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6 17: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3000字的《星星之火》读后感,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分析深入:
"一、 理解核心与背景 (Foundation)"
1. "深入理解《星星之火》": "作品性质":首先明确《星星之火》是什么作品?是书籍、电影、纪录片还是其他形式?如果是书籍,是小说、纪实文学还是传记?不同的性质决定了分析的侧重点和可挖掘的深度。 "核心主题":抓住作品最核心的主题思想。例如,如果是关于特定历史事件、人物传记或社会现象的作品,其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情感或揭示的道理是什么?是关于革命精神、个人奋斗、社会变迁、人性光辉还是时代反思? "关键情节/人物/细节":回顾作品中的关键情节、塑造了哪些主要人物、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或象征意象?这些往往是后续分析的基础。 "作者意图与风格":思考作者创作此作品的意图是什么?想通过它传达什么信息或情感?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叙事风格、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
2. "了解时代背景": 如果作品涉及历史,务必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所描绘或影射的历史时期。这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意义、人物的行为动机以及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例如
1930年1月5日,在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一个星期后,在一幢名为协成店的小楼里,在一间不到八平方米的斗室内,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毛泽东伏案疾书,一篇指引中国革命前进道路的光辉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深夜诞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的光芒在古田升起,穿越夜空、穿越时空,照得很亮、照得很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题为《时局的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是针对当时红四军中林彪等人流露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悲观情绪而写的,后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改为此名。文章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科学预判中国革命的高潮将很快到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节选)
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同时也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此也就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则
一,就会明白全世界何以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的怪事,而且何以混战一天激烈一天,一天扩大一天,何以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二,就会明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因之,也就会明白农村起义何以有现在这样的全国规模的发展。
三,就会明白工农民主政权这个口号的正确。
四,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即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中国以外无此怪事)。
五,也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六,也就会明白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切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这种估量,多半是从主观主义出发。其结果,无疑地是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行书,节录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民革龙岩市委会主委 王永昌
笔者重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光辉文献,越发深刻感悟到,其字里行间镌刻着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思想伟力以及凝聚着的走好新征程、续写新辉煌的力量源泉。
洞察深远、敢为人先的战略思维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用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和战略家的宽广视野,分析、研究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准确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成功探索出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里面“没有中国的‘蒋介石、陈独秀’,也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由于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创建初期,曾一度照搬照抄苏联革命模式,把党的工作和革命的中心放在城市,使革命队伍遭受重创。在艰辛的探索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出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论证得出中国革命在农村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必须透过事物的表象看事物的本质,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正确认识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并发展扩大的可能性。虽然中国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都远不及其他国家,但是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存在红色政权。这是世界各国没有的现象,是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因此,“在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这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深刻指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
战略问题是涉及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根本性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才能在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站在中国共产党迈进第二个百年伟大征程的历史新方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战略高度、涵养战略眼光,善于从全局视角、长远眼光看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方向,科学制定可行有效的战略方案。
立足实际、走向成功的道路选择
能否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成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关于这条革命道路,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重要基础。红四军转战赣南进军闽西后,“拨开云雾见青天”,在闽西找到了推进中国革命的一片绿洲。1929年3月,毛泽东在长汀的辛耕别墅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会议,提出了在赣南闽西二十余县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勾画了中央苏区的蓝图。4月5日,在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毛泽东总结了红四军的战术和策略:“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12月底召开的古田会议,批判了不愿意做艰苦工作建立根据地、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的错误思想,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等一系列重要原则和制度,其实质就是着眼于农村包围城市,而且这些重要原则和制度为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对两年多来的革命实践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总结和思考,在重申1929年4月5日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总结的战术、策略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加以完善,对什么条件下分兵、什么条件下集中进行了具体说明,清晰而明确地提出了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具体路线与政策。毛泽东强调,只有“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才能树立全国人民的信仰,给反动派以极大困难,动摇其基础促进其瓦解,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这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进一步阐述了完整、系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在古田燃起的、指引着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华大地,形成“燎原”之势,熔铸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
道路决定命运。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如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明的具体革命道路,其历史使命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但是它的思想伟力却在延续,始终彰显着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以及内外环境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结着无数革命先辈的奋斗牺牲,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期盼向往,必须把自己的道路走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如磐石、韧如蒲苇的革命信仰
