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10-23 10: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歌曲伴奏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且具有深度:
1. "明确“读书笔记”的性质与目标:" "区分对象:" 首先要明确,“读书笔记”通常针对的是书籍。如果你是“读”了一首歌曲伴奏,那么这篇“读书笔记”更准确地说,可能是一篇"关于歌曲伴奏的深度分析"或"评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笔记。但形式上可以借鉴读书笔记的提炼和总结特点。 "设定目标:" 你希望通过这篇笔记达到什么目的?是梳理伴奏的结构?分析其音乐元素?探讨其情感表达?还是与其他作品或理论进行比较?明确目标有助于你组织思路。
2. "深入理解歌曲伴奏本身:" "反复聆听:" 这是基础。需要反复、专注地聆听伴奏,捕捉其细节。 "全面分析音乐元素:" "旋律 (Melody):" 主题旋律是什么?是否有变奏?旋律线条如何发展? "和声 (Harmony):" 和弦进行是怎样的?是大调还是小调?使用了哪些特殊的和弦(如属七、减七等)?和声对情绪有何影响? "节奏 (Rhythm):" 节奏型是怎样的?速度(Tempo)如何?
Quotation
对咱中国的文艺,欧美只拜汉唐明清,凡四九年以后的东西,一概看作宣传,不想知道,至今也偏取政治异议一路文艺,或所谓“现代主义”的效颦者,这才肯瞥一眼,听一声。怪谁呢,不是我们自己,如今也把十分之九的“革命”文艺作品,巴不得忘得干干净净?
......
陈丹青的文字
能让你读到音乐,并触摸到政治与人文
陈丹青《外国音乐在外国》节选
01
说惯了“外国人”这句话,听惯了外国这样,外国那样,其实定居外国,我们才是名副其实的外国人。大家耳熟能详的所谓“绿卡”,就是发给“外国居民”的。
将收音机调拨器细细地一格格拨过去,人在纽约,可以听到各国语言各国音乐。租用闭路电视网络,还能随时收看各国电影、曲艺、歌舞、新闻。如果你想专听外国民间及土著原始音乐,还得找第93频道的专题节目,只是上回已经说过,该频道闹穷,这类专题节目日渐少下去了,广告时段,则越来越多。
各大洲土著音乐,以我听来,均极相似,咿咿呀呀,敲敲打打,短促得不成篇章,兀长得没有尽头,初听尚鲜,稍久即不耐烦,可见我的没教养。人类学家,音乐学家,音乐史家,或存心从中撷取灵感编造新音乐的“前卫”人士,想必亟愿浸淫其间。我们的谭盾先生,不是从所谓楚地巫乐中大有斩获么?
93频道曾有专题节目叫做“新曲调”(NEW SONG),由后现代作曲新秀博采各国土著、民间歌调音律入于实验音乐,使之或具备音乐文本的价值,或做成意念全新的佳构,有的可听,有的极好听,法国、奥地利几位新作曲家以非洲喀麦隆、塞内加尔矮人族诵经歌,萨依女声清唱,蒙古国与西伯利亚大漠一带吐瓦祭仪古调等为蓝本,听来最有意思。他们使用当地器乐,人声,辅以适度的和声、变奏,如此这般,遂果然在东方和西方,区域音乐和纯音乐之间,求得种种良性的不伦不类,被冠以“世界音乐”的美称,灌制唱片,销路甚好。
各国的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可就太多了。唱片行将这两大类音乐在古典音乐部门设置专柜,量虽不及古典、流行音乐作品,作品品种的来源则遍及全世界。我没有刻意搜求过,多年来就记忆所及,有南美山歌、情歌,木制口琴四重奏,黑人灵歌,打击乐,北欧的号角、清唱,中东的行吟歌,日本的鼓乐,韩国的鼓乐,印度的农歌、祭礼歌,蒙古、中亚的牧歌,俄罗斯、乌克兰一带的舞曲,手风琴曲和无伴奏合唱,等等,当然,还有大家久违的老大哥“苏联红军歌舞团”节目。“苏联”没了,歌舞团还能赚钱,同谁合伙赚呢:他们飞到纽约来了,和MTV签合同,然后布列成阵,为那些MTV小子们的狂舞伴唱,唱的还是革命歌。“革命”,要不就是唱唱歌该多好!听那后排闷雷般的男低音——镜头移近,大盖帽,红肩章,他们见老了。
纽约一地的“外国音乐”,如果加上外国歌舞团来访,本市各侨社的音乐活动,及春夏遍布街头的各国卖艺乐手,真耳目不暇。今夏经过林肯中心广场,正有印度社团的歌舞表演,傻看了好一阵。那舞者果然像在印度古画中似的,眉心、面颊、手掌、脚底,涂上浓烈的赤色,舞姿呈平面型态,使身体四肢扇一般张合摇动。蹭近了,看他们卸装,有檀木薰香暗暗袭来。
中国音乐呢?有——
02
鲁迅先生曾讲“世界美术史潮”。课毕,老先生从袖中取出一枚民初吴友如的线描刻本,画着公子狎妓的,笑说道:“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这事,是南京艺术学院刘汝礼刘老先生说给我听的,他自己就是当年在座的听讲者。好,六七十年过去。有一天,纽约电台传出邓丽君的《甜蜜蜜》。小邓,我要听的,一如吴友如的线描,自有它的味。但我随即就想到王昆、郭兰英,她们在哪里?
