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3 03: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写实的作文”,意味着你的作文主题是“如何写好读书笔记”,并且你的写作风格要贴近实际、真诚、不空泛。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内容要“实” (Content - Practicality & Specificity)"
1. "聚焦“写实”本身:" 作文的核心要明确是探讨“写读书笔记时如何做到写实”。不要过多偏离去讲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笔记的理论意义等,除非这些是支撑“写实”观点的必要铺垫。 2. "结合自身经验:" 最大的“写实”就是融入你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回忆你写读书笔记时遇到的具体问题(比如记不住、写不下去、写出来的太空泛),以及你是如何解决的。分享你认为有效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 3. "提供具体方法:" 不要只说“要真实记录”,而是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例如: "写实笔记的方法:" "记录原话/关键句:" 直接摘录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标注页码。 "标注关键词/概念:" 用不同颜色的笔或标签标出核心概念、人物特点等。 "绘制思维导图:" 用图形化方式梳理文章结构、人物关系等。 "写“读后感”而非“读后空”:"
河不出图后的圣贤
东夷昊
“河图”这两个字颇耐人寻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至今没有人能够说清其由来。《易·系辞上》中就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将河图洛书提高到了文明肇始的地位,是圣人必由之道,也就是万古不易之道。在这方面我的知识储备不多,不敢妄议其是天文还是地理是科学还是神秘,只能就事论事,来谈一下作家常芳的这部叫做《河图》的小说。
关于书的名字。作家选择这两个字作为书名一定有自己的道理,我最初的揣测是,它是当古老的中华文明不得不向现代文明转型时的一个隐喻,也就是古人所言的“变天”之际,朝代鼎革、文明更替,出现的新的现象和图景。不过我在书中虽然看到了会说话的老鳖以及暧昧不清的星象等描写,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想象中“河图”的“实像”载体,这一点和书中那些民间传说以及插叙的海外故事一样,似乎与主旨的结合度不够,而使人有一种疏离之感。
史实方面的缺憾。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我最大的兴趣点是评论家们指出的“山东独立十二天”内发生的历史事件,但实际上这部小说更大的侧重点是人物塑造而非非虚构的历史写实,这是我感到遗憾的第二点。作为文学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谷友之这一乱世英雄,通过非常手段和非常之野心,悉心经营乘势而为,实现了底层的逆袭;但作为历史小说来说,在历史材料方面则显得相对孱弱了一些,十二天内的所有事件,都是以“局外人”的立场叙述的,没有展现那种波澜壮阔的冲突,甚至没有交代清楚“独立”具体的来龙去脉和关键人物的作用、关键节点的发展等等,过于侧重于一家一族,缺乏一种大历史的审视。作为日照人,我其实很想看到丁惟汾等人在那个大时代里出场、奔走、运动时的形象,及至想了解孙宝琦、袁世凯等达官巨僚在其中的掌控、运作时的内幕。有的评论者说这部小说有点像《百年孤独》,也许从家族史的角度来说,任何家族史都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依托历史题材的小说,让我联想到的不是《百年孤独》,而是想起了略萨的《世界末日之战》,对照略萨的那种全景式的描写、那些文明的冲突和人性的对决的寻微探幽,这本书虽然在厚度上并不逊色,但在深度上仍然略差一筹。所以当我看到有个报道讲这部小说是“最像名著的作品”时,我觉得“像”还是不够的,而且说“像”,总有点模仿的意思在,似乎在旁证作家未达到风格上的成熟、思想上的独到、“这一个”的唯一性——虽则这未免吹毛求疵,或者有着读者不会明白的原因,例如因题材或内容的敏感性导致的删改等等。不过我还有一种感觉就是,山东独立十二天的历史档案(包括电报、文件、书函、报道等等)应该是存世不多的,一则当时没有档案记录和保管的习惯,二则世道纷乱即便有记载也流失严重,导致后来的作家甚至历史学家都不能够最大限度地占据第一手资料。资料及素材的缺失、断层,使得作家只能发挥文学想象,去找一个小的切口来创作。
