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4 17: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上电脑课的日记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日记内容更充实、更生动:
1. "明确主题和中心思想:" 你想通过这篇日记表达什么?是学习到了什么新技能?对电脑课感到兴奋还是厌倦?遇到了什么困难?和同学互动如何?还是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看法?确定一个中心点,让日记有重点。
2. "记录具体细节 (What):" "课程内容:" 今天具体学了什么?是新的软件操作(如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编程基础等)?还是复习旧知识?是理论讲解还是动手实践? "操作过程:" 你是如何操作的?遇到了哪些步骤?有没有尝试过不同的方法? "遇到的问题:" 遇到了什么困难?(比如软件不会用、电脑卡顿、网络问题、操作失误等)你是如何解决的?还是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完成的任务:" 课堂上布置了什么任务或练习?你完成得怎么样?有什么成果展示吗?
3. "加入个人感受和想法 (How & Why):" "情绪变化:" 上课开始时心情如何?遇到困难时心情怎样?成功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时又是什么心情?(兴奋、好奇、沮丧、有成就感、无聊等)
三年前,我对着电脑屏幕两小时,高考作文水平的 800 字都写得颠三倒四,删删改改后只剩满屏混乱;如今,写一篇 2000 字的生活随笔已是日常,甚至能靠文字为老年读者讲清生活里的道理。这段跨越,没有捷径,全靠 “死磕” 二字撑到底。
刚开始尝试写作时,我总以为得先装满 “弹药库” 才能动笔。把书架上的散文、小说全堆在桌前,逐页划金句、抄段落,可坐在电脑前还是大脑空白 —— 想写亲情,不知从哪件小事切入;想谈观点,刚开头就卡壳在 “接下来该说什么”。最狼狈的一次,从下午写到深夜,文档里只留下三行零散的句子,最后还被自己全删了。
直到刷到一位初中生博主的分享:她靠写校园日常月入过千,还说 “先完成,再完美”。我突然惊醒:一个学生都敢大胆输出,我一个职场人,难道连 “写出来” 的勇气都没有?当天晚上,我就给自己立下铁规矩:每天早上 6 点起床,不管写什么、写多烂,必须完成 100 字再去上班。
最初的日子,全是 “东拉西扯” 的挣扎。想写外婆的故事,脑子里满是她煮的红薯粥、缝的旧棉袄,可落在纸上却成了 “外婆很慈祥,对我很好” 这种干巴巴的句子;想吐槽职场小事,写着写着就跑题到天气,逻辑乱得像一团毛线。但我没像以前那样删删改改,哪怕只有两句话能看,也硬着头皮把 100 字凑满。有时候实在没思路,就写当天的早餐、通勤路上的见闻,甚至把心里的纠结直白地记下来 ——“今天不想写,但说好要坚持,那就先写‘我不想写’”。
写了两个月后,我慢慢摸到了点门道,开始琢磨 “怎么写得好看”。读《红楼梦》时,会特意记下曹雪芹描写黛玉葬花的细节;刷短视频看到感人的故事,会把里面的金句抄下来,试着用在自己的文章里。有次写 “女性要懂得拒绝”,突然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稍作修改后写成 “学会说‘不’,比勉强自己‘行’更能守住生活的分寸”,发布后竟有读者留言说 “这句话点醒了我”。那时候特别开心,觉得 “原来我也能写出让别人有共鸣的话”。
可没过多久,我又陷入了新的误区:为了显得 “有文笔”,硬把华丽的词藻往文章里堆。写老年夫妻的日常,非要用 “缱绻情深”“岁月静好” 这种大词,反而没了真实的烟火气;明明是简单的道理,却绕着弯子用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读着都费劲。直到有位老年读者私信我:“姑娘,你写的故事挺实在,但有些话我看不懂,能不能说得简单点?”
