你真信,他未必真说,他说了,咱也别全当真。毕竟,写书的也是人啊——比咱多些风浪,却逃不出人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