结构和语言问题。以上说的都是个人觉得遗憾之处,但不妨碍这部作品的成功和精彩,好处大家自然都能看到,不必赘述。从结构布局上来说,有的读者说联想到了《云图》,但我恰恰没有联想到。而是觉得这种写法在运用上容易导致结构松散甚至交代不清,譬如第四章“成吉思汗”那段就有点“色彩跳脱”,不但前后文之间连贯性关联不够,而且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似乎也不大。在写作手法上,我的感觉常芳是一个传统作家,有着扎实的现实主义写作基础,完全可以不用这种叙述方式及手法来讲故事。这种文本交互的极致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这种叙事手法的极致是帕慕克,他们就像数学的高峰,很难再突破创新,而且中外语言差异导致的理解沟通更是一个大问题。中国作家一定要有中国式的叙事方式,要成为世界性的作家,就必须找到自己独有的而且有着鲜明族群文化特征的语言方式。
由几个人物想到的。书中第二章就说了工程师戴维同时是一名“人类学家”,这对很多读者来说可能是陌生的,其实从十九世纪初以来,西方人类学家光顾中国考察已不稀奇,国家图书馆就曾出版过一套大型系列丛书《亲历中国丛书》,其中就收录了一些人类学家的考察实录,譬如拉约什的《黄色的神祇,黄色的人民》既是一部考察实录,又是一部很有文采的散文集。西方人类学家来到中国自然研究的是中国人,语言文化传统习俗等等,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确实他们科学研究的客体。这是一门学问,其实更是一种不对等的文明审视,因为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可以去研究西方“文明世界”的人类行为。西方用枪炮和“文明”迫使一个衰老的帝国走进现代,但是谁也想不到,中国的现代之路历时这么久、历程这么长。
从人物的文化隐喻来看。谷友之,是一个未完全接受西方和东方教育的一个“怪胎”,他幼年接受了西方天主教的教育却被遗弃成“东方孤儿”,不得不在民间世俗中挣扎求生,更是成为中国正统文化的弃儿。但正是这种苦难磨砺出的文化混血儿,由于顽强的求生意志,却披着“鬼皮”一度成了那个时代的“新人”,使得象征了固守传统的南海珠和象征了全盘西化的南明珠以及生活在梦想中的南怀珠不得不屈服。正所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也许文明的历程并不只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二分法,还有着其中“螺旋式上升”的潜在规则。
革命派的南怀珠也好、石会长也好甚至咸小姐也好,在书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性色彩,而非单纯的革命“狂徒”,书中塑造了他们的急功近利、贪财好色以及懦弱畏怯,从人物的软弱性上影射了独立失败的必然性,但是这种典型与历史最终的发展并不对等,例如丁惟汾的人生履历就说明了革命并不来自于一时的狂热,而且信仰也并不是来自红酒和鱼的加持。大浪淘沙,时代总有一些坚定的东西会留存下来。并不一定都得像南珍珠等人“道不行,乘槎浮海”。当然我并不是为尊者讳或者“死者为大”避而不谈那些糟心事伤心事,而是过于细致的细节会让读者产生误解,乃至与悲剧结果相挂钩。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说,以上的观点都太随意而且不够系统,没有纲举目张一二三四,也没有正反对比和举出恰当的例子,说的也大概有些尖酸刻薄。能够经营这么一部大部头,非一般作家所能左右,这需要大力气和大情怀,需要看到事件的全貌也需要照顾到具体的细节,需要从每个人物的眼中去反复端详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这是很不容易的。
河不出图后的圣贤。“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夫子的悲鸣似乎早就在预示着古代的终结,文明的断层还在试探着融合,现代的中国正在行进当中。所以第四十二章只有两个字:中国。
在现代文明的播迁流变当中,河图真的是万古不易的遵循吗?
2023.05.03
壹点号东夷昊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小时候,爱看《聊斋志异》,不同于其他古典名著的叙事套路,蒲松龄笔下的万事万物皆有灵,不拘泥于历史的叙事,不耽于男女之间的各种情愫,把他的记忆注入到了这些可长可短的笔记之中,令每一个出没于断简残章的人、鬼、兽都活灵活现。
莫言的新作《一斗阁笔记》是一组令人愉悦的文本。小说由12篇长短不一的笔记组成,长则400余字,短的只有200多字。然而,这些短小、细碎的文字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构成故事,这本身便是一件奇事。这些故事涵盖的内容包括了乡土神话、革命记忆、现代经验……凡此种种,都浓缩在这“一斗”之间,单独拿出便可扩散铺展成为颇具规模的故事,将它们码放在一起则展现了莫言炉火纯青的叙事功底,更是一件令广大读者啧啧称奇的妙事。
