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十一假期日记五年级》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15 00:41

怎么写《十一假期日记五年级》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十一假期五年级日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可以帮助你的作文更生动、更完整:
1. "明确日记主题和中心思想:" "想好这次假期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是去了哪里旅游?和谁一起度过的?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还是在家休息的悠闲时光? "确定你要表达的主要感受或收获是什么?" 是开心、兴奋、放松,还是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新技能?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文章才会有重点。
2. "写清楚日期和天气:" 日记的基本格式就是日期和天气。写上“X年X月X日,星期X,天气晴朗/多云/下雨...”,这能让日记更真实。
3. "按时间顺序或场景来写:" "回忆一下假期中的主要活动顺序。" 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一步一步写下来,这样条理清晰,别人读起来也顺畅。 "或者,可以按照不同的活动场景来写。" 比如,先写出游的见闻,再写家中的趣事。
4. "具体描写,加入细节:" "不要只写“我去了公园”、“我吃了美食”。" 要写出具体是什么公园?公园里有什么好玩的?美食是什么味道的?怎么吃的? "运用感官描写

《时间空间之谜》:如何面对周而复始的庸常生活?

这是一份藏于时间裂缝的私人日记,也是一次探索个体觉知的恳切记录,更是一场颠覆时空秩序的“脱俗之旅”。《时间空间之谜》入选2025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纽约客》2024年度最佳图书。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我们也欢迎作者与读者针对书目涉及的话题进行交流或交锋,这是书评君设置评审团栏目的初衷。

评审团

本期书目

《时间空间之谜》

索尔薇·巴勒 著

苏诗越 屈书恒 译

接力出版社

2025年5月

作者简介:

索尔薇·巴勒(Solvej Balle),1962年生,丹麦国宝级女作家。1993年出版《根据法律》,一举成名。2022年凭借“11·18”前三册获得2022年北欧理事会文学奖60周年大奖。

评审员

001

仰卧起坐的人啊

孤独如何成为一种力量

第一次读索尔薇·巴勒的作品,初读时就被深深迷住。书薄薄一本,似乎不够看,但幸好也是薄薄一本,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细细思索和体味。《时间空间之谜》是一本关于时间、孤独与觉醒的私人日记,主人公塔拉被困在11月18日,每一天醒来,世界都精确地重置,而她是唯一记得循环的人。这个设定看似科幻,实则是一场关于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如果时间不再流动,我们该如何定义自己?如果生活只剩下重复,我们还能否找到意义?

巴勒的笔触冷峻而细腻,笔下的时间、人物都是静默的,却又深蕴力量,她没有让塔拉陷入挣扎,而是让她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逐渐发现:真正困住她的不是时间,而是她对时间的理解。

对于日复一日的重复,塔拉最初的反应是困惑与反抗。在循环的日子里,灰蒙蒙的晨光、客厅里托马斯发出的声音、深夜的星空等等,巴勒让塔拉的孤独感在奥斯陆的雨天里无限放大。时间不再是流动的河流,而是一道深不见底的罅隙,塔拉被困在其中,无法挣脱。她试图向她的丈夫解释,寻求帮助时,托马斯先是不理解,也曾陪着一起证明,最后还是认为“应该跟他一起回家、应该去睡觉了、应该保留今夜的可能性”,塔拉经过一次次尝试后,最后放弃,她不再执着证明,而是重新定义生活。这是因为她开始意识到:真正让她痛苦的,不是时间的停滞,而是她自己对“正常时间”的执念。她一直在试图逃出这个循环,让自己回到线性时间中,却忽略了另一种可能——如果时间本就是循环的,她该如何在其中生活?“我不知道前路是什么样的,但我知道托马斯一定不会跟我一起面对。”这样的一句话,也许是放弃,但更多是自己对生活重建后的勇敢。