事后打听,是此间港台侨社租用频道的节目,他们手中,自然只有邓丽君们。
西方同苏联板面孔,是为“霸权”,心里却从未忘记过俄国佬的艺术,几十年眉来眼去,明里暗里一直有文化交流,近六七年更是打得火热,十数丈大小的油画,成打地运来运去展,表演团体也四季不断。对咱中国的文艺,则欧美只拜汉唐明清,凡四九年以后的东西,一概看作宣传,不想知道,至今也偏取政治异议一路文艺,或所谓“现代主义”的效颦者,这才肯瞥一眼,听一声。怪谁呢,不是我们自己,如今也把十分之九的“革命”文艺作品,巴不得忘得干干净净?
例外总是有的。某年,时近春节,不期然在93频道忽听得《紫竹调》。小时候哪要听二胡呢,现在却是声声入耳,旋律一扭一扭的,沪上弄堂口晾出的百家衣裳,水斗间邻里的高声聒噪,一时俱在眼前。忙给电台挂电话,回说选自新到的一张唱片。隔天去,海底捞针似地在流行音乐部门找到了,斜在写有“CHINA”的一小格里,只此一枚,五六张,中英说明文字都有,包装也不差,想是官家出口,我赶紧买下,回寓所两面一听,还有《春江花月夜》、《夜深沉》之类。
在下东城黑人列具的地摊上,还买到过一枚中文原版,正宗文革时期出品的唱片《红色娘子军》,封尘既久,几不能听,只得作古董存着。穿短裤的娘子军何以流落纽约街头?今天看吴琼花们的造型,前卫而性感得很呐。
也是,那天殷承宗为什么不肯来一段《黄河》,叫洋鬼子也听听!
还有奇遇:一位瞎了眼的俄国老乐手在地铁车站拉手风琴卖艺,《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断断续续,呜呜咽咽,老人气力不济,风琴破旧,音色弄得像在响亮地吸鼻涕。忽然,你猜,他拉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听得,当下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作何感想,本能地捏着零钱走近去,复又退回。什么意思?为他的目盲,还是为咱国歌?三五同胞正在就近大声交谈,此公大约是耳闻“国语”,特奏“国歌”,我可看得分明,那是几位台湾青年,浑不知他们听的是“义勇军进行曲”。
“中国音乐”,其实唐人街有的是。两岸磁带唱片出口盛,大陆、台湾的各类歌舞访团更是接踵而来,当然,听众都是“海外赤子”,罕见洋人来凑热闹。十几年间京沪音乐人才出国之多,也给此间的交响乐团平添不少中国面孔,亦当然,台下的听众都是“非我族类”,罕见华人去凑热闹。除非是中国演奏骄子难得在美国音乐圈办成一场个人演奏会,届时则势必呼朋引类,前来捧场的,多半是“炎黄子孙”,到时候女眷们各呈盛装,目光炯炯,临开演了,还隔着几排座位连名带姓同熟人打招呼。
中国人能干,据说各地投考美国乐团脱颖而出的中国演奏家,一路往往击败多至二位数的美国竞争者。初春在加州,曾随友人访过一位此中小天才,家徒四壁,不是因为穷,而是无所谓,说是刚买了一把四百六十元的新手枪玩玩。当天夜里在本地一场音乐会中,这手枪爱好者任大提琴首席,只见他头发分开梳,起奏后一甩一甩地,煞是有模有样。
我的耳目所及,是极有限的,说到中国的美术和音乐——真不好意思,我指的是古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所谓“知名度”、“曝光度”,后者直不可与前者比。这么说,绝不因为我画画而存心看轻音乐,诸位切勿怪罪,而况中国画我是一笔不会画的。这里美术馆藏的中国书画文物太多了,单是一年两度英美四家拍卖行的中国艺术品生意,就叫人猜不透是帝国主义分子掠劫的太多呢,还是祖宗的遗墨果真取之不完。中国的音乐资料音乐文献,据说在学院的深宅子里能找到研究专著或孤本收藏,自然,听是听不成的。谁让洋人给发明了录音技术呢,而且故意拖到近百年才弄出来,愣叫我华夏古代音乐的伟大传统没法子留存。对了,说到这录音,我的一位朋友居然听过全世界最早的唱片,弹者传说是肖邦,全长一分钟,因录制的材料、技术都属初试,所以得凑这一分钟赶紧弹,弹完,大概磁带还剩一秒种的空余吧,“肖邦”大透一口气——也给录了下来。
我的另一位以中文取名“罗泰”的美国朋友,蓄着教授胡子,去年刚写成并出版一册《中国音乐史》,主线还是周朝的音乐。周朝的音乐?动问其详,这位老兄正色说道:
“啊!非常好听,非常非常了不起!”
