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3 07:2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国旗下讲话思考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思考作文:
"点亮国旗下心声:思考作文的精心雕琢"
每周的升旗仪式,庄严肃穆,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国家意志的宣告,更是我们青年学子接收精神洗礼、凝聚思想力量的重要时刻。当站在国旗下,以笔为戈,以文为旗,撰写一篇关于国旗下讲话的思考作文时,我们肩负的不仅是表达自我的责任,更是传递正向价值观、展现青年风采的使命。因此,这篇作文绝非信手拈来的即兴之作,而是需要深思熟虑、精心雕琢的“思想产品”。那么,撰写此类作文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关键事项呢?
"一、 紧扣主题,深刻领会核心内涵"
国旗下讲话往往围绕爱国、奋斗、责任、梦想、传统、时代精神等宏大而重要的主题展开。思考作文的首要前提,便是要准确、深刻地理解所听讲话的核心思想与精神实质。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录讲话内容的层面,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意义、价值导向以及对我们学子的具体要求。要问自己:这篇讲话想告诉我什么?它触动了我哪些内心的想法?它与我的学习、生活、成长有何关联?只有真正吃透主题,文章才有了立论的根基和思想的深度。脱离主题的泛泛而谈,只会使文章显得空洞无物。
"二、 联系
按照大多数中小学的惯例,每周一早上都会举行升旗仪式,这也是全体师生都要参加的重要教育活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在今年正式施行,各学校都开始进一步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作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创新、精心策划每周的升旗仪式,让其发挥更多教育功能、强化教育效果?
摄影:张熙 /图源:第五届山东省最美校园摄影大赛
一
通常,在升旗仪式中,全体学生要身穿校服、神情庄重,在升国旗奏国歌中强化国家认同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紧随其后的国旗下讲话,凝聚着学校的殷切希望和师者的谆谆教导。
升旗仪式的教育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旗下讲话讲了什么。因为国旗下讲话是学校给全体学生上的一节大思政课,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为此,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国旗下讲话,结合国家政治生态、地方发展实际、时令时节、学校的阶段性教育目标、特殊的教育案例等,精心选题、认真准备讲话内容。为了创新内容和形式,各种“走新”的国旗下讲话不断出现。
但是,国旗下讲话仅仅“走新”还不够,还要“走心”,要去钻研怎样让讲话能够留在学生心里,引发学生的思考,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
二
如何让国旗下讲话更好地“走心”?
其一,要对讲话主题进行系统设计。
开学前,可以向全体学生征集国旗下讲话的主题,对征集的主题进行认真整理、分类及研究,结合时间、季节、学校德育工作计划、重大纪念日活动等要素,制定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国旗下讲话主题计划,再根据主题内容确定讲话人选。
比如,山东省实验小学在世界读书日前举行的“春风四月暖,阅读正当时”主题升旗仪式,在演讲环节了师生代表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为在场的同学们营造了好学尚读的校园氛围。
图源:山东省实验小学
其二,要对讲话内容进行认真筹备。
国旗下讲话面对的是全校学生,他们不仅有着年龄的差距,还有认知、心理成熟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差距。要在水平参差的学生中求得认知与理解力的最大公约数,就需要对各个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校内外表现等进行认真调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后确定讲话内容。
此外,讲话内容也要深入浅出,既能让低年级的学生们寓学于乐,又能让高年级的学生们深入思考。
其三,要对讲话效果进行调查回访。
国旗下讲话是否能取得实效,取决于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所以,了解学生的诉求,回应学生的关切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让学生在聆听演讲后获得成长,才是国旗下讲话的最终目的。
在准备之前要积极地去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及困惑,进而确定最合适的演讲内容和方式。例如,针对近期备受关注的校园欺凌问题,我们可以将其作为讲话的重要主题,为学生提供实用的自我保护方法,同时为霸凌者敲响警钟。
庄严而神圣的升旗仪式,每个环节都蕴含着极大的教育价值。国旗下讲话是升旗仪式中最具挖掘价值的环节,要让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功能最大化,其前提是让国旗下讲话走进并留在学生心里,进而融入学生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如此才更有教育意义。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jyxcgzh@163.com
期中考结束,有些老师和同学长舒了一口气:好了,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但是一想到两个月以后的期末考,立刻又觉得“不好了”。
是啊,当我们抱怨学习太累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现在吃吃苦,考上大学就好了。但是上了大学呢?是不是又会说:上大学吃吃苦,有个好工作就好了。工作了呢?是不是有的老师也在盼着退休,认为退休了就好了。其实,真正退休了,或许才发现,这“好了”的真正含义:那就是世上从来就没有“好了”这个物种,只要有追求,就会有烦恼;只要有追求,“好了”它就永远在你的身后,成为你下一个目标的基础。即便退休了,人生目标也不是随着退休而停止,你会产生新的追求,比如健康,比如长寿……
所以,“好了”不过就是人生路上一座座里程碑,就如农民在春天播种下“好了”,在夏季耕耘着“好了”,在秋季收获着“好了”,在冬季酝酿着下一个“好了”。“好了”在周而复始中不断壮大,人生的目标也在不断明朗着又变化着。
从这个意义而言,“好了”是什么?是对理想的追求,是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下一次次的跌倒,是前方一次又一次的攀登,是黑夜与白天、喜悦与焦灼的无限循环。但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焦灼才倍觉获得的喜悦;有了漫漫长夜,才倍觉阳光的温暖。
“追求”,那是需要付出的。没有付出的获得,就如同格林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里那个欲求不满但又执着于索取的妻子,最终结果就是一事无成。
“追求”是需要勇气的。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那些满足于当下的得到,怯懦于重新起步的不确定的人,那就只能躺在过去的荣光里沉溺消沉。
“追求”是需要精神滋养的。那位渔夫的妻子之所以成为生活的反面典型,不仅仅是因为贪得无厌的索取,更重要的是把生活需求当成了精神追求。真正的“好了”那是精神的极大丰富,思想的不断升华。
同学们、老师们,当我们面对今天的好成绩无比得意时,你一定要知道,“好了”那不过是你过去努力的印迹;当你沮丧于今天的失意时,你也一定要知道,沮丧就意味着“好了”正在暗戳戳地嘲笑你,嘲笑你拘泥于当下,没有看到前面那么多的“好”在等着你。
“好了”就是人生列车上那一棵棵向后飞跑的大树,美则美矣,但终究是过往道路上的风景。向前看,葱葱茏茏处,人生还有很多的“好”在等着我们去把它们变成我们的“好了”,但人生却从不会有真正完全“好了”的时候。
老师们,同学们,请向前看,一个又一个的“好”就在不远处,等着你披荆斩棘;向后看,“好了”,是值得你回味的经验。过去,它一直在路上,在你的身后逐渐叠加壮大,成就一个天天向上的你。
(作者:徐军民,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校长,齐鲁名校长,潍坊市特级校长,潍坊市首批十佳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出版专著《三性教育》《尊重教育》《校长的365天》《徐言漫语》等)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