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10-23 09: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童年》的1500字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一、 理解核心与主题 (Foundation)"
1. "深入阅读原著:" 这是所有写作的基础。反复阅读《童年》,不仅理解情节梗概,更要关注细节描写、人物刻画、语言风格和时代背景。对高尔基描绘的童年环境、人物关系(尤其是阿廖沙与外祖母、外祖父、舅舅等的关系)、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要有深刻印象。 2. "明确核心主题:" 《童年》的主题是多层次的,主要包括: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探讨苦难环境对人性的磨砺和成长的促进。 "对善良和爱的歌颂:" 尤其是对外祖母无私、慈爱的赞美,以及她如何成为阿廖沙的精神支柱。 "对社会黑暗和丑恶的揭露:" 描绘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愚昧和残酷。 "童年的影响与塑造:" 强调苦难的童年如何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韧性和对生活的理解。 "早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了解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你需要选择1-2个核心主题作为你读书笔记的主线。
"二、 结构规划 (
在人类探索未知的壮阔史诗中,总有一些名字闪耀在永恒的星河。杨振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照亮了现代物理学天空的科学家。
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从清华园的青涩少年到诺贝尔领奖台上的华人骄傲,从规范场理论的奠基者到三尺讲台上的大先生,他用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书写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
格物求真:以突破之勇拓展科学疆界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以革命性思想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杨振宁卓著而丰富的成就,在科学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曾与他共事多年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成为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最为闪耀的一对年轻人。他们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被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认为是“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
伟大的科学发现,常常植根于卓越的科学品质。对杨振宁而言,科学从不只是循规蹈矩的推演和计算,更是敢于质疑、勇攀高峰的执着与坚韧。
直面迷雾,不惧权威。1956年,“θ-τ之谜”困扰着国际物理学界:两种粒子质量、寿命完全相同,却表现出不同的宇称(空间对称性)。“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假设提出之初,并没有被学界接受,甚至遭到一些知名学者的公开反对。
两位青年科学家并未气馁。他们从实验数据的细微矛盾中嗅到破绽,顶住“挑战整个物理学界”的压力,最终通过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实验验证,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
在当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杨振宁曾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
心无旁骛、毕生不辍,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和罗伯特·米尔斯于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经过时间检验,被认为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催生了多个诺贝尔奖。诺奖得主丁肇中感言: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勋者,乃自杨振宁始。
1999年杨振宁与米尔斯于石溪。(清华大学供图)
“这是一首很美的诗。当我们遇到这些浓缩的结构时,我们就会有美的感受。当我们发现自然界的一个秘密时,一种敬畏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从杨振宁超乎凡常的体悟中,世人同时看到了一个科学的世界和一个人文的世界,将中国文化的根与西方科学的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弗里曼·戴森对此也印象深刻:“他对西方科学的杰出思维传统和对中国祖先的杰出文化传统同样崇敬。”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伴随杨振宁一生的治学格言。成就斐然却谦恭如初,先生之风影响了许多同仁、后辈。与杨振宁共事、交往近半个世纪的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葛墨林院士始终记得:“他常和我们说,做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取巧,老老实实地弄熟了,才能谈到巧。要朴实的东西,不要表面的东西。”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老同事聂华桐曾回忆,每星期的讨论会,杨振宁总是耐心聆听年轻人的发言,“听到感兴趣的内容就记下来,有不懂的地方,还要追着去问”。
