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22 19:56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拿破仑读后感的500字作文,并附带写作注意事项:
"拿破仑读后感"
拿破仑·波拿巴,一个名字,一段传奇。读完关于他的传记,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启示。
拿破仑的一生波澜壮阔。他出身科西嘉岛,少年从军,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一步步登上权力之巅,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他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征服了欧洲的大片土地,将法国的革命理念传播到各地。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改革内政,建立法律体系,为法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然而,拿破仑的一生也充满了争议。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独裁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惜采取暴力和镇压的手段。他对外发动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最终在滑铁卢战役中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孤独地度过了余生。
读完拿破仑的传记,我深深地被他的一生所震撼。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比如他的雄心壮志、他的坚韧不拔、他的卓越才能。他的一生也告诉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造福人民,也可以用来残害人民。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
拿破仑的一生,是成功与失败交织的一生,是光荣与梦想并存的一生。
我在夜里读完那本关于拿破仑的传记, 窗外下着小雨, 茶凉了又热, 我像是在和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旧友对话。说真的, 他像一面镜子, 让我看见人性的光辉也看见权力的暗影。
小时候我以为英雄就是永远站在高处的人。现在我发现, 拿破仑更像一头带路的狼——既会嗥叫也会算计方向。他把改革当刀, 把战争当路, 把学问当粮; 可他又把权力当情人, 有时骄傲得近乎盲目。他在教皇面前把冠冕从手里夺过來那一刻, 我看到的不是俗套的桀骜, 而是一个想要改变秩序的执着者和一个难以自洽的灵魂共舞。
许多人把他写进军事天才的范畴, 我喜欢把视角拉远。那次远征埃及, 他带着不仅是大炮, 还有学者和书籍。这说明他相信战争之外还有知识的胜利, 他在建设和破坏之间来回, 这正是他性格的悖论。他建设港口、修桥梁、重整教育, 那些看得见的工程比任何胜利号角更能留在后世记忆里。
我常想, 为何一个出身草根的人, 在拥抱大众与依赖旧体制之间总是如此摇摆? 大概是因为制度像泥沼, 既需要巨力撕开一条路, 又要靠那些看似腐朽的组织来填补治理的空缺。拿破仑用铁腕建立秩序, 用改革填补真空, 结局却是他被制度的反弹吞没。这是一种历史的残酷: 个人的天赋可以改变短暂的轨迹, 但要长久留下, 需要把力量交给制度。
我也会自问: 如果他当年不称帝, 选择与革命的潮流共舞, 结果会不同吗?答案没有拿准的卷轴。我更愿意把这个假设当作镜子, 不是为了评判历史, 而是为了看清今日领导者该如何抉择。权力的诱惑会让人选择捷径, 但捷径往往带来不可预见的代价。真正值得学习的, 是他把技术、教育、行政制度带入现代国家建设的那份远见。
读这段历史, 我有几个不算教条的结论。第一, 英雄会终结, 制度可以延续。第二, 以文化和学问作为权力的伴侣, 比以暴力为伴更能成就长久建设。第三, 领导者如果无法把孤独的光环转化为可传承的规则, 那么光环迟早会变成枷锁。这些并不是对拿破仑的简单批判, 而是对所有试图改造世界的人一份温柔的提醒。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 我像个读书人一样, 把纷乱的历史揉成了几条可操作的建议。可我更愿意相信, 历史的价值不在于给出唯一答案, 而在于让我们学会提问。提问关于权力, 关于责任, 关于怎样把个人的天赋变成公共的财产。
窗外雨停了, 灯光把书页照得温暖。我把这份温暖当成对未来的期待: 人可以伟大, 也会犯错; 更重要的是, 我们学会用制度把错误收敛, 用知识把伟大延续。这就是我从拿破仑身上带走的东西, 复杂而真实, 带着一点惆怅, 却也足够清醒。
读《瓦尔登湖》的时候,看了爱默生为梭罗作的序,喜欢爱默生的笔触,随后找来他的书来读,在他的文字中,多次推荐埃米尔·路德维希撰写的《拿破仑传》,多年前买在家里躺在书橱,这次有幸拿出来拜读。
这本书读完两天了,关于拿破仑这个人物充满无穷的想象,却不知道从何处落笔。
用伟大、狂妄、英雄、自负、高傲……这些字眼,好像都不足以表达拿破仑这个复杂性格的特点,一个人的史诗?是的,一个人,创造了欧洲历史上的史诗。
或许在某一个时期,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雾月政变离不开他的兄弟吕西安,南征北战离不开那些将军和士兵,但无论是在帝位上,还是在政治谈判中,他始终是孤军在作战。兄弟背叛他,政权任用的官员算计他,与其说他是一位人们日常观念里坐在帝位上批阅奏章,后宫佳丽成群的皇帝,不如将他比喻成一头带领国家和人民到处觅食,寻求发展的头狼或狮子,臃肿的机构和昏聩的贵族制度让他鄙弃,但他又不得不依附于这样的腐尸烂肉来组建政权。
他唾弃教权,加冕典礼他请来教皇,却直接从教皇手中拿过皇冠自行加冕。他削弱教皇在人民中的影响,却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科技和文学事业,他被歌德所称颂,为拜伦所敬服,出征埃及,他不仅带上了2000门大炮,还携带了175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数百箱书籍,除了打仗,和学者交流学习就是他最大的爱好。
科西嘉小岛的矮个子军校学习,为了解放科西嘉而奋斗。跨越阿尔卑斯山,扬威意大利;向埃及进发,目标土耳其;重返法兰西,发动雾月政变,随后称帝;普鲁士之战,打击德意志;英法海战,远征俄国,莱比锡大会战,降诏逊位;流放厄尔巴岛几个月皇帝归来;百日王朝兵败滑铁卢,再次流放。
或许他南征北战的赫赫功名是军事天才的代称,但他为法国建造的港口,水利工程,巨型码头,海港,重建的大教堂,修葺的卢浮宫及其他宫殿,建立的各种厂矿,农林牧渔业,教育事业,科研事业,在如今的法国依旧被世人见证。
他虽然视权力为情人,但目标也想一心为民。所以虽然高层背叛他,士兵却忠心于他。即使被流放在圣赫勒拿岛,看管他的英国士兵也能成为他的朋友,也会被他的学识能才能折服,甚至他曾经有多次可以周密离开圣赫勒拿的计划,但以他高傲的性格,不屑于用这样的方式苟活。
即使经过了法国十月革命的浪潮,平民皇帝仍无法从革命胜利的浪潮中,在贵族余孽的机制里,得以存活。而只要是在统治阶级的机制中,又何曾会长久产生出真正的平民皇帝?
如果当初拿破仑不称帝,像革命浪潮中的中国一样走向共和呢?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历史的局限性既成就了欧洲霸主拿破仑的伟大,也在短短的时间内,见证了一代雄主的消亡。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