这句话点醒了我:写作不是炫技,而是沟通。我主要写老年相关的内容,读者想要的是听得懂、有共鸣的故事,不是华丽的辞藻。从那以后,我不再刻意追求 “好句”,而是把重点放在 “讲清楚” 上。写社区老人的互助故事,就具体写张阿姨帮李爷爷买菜、王叔叔陪刘奶奶看病的细节;聊 “如何预防诈骗”,就用 “有人说能帮你领补贴,要先交手续费,这肯定是骗子” 这种直白的话。没想到,越朴实的文字,反而越受欢迎 —— 有读者说 “你写的就像我身边的事”,还有人会分享自己的经历,成了我的 “素材来源”。
回头看这一年多的写作路,我总结出三个最实用的经验,或许能帮到和我当初一样迷茫的人:
第一,目标要 “具体到能落地”。别喊 “我要多写作” 的空口号,而是像 “每天早上 7 点前写 200 字”“每周写一篇身边人的故事” 这样,定一个能立刻执行的小目标。固定时间、固定字数,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不会再被 “没时间”“没思路” 困住。
第二,素材藏在 “日常小事里”。不用特意去搜热点、找大事件,生活里的闲聊就是素材 —— 楼下大爷讲的过去的事、和妈妈打电话时她提的家长里短;读书时看到的案例、刷直播时听到的观点,甚至自己心里的小感悟,都能变成写作的内容。我有个小本子,随时记下这些碎片,写不出来的时候翻一翻,总能找到灵感。
第三,一定要 “找个有反馈的地方写”。我刚开始在公众号发文,没人看也没人评,但坚持了半年后,慢慢有了读者留言、点赞。这些反馈就像 “加油站”,让我知道哪里写得好、哪里需要改。如果不好意思公开发布,也可以写在笔记本上给家人看,或者找几个同样想写作的朋友互相点评 —— 有反馈,才能知道自己的进步,也能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现在的我,早就不担心 “写不出来” 了。每天早上打开文档,脑子里的故事、观点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2000 字的文章,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我终于明白,普通人写作哪有什么 “天赋”“秘诀”,不过是 “写了又写” 的坚持,“改了又改” 的打磨,以及 “为读者着想” 的真诚。
如果你也想开始写作,别犹豫,从今天起,写第一句话、第一个 100 字吧。慢慢来,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草木深”本指荒草凄凄,我也可以理解为文明之火的摇曳,但穆旦的诗《春》中的两句更合适: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战争之恶面前,文明的花坚持开放,给人类送去了生活的勇气与信心。我的新书《绿色的火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写抗战后方的文化活动,难度很大,我反复思索:战争时期保命要紧,还有什么更要紧?抗日战争的炮火中,中国文化毁灭停滞了,还是在继续存续甚至发展?人类在战争年代除了活着还能做什么事?我眼前亮了,有了写作的方向。
这是一部多方位描述中国文化人活动的文学作品。写一个文人没问题,写各行业的一批文人难度就大。出现困难我就来劲,我喜欢做有挑战的事。我接着向自己发出追问:这段历史中有多少人该写?我要学习哪些行业的专业知识?我需要采访吗?找谁采访?我面对的事件已成为历史,找不到健在的当事人采访,找到当事人的后代,他们也都年事已高,他们的讲述是历史事实,还是私人感情?