中国古典文学有一条金科玉律——文以载道。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约束着文人的创造,但是从艺术层面来考虑这一点,我们会发现因为要展现“道”的存在,大家都在摸索如何含蓄、隐秘地展现自己的“道”。古有扬雄,所谓“讽百劝一”,嬉笑怒骂是形式,劝谏警醒世人是其私心。在《一斗阁笔记》中,有几则故事便接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真牛》《仙桃》二者所指涉的时代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同。《真牛》将不愿屈服的人格赋予耕牛——“牛翻白眼,不见青光,疑似阮步兵转世。”阮籍猖狂“青眼聊因美酒横”,这样的出典形式使得牛的脾气跃然纸上,而末了与集市中人对话一段,又将其格格不入的愁苦送达读者心尖,此所谓时代的伤痕。《仙桃》则让人联想起近几年霸屏的抗日神剧,造抛石机的缘起是人们想要偷吃仙桃长生不老,但是最终却成了打击来犯者的杀手锏,用来表彰军功的蟠桃恰似故事轮回的按钮,令人不断产生联想的奇幻印象。
现代社会,那些牢固的传统、习俗都在流动的现代性的冲击下垮塌、瓦解。原本习以为常的事件,经由莫言的文学制造显露出奇诡的面目。《锦衣》写民间传奇,男女之间私相授受能写得如此脱俗富于神话气质,也真是“有啥问题找莫言”,这篇故事在阅读中总能察觉到作者在文本之后狡黠的微笑,引人入胜之后又给当头棒喝,确实是一次绝妙的阅读体验。《茂腔》则更有一种近乎“叫魂”的既视感,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源泉便是传唱于乡间的民谣,各种粗狂、瑰丽的唱腔,如同莫言所写的那般——“剧中唱词,多使用方言土语,听起来格外亲切,但外向人不懂也。”这种文化上闭塞以及文中老妇人的溘然长逝,都使得茂腔的魅力在短短数百字之间显露无疑,且插上想象的翅膀,犹如余音绕梁。
记忆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存念,作者内心的展露亦是此种笔记小说的看点。蒲松龄借《聊斋》一抒屡试不第的愤懑,《一斗阁笔记》也记录了莫言这些年点滴心事。
《深巷》这个故事很写实,好友作者喝咖啡,莫言发现其店内书法并非自己所写,却赫然署名“莫言”,欲问好友何故,答曰:“替你扬名呢!”我们中国人好讲名实,对于作者而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遭遇大抵如深巷里遭遇李鬼一般,无论自己怎么说怎么做也无法影响世人对他的基本看法。这是作者的自况,也是一种无奈的自嘲,体现在文中,他面对憨笑的友人也一筹莫展,颇有些滑稽的色彩。
莫言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的长篇小说,奇崛瑰丽的想象力、丰沛旺盛的生命力量、厚重粗粝的乡土风格。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05年莫言在《上海文学》上发表的《小说九段》,彼时的莫言尚未获得诺奖殊荣,在一众作家中也不以其短篇小说的勾画能力为人熟知,比照今年的《一斗阁笔记》,可以窥见他的持续进步。
《小说九段》的语言风格十分的日常,并没有完全成为“笔记体”风格,也没有刻意地去拟古,各篇的长度也比一斗阁要略长一些,但是各个故事都十分精彩,主题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我们过去的时代,有许多光怪陆离,远离了荒诞的线性时间之后,文学将这些故事用文字记录、加工、保存下来,很多人会对这些“传说”表示不解,脑海中已然不存在那些“装置”,我们自然无法理解《翻》中超生父亲的苦恼,也无法领会《船》中男女的隐秘情愫,这是一种割裂的美学。先前习以为常的社会常态而今摇身一变成为亲历者记忆中的传说。
《小说九段》对于莫言而言似乎有着纲领性的概括,但是因为其长篇作品的盛名,观者往往忽略其短篇的特有魅力。高密作为其精神故乡,延展散发出长篇小说的起点便是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其中的人物只需作者寥寥数笔便活灵活现。莫言是少数能够让人在阅读其作品时产生强烈画面感的作家,得益于其出色的笔法以及成功的电影改编,这种优势在篇幅有限的短篇作品中尤为突出。
《一斗阁笔记》作为莫言新的尝试,接续了《小说九段》的精神内核,在语言上显得更为简练,颇有“微言大义”之风范,所有的故事点到为止,仿佛隔着一层面纱,既撩人又惊悚,吸引你去探看历史深处的幽微。而在格局上,莫言也不再仅仅将目光放置在乡村的细节之上,或者说在他指称乡村的时候他的目光投向了时代,投向了更为宏大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尝试以文学者的姿态去阐释这些神话。最后,个人际遇的变化也反映在他的创作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谨慎自处、善于自嘲的莫言,也看到了一个仍旧有进取心、对于作品本身极其自信的前行者形象。
《一斗阁笔记》的发表对于莫言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它证明了在这个新的时代,莫言的作品可以适应人们对于碎片阅读的需求,且在形式变短的基础上不降低任何的文学性。这也佐证了一个优秀的长篇故事编织者,也能绘就优秀精当的短篇故事。
记忆与笔记是一种共生关系,只有文学化的笔记可以将私人的秘辛转化成大众乃至国家的记忆,读者期待着莫言能创造出更多这样的作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