塔拉选择用日记记录每一个11月18日。起初,这些记录是为证明她存在。每一天,她写下细微的变化,这些微小的差异让她意识到,即使在循环中,世界仍然在微妙地变动,而她的观察本身,就是一种对时间的重塑。塔拉通过书写,赋予重复的日子以不同的意义,也因此发现,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循环,而是在循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时间空间之谜》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孤独如何成为一种力量。塔拉最初因为无人理解而痛苦,但最终,这种孤独反而让她更清晰地看见自己,建立起自己的内在秩序。塔拉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所有人的困境——我们是否也被某种无形的循环困住?工作、家庭、社交,日复一日的模式是否让我们麻木?我们是否也曾幻想过“逃离”,却最终发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改变环境,而是改变自己看待环境的方式?巴勒的答案既悲观又充满希望:时间或许会困住我们,但意识可以让我们自由。塔拉最终有没有“逃出”11月18日,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她学会了如何在其中生活。而这,或许就是面对无限重复的日常时,我们所能拥有的最大勇气。

阅读评分:10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乐娴

陷入时间裂缝,在困顿中挣扎求生

当我们突然遭遇巨大打击,一方面是不得不与过去习惯的生活告别,另一方面是对新生活的艰难适应。丹麦作家索尔薇·巴勒所著《时间空间之谜》中的塔拉,莫名进入每天醒来都是11月18日的时间循环,她惊慌失措,回忆所遇的全部细节,百思不得其解,陷入恐惧与绝望,围绕这一切,小说分析思考,娓娓道来。

在与丈夫托马斯一次又一次的讲述中,塔拉最初是愉悦的,每说一遍都是一种治愈。但是,塔拉慢慢发现这一切徒劳无益,11月18日对自己是不停地重复,而对托马斯是崭新的一天,他不记得他们共度的任一个11月18日。塔拉厌倦了讲述,越来越孤独,选择独处。这就像人们哭诉无用后,反而会更加绝望,产生自闭行为。但她很快结束萎靡不振,开始自救。

塔拉记录生活的细微,发现独属于自己的世界中,生命同样是流逝的,吃掉的东西不会再有,伤口会结痂,伤痕会变淡。她不停尝试,寻找“活着”的感觉,先是发现星空的魅力,被震撼,并为认识星空,去里尔采购,不再龟缩在家。这仿佛是一种警示:人们告别旧生活,断绝厌烦的人事关系后,也要尝试发现新事物,而不是困于一隅之地,越来越闭塞。

紧接着,塔拉彻底接受孤独,搬走,选择独居,让自己无拘无束。她一天天积蓄力量,储备勇气,等待重返之期,去查明时间断裂的真相,找回真实的时间。在临近前夕,求助托马斯被拒绝,她一个人去巴黎,像筛沙子一样把所有情况细细筛过,但仍旧一无所获。

她在11月18日循环一年的那天,提前遇见她的朋友菲利普,错过复制同一天找到时间裂缝脱困的可能,但她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告知自己所遇到的一切,最终没有被理解,可这次她没有气馁——“好像有了一条路,但这和我之前想象的那些出路都不一样。”小说在这里结尾,她一个人在酒店床上静静等待——“我已经准备好了迎接19日。我让自己随波逐流,现在我在游着,潜入水中。”

小说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塔拉是否迎接到19日,留下思考的空间。但我认为,它已经给了答案——塔拉独自过的每一个不同的18日,其实都是新的寓意的19日,只是这一天,只有她拥有连贯的记忆,其余都是重复的背景。小说或许告诉读者:人要锻炼人格,让自己拥有处理灾难的经验,不要让恐惧夺走自由,去抗争,去战斗,要超越自己,不停滞当中。对未知保持热忱,用孜孜不倦的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有趣变得复杂变得有色彩,让自己流动,让生命自由。

阅读评分:9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时间空间之谜》得到了9.5分(满分10分)的评价。《时间空间之谜》是丹麦作家索尔薇·巴勒“11·18”七部曲的开篇之作,讲述了一个在时间循环中探索个体觉知的故事。评审员认为,作者试图和读者讲述如何在恐惧与孤独中战胜自我并获得自由,这也是对每个人面对周而复始的庸常生活的宝贵启示。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作者/各位评审员

