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全家福的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13 18:41

3招搞定《全家福的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全家福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读后感”的对象和性质:" "核心是“感”:" 全家福本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读物”(如书籍、文章),所以这里的“读后感”更侧重于"“观后感”"或"“思考与感悟”"。你需要表达的是"观看"这张照片后,内心产生的"感想、联想和思考"。 "对象是照片:" 你的分析、抒情和议论都应围绕这张全家福照片展开,包括照片本身(时间、人物、表情、穿着、构图、背景等)以及它所承载的意义。
2. "深入解读照片本身:" "观察细节:" 仔细观察照片上的每一个元素。人物的表情是喜悦、严肃、还是内敛?他们的穿着反映了什么时代背景或生活状态?照片的构图是怎样的?背景中有哪些有意义的元素(如特定的地点、物品)? "分析象征意义:" 全家福通常象征着家庭、团聚、亲情和幸福。照片中的细节可能暗示了更深层的信息,比如特定的手势可能代表某种信念,人物的排列可能暗示辈分或关系,照片的色调可能影响整体氛围。
3. "挖掘个人情感与联想:" "联系自身经历:" 这张照片让你想起了

文明之花绽放新时代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各地城乡遍地开花,广大群众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文明,文明让生活更幸福”。理论宣讲深入人心、为民服务精准细致、志愿服务温暖贴心、移风易俗扎实有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文明之风沁人心脾、生生不息。

创新理论宣讲深入人心

6月7日上午,一堂“微党课”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流动实践点——“后厂直播间”进行。这堂视频党课充满了科技范儿:年轻党员志愿者站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历史场景前,浸入式讲述百年党史;主持人随时与志愿者互动,为网友实时分享感受。

北京市海淀区是科技、教育资源聚集区,区内拥有众多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青年科技人才丰富。“我们社区网格内有近万家科技企业,员工10余万人,年轻人居多,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上地科技园社区服务站站长耿谦说,发起年轻人感兴趣的志愿服务活动,一直是他们的工作重点之一。

为凝聚社区里的“弹性工作”上班族,上地科技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在录制10部XR(扩展现实)融媒体微党课。从脚本、讲述到剪辑、直播均由志愿者完成,辖区一些科技企业的党员志愿者全程参与,提供技术支持,以沉浸式演讲的方式,让大家在“科技 ”中学习百年党史。

在海淀区东升科技园的北京外研书店,有首个入驻实体书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这里每半个月举办一次“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相关学者讲理论原理、政策法规,为科技园的年轻人提供思想交流的机会。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8所高校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讲习团”,不定期院长授课。

“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是中午时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乡村大喇叭”正在播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的《中国共产党简史》有声书。

如今,在西柏坡村的田间地头,每天都会按时响起村民们熟悉的宣讲声。从理论宣传到政策解读,从普法教育到科技普及,只要“乡村大喇叭”一开讲,就会吸引许多村民凝神倾听。

西柏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闫振祥说,“乡村大喇叭”日常宣讲和“党校宣讲员”的特定宣讲相结合,一方面有效弥补了农村群众因知识文化程度不高,短时间内接受政策精神效果欠佳的短板;另一方面又增强了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农闲时间、茶余饭后,通过“乡村大喇叭”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听得见、听得懂、听得进。

精准为民服务温暖贴心

在北京市延庆区香水园街道,居民们一提起“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无不竖大拇指,“服务太到位啦!”从书法篆刻到果树修剪,从老人体检到法律咨询……居民只要把自己的需求告诉社区或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他们用手机或电脑通过“点单”功能在线预约,老师就会按约好的时间来授课。

这种类似外卖“点单派单”的模式已在延庆区423个村庄和社区文明实践站全面推广,让百姓享受到最便捷的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各机构共提供“点单派单”服务7119次,“点单派单”平台已成为各类公共服务进社区、进村庄的“好平台”。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补齐了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延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平台,通过三种方式点单派单,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延庆区新时代办干部帅冬霞说。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如今是享誉周边的“网红打卡地”。“特别好!设施智能而丰富,上下两层的图书馆有WiFi、饮水机和充电宝,还有烘焙室、健身房、影院和舞蹈教室,希望以后能够体验各种有意思的活动。”“带娃来参加‘文化四季’的活动,顺便参观了整个场馆,感觉很有科技感,可以预约图书馆,有氛围,环境也很好,是个打卡的好地方!”……在某APP上,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得到了几乎全五星的推荐。

