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6 01:44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同学聚会的校长讲话稿,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讲话既得体、又有意义,能够给同学们留下良好的印象:
"一、 明确身份与场合,把握基调"
1. "身份定位:" 你是校长,代表着学校。你的讲话不应过多地像普通校友一样“怀旧”或“拉关系”,而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体现学校对毕业生的关怀、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以及对校友价值的认可。 2. "场合氛围:" 同学聚会是轻松、温馨、带有怀旧色彩的场合。校长的讲话虽然需要一定的正式度,但也应避免过于严肃刻板,要融入对往昔岁月的温情回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3. "讲话基调:" 应以"祝福、鼓励、肯定、期盼"为主。肯定同学们在学校成长的经历和取得的成就,祝福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并对他们提出新的期望和鼓励。
"二、 内容结构要清晰,重点突出"
1. "开场白:" 表达对同学们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欢迎。 点明聚会的意义——不仅是叙旧,更是对过往青春的回味和对未来的展望。 简要提及学校的变化与发展,让同学们感受到母校的进步。 2. "回顾与肯定:" "适度怀旧:" 可以简要提及学校
亲爱的2025级同学们,老师们,同志们:
上午好!状元故里丹桂飘香,梦溪湖畔群英毕至。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隆重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见证和热情欢迎8130名朝气蓬勃的本科生,3226名志存高远的硕士生,334名追求卓越的博士生,加入我们西南石油大学大家庭。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各位同学的如约而至,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这场理想与未来的双向奔赴,送上最美好的祝愿!同学们,你们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相聚西南石大。一场大雨丝毫没有影响你们“赴约”的热情,新生报到第一天,报到率就已经超过80%。作为校长,我衷心感谢你们,在人生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将信任托付我们,这不仅仅是一份期许,更是一份深情的约定。我也向大家庄严承诺:请各位同学和家长朋友们放心,我们一定用心用情用智慧,真诚陪伴、热情浇灌同学们茁壮成长,一定让“西南石大”成为你们一生骄傲的闪亮名片!回首来时路,你们带着期待与不舍,与父母牵挂惜别,相约一路顺遂、平安常伴;与朋友壮志话别,相约各自努力、顶峰相见;与故乡温情作别,相约学成荣归、报效家园;与昨日果敢离别,相约今朝磨剑、他日亮剑。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一份属于全体西南石大人的约定,等待你们接棒和实现,这便是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国家并肩前行、与学校携手共进的“加油争气”之约。同学们,你们置身的这个时代,交织涌动着百年变局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在这场时代浪潮中,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随之加速重构,全球格局与竞争态势产生深刻变化。与此同时,技术迭代日新月异,催生无数亟待开拓的新领域;发展变革风起云涌,孕育海量可以把握的新机遇。这份时代独有的蓬勃活力与广阔空间,为你们的成长搭建探索平台,让“从这里出发”的每一步,都浸润时代养分、饱含无限可能,激励你们以智慧破局、用热忱逐梦。同学们,你们热爱的这个国家,奋力谱写着民族复兴的恢弘篇章。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阅兵式上,东风61、东风5C、歼20S、歼35A等国之重器惊艳亮相,不仅体现了我国国防实力的跃升,更印证了伟大祖国在科技强军、科技强国领域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透过阅兵,我们看到了一个奔跑于复兴征程中的民族,一路从苦难走向辉煌,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复兴的接力棒已传递到新时代、新青年手中。这份国家独有的发展态势与复兴动能,为你们的成长筑牢坚实后盾,让“从这里出发”的每一步,都依托国家力量、承载使命担当,鞭策你们以勇气前行、用拼搏奋进。同学们,你们选择的这所学校,薪火赓续着能源报国的初心使命。西南石油大学诞生于国家人才奇缺、遭受严重石油禁运的20世纪50年代,建校先驱们怀着“为石油而生,为石油而息”的兴油报国志向,在南充嘉陵江畔先招生后建校,以超常规之举创办了新中国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先后斩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迈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二次创业,历史性完成“办学重心由南充向成都转移”“学科结构由单一工科发展为多科并存”“办学层次由学院升格为大学”的三大转变。阔步新时代,新一代西南石大人锐意进取、接续奋斗。学校连续两轮入选“双一流”“国家队”,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再获A+,是四川省唯一具有A+学科的省属高校。学校在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及其配套学科、相关技术领域近20个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在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光伏、地热、氢能、油气人工智能等非常规油气和新能源领域发展迅速。学校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最深井“川科1井”钻探工程、亚洲最深井“塔科1井”试油改造工程、“海洋石油981”深海钻井平台建设。