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17 17: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学溜冰鞋的日记作文,要抓住学习的体验和感受,让文章生动、真实、有感染力。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和中心思想:" 你这篇日记想表达什么?是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乐趣?是分享某个特别的瞬间(比如第一次站稳、摔跤、得到帮助)?还是表达学溜冰鞋带给你的成长和感悟? 确定一个核心,围绕它来展开叙述。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可以从"决定学溜冰鞋"的开始,描述你的期待或犹豫。 可以聚焦在"第一次穿上溜冰鞋"的感觉,那种新奇、笨重或兴奋。 可以详细描写"练习过程中的某个片段",比如怎么尝试站立、怎么练习行走、第一次成功滑行或摔倒的经历。 可以写"某个关键人物"对你的帮助,比如教练、朋友或家人的鼓励。
3. "注重细节描写(五感并用):" "视觉:" 描述冰场或地面的景象,溜冰鞋的颜色、形状,自己笨拙的动作,他人滑行的轻松,摔倒时的狼狈等。 "听觉:" 描述冰刀摩擦冰面的声音("沙沙"声),自己心跳加速的声音,朋友的加油声,教练的指导
当61岁的王继成蹬着旱冰鞋在莲花池公园翩然起舞时,围观者很难相信自己的眼睛——单腿滑行如飞燕掠水,旋转劈叉划出漂亮弧线,这位被网友戏称为"安比槐大爷"的舞者,正用旱冰鞋改写老年人运动的边界线。
传统旱冰鞋在王继成脚下焕发出全新生命力。他将滑冰技巧完美迁移至交谊舞领域,单腿燕式、蹲滑转圈等高难度动作信手拈来,展现出旱冰鞋在舞蹈中独特的灵活性与稳定性。这种非典型应用打破了运动装备的固有认知——原本用于速滑的旱冰鞋,经过50年肌肉记忆的打磨,竟成为他"脱了反而不会跳"的专属舞鞋。
公园舞场里,这位脚踩滑轮的老者总能吸引最多目光。俄罗斯留学生慕名邀舞时,全场自发停下观赏。当舞伴裙摆随着他的劈叉动作飞扬,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将工具潜能发挥到极致的生命姿态。
王继成的实践暗含三层科技启示:首先是功能重构能力,他证明基础装备通过创造性使用可实现专业级表现;其次是适配智慧,旱冰鞋的滑轮设计恰好满足老年人对低冲击、高灵活的运动需求;最重要的是经验赋能,那些缝过8针的伤疤见证的肌肉记忆,正是智能设备难以替代的人类独特优势。
"音乐一响,魂儿就跟上了",不会数节拍的他全凭乐感起舞。这种经年累月形成的身体直觉,比任何运动传感器都更精准地协调着旱冰鞋与舞步的关系。当科技产品追求"更智能"时,王大爷提醒我们:真正的适配应该尊重人类既有的能力图谱。
"安比槐大爷"的走红绝非偶然。他61岁完成专业舞者难度的表演,彻底颠覆"老年人=保守"的刻板印象;让被视为"过时"的旱冰鞋重获关注,激发大众对低科技创新的重新审视;更通过视频中洋溢的活力与幽默感(比如欣然接梗"安陵容之父"),完成了快乐能量的病毒式传递。
这种破圈效应背后,是当代社会对积极老龄化的集体渴望。当王大爷笑着说"退休生活就图个健康快乐"时,数百万网友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向往的退休图景——不是被动接受年龄限制,而是主动开拓生命可能性。
在智能穿戴设备盛行的时代,王继成现象让我们重新发现基础装备的潜在价值。他的旱冰鞋舞蹈既是个人运动自由的实现,更为适老化科技提供了活体范本——不是让人适应科技,而是让科技适配人的生命节奏。
夕阳下,跳了4小时舞的王大爷收拾旱冰鞋转战下一个舞场。这个下巴带着疤痕的"追风少年"用行动证明:当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潜能时,年龄从来不是边界线,而是起跑线。
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九十三