海淀四季青镇团委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办公室副主任许扬说,文明实践一方面通过贴心服务赢得群众支持,一方面也激发群众开展志愿服务的热情。“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家庭,我们把一个个家庭作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对象,也充分发挥了家庭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家庭和谐则社会和谐,家庭幸福人人幸福。”许扬说。

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醒目的《团结就是力量》歌词曲谱。

北庄村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曾经是中央宣传部、中央青委等机关所在地,也是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地。这几年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采摘等产业,昔日的贫困村早已脱贫致富。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说,新的村史馆正在修建中,等竣工开放后,展览内容会更加丰富,游客不但可以现场演唱《团结就是力量》,还能在剧场观看歌剧。“红色旅游 绿色产业,‘一红’加‘一绿’,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封红卷说。

与北庄村类似,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也从深度贫困村发展成为一个美丽的地方。在塔元庄村的村史馆,一副数米长的全家福引人注目,照片里上千名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们村现在是收入好、生活好、环境好、心情好!”塔元庄村老党员胡文法说。

“我们塔元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要为村民搭建起学习交流的平台,架设起党群、干群之间沟通的桥梁,推动塔元庄的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尹计平说。村文明实践站将村里的农业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外出参观学习,为当地农业升级探索出一条新路。

富裕起来的乡村,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也大为提升。村民们闲暇时看书读报、下棋观影、跳广场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文明乡风,让村民深刻感受到文明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06日 17 版)

“时代楷模”余元君:一湖碧水映初心

一湖碧水映初心

——追记“时代楷模”余元君(一)

编者按

今年1月19日下午,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余元君,在岳阳市君山区现场办公时突发疾病,不幸辞世,把46岁的生命献给了洞庭湖。8月9日,中宣部决定追授余元君“时代楷模”称号。

余元君的一生,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守护一江碧水的忠诚品格、永葆创业激情的奋进状态、坚守廉洁底线的高尚情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今天起,本报推出相关报道,展现余元君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恪尽职守、敢于担当,刻苦钻研、业务精湛,严以律己、廉洁正派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记者 黄婷婷

46年前,他出生于西洞庭尾闾道水河畔一个清贫农家,久受水患之苦。

29年前,孩儿立志出乡关,他填下高考第一志愿: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

25年前,他归乡心切,与同窗挥手作别:“你去干三峡,我去搞洞庭,都是广阔天地!”

他以奔跑不休的姿态,将人生写成一本“行走的洞庭湖水利百科全书”。

今年1月19日,他在东洞庭湖钱粮湖垸分洪闸工程的简易工棚里倒下,从此,浩渺洞庭再无君。

8月9日,他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他,是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总工程师余元君,一个将人生的注脚落在洞庭湖畔的湖湘赤子,更是一个用一生来践行初心使命的共产党员。

立志治水

——“在澧水河畔,我悄悄地有了一个关于水的梦想”:让洞庭湖区的百姓摆脱水患

余元君走后,黄宇把对丈夫的思念写成一封《寄往天国的信》。

她梦到,元君回来了,在省水利厅篮球场带孩子打球,挥汗如雨,一家人笑得好开心;

她记得,2018年8月,一家三口唯一一次出远门旅行,特意去了成都都江堰。元君说,洞庭湖的工程也要像都江堰一样修成精品,才对得起后人;

她后悔,没有督促丈夫劳逸结合,没拽着他去医院复查身体,没能任性地要求他多拍几张全家福……

但是黄宇写道:“我理解你,你在洞庭湖边长大,知道湖区人民的苦痛,你想让家乡人民早日摆脱苦日子,想让湖区人民不再吃你吃过的苦。”