近年来,学校还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教师教学竞赛获奖综合排名连续四年位列全国高校前10位,学生学科竞赛获奖位列全国第16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贡献力位列全国第35位。这份学校独有的血脉传承与办学积淀,为你们的成长铺就坚实之路,让“从这里出发”的每一步,都充盈从容底气、提振接力信心,护航你们以才华绽放、用实干筑梦。同学们,你们从学校南大门进校时,是否留意到,校名墙背面我们的大学精神“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耀眼夺目。今天,在这意义非凡、充满希望的时刻,我想满怀热忱与你们许下“加油争气”之约。你们凭借努力与奋斗,考入西南石油大学这所历史底蕴深厚的“双一流”高校,这既是对大家寒窗苦读的回报,更饱含着党和国家对你们未来的深切期许与殷殷厚望。“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也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引擎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党和国家倾心打造这片成长沃土,殷切期待你们茁壮成长,成为知识海洋的探索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同学们,今天的开学典礼,就是你们践行“加油争气”之约的出征仪式。请大家将目光投向主席台前,“明德、笃志、博学、创新”,这八个字是我们的校训,我想与大家共勉,愿你们以此为镜,以行践之。一是要锤炼“明德”之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步入大学,是你们开启独立生活的新篇章,也将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人际网络和社会环境,“明德”是你们在这片新天地中行稳致远的根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有不畏世俗的眼光,要有不惧权威的勇气,更要有心系万家灯火的情怀;既要看得到城市的“流光溢彩”,更要看得到乡村的“道路泥泞”。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你们无论面对何种诱惑与挑战,都要克己慎独、洁身累行,以“修身立德”的敬畏心,将个人的修养融入社会文明新风,成为有大德行、有温度的新时代青年。二是要践行“笃志”之念。“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大学是梦想启航的港湾,也是确立人生坐标、规划未来蓝图的关键阶段,“笃志”意味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成功不只是在于天赋,大多数在于热情和坚持。真正可靠的经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是几周,也不是几个月,而是很多年,甚至几十年。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你们无论前路多么坎坷与曲折,都要坚守初心、勇往直前,以“强国有我”的责任心,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有大志向、有高度的新时代青年。三是要深耕“博学”之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探索自我、拓展视野、拥抱无限可能的舞台。“博学”不仅要求你们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更鼓励你们跨学科学习,丰富实践经验,提升人文素养。求学之路,山高又路远,出门看世界,也是为了看自己。登上山顶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被世界看见,更是为了看清这世界的辽阔与美好。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你们无论学业多么繁重与艰巨,都要朝乾夕惕、探骊得珠,以“求知不辍”的钻研心,将个人的求索融入时代进步需求,成为有大学问、有厚度的新时代青年。四是要勇闯“创新”之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黄金时期,你们将在这里接触到各种新思想、新技术。在这里,你们要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没有哪一种风格可以定义你们,年轻的思维需要千姿百态。今天的天马行空,或许就是明天的横空出世。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你们无论遇到多少困顿与瓶颈,都要迎刃破竹、求新求变,以“敢闯敢试”的超越心,将个人的突破融入行业转型变革,成为有大创见、有锐度的新时代青年。同学们,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往往不能同时拥有。作为校长,也作为你们的师长、学长,我深切地理解你们正经历的绚烂与迷茫、炽热与彷徨。我知道现在的你们,或许会为学业压力焦虑,会为未来方向迷茫,会在偶尔的挫败中怀疑自己。我想对你们说:不必急于寻求所有答案,也不用纠结当下的选择是否正确。青春的动人之处,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与无限可能。正因如此,愿你们能全心沉浸、大胆体验——去读书,去实践,去爱去痛,去尝试所有向往之事。青春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回头悟”的从容,而是“当下闯”的勇气。同学们,作为最年轻的西南石大人,今天你们从这里出发,迈向人生新征程,共赴“加油争气”之约。希望你们以德守初心、以志闯前路、以学强本领、以新开天地,在西南石大这片求学求知的热土,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百花齐放、各美其美!最后,祝全体2025级新同学:青春多彩!梦想成真!谢谢大家!来源 | 西南石油大学新闻网
编辑 | 王萌婷
责编 | 王萌婷
审核 | 王天崇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来宾、各位家长:
大家好!在这充满希望的时刻,非常高兴迎来新一届青年学子。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和全体校友,代表甘霖书记,向9576名新同学致以诚挚的祝福和热烈的欢迎!感谢同学们选择川大,成为新的“川大人”!