即使到了百岁高龄,杨振宁仍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有时在夫人翁帆眼里率真得“像个孩子一般”,对科学世界保持着极强的求知欲。
“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杨振宁身上散发的光芒,照亮了时代,持久而磅礴。
在许多科研人员心目中,如果没有杨振宁这样的榜样,投身科学的信心就会打折扣。“杨先生的成就让我们后来的科学家相信,中国人也有很聪明的脑袋,可以做很好的科学。”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说。
归根圆梦:以赤子之心共襄强国建设
清华园内,一幢典雅的三层小楼,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所在。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任名誉主任,立志要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延揽天下英才、从事顶尖研究——壮心不已,所求为何?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这首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歌,一直萦绕在杨振宁心头。
父亲杨武之出生在清朝末期,是第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大学生;历经严重的民族社会危机,将民族振兴视为己任;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将全部精力投入教书育人……他“有生应感国恩宏”的信条,深刻影响了杨振宁的一生。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杨家院中。远在柏林念子心切的杨武之在照片背后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清华大学供图)
从童年的清华园、战乱时期的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蜚声国际,杨振宁的命运始终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在美国生活的半个多世纪,他的办公室里始终挂着清华园的照片,书架上摆着父亲手写的诗集。
多年以后,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杨振宁,回忆当年入籍美国,坦言“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一边是科研进取的现实环境,一边是血脉传承的难以割舍。“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父亲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1971年,“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历史序幕,杨振宁随即以知名科学家的身份回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此后他多次回国,为国内发展基础科学提出真知灼见,同时多方筹措,不遗余力推动中美科技交流。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杨振宁亲自募集资金设立的“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下,近百名国内学者赴美进修。葛墨林难忘:在纽约石溪,有一家中餐馆叫“满庭芳”,杨先生总愿意在那儿请客,让到访的国人吃出家的味道,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新变化,那里不像一个餐厅,更像一个服务中国、展示中国的窗口和舞台。
“每当出现对祖国不利的说法、做法,他就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一次到杨振宁家里去,葛墨林碰到他和家人发脾气,起因是家人劝他别当面得罪人,但他却认为捍卫祖国的尊严义不容辞,必须据理力争。
向中国领导人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先后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杨振宁马不停蹄、东奔西走,为的是让新中国的科学步子迈得更快。
2003年,“一生走了一个大圈”的杨振宁从纽约搬回北京。此时距离他赴美开启留学生涯,过去了58年。他将自己的住所取名为“归根居”,还专门赋诗一首,以“东篱归根翁”自勉。
1999年,杨振宁(右)从时任清华校长王大中(左)手中接过清华大学聘书。(清华大学供图)
捐献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延揽密码学专家王小云院士;张首晟、文小刚等一批杰出学者来工作……杨振宁把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当成“他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非常用心。
清华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院士难忘:对招聘的每一位候选人,杨先生都要仔细研究其学术背景和已有的学术成就,往往谈了多位、历经数轮,才成功一位;在那间挂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对联的办公室里,他或潜心研究,或指导学生,或与同事及到访学者共同讨论……
“我深深地为他们那种振兴中国科学的精神所感动。”2004年6月,同杨振宁畅谈多次后,姚期智决定告别在美国长达18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我很愿意把自己投入到一个有发展的事业中去”。