18年伉俪情深,黄宇一语道出余元君年少时便萌生出的梦想。

“1990年,适逢大旱,庄稼无收,深感中国农业之‘靠天’原始落后。我以优异成绩第一志愿考入天津大学水利系水工专业,希望能为家乡有所贡献。”当时的余元君戴着宽边眼镜、满脸朝气,他在一份自述材料中写道:“在澧水河畔,我悄悄地有了一个关于水的梦想。”

为了实现“水的梦想”,余元君日夜苦学,在结构力学、水力学、水力机械、水电站等专业课程上,几乎均取得了95分以上的出众成绩。

1994年毕业前夕,年轻的余元君和室友聊起未来。他说,自己志在专业技术,要当专家,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他还说,人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毕业后,他要回到家乡去,建设家乡,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出一份力。

余元君的家乡,便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这里,家连着堤,堤连着垸,垸连着河,河湖相连,水天一色,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湖区人民。

彼时,洞庭湖十年九涝,余元君毕业后,干的工作便是治理洞庭湖,这也正是他幼时的梦想。

他对侄子余淼说:“洞庭湖是灾害多发地区,有个洪涝旱灾,老百姓辛苦劳碌一年,可能会颗粒无收,其生活之艰难,你们没法感受。这种靠天吃饭的生存环境,总得有人去改变。而我就出生在洞庭湖边,又有改变这种环境的专业知识,这是我回来的动力,也是我的责任。”

让洞庭湖百姓摆脱水患,成为余元君此后一生的追求。

坚守初心

——持续25年奋战洞庭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毕业后不久,余元君如愿进入湖南省水利系统。

然而,立志不难,坚守不易。

来自水乡,学成归来的余元君很快发现,接纳四水、吞吐长江的洞庭湖,其水系水情之复杂、洪涝灾害之频繁、治理任务之艰巨,远超他的想象,不少水利专家来洞庭湖考察都连连摇头。

工作第一年,余元君在写年度自我总结时,似乎颇有些懊恼:我自7月进院以来……力求将学校所学理论更好地结合实际,但是由于初次进行实际工作,许多东西脱离实际,脱离经验,需要加以改进。

从此,阳光下,风雨中,洞庭大堤上,出现了一个求索者的身影。

余元君在每年自我总结中记录下调研进度:

1998年,到澧县、岳阳、湘阴防汛一线,积累了一些经验;

1999年,出差101天,加班96次,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洞庭湖区堤防建设中的推广;

2002年,防汛期间参与株洲建宁闸和益阳特大秋汛的抢险工作……

在一次次参与防汛抗洪之后,余元君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写道:“每当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总是我们的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不少人回忆,这个年轻小伙子,走路飞快,湘音浓重。翻看余元君生前历年来在洞庭湖区调研的照片,他剪了个寸头,总是锁着眉头,中年后有些发福,走路时习惯一只手摸着肚子,一只手拍照,不论到哪,都背着或拎着一个硕大的沉甸甸的黑色公文包。

同事向朝晖说,余元君会随身携带《湖南省洞庭湖区堤垸图集》《认识洞庭湖》等工具书,走一段,就在图上做一个标记,在工作笔记本上记录一段文字。

认识洞庭,走近洞庭,一年又一年,洞庭湖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11个重点垸、24个蓄洪垸,都留下了余元君的脚印。

在他的办公电脑里,一幅幅洞庭湖水系、堤垸、工情、水情图片及说明,分门别类,整齐明了。

走进余元君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洞庭湖区水利工程图,向朝晖告诉记者,这张图,是余元君用来跟大家讨论分析问题时用的。

向朝晖说:“这张图不只是印在他的脑子里,更留在他的脚板底下。”

“工作25年,他至少有一半时间在洞庭湖度过。”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沈新平说。

期间,余元君持续葆有着25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奋战在洞庭一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QQ上,余元君被同事称为“湖里精”,同事给记者展示余元君的QQ签名——“构建和谐健康美丽洞庭”。

这句签名,余元君一直没有变过,正如他治水为民的初心,坚守了一生。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