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粮食档案工作总结》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19 19:27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粮食档案工作总结》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粮食档案工作总结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总结内容全面、客观、有深度,并体现工作的价值和成效:
1. "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是为了内部经验交流?还是为了评估工作成效?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总结的侧重点和风格。 "读者:" 是领导、同事还是更广泛的受众?这将影响语言的专业性、深度和侧重点。例如,对领导可能更侧重于成果、问题和建议,对同事可能更侧重于经验分享和细节。
2. "内容全面,突出重点:" "回顾工作内容:" 清晰、有条理地概述本阶段(如年度、季度、特定项目期)所开展的粮食档案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鉴定、保管、利用、数字化、安全防护、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量化工作成果:" 尽可能用数据说话。例如,收集了多少卷/件档案,整理了多少批次,数字化了多少数据,提供了多少次档案查阅服务,解决了多少利用需求,档案完好率/安全率如何等。 "突出亮点和特色:" 总结工作中的创新做法、成功经验或特别突出的成绩。例如,在档案保护技术、数字化平台建设、档案资源开发利用(

交出期中“双过半”亮眼答卷│苏粮集团突出粮油主业,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

本报讯(记者 胡增民)7月25日,江苏省粮食集团召开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回顾总结集团2025年上半年工作,研究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单晓敏出席会议并讲话,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苏志富主持会议。上半年,苏粮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9%,资产总额稳定增长、债务水平保持平稳,较好地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聚焦守护粮安,重大专项任务加快落实。有序完成增储集并任务;统筹推进仓储项目建设,新沂、海安、丹阳仓储项目已完成预验收,昆山、通州、灌云、盐都库扩建项目正加快推进,预计秋粮收购时可投入使用;全力提升运营管理,加快“五大中心”建设,质检中心、智慧管理中心已投入运行,区域运营中心已在淮安、扬州、南通地区试点,财务共享中心、轮换中心已明确方案加紧推进;制定《现代化粮库仓储提升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持续开展“星级粮库”“示范仓”创建,绿色生态储粮水平有力提高。

粮油市场报记者注意到,“突出粮油主业,内外协同发力,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是苏粮集团的一大亮点和新的增长极。

对外拓展强经营。主动“走出去”,与益海嘉里、路易达孚、厦门建发等优强企业,浙粮集团、重庆农投、四川储备粮公司等行业企业洽谈战略合作,探索业务、产业合作新路径;结合夏粮收购持续加强对主产区粮源掌控力,上半年完成夏粮收购同比增长10%;积极实施订单农业,推广优粮优购,做优为农服务,兜牢农民售粮底线,扎实推进助农增收;江海公司积极拓展俄罗斯小品种业务,全力稳住粮油进口基本盘,上半年菜籽油进口量占全国总进口量的15%,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国内菜籽油经营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江海公司还深化与大客户合作力度,持续巩固经营渠道,做优服务保障,营收、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4.5%、13.5%;

深化合作强产业。继续加大优质产业项目储备,落实中粮调节储备承储计划;张家港产业园益邦大豆烘烤项目工厂开机率大幅提升,盈丰油脂精炼项目正式投产3个多月以来,实现营收超2亿元;把握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在仓储、物流、加工板块首次获批4个设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

内外协同提质效。强化集团内部业务板块的市场化协同联动,持续深化贸易和加工板块产业资源整合;粮贸集团积极拓展贸易细分市场,开展省内外储备补库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9.2%;围绕稻米、小麦产业链,整合集团粮油产品体系,加大营销推广力度,组织所属企业参加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等大型展会;米业公司拓展精品粮油销售,产品进入麦德龙商超、“鲜丰汇”、国家电网、宁波银行APP等电商平台,与苏豪集团食品生鲜板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苏粮”商标,开展营销渠道共建与品牌共享合作,公司利润同比增长81%。(原文刊登于2025年7月29日粮油市场报A01版)

中国经济信心说丨饭碗端得更牢了,“十四五”这份答卷“沉甸甸”

去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收达到18万亿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9月1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的多项数据,说明了“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很多人注意到,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更是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为何一说到农业,我们首先要谈粮食,粮食连年增产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对当下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早已少年不识“饿”滋味,甚至有的人在为减肥而烦恼。但其实,中国人集体摆脱饥饿的威胁不过短短几十年。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对粮食、对农业有着最朴素却也是最深厚的感情。

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举全国之力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极端天气异常多发,都在提醒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

当前世界局势越是风云变幻,我们越是要把手里的饭碗端得稳稳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些老话:“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到年初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央都对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部署。总结起来,粮食生产要在1.3万亿斤的高位持续巩固、稳中有增,主要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坚定不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全面开展土壤普查……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仅一亩也不能少,严防非农化倾向;还要想方设法强基固本、提高产量。“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超过7000亿元,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通过改造提升,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改变了过去“望天收”的被动局面,为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更要靠科技这件“利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其中,种子又是要害之一。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的突破,让我们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再也不怕受制于人。

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离不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比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开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我们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小农户有了“好帮手”,耕种收全环节都不用愁……

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64万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6%左右、95%以上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农村敬老院超过1.6万家……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纷纷涌现。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正在推动着山乡巨变。

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十四五”这份答卷“沉甸甸”。展望“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前景更加光明。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进一步强基础、补短板、攻难题、提质效,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两个宏伟目标就有望早日实现。

(文丨杜铭)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樊景阳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