相比古代史,抗战史更近,资料也繁杂,怎么选择?经人介绍,我结识了一位杰出的抗战史学者,在他的指导下,我用半年时间全面学习抗战史和抗战文化史,也学习了中国现代音乐史、戏剧史,世界出版史、文物知识等,我又购买了30多本人物传记,研究抗战时期中国人的生活与行为方式,也研究一些文化名人的性格和家族史,包括一些地方史和地方风物志。那半年我读得日夜颠倒,高度兴奋,理出一个写作提纲,确定了写作内容。
还有疑问,一部纪念抗日战争的非虚构作品要怎么写?单纯重现往事吗?历史著述早有史学家写过了,史料也有专家做过整理记录,作家的文学表达空间在哪里?很多历史现场已经改变或不复存在,我出行调查的意义是什么?我思考再三,一时理不清头绪,只明白一点,历史不能坐在家中写,要去现场观察,先上路再说。
我首先寻访七七事变起始地北京卢沟桥与宛平城,接着去天津南开大学。我在天津的老街寻找张伯苓故居,曾遭遇居民的阻拦,这没事,我理解,不容易就更有内容可写。我再去上海和江苏南京等地,用3个月时间,走遍中国15省份25地。我都坐火车,保持跟大地的接触,都挑靠窗的座位,一直在车上注视窗外山河的移动,捕捉窗外一晃而去的房屋和路边的人脸。
我一边在中国大地上行走观察和体验,一边躺在陌生城市酒店的床上,面对头顶的黑暗,紧张思考,做出并推翻各种写作规划。随着行走路线的延伸,我的思维渐渐清晰。我明白了两点:第一,我要用人物来架构这部书,这应该是一部描述人物生命史的作品,我不能写那种见事不见人的文字;第二,我认为外出调查很重要,必须到达所有将写到的现场,但我不应该止于调查,我行走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积累今人寻找时间的体验,我的写作,是一段时间跟另一段时间的相互注目。
我有事做了,我把出行做田野调查的行程、坐的车、吃的饭、住的旅馆、见到的人和如何见到这个人,以及调查途中我的感情和思想活动记下来。在南京长江边的浦口火车站,我坐在路边的椅子上,用手机写了一小时,记录下现场的建筑、行道树、商店、江水、轮船的汽笛声、路人的姿势表情以及我的思想和情感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街头,我找不到椅子,坐在街边的石墩上,也在手机上写了半小时。在广西河池寻访浙江大学西迁遗址的荒园,我请带路的朋友在车里等,自己站在荒园门口的阳光下,现场记下几百字。我每天晚上回到酒店,赶紧打开电脑,写采访日记,把手机上的文字取出来,再写下当天所见。搜索现场的心情,回味和思索当天行动中的思想震荡,经常持续到半夜。纵贯整个中国的寻访调查结束,我写下了15万字的采访日记。
于是,我后来写作的文本中,出现了两条叙述的河流,一条是历史事件,宽阔的记忆之河,一条是纤细的现实之水——穿越中国行走的“我”。我用文学的方式来描述记忆之河,也用细致的文学描述写下现在“我”之所见所思,“我”与历史隔着时间大河对望,拓宽了文学艺术的时空。
这是一个文学形式的问题,单纯地重述历史是一种平面写作,写历史的同时,再写今天的“我”,层次会丰富。“我”在中国行走万里寻访历史现场的经历,也是书中的重要内容,“我”的视角和目光,“我”的行动,在全书的文本中与抗战时期张元济、梁思成、穆旦、冼星海等文化人的活动相互注视,整部书的叙述就呈现出立体效果,变成复调式表达,这种写法应该更好。
我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向人类文明致敬,我的文字是向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继续文化工作、并为中国作出杰出贡献的文人表达遥远问候,是为了探究他们社会情怀的宽度、深度以及文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人类生活内容,一方面它传授知识,教人研习前辈的智慧,创造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它还塑造强大的人格,给人注入超越物质生存需求的精神力量,教人目光远大,具有社会责任感,无私、善良和高尚。
中国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文人治国的历史很长,孔子供在庙里接受人们顶礼膜拜,城里有文庙,乡下的魁星阁还供个持笔的神仙,读书受到高度重视。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三不朽”。现代社会文化多元,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独立于精神修炼之外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调动最好的艺术手段,追溯抗战时期中国文人舍生忘死工作、并坚持为社会服务的历史切片,对后人会有启发和激励,把这些写出来,也算我一份微薄的文化贡献。
作者:张庆国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