“杨先生最期待中国人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并且能够用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领先技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王小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杨先生能够对推动中美学术交流的事,每一个细节都如此清晰?最根本的还在于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
“中国的恢宏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世界上很少有如此成功的国家故事,这样的成功故事,全世界都很难再复制。中国的成功有许多道理,但我认为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是中华传统文化铸造出的民族精神特质和性格倾向,是西方文化无法与之相较的。”这样的话,杨振宁说过多次,对外国友人说,更对中国学者说。
28年弹指一挥间,很难通过公开的资料去统计,有多少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是受杨振宁的回国任教。但可以肯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先生心中的愿景是多么壮阔。
今天,走进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小楼,透过几扇虚掩着的房门,隐约可见有人正专注地做着演算,还有人在讨论区的黑板上边写边争论。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下了脚步,接续的志向却川流不息。
位于清华大学科学馆的高等研究院。杨振宁的办公室在科学馆二楼,这里也是他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清华大学供图)
“先生坚持学术第一、质量第一、氛围第一,这些学者带来国际上最新的发展、最值得注意的领域。”顾秉林说,我们已形成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开始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2021年,清华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杨振宁决定将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等资料,共计2000余件,无偿捐赠给学校。“我想将来留在清华大学档案馆里的,不只是我的科学工作,我希望还能够保留‘杨振宁’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高山仰止,赤子初心。
1971年,49岁的杨振宁即将结束首次回国的“破冰之旅”,多年挚友、“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给他修书一封,结尾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半个世纪后,在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仪式上,他满怀深情地告慰挚友:“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1972年杨振宁与王承书(左一)、张文裕(左二)、邓稼先(右二)、周光召(右一)于北京。(清华大学供图)
跨越时空,终偿夙愿。两位科学家一生践行的报国信念,熔铸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薪火长明:以青松之姿引领后学笃行
“你可不可以教一次大一物理,也许有示范作用。”当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院士向杨振宁发出邀约时,国内许多知名教授都不“教书”了,更不肯教本科生,“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了”。
2004年9月13日,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82岁的杨振宁身着蓝色衬衫,走上三尺讲台。面对130余位大一新生,他特意准备了一摞讲义,将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娓娓道来。
杨振宁给本科生上课。(清华大学供图)
此后的整整一学期,杨振宁每周都准时出现在这间教室,用一个半小时带领学生体验物理的奥妙。
“杨先生上课从来不点名,每节课45分钟,两节课连上,从头讲到尾,谁要想上厕所直接去,不用跟他打招呼。”能与物理大师面对面求教,让莘莘学子兴奋不已,而且“先生没什么架子,鼓励大家踊跃提问”。
“从带领高等研究院发展到协助物理系建设,从给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课到指导一批优秀博士生,培养杰出人才是先生归根以后最看重的一项使命,也是他花费时间和心血最多的事情。”朱邦芬说。
“归根居”的墙上,一直悬挂着杨振宁亲笔书写的五言诗:“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他把对祖国朴素的情感,倾力灌注于教学相长的点滴之中。
杨振宁指导本科生。(清华大学供图)
“先生不仅是师长,还是亲密无间的友人、科研道路上相互扶持的同道。”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难忘,2012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一届学堂班毕业生学术年会,杨先生欣然出席整整一上午的活动,分享观点、问题,还和大家合影留念。
“先生不仅教我们做科研,更教我们做‘有品味的科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振宁的博士生翟荟难忘,先生勉励大家“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不仅仅是学会一两个技术或是怎么做实验的方法,更要把自己带到一个将来对国家发展有助力的领域。
