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7 17: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聆听音乐的读后感作文,虽然“读后感”通常指阅读书籍后的感受,但我们可以将这个概念引申到聆听音乐后。这篇作文的核心是分享你通过聆听音乐所获得的体验、感悟和思考。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作品”和“聆听体验”:" "确定音乐作品:" 你需要明确是哪一首、哪一张专辑、哪一种风格的音乐,或者是一段特定的音乐体验(比如在某个场合听到的音乐)。在作文中提及具体作品(歌名、艺术家、专辑名等)是必要的。 "区分“听到”与“聆听”:" “听到”是生理现象,而“聆听”是主动的、有意识地去感受和理解。读后感应侧重于“聆听”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
2. "深入聆听,挖掘细节:" "感官体验:" 描述音乐带给你的直接感官感受。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和声的色彩、音色的质感(如弦乐的温暖、铜管的辉煌、人声的清澈或沙哑),还是配器的丰富?这些细节是让作文生动具体的基础。 "情绪捕捉:" 音乐常常能唤起强烈的情绪。你是感受到了兴奋、宁静、悲伤、喜悦、怀旧,还是焦虑、迷茫?尝试具体描述这些情绪,以及
戏说音乐
七十年代生的人,仿佛自带一种别样的“慢热”特质,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比旁人慢上半拍。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谭咏麟、张学友的歌一路成长起来的。那些经典旋律,如同一串串珍贵的音符,镶嵌在记忆的深处。如今,当面对一些当下流行的音乐时,总有种难以言说的不适应感,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而又喧嚣的世界。
或许在如今年轻一代的眼中,我们这些“老古董”显得格外古板、怀旧。但细细想来,这其中的缘由远不止于此。我们与年轻人在歌曲艺术欣赏标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如同两条不同的轨道,各自延伸向不同的音乐天地。
曾几何时,张学友的歌声如同一股温暖而又深情的洪流,深深冲击着我的心灵。从《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那细腻而又温柔的倾诉,到《分手总要在雨天》中那如泣如诉的哀伤;从《李香兰》里那充满故事感的深情演绎,到《情网》中那为爱痴狂的执着呐喊。每一首歌,都仿佛是他用灵魂在歌唱,将那种浓烈的情绪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与歌曲中的情感世界紧紧相连。
而孟庭苇的歌声,则宛如情人眼角滑落的一颗清泪,带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缠绵。从《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到《月亮的脸偷偷在改变》里那细腻而又微妙的情感变化;从《红雨》中那如梦如幻的浪漫氛围,到《情人》中那哀婉凄绝的深情告白。她的歌声,仿佛是情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流露,让人不禁联想到黛玉葬花时的柔肠百转,西施浣纱时的楚楚动人。
在我看来,真正能够感染人的乐曲,无一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它们代表着人类共同的心声,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然而,如今的一些歌曲,却让我感觉有些格格不入。像《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披着羊皮的狼》这类歌曲,初听时或许会觉得新奇有趣,但细细品味,却总觉得有些别扭。爱,本应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与给予,是一种温暖而又美好的情感。但在《老鼠爱大米》中,老鼠与大米之间的“爱”,却被解读成了“我爱你,我就要吃掉你”,这种“爱”显得过于自私和无聊,仿佛失去了爱的本质。而狼和羊,本就是天生的冤家对头,狼是羊的天敌,这是自然界不可改变的法则。可在歌曲中,它们却化敌为“爱”,这种设定未免太过牵强。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那只被“爱”的羊,在狼的“爱”之下,又怎能不感到危险重重呢?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欢迎,或许是因为它们迎合了听众追求新奇的心理。但当新奇感过后,它们又能给人们留下些什么呢?它们的生命力又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此时,我不禁想起了那些传统老歌和民族歌曲,如《送别》中“长亭外,古道边”那悠远而又深情的旋律,《康定情歌》里那充满民族风情的质朴情感,《草原夜色美》中那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这些歌曲,百唱不厌,经久不衰,即便再过百年、千年,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们融入了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入了人类最原始的真、善、美。它们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听越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情与力量。这些歌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由此,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的歌曲艺术发展,是否应该秉持一种审慎而又严肃的精神呢?是否应该多多创作一些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留给后人呢?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它应该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音乐市场鱼龙混杂,各种类型的歌曲层出不穷。但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追求一时的流行和利益,而忽视了歌曲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我们应该鼓励那些有才华、有责任感的音乐人,用心去创作,用爱去表达,创作出更多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让音乐成为我们心灵的慰藉,成为我们文化的象征,让后人在聆听这些歌曲时,能够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温度与情感。
愿我们的音乐之树,在审慎与严肃的精神滋养下,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结出更多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之果。
如果要问人生必做的事情,很多人的清单里都有:“去看一次演唱会”。那么,在家听歌不一样吗?