轮滑鞋之万里行在2003年秋高气爽的一天,北京有三个充满激情的大男孩,从北京站乘车出发,北上黑龙江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村,他们一个是22岁的柳楠,另外两个是17岁的王森和尹子祺。北极村,是漠河县最北端的村镇,也是中国最北端的村镇。此时此刻的北极村,已是秋霜天地。此时的北京仨男孩,无暇于北国风光,而是急于向期待已久的目标进发。这个目标,就是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三亚最南端的天涯海角。从北极村到天涯海角,对他们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天清晨,北京仨男孩组成的“绿色动力轮滑三人组”,背上旅行袋,足蹬单排速度轮滑鞋,飞也似地向当地邮电局“刷刷”地滑去。北京仨男孩足下的轮滑鞋,俗称旱冰鞋、溜冰鞋,全称“单排速度轮滑鞋”,更被旱冰爱好者赋予一个动听的名字“刷刷”。这种“刷刷”轮滑鞋的起源颇有趣味性。早在1100年的时候,西方的猎人为了在冬天也能打猎,就在皮鞋底装上光滑的骨头棒,算是最早的旱冰鞋了。直到1760年,一位伦敦乐器制造商把金属轮子固定在鞋底上,滑动起来才更轻快、更灵活。他穿上这种溜冰鞋参加舞会,一边滑动一边拉小提琴,虽摔得人仰马翻,却开创了轮滑鞋的先河。1863年,美国人詹姆士发明了一种轮子并排的四轮溜冰鞋,从此这种轮滑鞋开始广为流行,轮滑运动由此方兴未艾。现代轮滑鞋的结构,分别由高靿靴、刀架、滑轮三大部分组成。高靿靴的特殊机构对脚踝有极好的保护作用,刀架固定于靴底使两者成为一个整体,其上装有带滚动轴承的滑轮摩擦系数很低,轮缘坚固耐磨。穿上这种轮滑鞋,滑起来不仅“刷刷”如飞,而且前进、后退、拐弯、止步都十分灵活自如,成为广大青少年朋友所喜爱的现代体育运动。北京仨男孩,他们从小就痴迷于这项轮滑运动,成为轮滑比赛的佼佼者。在教练的指导下,他们坚持不懈,刻苦训练,并取得了骄人的比赛成绩。柳楠,1999年在长沙举办的全国轮滑比赛中,获得男子甲组27公里第四名,同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轮滑锦标赛,获得男子甲级10000米第六名。王森,在1998年10月的比赛中获得北京市速度轮滑500米第三名。尹子棋,在2001年12月第十六届全国轮滑锦标赛夺得男子乙组50000米冠军。卓越的轮滑成绩,令北京仨男孩的心里,又有了更宏伟的目标。巧合的是,柳楠在一本《世界纪录大全》里看到芬兰人和美国人分别创造的2815公里和4000公里的轮滑吉尼斯世界纪录时,极大鼓舞了他们超越外国人的志向。他们的志向,得到学校和老师的鼓励。虽父母因疼爱而反对,但最终被他们说服而成行。北京仨男孩踌躇满志地从北京来到北极村,就是要从祖国的最北端向祖国的最南端冲击,有志于打破轮滑运动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他们由来已久的梦想。在他们的童年,就像现在街头轮滑的孩子们一样陶醉其中,乐此不疲,慢慢领悟出这项运动的绝妙与深奥。特别是通过电视节目真正欣赏到世界轮滑的高水平,通过网络了解国外轮滑队的发展与现状,从而扩大了他们的视野。为了了解世界轮滑的最新动态,他们还托去法国、丹麦等地的亲友邮寄光盘及资料,登陆国外轮滑队的网站,了解他们的教学和训练情况,并制定出自己的训练计划。这次他们从北京出发前,曾详细咨询了沈阳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有关部门,一路上该怎么记录行程,需要哪些手续和证明材料,每经过一个地方如何加盖邮戳等重要内容,力求做到记录的准确。2003年9月13日上午,北京仨男孩再次查看地图、分析路况和天气后,健步如飞地往漠河邮电局“刷刷”滑去。按照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规定,他们要在漠河盖下第一个邮戳作为证明,此后每到一地都要留下邮戳的印记。他们向接待他们的邮局工作人员说明了来意,请求在专用的记录本上盖上当日的邮戳,并注明其姓名、工作编号和联系电话。当工作人员得知他们是为了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时,钦佩而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北京仨男孩一边端详着记录本上的第一枚邮戳,端详着邮戳上“2003·9·13·漠河”的清晰字迹,一边连声道谢,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邮电局的叔叔阿姨们,也为他们参与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感到自豪。