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七一讲话主题》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13 13:59

如何写《七一讲话主题》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七一讲话主题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的中心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清晰,并符合主题要求:
"一、 精准把握主题,明确写作方向"
"深入理解讲话精神:" 仔细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全文,以及相关的解读和评论文章,准确理解讲话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要重点关注讲话中关于历史经验、现实任务、未来展望等方面的论述,把握讲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确定具体切入点:" 七一讲话内容丰富,涵盖方方面面。你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选择一个具体的切入点,例如:某个历史事件、某个精神内涵、某个现实问题、某个未来目标等。避免泛泛而谈,要有所侧重,有所深入。 "明确文章主旨:" 在确定切入点的基础上,明确文章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和中心思想。这个主旨要鲜明、集中,并紧密围绕七一讲话的主题展开。
"二、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提出鲜明观点:" 文章的开头部分就要明确提出你的观点,这个观点要鲜明、有力,能够吸引读者,并贯穿全文。观点要体现你对七一讲话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并与你的切入点紧密相连。 "运用丰富论据:" 观点的提出需要论据的支撑。你可以运用以下几种论据:

宣讲家文稿: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与核心要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对我们党的一百年以来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并且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对我们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历史经验的总结。今天,我就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这个交流主要也是我的学习体会。

今天的交流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其次,我们来学习一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最后,我们来谈一下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以豪迈的自信、激昂的壮志,庄严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郑重宣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坚定决心,深刻阐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向全体党员发出了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伟大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贯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

(一)一个“庄严宣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后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一种社会状态,称为“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在后来的奋斗中,第二步发展目标我们在1997年就实现了。但是,当时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小康内涵的拓展中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之前,“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就是人们对未来的真切向往。人们所思所盼的是如何解决温饱,梦寐以求的是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万元户”更是许多家庭奋斗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8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要吃好”,从拥挤缓慢的绿皮火车到闪亮全球的高铁名片,从一针难求的青霉素到向全球提供超过4.8亿剂新冠疫苗,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77.3岁,钢铁产量从不够“每人打一把菜刀”发展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679亿元增长到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全面小康”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我们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时候,要深入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那么,如何理解这三个“伟大光荣”?

首先,贫困问题,特别是绝对贫困问题,现在依然是整个人类面临的一大困境。全世界还有很多地方、很多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今天,中华民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对全人类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我们为什么能够消灭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奋斗。绝对贫困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中国人民的一大难题。自古以来没有哪朝哪代、哪个政权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新时代,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

最后,刚才我也讲了,现在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地区、很多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这些国家的政府、政党没有力量、没有办法解决。而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政府都没有做到的。所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要把它放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来看,要把它放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要充分认识到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

作者:韦磊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文稿 《韦磊: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与核心要义》

查看完整内容请到宣讲家网(WWW.71.CN)

学习语|善始善终、慎终如始推进主题教育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进一步对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对如何检验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成效等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评估成效要用事实说话,开门抓评估,让群众评价,确保评估客观真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各级党组织进一步扎实抓好主题教育、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悟。

检验理论学习成效:党的创新理论是否入心见行、党员干部是否做到善思善用

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的一系列要求,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等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特别是要把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3年3月30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所有实际能力的获得都要靠实践。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2023年7月1日,习近平重要文章《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

检验理论学习成效,要看党的创新理论是否入心见行、党员干部是否做到善思善用。

——2023年7月27日,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检验调查研究成效:是否摸清社情民意、是否解决实际问题

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切实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

——2023年6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

检验调查研究成效,要看是否摸清社情民意、是否解决实际问题。

——2023年7月27日,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检验推动发展成效:高质量发展是否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是否有新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22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检验推动发展成效,要看高质量发展是否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是否有新提升。

——2023年7月27日,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检验检视整改成效:问题症结是否找准、整改整治是否到位

要带头抓好问题检视和整改,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职责,把学、查、改有机贯通起来,全面查找自身不足和工作偏差,正确对待和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着力从思想根源和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带动全党深查实改,以整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要抓好检视整改。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

——2023年4月3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检验检视整改成效,要看问题症结是否找准、整改整治是否到位。

——2023年7月27日,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检验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思想不纯和组织不纯现象是否纠正、政治隐患是否消除

要带头抓好所在地区、分管领域的主题教育,压实领导责任,全程掌握进展情况,着力发现和解决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正确处理日常工作与主题教育的关系,把工作抓实、抓深,确保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要在主题教育中抓好机关和系统内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切实加强政治教育、党性教育,严守规矩、严明法纪,以严肃教育纯洁思想,以严格整顿纯洁组织,努力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

检验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成效,要看思想不纯和组织不纯现象是否纠正、政治隐患是否消除。

——2023年7月27日,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监制:苗遂奇

审核:古丽娟 王群星

责编:白梦洁

校对:朱琳瑄

制作:白梦洁

来源: 党建网微平台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