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激活个体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17 05:29

写作《激活个体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激活个体读书笔记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
"点亮思维火花:激活个体读书笔记作文的写作要点"
读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读书笔记,则是记录思考、深化理解、激发潜能的催化剂。当我们不再满足于囫囵吞枣地吸收知识,而是希望将阅读转化为内化的智慧,进而“激活个体”时,读书笔记作文便成为了一个极佳的载体。它要求我们不仅回顾文本,更要审视内心,让文字与思想碰撞出火花。那么,如何写好一篇旨在激活个体的读书笔记作文呢?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
"一、 真诚反思,触及内心:激活个体的核心在于“我”的感悟。"
笔记作文绝非简单的内容复述或摘抄的堆砌。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引发个人的深度思考,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或认知上的提升。因此,写作时必须"立足于“我”的视角"。
"关注个人联结:" 思考这本书的内容与你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感状态有何关联?某个观点是否让你产生了共鸣?某个情节是否触动了你的某根神经?这种个人化的联结是激活个体的关键。 "记录真实感受:" 勇敢地记录下你的困惑、惊讶、感动、批判,甚至是阅读过程中的不愉快。真实的思想和情感远比华丽空洞的辞藻

陈春花、秦子忠、郑欣淼、吴冠军:从竞争到共生时代的新世界观


2025年6月21日,在《共生理念》新书发布会上,四位嘉宾从文化、组织管理、生物学、技术学科、器官学、政治学等多角度展开了一场关于从竞争到共生的深刻对话。这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的启示。(注:文中内容未经本人审核)

春暖花开


好文 5596 字 | 16 分钟阅读


对话嘉宾

陈春花 管理学者、上海创智组织研究院院长、《共生理念》作者

秦子忠(主持人) 海南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共生理念》作者

郑欣淼 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吴冠军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秦子忠:第一个问题提给郑老师。作为文明符号的故宫,在AI的冲击与赋能下,给您带来的最深启发是什么?


郑欣淼:AI技术对故宫博物院的保护和发展来说意义是很大的。比如说,在文物保护方面,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故宫古建筑的很多细节保留下来。即使未来这些建筑或细节没有了,我们依然能通过数字化资料将他们复原。过去,人们通过绘制很多图样,制作很多烫样来保存古建筑信息,如果今天有数字化技术,把古建筑做精细化的扫描记录,就能更全面地保留文化遗产


还有对我们文物研究的帮助。比如说,大家经常会讨论古人书画的真假问题。我们通常用眼睛来辨别真假,这就需要有好眼力。但往往很多人眼力不够,因为画太复杂了。现在用AI技术,就能把书画不断地放大,包括它里边的一些层次。这比用人眼观察好多了。


另外对文物保护,在弘扬和传播方面。20年前,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天子的宫殿——紫禁城”展览。第一步由日本公司协助完成,展览的展示厅和放映厅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但随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地博物馆纷纷跟上,开始使用AI和数字技术,给故宫博物院开发了很多宫殿的介绍,这可能给很多游客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公众,我们推出了很多文化创意产品。如果能运用数字化技术,就可以从浩如烟海的文物资料中提取信息,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还能够了解观众的喜好。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展览,通过展览展示特色,让公众掌握知识。因此,展览是否受欢迎至关重要。利用大数据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设计展览内容,满足社会需求


所以,我觉得故宫博物院不仅是AI时代我们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更是一个保护者、创新者和引领者。谢谢!


秦子忠:非常感谢郑老师的精彩分享。第二位嘉宾是陈春花老师。也非常感谢陈春花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参与到这本书的写作当中。请花老师作为作者代表,给我们谈谈这本书写作的缘起。