2007年,杨振宁出版了个人文集《曙光集》。他在前言中写道:“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
2018年,第二本文集《晨曦集》发布,杨振宁说“十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的巨变”“曙光已转为晨曦”,他还说“看样子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
2019年9月9日,杨振宁教授在研讨会上听取年轻学生的提问。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魂归故里,臻于圆满。他最喜爱并亲自翻译的艾略特的诗,诠释着他的一生:“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
以力量予光阴,以感动予岁月。先生离去的消息传开后,有人默默来到先生工作过的地方,驻足凝望。
朋友圈静静传递着师生们和他偶遇的画面:后辈略带紧张地问候,先生微笑着点头……
跨越一个世纪,见证“历史的奇迹”,先生的心愿已化作信念,托举起凌云之志,守望着复兴之梦:
“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将要在今后几十年间再度发挥出来。将要创造出远远超过盛唐文化的大时代!”
策划:陈芳
记者:吴晶、魏梦佳、董瑞丰、温竞华
统筹:谢良、吴晶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坚持读书5年了,2024年心血来潮参加了“微信读书365挑战赛”成功完赛,一年365天,阅读360小时,打卡360天,我们这一批共有384人参加,71人挑战成功,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一、不要把读书当成压力,读多读少在于你自己。
大家都是成年人,每天有很多事要忙,时间本来就不固定,不用给自己压力。比如,今天有时间我可以一口气读几个小时,明天有事,那就只读几分钟,完成打卡就行。
如果怕自己忘记打卡,那就每天固定时间,比如早上起床前读一会或者晚上睡觉前读一会,看看今天的打卡有没有成功,如果没有就读5分钟,任务就完成了,时间也不是很长,每天5分钟就可以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以前读书会的一位书友告诉我,她带孩子读书时候,刚开始每天只读一页,就读一页,一页很容易就完成了。慢慢地孩子喜欢上读书了,有时候为了读书后面的故事情节,孩子会主动要求继续往下读,坚持了十几年,她们在图书馆已经借阅过三千多本书,虽然没报过课外班,但是她们家孩子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当年北京中考满分660,她孩子能考654,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成绩不会太差。当然了,如果大人爱读书,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喜欢上读书。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易后难
对于刚开始读书的人来说,不要一上来就读《资治通鉴》《道德经》《增广贤文》《菜根谭》等等大块头的书,毕竟这些书读起来是有难度的,如果一上来就读这些,会打击你阅读的积极性。
开始读书,就挑自己喜欢的读就行,不管是人物传记,还是漫画类或者小说类,先培养阅读兴趣,只有对一件事感兴趣,才会无形中坚持去做这件事,读书也是一样。
不用听别人说:“你读的这本书是口水书,没什么营养,毕竟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不同,起点也不同,先让自己爱上读书,由简到难,慢慢地你也会过渡到读大块头书的阶段”。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做自己就好,不要人云亦云。
三、读书和听书
不管是读书,还是听书,看个人习惯,只要你喜欢就行。比如,我是一位全职妈妈,我就喜欢早上打扫卫生做家务时候听书,或者晚上睡觉时候戴个耳机听书。
一般听书,我会选择小说类型的去听,小说类书籍听的时候很容易就能记住讲了什么故事,就算有时候记不住那么多也没关系,大不了在听一遍、两遍,听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像《明朝那些事》《平凡的世界》《人生》《活着》《三体》《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追风筝的人》《月亮与六便士》《我的阿勒泰》《焦虑的人》《被讨厌的勇气》《人类简史》等等,都是我先听过,觉得还不错,又买回来纸质书继续看。
当然比起听书,读一遍印象会更深刻,像“微信读书”上的电子书,读的时候喜欢的句子可以划线,也可以写感想;
如果你对这段话不理解,还可以看看其他书友留下来的想法作为参考,读完一本书,在把自己做的笔记统一从电脑上导出来,在进行整理删减,最后留下你想要的那部分笔记,没事时候翻一遍,对这本书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四、读过的书记不住
罗翔老师,蒙曼老师,罗振宇老师,樊登老师,李蕾老师等等都说过,读过的书记不住也没关系,能记多少是多少,世界上好书那么多,我们不可能每一本都记住,只要这一本书中有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故事改变了你,让你向好的方面发展,那都是值得的。
读过的书记不住,可以试试这样做:
1.记不住是因为你对这本书还不熟悉,只读一遍与读三五遍的收获是不一样的,那些讲书人她们一本书至少读3遍,然后才会提炼书中精华写草稿。
如果记不住,这本书内容又一般,不用纠结直接换下一本书;如果记不住,这本书内容挺好,那就多读几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然就记住了。
2.董宇辉老师说:读过的书记不住,那就多读两遍,这叫输入;完了在找朋友,把你读过的这本书讲给她听,这叫输出。输入的过程是学习,输出的过程是思考,是对你学习效果的检验,有输入又有输出,你会记得更牢固。
3.记不住,就做笔记