编辑/李永博

校对/柳宝庆

气象邃密 生机无限——读《续补藏书纪事诗笺证》

作者:严晓星(苏州城市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七八年前,得到了一部油印本的王謇(1888—1969)所著的《续补藏书纪事诗》,遂请王謇曾孙王学雷为之题跋。跋里感慨,他家原藏有此书的清稿本,不慎流落别处,相见无缘,但也有令人振奋的消息:鉴于此书已出版本存在不足,王学雷“乃发宏愿,详为校证,期于尽善”。如今,《续补藏书纪事诗笺证》终于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失落的清稿本也翩然归来,成为校订的重要依据。珠还合浦、物尽其用已是佳话,家学四世不绝,后人笺证曾祖名著,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于是生出许多感想。

《续补藏书纪事诗笺证》

王謇 著 王学雷 笺注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作为近代江南名重一时的文献学家,王謇的著作,论精审,无过于《宋平江城坊考》,论影响,却以未竟之作《续补藏书纪事诗》为第一。究其缘由,不得不说与“藏书纪事诗”这一独到的文体有关。

藏书纪事诗这一文体的开创者是清末学者、藏书家叶昌炽(1849—1917),自从1890年他历时七年将《藏书纪事诗》“粗可写定”,又在生前两次刊行(1897、1911)之时起,相关著作与文体即备受瞩目。详细说来,“藏书纪事诗”是“援厉樊榭《南宋杂事诗》、施北研《金源纪事诗》之例”,对五代以下近千位藏书家各作一诗,“条举事实,详注其下”。诗为七绝,详注则以藏书家生平事迹为主,涉及书籍的聚散、灾厄、鉴藏等,文末间以考证或点评。此书一出,百年来续作不断。仅刊行面世的,就有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周退密与宋路霞合作的《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等,蔚为大观。这些后续之作,都基本遵循了叶氏的新体,差别只在于“注”(或谓之按、传、跋)的详略程度不同而已。历代学者对《藏书纪事诗》的评价都很高,如“文字一日不灭,此书必永存天壤”“书林之掌故、藏家之诗史”等,可见一斑。

不过,我们今天回顾“藏书纪事诗”这一体例,就能明白,它的创制并不在于难,而在于巧。从载体来看,它属于文学;从内容来看,它关乎历史;从趣味来看,它是掌故性质的。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它都在文人与学者、才华与学问、趣味与严谨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再经过一百多年的学术淘洗,成为读书人驰骋辞章之才、考据之学、义理之识的载体。

几十年来,学界通常认为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的创作时间在1949年之后、1969年作者去世之前,但王学雷综合材料,推测此书动笔当在王謇1937年迁沪执教之后,寓居流碧精舍期间。王学雷根据家藏遗稿,整理出《续补藏书纪事诗》被摒弃的三个书名《续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三续藏书纪事诗》《再补续藏书纪事诗》,均指向1935、1936年间伦明出版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结合王謇自道“拙诗之作,盖由先生(指伦明)启之也”,可见其创作缘由或起于伦著。

王謇始作《续补藏书纪事诗》,年已五十许,不大可能没读过叶昌炽的名作《藏书纪事诗》,却未尝动念续补。但他对“藏书纪事诗”必定有兴趣,这才会一听说伦明发表了《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便千方百计托人找来,甚至最初的创作意图都离不开续补伦著。关于伦著,学者苏精认为“体例上不如叶氏的严谨,往往涉想所至即笔而书之,精悍有余,完整不足”,学者翟朋则认为与叶昌炽重在为藏家立传不同,“非亟亟于辑录史料,为藏家留影,而在默察时变、深究风习,既存学术故实,且忧世道人心。其意旨深沉,非限于藏书一事”,如此种种,与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确有相通之处。相较而言,王氏写法较近乎伦明,也是最适合他自己的表达方式。

王謇逝世一两年后,其好友洪驾时推动同人集资,将《续补藏书纪事诗》“油印试之”。此书从此传播文苑,形成了多个版本。王謇是苏州人,行迹不出沪、宁,接触的书人、书事自然以江南为中心,而江南明清两代藏书尤为兴盛。《续补藏书纪事诗》所记多亲历亲闻,极为可贵,书中所记姚子梁、陆鸣冈、林石庐、孙毓修等人的事迹,多未见诸他处。藏书家的生平、珍本名椠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以江南为中心的近代藏书文化史。