陈春花:其实这本书的创作源于2012年,当时深圳的企业家到广州来问我实体经济和虚体经济的问题,尤其是制造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未来发展方向。其实那段时间这个话题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大家看不懂互联网,也看不懂互联网到底对未来有多大的影响。我当时把这个话题留给了自己,就开始去做调研,去做思考。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数字技术首先从消费端融入企业的全产业链,而最先发生改变的是个体行为。个体与数字技术结合之后,变成了“强个体”。基于这一观察,我很快跟机工社出版了《激活个体》,探讨强个体对组织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组织关系的问题。接着就是组织如何与“强个体”在一起,就有了《激活组织》一书。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数字技术让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从内部转向外部。这就需要企业跟外部产生关联,跟外部合作,一起找到成长的可能性。协同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如果我们要找到协同里边的运作机制,就引出了“共生”的概念。为了探讨共生的机制,我们结合了生命科学和哲学的思考,试图找到关于组织存在形式和认知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巧的我遇到了秦子忠老师,当时我们俩因“时间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探讨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企业发展的空间,以及时间价值的衡量方式。这种讨论促成了《共生理念》的诞生。书中将组织范式、时间价值、意义和存在方式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秦子忠:在AI浪潮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场域确实发生了变化。然而,在变化之中,也存在一些不变的因素。在变与不变之间,我们也想听听您的见解。


吴冠军: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听到各位老师的分享,大家从不同角度回应了这个话题。如果谈到“变”与“不变”,我认为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思考,这也是受到春花老师和子忠老师的启发。


读两位作者的书时,我最大的体会是,他们非常擅长将不同学科的思考融入其中,并贯穿为一种理念,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当下的世界。这种理念被称为“共生理念”。


我想提个词,比如组织我们翻译成organization,其实今天有一个很好的词叫器官学(organology),我觉得这个概念很好地统合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状况。


比方说,什么叫做organ(器官)?我们的生物学研究器官,我坐在这里,我的手和大脑都是我的器官。你看到我的,就是各个器官连在一起形成了我的生命。


你再想想看,技术是关于什么的?技术是研究体外器官,我们跟别的生物最大区别在于,我们不仅仅依靠爪牙,还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各种各样的武器,包括我们今天使用的AI,它虽然看不见,但我的思维要比五年前快得多。所以,我的表现能力可以说通过体外的器官得到了增强。


因此,今天的技术可以理解为器官学的一部分,可以称为器官的体外化。其实我身上有很多技术、很多工具。人类的智慧不是生物性的智慧,因为生物性的智慧迭代得很缓慢,但今天我们有了AI等技术,我们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所以,从器官学的角度来看,技术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


还有一个词organization,叫组织化。我们人和人之间的智慧,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而是通过技术和能力的加持,形成一种能够使我们成为组织的智慧。这种智慧使得我们能够协作、协同、共生,构建共同体。如果没有这份智慧,就会导致de-organization(去组织化)。就像我们今天面临各种脱钩、冲突,甚至灾难。


第三个,今天的政治学也是研究组织学,研究我们如何能够组织化,能够变成一个大的生命体的学问。


用器官学的方式,我们实际上把三个学科进行了整合。第一个是生物学;第二个是技术学科,这些专家的研究成果也被纳入其中;第三个是组织管理学,这方面以陈春花老师等人为代表。


人类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我们的器官不断实现体外化。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今天,技术的无限体外化,使得我们开始探讨人类的未来。因此,第三层的器官学恰恰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共生理念。好,我就分享这些,感谢大家!



秦子忠:郑老师,在AI技术推进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创新性发展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请您从东方整体论的角度谈谈您的见解。


郑欣淼:东方整体论的实质是形式、内容、价值的统一性,它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在数字化技术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面临着新的形势,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通过数字技术,我们可以整合各种文博资源。博物馆有大有小,有国立的,也有民间的。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从而让每个人的视野更加开阔。这种整合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已经在实践中逐步展开。


另外,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公众共享的平台,这一点非常重要。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这一目标成为可能,这方面我认为应该引起各方的重视。


在文化遗产传播方面,新技术为我们带来很多新的形式。比如,通过沉浸式技术,我们可以“走进”一些有名的古画,如《千里江山图》。这种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画中,带来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从组织的范式来看,构建共生协同的组织模式在数字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模式不仅涉及企业,还需要在更广泛的生态系统中实现连接与共生。因为数字化时代,它的实质是一样的。另外,我们要培养人才,当前许多专业人士缺乏数字化知识,而全面型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的。


