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02 06: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季羡林国学思想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季羡林的国学思想展开论述。可以从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文化观点等方面入手。
2. 了解背景:在写作前,要对季羡林的生平、学术背景、时代背景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他的国学思想。
3. 梳理观点:对季羡林的国学思想进行梳理,归纳出其主要观点,如:重视传统文化、倡导中西合璧、强调人文精神等。
4. 逻辑清晰:在论述季羡林的国学思想时,要保持逻辑清晰,使文章层次分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国学的影响; b. 季羡林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国学传承的作用; c. 季羡林的文化观点及其对当代国学的启示。
5. 引用权威资料: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季羡林的经典著作、演讲、访谈等权威资料,以增强说服力。
6. 结合实际:将季羡林的国学思想与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相结合,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7. 避免偏颇:在论述季羡林的国学思想时,要客观公正,避免过分夸大或贬低。
8.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永 不 停 跳 的 赤 子 心|
每每看到名人的故事,就觉得自己离他们特别遥远,感觉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大概都是自己所不能企及的。可是有一天突然醒悟,他们终究也是人,会和我们一样犯傻,一样偷懒,一样偶尔厌烦。
但除此以外,他们比我要强大的,恐怕是那颗即使面对黑暗,也依然顽皮的赤子之心。
“开始作论文,真是‘论’无可‘论’。晚上又作了一晚上,作了一半。听别人说,毕业论文最少要作二十页。说实话,我真写不了二十页,但又不能不勉为其难,只好硬着头皮干了。”
是不是以为这是哪个顽皮学生写的?可后来,胡适夸他是“最有做学问的样子”!
如果说这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清华时候写的日记,你信吗?
△ 1966年,工作中的季羡林先生。
|1|
走过的路 都叫平凡之路
“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
说起季羡林,许多人都会想起他“国学大师”的名号,想起中学课本里他写的《夹竹桃》。
或许人们最熟悉的,是他的梵文水平极致,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就是他翻译的。他钻研了世界上最生涩的语言,是全世界少有的懂吐火罗文的人,还能做到 “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齐飞“。
“大师”的成就往往和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远,但季羡林的的《清华园日记》出版后,大家都被他逗笑了──
他会埋怨考试:“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大千走了,颇有落寞之感。”
他也会有色心:“过午德文,颇形疏散。看清华对附中女子篮球赛。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其实不是去看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我们惊讶地发现自己与大师竟有共性!
△ 2002年8月12日,国学大师季羡林91岁时在北大的家中。
其实在2003年,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本日记时,提议对上面提到的内容做删减。
而他的意见是:一字不改。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或许,他更想让人明白,有缺点,想偷懒,有欲望,这些都是正常的人性。我想像得到,他看着这些日记自己哈哈大笑的样子。
承认自身的平凡即是一种不平凡,因为恰恰就是这种认知,才能真的成就你内心世界平衡的秩序,才能和生活平起平坐地开玩笑。
△ 2006年1月26日,95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在就医的解放军总医院借助高倍放大镜读书。
|2|
在困苦里 快乐地犯傻
“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
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
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最穷的村子——官庄。日子虽然艰辛,但孩童的心是自由的。
他和小伙伴们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
这种自由无约束的日子截止到六岁,他作为家族唯一的男性后代随叔父到济南去读书。
但他骨子里还是那个在乡间撒野的赤脚小子,不爱正课,爱看小说。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闲书”,闲书是不让看的。
于是,季羡林做了一件我们都做过的顽皮事儿:把闲书藏在白面缸里,表面上是在看《四书》,实际看的却是《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其实,一开始他的成绩也不出色,“没有独占鳌头的欲望”,反而是渴望成为小说中绿林好汉那样的英雄。
△ 季羡林先生与孩子合影。季羡林先生热爱家乡,经常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
有一次,有小朋友告诉他,把五个指头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到几百次,上千次,再换上沙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砂掌,能戳断树木。
季羡林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这才觉得自己和铁砂掌无缘,停止不练。
不功利、不争抢。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日子里,季羡林的脑子里却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带着他远离黑暗。
文革期间,季羡林经历了批斗、审讯、劳动改造,他也靠着类似童年的劲儿撑了下来,还写了《牛棚杂忆》,书里他调侃监改人员的骂词“词彩丰富”,一上来就骂就跟美国人说hello一样;形容打他的人身手“我辈望尘莫及”……
谁的人生不会有苦难。谁能像顽童苦中作乐,谁的精神就自由,谁的生活就能找到一束光。
△ 1998年季羡林先生在书房。
|3|
因为虚荣 成为学霸
“ 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真正成为“好学生”是从高中开始的。
他在高中的第一次考试中意外考了第一名,受到老师的嘉奖。受宠若惊的季羡林尝到了受瞩目的甜头,为了不失面子,保住这个地位,他发誓不能从甲等第一名落到第二名。
高中三年,六次考试,他考了六个甲等第一名,大大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他不认为自己是个“怀有大志”的英雄,而是“虚荣之心,人皆有之;我独何人,敢有例外?”