光辉的革命道路,需要一批又一批信仰坚定的革命者前仆后继、奋勇前行,方能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毛泽东就是具有这样坚不可摧理想信念的伟大革命者、领导者。193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曾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力量、革命条件和革命前途的充分信心,通过这篇著作,他把自己坚定的信仰信心传送给同志们,扫除了质疑革命的阴霾,打破了对革命前途悲观迷茫的情绪,坚定了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使之成为在革命道路上披荆斩棘、走出困境、迈向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撑。
针对红四军内部存在的悲观思想,毛泽东开门见山进行了直截了当地批评: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毛泽东恰到好处地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当时的革命形势,深刻地指出,现时革命的力量虽然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虽然现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反革命的力量也是相对地弱的。中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国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整个中国的矛盾、中国与反动派之间的矛盾等全部糅杂在中国社会这个大熔炉中,随着各对矛盾的日益激化和尖锐,中国社会这个大熔炉定将无法承受这种碰撞和冲击,中国也就会不可避免地迎来革命高潮。他断言:“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情况,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不远了。最后,毛泽东用气势磅礴、充满激情的三个排比句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革命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地在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心中牢牢扎根,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半年后,红军第一路军在长汀的南寨广场成立,红四军从离开井冈山时的3600余人,发展到20000余人;不到两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广大苏区军民为了革命胜利不惧牺牲、越战越勇。
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者,毛泽东指明的中国革命道路才走向最后的成功,中国革命才赢得伟大的胜利。而今,虽然对理想信念和革命信仰的考验不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时刻面临血与火、生与死,但是这种对信仰信念的坚守,依然是我们党在艰难险阻面前,能够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的红色基因和制胜法宝。
(作者曾汉辉系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古田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作者邓宇河系古田会议纪念馆副馆长)
毛泽东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旧址——协成店(古田会议纪念馆供图)
【民革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直机关支部】
民革新罗区直机关支部现有党员29人。近年来,支部党员深耕闽西红土地,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讲话精神。支部参与全国首部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地方性法规的起草工作,呼吁保护曾写入《古田会议决议》的蛟洋红军医院,通过政协提案推动中国红军军官学校在遗址重新建立。
同时,支部党员积极参与“民革党员之家”建设,多位支部党员被中央、省、市级民革组织评选为先进个人。
支部党员周荣祥:
近日重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深感当年的星火寓意着革命的力量。红军在不断转战的同时,不忘播下知识火种,红军学校没有固定校舍,多依托祠堂或简陋民宅办学。被写入《古田会议决议》的蛟洋红军医院在创办之初简陋至极,仅有三位医官,却勇于开创出免费“医治敌军伤兵”的统战政策和为群众免费医治的“红医精神”。再回首、共奋进,当年的星星之火,正是我们的初心之火。
支部党员林蕙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用“星火燎原”来描写时局发展,对比分析中国当时的国情,号召同志们坚定信仰,摆脱对中国革命的悲观念头,坚定“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信心。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在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时,要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立足实际,客观看待事物发展规律,不因眼前一时的困难而动摇,我们坚信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支部党员范丽芳:
再读毛泽东的经典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我已是一名民革党员了。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无数的党内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作为民革党员,要汲取伟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力量,愿做星星之火,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以党为师,永远跟党走。
支部党员罗一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饱含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毛泽东正是把握了这一锐利强大的思想武器,准确地分析、判断革命形势,始终充满信心地坚定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要永远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探索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如是说。他的这句话,之于未来的新世界而言,可以说是肩扛着道义,找出了问题,也指明了方法。无论是对于这部剧的创作理念来说,还是对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旧中国而言,这句话都具有非常的意义。
在《觉醒年代》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中坚力量的风华正茂,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等,这部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全景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程。
虽然《觉醒年代》所涉及的故事,不过是短短几年的发生,但该剧的视野却相当开阔,从国际大环境,到本土小民生,从历史的恢弘篇章,到角色的喜怒哀乐,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同时也遵循着历史题材作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既定历史的框架下,用更多的生活细节,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前辈们的伟大抱负与孜孜以求,这正是《觉醒年代》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
追《觉醒年代》这部剧的时候发现,该剧给了陈独秀很多的笔墨,让人又惊又喜。在众多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对陈独秀不是带有批判性的呈现,便是一笔而过的忽略。此次《觉醒时代》则相当客观地为观众还原了那个踌躇满志又忧国忧民的革命者陈独秀,可以视为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在创作上的一大进步。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陈独秀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盏明灯,从剧中也能够感受得到:得知陈独秀创刊,拿到《新青年》的李大钊激动万分;身在湖南长沙,买书花光了饭钱的毛泽东说,有《新青年》这本书足矣;在天津南开中学小礼堂内,周恩来表示《新青年》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心灵……
这本《新青年》确实如即将燎原的星星之火,在未来中华大地之上,掀起一场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的革命风暴。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就是这样一本杂志,让全中国的有志青年们都被新文化新思想新科学感召,他们未来成为了中华之栋梁,有的甚至成了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一念至此,真的让人心潮澎湃。个体求知若渴,机构求贤若渴,那是一个万众盼光明的大转折时刻,比如蔡元培在茫茫大雪中等待陈独秀醒来的一幕,确实让人兴奋又感动。
陈独秀的开场就让人为之一惊,完全不修边幅的他,竟然趁乱拣饭吃。而随着剧情的推进,他在归国轮船上仗义执言,在面对两个对付的儿子时气定神闲,他在创办《新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大钊,同样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与领导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者的赤诚,他所写的《青春》,提出“再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主张,号召青年不断改造自我,建立青春之中华。”的理念,在旧时代的中国,确实让人血脉喷张。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出场,则经过了一些蒙太奇式的处理,作为千千万万被《新青年》所影响所感召的新青年,他们对新文化新思想的求知若渴的态度让人感动。如今,《觉醒年代》刚刚播出几集,相信随着故事的推进,毛泽东、周恩来这一批革命青年,也将渐渐通过《新青年》而相遇相识相知。中国的未来,也将由此开启翻天覆地变化的序幕,这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觉醒时代》将继续为我们开启新时代的伟大篇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