秦子忠:我们从工业时代到数字化的时代,或者说是一个智能的时代,这是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过程中,组织的范式是如何转变的?也想听听陈老师进一步的阐述。


陈春花:组织化的实现,就像郑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其实是互联的,他们彼此之间都在相互影响。我们用了一个词叫“互作效用”。


在讲组织范式的变化时,可以用更加简洁的方式来表达。大家可以参考《共生理念》这本书,它实际上强调了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第一个,我们组织本身拥有三大功能:


1. 保障目标实现。只要建组织,它就一定有明确的目标。今天我们之所以会一起讨论,是希望大家能够思考,在新的世界背景下,你的目标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2. 让人有价值。尤其是在数字技术,或者人工智能来了之后,这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我常常感到纠结,因为看到许多领先企业正在推动数字化转型,这种转型往往意味着需要更少的人力。可是,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让人有价值,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3. 保障可持续性。按照这三大功能的角度来讲,在工业时代的范式中,我们对目标的理解是非常单一的,通常称之为纯粹的利益目标。但是,到今天,尤其是我们看到万物都在广泛的互联当中,可能我们就需要调整这一目标。


所以,范式的第一个调整,就是重新理解目标。我也很赞同冠军老师刚才提到的“器官”这个概念。事实上,今天的企业组织更是一个社会器官。你其实是在整个社会的共生体中运作,可能不能仅仅考虑我们通常谈到的利益概念。


第二个转换就是人在组织中发挥什么作用?这涉及到两个主要挑战:


第一个挑战关于人和机器的关系,未来可能会出现“硅基人”和“碳基人”两种人类的概念。这关乎未来的生存环境,以及人在其中的角色。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是否会变得更强或更弱?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然而,组织管理必须这个问题。


第二个挑战在于效率和人之间的关系。新的范式转换要求解决人的价值问题。在《共生理念》一书中,我们着重讨论了意义的概念、时间的概念,以及为什么意义存在,和时间价值转换的问题。


在整个组织管理范式中,无论如何调整,都有一个重要的基本点是不动的,那就是让人有价值。只有把人的价值发挥出来,组织存在的意义才会显现。但让人有价值的方法和组织的形式,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最后一个范式的转换,核心在于创造新价值。


今天,要获得真正的价值,不是通过索取或损耗,而是通过增值。这种增值的来源就是共生与利他,这是关键所在。


在新的组织范式调整中,无论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还是人与自然之间,都需要通过创造新价值来实现共生。所以我们把这个作为组织范式调整的核心。


秦子忠:冠军老师有一本书叫做《再见智人》,他在未来学领域里有自己的深刻见解。所以,我问冠军老师的问题是,在AI加速迭代的这个时代,请您从技术与政治,以及人类进化的角度谈谈智人未来的图景。


吴冠军:非常感谢秦子忠老师提出的这样一个话题。其实,我们如何理解人类的景况,可以从“变”和“不变”两个部分入手。


首先,看一个人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物体。从器官学的角度看,他有各种各样的器官。


然后,看他在怎样的技术环境中。他会调用怎样的技术,不同的技术使得他能够使用的技术手段不同,进而影响他的能力和他能做的事情。


第三,看他在怎样的组织中。无论是器官化、组织化,还是陈春花老师提到的“社会器官”,背后都有一个组织在支持他。这种支持方式会因为组织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所以,你看一个人需要看三重东西:


第一重,看他是否健康,是否能良好运作,以及他的心理状态是否稳定。


第二重,看他的技术能力。今天技术的迭代速度非常快,比如AI技术的迅猛发展。奥特曼前几天提到,今年夏天GPT-5就要问世,我们中很多人可能还在强烈依赖GPT-3。技术的快速更迭让人目不暇接。如果今天不与技术相关联,可能三年之内就会被时代淘汰。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探讨组织范式的变化,这是一个重要且全新的领域。作为一名研究政治学的学者,我认为在更大的层面上,我们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企业之间如何合作?民族国家之间如何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军备竞赛背景下,如何在技术与政治之间找到新的可能性,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探索前路的学者,而不仅是总结现状的学者。当前技术工具如GPT和DeepSeek可以提供背景知识,但对于如何解决复杂的全球性冲突,或构建共生的组织形态却没有明确答案。这正是文科的独特价值所在,但这需要跨学科的文科,需要春花老师、子忠老师,通过汲取生物学、生态学、量子物理学等领域的精华,来思考组织的未来。所以《共生理念》这本书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细品的。我就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