以美国护照旅游世界之便,罗泰,想必他去过“周朝”的,我相信他。当我儿时在中国初听“外国音乐”——实在记不得是哪一国的哪一曲了,不外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音乐吧——不也是暗下惊叹:
“啊!非常好听,非常非常了不起!”
一九九五年七月
(文|《陈丹青音乐笔记》
上海音乐出版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梁东方
我一向认为音乐是不能专门去听的,一定要在人的自然行为过程中,作为伴奏存在才最佳,就像是电影里的配乐。一般情况下电影主人公并不直接表现出聆听音乐的状态,但是和他们的行为动作完全融合,就很美。比如做饭和走路的时候、骑车和跑步的时候,比如坐车凭窗的时候,比如写作的时候,音乐都是锦上添花的最佳搭档。与眼前的景色与音乐的一致的协调感不太一样,写作的时候,音乐融入了不知不觉的思绪中,似乎直接参与了文字的流淌过程,成为书写的辅助乃至书写的内容本身。音乐的表现力很直接,文字则要绕很大的圈子。人们接受音乐比接受文字要容易得多,不需要翻译甚至不需要理解,音乐响起的那一刹那,作品就已经被接受。文字的内在旋律感如果接近音乐的话,就是诗。但是音乐也有自己的弱项,它虽然可以抓住重点,但是往往只有重点,其他一切都含糊,不清晰、不全面。音乐是可以聆听不可以解释的,音乐所传达的人类感受既淋漓尽致也同时是意犹未尽的。要探索更明晰的脉络和更周翔的感受,必须得是文字。文字可以讲说一切,音乐则要受限得多。比如现在这篇文章,讲音乐和写作,用音乐表达的话,会在旋律之中营造意境,但是很难阐述两者之间的互相辅助关系与丰富复杂妙趣。音乐与文字配合最好,比画面与文字的配合好很多,因为画面会转移对文字的注意力,而音乐则不会有这种转移,音乐对文字经常是可以有丝丝入扣般的辅助功能的。写东西的时候可以听着音乐,看书的时候则不能。源于写作是自己的创造,音乐可以参与;读书是他人的路径,必须专心才能循着其思路前行。当一时没有什么可写的时候,就很愿意放着轻轻的音乐,就愿意在轻轻的音乐流里让思绪慢慢地流转飞扬开去。打开一个崭新的WORD文档,写下一个题目,源源不断的文字便在这个题目之下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流淌的舒畅和润滑,使人马上忘记了刚才的略略的不适感,进入到了自由的精神世界里去。那样的精神世界自己不以为是虚幻不实的,它们都是自己实实在在经历过甚至正在经历的真实。这时候的音乐不是干扰,而是一种按摩一样的抚摸,是一种温和的协助,一种不着痕迹的引导。它似乎是一个可以驾驭着飞向什么地方的船,自由地飘荡着,卸掉现世的沉重,钩沉回忆中的浪花。这样的时候,最近曾经飘过自己的头脑的偶然的感觉和念头都会再次被挖掘出来,而没有沉默到人生不见底的深渊里去。这些被挖掘被记录的瞬间感觉,其实正是人活过感觉过的证据,甚至就是人生本身。当然并非任何时候都能达到这样的状态的,对于自己来说更多的时候是在早晨,是在早晨的清凉里才能更多地臻于此境。一旦上午的温度升高到了不再清凉的时候,这样的状态就非常令人遗憾地宣告结束了,就只能期待着明天的同样的时候了。余下的时间可以阅读,可以散步,可以上班,可以处理杂务,但是不管干什么都随时要把瞬间的有感觉的东西记录到随身的小本上,为明天早晨的漫游式的写作提供线索。虽然别的时间里也有自己的事情,但是无疑每天这一段宝贵的晨间时光,就是自己内心最审美的时间段。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