王謇自己当然也是这幅藏书长卷中的人物,他的吟咏与记叙是有温度的,隐藏着许多微妙的态度与关怀。他写人物,记赵万里的一节常被引用:“见其入门下马,行气如虹,头角崭然,睥睨一切。师设宴,命余陪座。余性迂琐,蜷倦座隅,竟席未敢通一语。后读万里所著《说苑斠补》,见其出入宋元精本,挥斥诸校勘家不遗余力,乃幡然曰:‘学问之道,其如是耶?’”他重气节,表彰律师藏书家钱崇固“不受非法请托,不受脱辐反目、劫杀血手及一切显见理由之事,世称之曰‘三不接’”。他有侠义心肠,罗振常刊印王葆心《藏书绝句》,“误作者为杨惺吾守敬”,他一定要记录下来;张惠衣托他卖书应急,他先垫上资金,说已售出,却过了很多年才脱手;友人去世后,藏书被人廉价“囊括而去”,说要整理遗书,刊行札记,“余一再为其家人请践宿诺”。王欣夫说赵诒琛“生平嗜书若命,尤好表彰潜德”,移评王謇,也同样恰当。

《续补藏书纪事诗笺证》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原著的文字校正。王学雷据以校勘的版本,清稿本便有两种,基本将油印本以来各本在字面上的讹误、脱漏、妄改一扫而空,还增加了一些未刊的内容,论准确与完备,都是前所未有的。二百多条校记,可见用力之勤。如“触枨”一词,或以为当作“枨触”,王学雷引王謇为陶冷月画作的题诗,证明“触枨”不误;又如“损书致谢”的“损”,各本均作“捐”,但可以看出清稿本原作“损”,被划去,王学雷引刘琨《答卢谌诗并序》,指出“损书”“乃受人书信之敬辞”。最有意思的是,写徐澂“敏而好学,少时尝得”某书,两个清稿本都作“敏而好学,吾党称为‘智者少师’,尝得……”,原来是脱漏六字后,将“师”臆改为“时”连接下文。这里的“吾党”,章太炎门下自谓也。

本书的主体在于“笺证”。引证材料极其广博,大家能想到的诗文集、方志、家谱、信札、日记、书目、批校、题跋、年谱、碑传、报刊、笔记、回忆录当然物尽其用,连户籍证明、职员录等等也都摄入笔端,读者一上来很容易目为之迷。其实,其中的法度,可以从三个层次里体现出来:首先以王謇的著作来笺证。书中引用最多的,大概是《流碧精舍师友渊源录长编》与《民国吴县志》及校补,其余种种不一而足。其次以藏书家本人的著作来笺证。藏书家大多是著述家,书中相当一部分人,如金鹤望、吴梅、冒广生等都有著作传世,为笺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再次以藏书家师友亲朋的著作来笺证。这些藏书家,常常被师徒、同门、亲戚、同事等提及,著述之中每每彼此牵引,也都被纳入进来。

王学雷的笺证,极大深化了原著的记载,又时时显出精到之处。郑文焯藏书为康有为所得之后的去向,屈爔与人合开的书肆双百楼等,原著都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笺证却汇总其始末,呈现深广。王謇与同时代大多数学者一样,著述时多凭记忆,下笔难免失误,笺证“是则是之,非则非之”,一一悉心订正,最为可钦。

王学雷除以十多倍于原著的篇幅作笺证之外,还附了清稿本合校,油印本与清稿本的人名顺序、用语称谓对照表以及《本书相关资料汇总》,凡一百五十多页,与《续补藏书纪事诗》相关的一手资料尽萃于此。尤其是其中首次披露的《流碧精舍师友渊源录长编》,提示了许多有意味的学术线索,必有可开掘的空间。

从《续补藏书纪事诗》延展为《续补藏书纪事诗笺证》,如果说王謇原作是书林一叶上的主脉与侧脉,王学雷笺证则是在其间错综交织、网状分布的细脉,气象邃密,生机无限。从中国传统文化与江南地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成长出来的这样一部书,也是百年来书香世家文脉不绝的见证,奕叶有光,弥足珍贵。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1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