同学们,青年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活力四射;青春富有梦想,拥有着无限的可能。今天的你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推进的时代,是科技革命浪潮迅猛奔涌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时代。时代在呼唤,青春正当时。青年大学生,唯有向阳而生、逐梦前行,把学以报国作为志向,把勤学奋进作为主旋律,才能更好地奠定人生之基、绽放夺目光彩、不负青春韶华。在同学们开启新篇章之际,我想就如何为学与大家做几点交流,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为学当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志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为学首当志存高远、胸怀家国,在认识自我的内在探寻中找准起点,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浪潮中拓展维度,把志向和信念从模糊的憧憬变为清晰的路径,方能行稳致远、进而有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我们川大勇担抗日救亡、民族图存的历史使命,坚守教育报国的初心,以赤诚奉献家国,正如老校长任鸿隽先生在抗战前夕所讲的那样:“四川大学对于民族复兴的责任,是非常的重大”。在那个年代,千余名师生冒着敌机轰炸南迁峨眉,“没有停过一堂课”,一大批学者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读书治学、潜心著书立说,正是因为心中有着学以报国的志向、有着振兴民族的坚定信念。希望同学们赓续先辈崇高精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大业,努力学习知识,不断锤炼本领,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第二,为学当有“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勤奋。鲁迅先生讲:“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刚刚走出中学校园的你们,难免会有一时的松懈,甚至有同学认为“等我考上大学就自由了,就可以放松了”。其实,与中学相比,大学更加注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创造,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这就需要把勤奋作为行动的标尺,用勤勉让每一寸光阴绽放出应有的价值。我校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曾说:“懒人和粗心人永远也做不成学问”。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求学期间,师从王国维、梁启超、李济等著名学者,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学习了甲骨文、中国古代史、考古学、人类学等多领域知识和研究方法,为日后成为学术大家打下了坚实基础。勤奋是川大的优良传统,也应是川大学子的青春底色,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制定学习计划;主动用好学校的学习资源,多去图书馆、实验室,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心无旁骛、脚踏实地遨游学海;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规律,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实验、认真对待每一场考试,让晨读夜研成为青春岁月里最坚实的注脚。
第三,为学当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想要在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离不开日复一日的沉淀和持之以恒的精耕细作,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方能有所收获。麻省理工学院莫吉·巴旺迪教授在大学第一次化学考试中仅得20分,当时还萌生出退学的打算,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在化学领域深耕,最终获得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我校化工系教授、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张洪沅,无论是在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异国他乡,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坚持探索、潜心研究,在接触法制硫酸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成为我国化工领域奠基人之一。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学术探索的未知与挑战,都需要以执着之心步步探寻。特别是,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认知、固有的学科边界,用全新的视野审视当下的知识学习。希望同学们在求学路上,锚定目标方向,扎根专业沃土,执着钻研、持续深耕,即便前行速度慢一些,但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此以往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在坚持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融合式学习,多选修一些跨学科课程,与不同学科的老师同学多交流、多协作,拓展知识半径、培养多元思维,拥抱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为迎接未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第四,为学当有“白云满地江湖阔,著我逍遥自在行”的襟怀。大学不仅是增长知识的地方,更是心态成长的课堂。“逍遥自在”并非随心所欲的散漫懈怠,而是面对学业与生活时的从容。一路前行,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人生没有那么多容易走的路,只有保持心定如山、平和如水的心态,以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的姿态面对困苦、接纳成长,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云水风度。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一生坚持“困而不馁,穷且益坚”,即便陷入削职罢祠的艰难境遇,依然从容旷达地讲学著书,堪称后世学人坦然应对困境的精神典范。其实,不仅古代先贤有着从容的襟怀,我们川大学子也应始终保持为学的乐观心态,法学院前几年毕业的彭超学长,少年时期曾因意外痛失双臂,但他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以脚执笔考入川大,并顺利完成学业,他还积极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担任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以豁达心态笑对命运的挑战。站在人生新的起点,希望同学们无需太在意一时的成败得失,始终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坦然从容地拥抱学习生活中的起伏与波折;积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多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学会与他人相处,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既要善待自己、也要包容他人,努力在广阔天地中寻找自我、认识自我、成就自我,收获更加丰盈的人生。
同学们,虽然你们来自五湖四海,选择不同专业,但你们在川大勤勉研习的奋进故事必定同样精彩。“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希望同学们珍惜青春年华,向阳而生,为学奋进,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川大收获满满,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