记录本上那非同寻常的邮戳和日志,堪称他们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里程碑”。北京仨男孩就是从这一天北极村的“里程碑”开始,在没有营养师、没有教练、没有救援车的情况下,背着30公斤重的行李包,以日平均100公里的速度,一天又一天“刷刷”地穿越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4个省市,行程7000公里抵达三亚的天涯海角,以“2003·9·13·漠河”和“2004·1·16·三亚”的72个邮戳为证,打破了美国人创造的4000公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04年1月16日,是北京仨男孩无比兴奋的一天,永远难忘的一天,刻骨铭心的一天。面对记录本上的一个个圆圆的邮戳,王森风趣地说,我们在沿途盖邮戳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盖通关文牒一样,不仅重要而且困难重重。在江南一带因语言不通,难以把盖邮戳的原因和内容说清楚,只好再跑另一家邮局。72个邮戳,真实见证了他们穿越万水千山的轮滑足迹。盖邮戳的经过磕磕绊绊,轮滑的足迹也充满着滴滴血汗的艰辛。他们每天早晨六七点钟出发,连续滑行到晚上六七点钟时,方才歇息。路途中,饮食主要是牛奶、饼干和水,因为运动量太大,一会儿就饿了;滑行中,在标志性路段,用随身携带的摄像机拍下他们真实的滑行视频;夜宿时,或乡村、或小镇、或城市,或帐篷、或汽车旅馆、或青年旅社,只要住得便宜就行,食得果腹即可;给家人报平安,只用短信。无论每晚在何处住下,都是腰酸腿痛,煞是难受。即使如此,还要作记录,甚至找个网吧,把一路最新信息告诉全国的轮滑爱好者,共享轮滑的快乐。滑行途中的温馨,更令北京仨男孩念念不忘。沿途开车的司机与他们擦肩而过时,常对他们或报以友善的微笑,或开窗扔来三瓶矿泉水,或停车向他们问好,或一起合影并留下联系方式。当然,一路上除了快乐,更多的是艰辛,甚至危险。在从漠河出发的第四天,当他们快速滑行在大兴安岭密林山道上时,适逢防火季节,道路两侧设了许多检查站,滑到一拐弯处突然发现铁道的道杆,前面的尹子祺弯腰钻过,紧随其后的高个子柳楠弯身时背包被勾了一下,把整个身子摔了出去,下巴撕开了个大口子,赶紧翻出旅行包里的创口贴一通急救,但仍血流不止。无奈之下,只有忍痛滑到了附近的林业局医院,竟密密麻麻地缝了六针。院长听说他们是北京来的轮滑少年,还要滑几千里的路程,直夸他们了不起,就免了他们的医疗费。柳楠说:“流点儿血不算啥,我们出来就是接受挑战的。” 柳楠回忆到此还扬着头说,“我下巴上的伤疤现在还留着呢。”北京仨男孩,在无任何企业资助、无营养师、无救援车、无协助人员的“四无”条件下,滑行一万四千华里,经受住了考验,经受住了挑战,取得了“绿色动力轮滑三人组”的成功,实现了冲击吉尼斯纪录的梦想!其实,他们的初衷很简单,一是考验自己的意志、毅力和轮滑水平,二是想让众多年轻人参与了解轮滑运动。他们希望今后轮滑运动能像自行车赛那样,场面壮观,规模宏伟,参赛人数庞大,再也不会像他们在轮滑中所有的孤独感。北京仨男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才从北到南“刷刷”7000公里,更重要的是证明了自己想做的,已经坚持做到了。北京仨男孩,滑行万里路,苦点儿累点儿,变得更成熟,更坚强!后生可畏的轮滑少年,融入社会、融入万水千山而创造的轮滑鞋世界奇迹,永远铭刻在国人的心里,永远铭刻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中文名:轮滑距离为7000公里创纪录人:柳楠,王森,尹子祺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和创造了中国大众体育纪录”作者:全岳
编辑:王克林
原载:《西部皮革》杂志2021年6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