小时候,老师经常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实在记不住,那就做笔记,做笔记的过程也是学习思考加深印象的过程,有时候眼睛看几遍都记不住,但是你写几个关键词,看到关键词又能联想起来这本书的内容。
做笔记可以做电子版的,也可以做手写版的,具体因人而异。
笔记内容写什么:
(1)书的基本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字数,多少页,也可以写出版时间,阅读时间,豆瓣评分,自己打分等等。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自己总结就行,实在总结不出来也可以看“微信读书”“豆瓣”上关于书的简介或者借助AI工具。
(3)书中金句,也就是你读书时候,觉得好的句子,如果你喜欢写作,在写作时候运用金句,可以让你的文章锦上添花。
(4)书中好的案例。
记案例不用挨着抄,这样太累,就记案例的关键词关键信息,让你看到这个词,能想起来是什么案例就行。
(5)记录书中让你醍醐灌顶的一些好的观点,可以改成小标题,写文章的时候就是一个好的选题,再加以拓展就行。
(6)读完这本书,你的感想感受,一句话也可以,主要看自己。
(7)书中作者推荐的书名,记录下来,可以在你书荒的时候去读。
五、纸质书VS电子书
纸质书与电子书各有优劣。
纸质书手感好、收藏价值高,阅读时更专注,不会抛锚,但是它携带不便、买多了占用空间。
电子书则容量巨大、便于携带,随时可读,随时划线,做笔记,写感想,并且支持笔记搜索,完了还能一键导出到电脑。
但是长期看电子屏幕,容易导致视觉疲劳,如果是用手机看电子书,还会受短视频或者其他事情的影响,以及电量不足的情况。所以,现在好多人为了看电子书能专注一些,会买一些电子阅读器,比如kindle,掌阅,文石,汉王等等。
总体来说:纸质书和电子书,各有千秋,如果在家里,可以选择纸质书;如果出门在外,可以选择电子书,它们两者互为补充,至于读什么取决于读书的场景与个人偏好,怎么舒服怎么来。
六、买书还是借书
首先,经常买书很烧钱的,关键买多了,又买地方放。所以,我现在只要是喜欢的书,先去网上看看电子版,如果觉得好,或者那本书没有电子版,又是我想要的,才会买纸质书。
其次,国家鼓励阅读,现在的图书馆也特别多,可以去“高德地图”搜索附近的图书馆,然后去看书或者借书。
最后,也可以线上借书,比如“首都图书馆”,支付宝上面的“嘉图借书”,“杭州图书馆”等等,都可以线上借书,很方便的。
七、如何选书
我的选书途径有6种:
1.官媒推荐的书,比如央视、人民日报、教育部这样的大媒体。
2.读书博主推荐的书:以前看到别人对于一本书说的天花乱坠,我一冲动就买了,结果发现买回来的书有的内容一般般,后来才知道有的读书博主的书是出版社送的。
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别人免费送你书,你看完肯定会写好评,给差评也不好意思啊。当然了,有的博主跟出版社谈的是,如果看完觉得喜欢才会发好评,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在把书退回去,也不写推荐。
这也就造成了,博主推荐的书,有好有坏,我一般习惯性去“微信读书”先加书架,看完电子书的内容,觉得好的在买纸质书或者直接看电子版的。
3.樊登老师 李蕾老师 推荐的书
我是“樊登读书”和“李蕾读书”的资深会会员,没事时候我就去听她们讲书,讲的好的,我在去“微信读书”听完整版,听完特别喜欢的再买纸质书。
4.书中推荐的书
一般读书时候,作者会在书中举例,或者写自己读到什么书挺好的,我就记录下书名,不知道看什么时候,就去读这些书。
5.“豆瓣”或者“微信读书”的读书榜单
能排在榜单前面的大多数书都是好书,值得一读,但是不妨有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一般情况下,喜欢的就自己读,不喜欢的,直接放弃就行,绝不内耗自己。
我经常说:别人给的数据,只是参考,每个人文化水平不一样,适合自己的就读,不适合自己的跳过就行,没必要纠结。
6.评论区推荐的书
我喜欢看“洞见”“十点读书”以及一些读书博主的评论区,有时候看到评论区推荐的好书,我也会立马去搜索加我的“微信读书”书架,完了有时间在慢慢看。
八、如何用书籍赚钱
1.写文章
读完一本书,把你觉得书中讲的地方写成读书笔记,也可以写自己的感想,也可以给别人推荐这本书,写荐书稿,也可以在网上给大号投稿等等。
在“今日”“微信公众号”“百家号”注册账号,过了一定的门槛,只要你写的文章,有人看有阅读量,就有收益,收益跟文章的质量、阅读完播率、阅读人数、互动等有关。
文章下面也可以挂书的购买链接,我有个朋友一篇文章卖出去150本书,在加流量收益,她一篇文章就赚了1500元。
2.拍视频
把读过的书,写成读书笔记,或者摘抄书中金句,读的多了也可以做书单分享,投稿等等。
如果你喜欢拍视频,也可以“小红书”“抖音”“视频号”“快手”“B站”“今日”等等注册账号,这些账号喜欢视频类内容。
视频的话,一般是横屏视频有阅读量就有收益,竖屏视频没有收益,但是竖屏视频涨粉快,视频下面可以带广告,也会有广告分成,当然了这些都是得过了平台门槛才会有收益,一般门槛都不太难,只要坚持就能过。
当然了,靠读书变现挣大钱是很难的,除非你特别自律,创作的内容好,又能坚持日更,负责也就挣一点点。
不过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我们在网上发布自己的读书笔记,感想,更多的是为了记录自己,留个纪念,收益的话不用太纠结,随缘就行。
九、买书平台
新书:我一般在三个电商出版社官方店下单或者多多上的当当官方店以及出版社官方店。
旧书:孔夫子,多抓鱼或者小区二手闲置群,社区跳蚤市场等等。
【人民日报】曾说过:“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畏难、不怕苦,日积月累地坚持,必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人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地,也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阅读是让我们用最低的成本走向最高级的成长之路,即便在生活中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虽然人生路上总有坎坷,我们依然能够笑迎挑战。
正如苏轼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