秦子忠:最后问三位老师共同的一个问题,请三位老师分别从自己的角度来谈你心中的那个共生理念它的精髓是什么?以及对这个时代的启示又是什么?


郑欣淼:我了解得有限,协同共生当前是个大事情,特别是我们文化界、教育界、科技界和企业各方面的合作,合作共赢,合作创造出新的一些东西来,我们可能在各个方面都会有所收获。


陈春花:我觉得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讲,第一个是要让个体更加被激活,然后让他的价值被释放出来。从组织的视角来讲,要更开放,更加包容,才能够去协同。谢谢!


吴冠军:如果落在一个点上,我想就是拥抱差异。我们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特别怕差异,看到皮肤不一样、语言不一样的,看到三观不合的就拒绝。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会这样?你想想看,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从远方来?不是老乡见老乡,这个朋友来自远方我才高兴。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贤思齐。所以,我们这个时代不要怕差异,要跟差异共舞,让我们共生。感谢大家!


秦子忠:刚才所有老师分享了这样一个真知灼见,《共生理念》这本书也是很好地呼应了刚才的主题。最后,我想用我们这本书的一句话来做一个结语,就是共生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策略,一种方法论,共生还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世界观。谢谢!(本文完)

陈春花:如何在知识社会,找到我们自己的可能性?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

近十几年来,我把数字技术作为一个研究线路,来组织的进化或者说管理本身的重构,其实就是源于我们个人也好,组织也好,几乎我们所有人都活在了一个社会当中,它被称之为“知识社会”

这个社会很大的特点就是,知识成为我们生活方式当中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无论是从商品也好,还是从价值也好,它实际上开始占据主要的支配地位。

可能很多人会从很多角度,来描述到底什么叫做知识社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知识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知识生产作为最主要的一个形态,然后它产生的价值以及它传播的价值,所做的一切作为创新基础的这样一种整体社会形态,我们就称为知识社会了。

01 “知识社会”的四个特征

知识社会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特征,实际上是需要我们去理解的。

特征1:知识本身成为核心的能力

我们以前可能会有很多的能力,比如资本的能力、土地的能力、劳动力的能力、技术的能力等等,但是在知识社会当中,知识会成为核心的能力。

特征2:数字和信息技术成为基础设施

知识社会以数字、信息、通信技术作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这个是它的条件。我们知道,在工业社会,比如石油、高速公路、电力和铁路,这些是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

特征3:教育、科研和创新成为社会重心

在知识社会,你会看到,无论产业结构还是经济结构,它最重要的战略重心会移到教育、科研或者研发上,还有创新上。所以,今天大家常常说的“要关注硬科技”,其实就是朝这个方向去了。

特征4:知识型的劳动者成为主导人群

工业革命之后,实际上是产业工人拥有主导权。进入知识社会,实际上是知识型的劳动者成为主导人群,比如研发人员、软件人员、工程师、医生等。

我们原有的很多认知很多准备,可能是在工业社会里,因为我们是从那里成长过来的。但在知识社会,很多东西确实是变了,包括我们讲经济的结构,也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政治经济。

今天还有一个朋友说,好像现在读本科也不行了,得把硕士也读完。你会发现那个起点其实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在知识社会,我们可能就要终身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然后我们还确实得了解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因为它已经是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此外,我们可能还必须得知道,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得创新导向,因为凭经验已经不够了。

整个知识社会,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描述,就是原来我们可能依赖于自然资源,现在我们可能要依赖于认知的资源。

02 如何理解“知识价值”效用

今天,我们比以往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就是源于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那么,我们到底怎么去理解知识价值的效用?

