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3 02:5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读书笔记诗应注意事项的作文:
"书海拾珠,诗心凝韵——谈读书笔记诗的写作要点"
读书,是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是开启心智、滋养灵魂的旅程。而读书笔记,则是记录下这段旅程中闪光思想、动人情感、精妙词句的航标与珍珠。当我们将这些感悟熔铸于诗意的语言之中,便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读书笔记诗”。它不仅是对原文的提炼与呼应,更是作者个人心绪与理解的再创造。要写好此类诗歌,以下几方面的注意事项尤为关键:
"一、 精准提炼,把握核心要义"
诗歌贵在凝练,读书笔记诗更是如此。它并非原文的简单复述,而是要抓住原文的“神髓”——核心观点、主要情感或最打动你的瞬间。在动笔之前,务必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与消化,明确笔记诗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是赞美主人公的坚韧,是感叹作者深邃的哲思,还是描绘某个场景的意境?只有精准地把握了核心要义,诗歌创作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流于表面或空洞。如同画家捕捉对象最传神的特征,笔记诗也需提炼出原文中最具代表性、最能引发共鸣的元素。
"二、 情感真挚,融入个人体验"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优秀的读书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将“理”与“诗”结合,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哲理诗。他以诗说理,却又不将理讲得多么分明,人们须得透过一层去感知,才能领悟到他“欲说却不着一言”的境界。
读一读朱熹这6首最经典的哲理诗,感受其说理诗的高妙,也感悟其寄寓在寥寥数语间的大智慧。
《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人生易老,学问却不能轻易达成,所以,一点点的光阴也不可轻视、不容浪费。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却总要等到某一刻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时光飞逝,什么叫“往事不可追”。这首诗里,朱熹后两句构建的场景形象生动:还未等到池塘春草的美梦醒来,阶前的梧桐树叶已经泛起秋声。
读朱熹这首劝学诗,能感知到时光飞逝,白驹过隙,就是这般的触目惊心。待到蓦然回首,才知光阴已逝,一事无成。人到中年,或许便是这样的时刻。
有人说,这道理谁不懂得呢?可很多时候,年少时的光阴却真的白白错过了。只在“偶然”间回首,才能真正悟到。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被人“误读”很久的诗,乍一读来,它似乎通篇都在写春日里的风景,令人感到自然界百花齐放的生机与美丽。一般《千家诗》的注本里也说它是一首游春踏青的写景诗。其实,这也是一首哲理诗。
要知道,在朱熹所在的年代,“泗水滨”早已沦陷,他未曾真正到实地去寻春。诗中吹生万物、吹开百花的春风其实暗喻圣人之道,它拂过世间,便随处是生机勃勃、万物向上的生动景象。
而到如今,“春风”的含义则更可以随着语境有更广的运用。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也是朱熹非常有名的一首哲理诗,同《春日》一样,说理而不露痕迹,全都寓于景中。这正是朱熹哲理诗的高明之处。
他写眼前方塘就如同镜子一般,倒映着天光云影,不知何处是天,何处是水。前两句写水塘的清澈,后两句追问缘由,传递出一个道理:只有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令水塘清明如镜、灵气生动。
这首诗寓意很深,适用度很广:读书、学知识,乃至任何一门艺术,甚至生意,生命,生态,概莫能外。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观书有感》的第二首,也是通过形象的事例来讲读书治学有关的道理。当水浅舟大时,即使费很大的力气,也未必能够推动舟行;而当一夜春水上涨,小船却能在江水中如同羽毛一般轻盈,不费太大力气,它便能自由自在穿行水间。
读书、写作,需要灵感,也需要足够的基本功。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灵感喷薄而出时,便能够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舟行江上,诗人着一蓑衣漂流,担心一夜风雨狂狼之后,四周会变成如何惨淡的光景呢?等到天明时分,诗人忐忑地试着卷起篷帘看,只见四围之间,依然山青树绿,天地青青。
世间风大雨多浪急迫,但若能站成青山绿树般的永恒,便能立于不变不更、处变不惊之地。历经风雨,青山依旧苍翠,绿树依然葱茏,江山不改颜色。
《偶题三首·其三》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随着水流去寻找溪水的源头,到得源头却惘然。这才知道,真正的源头怕是无法抵达的,还是手拄着拐杖欣赏这路途中的美色吧。
有没有感到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
信步而去,信手写来,朱熹这些哲理诗没有枯燥说教,却又处处闪现着理性的光芒。似有所指,却不点破,千年之后的我们,从中收获的或许是不一样的所得。
古人爱读书,有许多相关的故事,如悬梁刺股、程门立雪、凿壁借光等,都激励着我们要发奋读书,勤学上进。
书籍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绝,才能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
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
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
和董传留别【宋】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观书【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劝学诗【宋】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书中自有大千世界。
爱读书,置一方榻,点一炉香,悠闲地捧着书卷,便寻到净土。读书人心性淡泊,只在山水间、诗文里寻找解脱。有人不忘功名,心中所系的,是繁华盛世,江山万里。
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年轻时,觉光阴取之不尽,无论做何事,都不匆急。而今,不敢轻易支取光阴,去一日,则少一日。
趁青春年少,更应珍惜可以奋斗的时光。
读书有所见作【清】萧抡谓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读书洗涤人的心灵,滋养人的灵魂。
我们需要书籍这一盏明灯指引前进的方向,给我们一处可以休憩的避风港。
来源:古文岛主
编辑:浅浅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