看完这篇文章,或许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看演唱会了。
一场演唱会
能提供巨大的情绪价值
对于喜欢看演唱会的人来说,从订票成功那一刻起,快乐和满足就已经开始了,直到演唱会结束依然回味无穷,这其实就是演唱会给人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
一项心理学研究调查了789名参加了现场音乐会的人,发现音乐会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愉悦感、幸福感和人生意义感,并且这些积极情绪能够持续一周以上。
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拓宽个体的思维和行动,让人更愿意去发现和探索周围的世界,并且,这种拓宽效应是可以长期累积的,成为个体持久的心理资源,帮助个体在未来更好地应对困难,促进个人成长。
弗雷德里克森团队用实验研究证明了这一理论。他们参与者观看不同情绪色彩的视频片段,其中一组观看能够激发积极情绪的片段(如愉快和满足),另一组观看消极或中性的内容。结果发现,那些经历了积极情绪的参与者,能够列出更多他们想做的事情,即表现出更积极的思维和行动倾向,而且从消极状态中恢复的速度也更快。
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积极情绪的抵消效应,意思是说,当我们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积极情绪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从中脱离出来,并且变得更有希望和动力去应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困难。
而相对于实验中短短的几分钟视频片段来说,演唱会给我们带来的愉快和满足感显然强了远不止几个量级,这种抵消效应自然也会有更强的作用,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情绪价值,还是一种极具疗愈性的体验。
现场音乐,真的有独特的魅力
很多人会觉得,现在在家用耳机就能听到音质很好的音乐,而且想听什么音乐都可以,还不用人挤人,为什么非要花钱去演唱会听呢?但是,真正去过演唱会现场的人都知道,这跟在家戴耳机听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有心理学家对此设计了一个很新颖的实验,他们让参与者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中聆听音乐,一种是钢琴家在仪器旁边弹奏的现场音乐,另一种则是由同一位钢琴家演奏的录制音乐,并记录下参与者分别在听这两种音乐时的大脑神经活动变化。
参与者聆听现场音乐的示意图。
结果发现,当参与者在听现场音乐时,大脑中与情感、注意力、记忆和奖赏等相关的神经网络都被更强烈地激活了。说明我们其实不只是在用耳朵在听现场音乐,更重要的是现场演奏的音乐更具表现力和动态变化,能够调动起更强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
不仅如此,我们人类天生就有情绪传染的特点,当别人对我们露出笑容时,我们也会很自然地回以微笑。而且,这种情绪传染不仅会带动面部表情,还会传染到对方的行为表现、生理和神经唤醒层面上,这其实就是演唱会现场特别激动人心的原因。
现场有着成千上万的人和我们一起听歌,所有人都在兴奋地呐喊,这种强烈的情绪会在人群中迅速蔓延并互相强化,从而让我们体验到一种难以用言语描述的快乐和满足感。这些都是独自在家听音乐无法带来的独特体验。
“一起去看演唱会”
带来的归属感
对于很多人来说,人生一定要去看一次演唱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融入群体所带来的幸福感。
演唱会现场,粉丝自发组织的人浪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大家都忙于工作,下班休息几乎都在刷手机,人际交往在很多时候也变成了一种负担,导致很多人缺少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就是归属感,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并被群体所认可和接纳。
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平静感,从生理层面来说,这其实是催产素分泌带来的一种放松感和安全感。而当归属感长期未能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强烈的孤独感和人生的无意义感。
事实上,现代人的孤独问题已经变得不容小觑了。有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年轻人群体中,有24.2%的人感到孤独。而且,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孤独感从青年到中年会呈现上升的趋势,人到中年其孤独感就会达到顶峰。
与朋友或一群同样喜欢某个歌手的陌生人一起看演唱会,其实就是获得归属感的最佳方式之一。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来获得自尊和身份认同。
所以,无论平时多么孤独,当我们身处演唱会的万人现场,与身边的人一起挥舞着荧光棒,听着同一首歌,所有人都喜欢着同一个歌手,这种群体融入而带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是无与伦比的。
热爱,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很多人在看完演唱会后,都会发出一种感叹:“人生不就是活这么几个瞬间嘛!”
从心理学来说,这些特别的记忆确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特别重要。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人类最本质的心理需求,就是活出一种主观认为有价值的意义感,而经验性意义就是其中之一,当人们沉浸在对自然或艺术的热爱中,自然就能赋予人生丰富的意义。所以,他在其著作《我们活着的理由》中说道:“活着只是为了体验这欣喜若狂的时刻。即使只是一个瞬间,也足以衡量生命的伟大。”
而去看一次自己热爱的演唱会,就是这样的一种瞬间。在现场,我们的感官和情绪会全然地投入其中,高度沉浸在现场激昂的氛围中,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巅峰体验或心流的状态。日后,我们再回忆起这场演唱会时,它就不仅仅是一次花钱消费的行为,而是一段非常独特和重要的经历。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伴随着强烈情感的独特经历,更容易被长期存储在自传体记忆中,并且会被个体频繁提取和叙述。自传体记忆是记忆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那些“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以及当时情境下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等心理过程。换句话说,有了自传体记忆,我们才能定义现在的自己是如何从过去一步步走过来的,并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
所以,当我们的自传体记忆不只有那些繁琐的日常事件,还有很多曾让自己热泪盈眶的难忘时刻,我们才能建构起一个积极的自我叙事,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并坚信自己的未来也一定会继续闪闪发光。
结语
当然,看演唱会并不是唯一能带来这些积极心理影响的方式,只要我们参加的活动能让自己体验到愉悦和感动,或者产生与他人和世界的连接感就可以,例如去一次户外音乐节,和朋友约一场喜剧,或者去现场演出空间听一场不知名乐队的演出等,都是一些不错的选择。
(人民日报微信、科普中国、半月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