· 知识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态

我们今天会看到,很多商品是从提供情绪价值、让你感受愉悦的角度去做,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知识价值转化为商品价值的一种形态转换。因为愉悦本身就是你自己的一个认知和感受,是以你为尺度的评价。

商品价值不再局限于实体功能,与用户达成精神共识的"认知溢价"成为新增长点。就像情绪价值产品,本质是知识价值的具象表达。

· 追求对时间与智慧的价值的消费

今天我们很多的消费,其实是来源于对时间、对意义、对智慧的理解和消费。

我有时候会跟年轻人讲,可以减少随意刷屏的时间,转变为主动刷屏。如果说毫无目的地刷屏,其实你已经把你的时间某种程度上就也消费了,但是也浪费了,因为它没有让你智慧或者知识的累积增加。如果你能主导刷屏的时间,你的时间的价值和智慧的价值其实就被累积出来。

· 知识消费得越多越体面

我们实际上是会看到,如果你的认知拓展得特别多,对很多新技术、新知识能够更充分地了解,你就可以更好地去消费它。这就是我们讲的知识消费得越多越体面。

前一阵我去做调研,有一个企业就给我很多的启发。他说,老师,之前的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是通过连接来转的,但是今天人工智能下的数字化转型,就不再是一个连接的概念了,而是信息、技术或者价值的概念,这就等于说我们又往前推了一步。

· 从事“知识价值”生产的人与产业也将增多

未来会或者现在就已经开始是这样:从事“知识价值”生产的人和产业也会增多。

· 组织依赖于属人性能力和性质

属人性的能力或者性质,从一个维度上来说,就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创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前,组织可能依赖的是资本或者产品,或者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现在,组织核心竞争力就要依赖于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创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属人性能力的另外一个维度,就是同理心、合作能力和建立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未来我们看到的组织,它就是要有很强的同理心,能够广泛合作,而且可以去建立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

当一个组织拥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性质,它就会有很强的与知识社会去做共生和创造的关系。

03 成为“知识人”,找到自己的可能性

在写《激活个体》的时候,我认为数字技术实际上是会给我们每个人一个非常大的帮助,就是让个体运用数字技术之后,可以成为一个强个体,我称之为“个体价值崛起”。你会发现今天的的确确是这样,比如说新生代的价值观会不同,以个体作为载体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也非常普遍。

当人工智能来了之后,我们会觉得个体又变得更强了,所以蛮多人会用“超级个体”这个概念,但是我还是想平和一些,也希望我们更多人能够很坦然地去接受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所以我就反而认为德鲁克用的“知识人”这个概念蛮好的,就是说人人成为“知识人”

“知识人”很大的特点是,以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通过脑力的创造来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在“知识人”的概念中,人的价值是由认知来创造,不再是由你体力多厉害或者拥有的财富多少,而是你如何运用知识转化出结果来决定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认为当数字技术作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知识人”这个说法其实是更平民化。只要你愿意拓展认知,用知识来发挥你的创造能力,你就是一个“知识人”。在今天,“知识人”实际上成为一个最主要的群体。

“知识人”既要能运用自己的技术,也就是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能将知识视为实现组织运营目的的一种手段。

所以我反而跟很多人讲,今天可能是创业的机会更多,不是更少。因为“知识人”本身的特点,以及当今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的特点,把这两个组合在一起,整个价值的创造可能会更容易。

在《共生理念》书中,我就引用了德鲁克的一段话:

“未来社会最大的改变一定会发生在知识领域——知识的形式与内容、知识的意义、知识的责任以及‘知识人’的含义等。” ——德鲁克

从中我们看到就会有这么多跟“知识”相关的变化发生,这些都会产生非常多的可能,这些可能就会让我们找到每个人的可能性。如果能够这样去理解,我们相对来说就会乐观一点,不那么焦虑。

那么,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建立终身学习系统,保持认知持续迭代;深耕“属人性能力”,在AI时代守住人类独特的优势。

在知识价值主导的社会,每个人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准备好用知识重构你的竞争力了吗?(本文完)

(作者 春暖花开)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