从幼年到老年,季羡林从不否认自己特别有人味的那一面。因为一个人最好的品质,不是虚伪,而是真实和顽皮。
△ 1930年季羡林先生毕业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时年19岁。
|4|
和猫散步的“铲屎官”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季羡林或许是大师里最出名的“猫奴”之一,养了十几年猫。
晚年的他,妻子去世、儿孙远离,格外寂寞。他又不愿应付外界的盛名,反而是那几只猫,能让他心里柔软得眼泪往下掉。
他爱猫到什么地步呢?他最爱的两只猫虎子和咪咪会争相跑到他床上睡觉。冬夜,他睡了一半醒来,感觉到被子上沉甸甸的便觉安心。他一动也不敢动,怕打扰了小猫的美梦,哪怕被压得双脚僵硬也强忍着。
他在清华校园生活的时候,还会拿钱去给猫们买猪肝、牛肉,细细地切成小方块,像马戏团的驯兽师一样不时给猫喂一块,竟把高傲的猫训练得可以跟着他散步。
这份生活情趣,早成了清华人人惊讶的一景。
咪咪快去世时,离家躲起来了,季羡林手持电筒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草丛、深沟、石缝。就像是丢失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
季羡林说他一生有个特点:不愿意麻烦人。在年届耄耋时,看着有限的前路,他感叹道,真想学一学老猫,到了大限来临时,钻到一个幽暗的角落里,一个人悄悄地离世。
2009年,季老离世。这位活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留下了数不清的著作和名号。生与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褪去数不清的名头,季羡林始终是那个在乡间田野中奔跑的孩童。
我们不能选择苦难,无法逃避挑战,还得和懒惰之类的人性作对。你是想始终抱怨并被困难所束缚,还是如季羡林那般:
做顽皮的赤子,生活也会被你逗笑。
◎
今|日|互|动
说说你人生中关于顽皮的故事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这是季羡林在2006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就像颁奖词中所说,季羡林对自己的定位也始终是“一介布衣”,一个中国知识分子。
季老一生受人尊重,先生前是北大唯一一位终身教授,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一起来重温这位睿智老人对人生的感悟,共勉。
论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论勤奋
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
如果我有点优点,我只讲勤奋。
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
论孤独
父母也好,爱人也罢,朋友同事,所有的人,他们在时,都是恩赐,是上苍给你的礼物,所以要加倍珍惜和感激!
而一旦离开,也别太伤感,你要明白,离开是正常的,孤独才是人生常态。
论心态
世人无不想走运,而决不想倒霉。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论真、忍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两个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忍者,相互容忍也。
论朋友
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
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论恐惧
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
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
我们平常所说的从容镇定,处变不惊。
论爱情
如果一个人不想终生独身的话,他必须谈恋爱以至结婚。这是"人间正道"。但是千万别浪费过多的时间,终日卿卿我我,闹得神魂颠倒,处心积虑,不时闹点小别扭,学习不好,工作难成,最终还可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我觉得,两个人必须有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这过程不必过长,短则半年,多则一年。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