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10-27 07: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疾走罗拉》(Run Lola Run)的观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文章更深入、更精彩:
1. "明确核心主题 (Identify the Core Themes):" 《疾走罗拉》并非仅仅是一个警匪追逐的故事,它深刻探讨了"选择与后果、命运与自由意志、时间的紧迫性、沟通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生活的压力"等主题。 在作文中,你需要清晰地指出你从电影中感受到或思考最深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是强调每个选择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命运?还是探讨在时间压力下沟通的失败?
2. "选择切入点 (Choose a Focal Point):" 由于电影信息量很大,情节密集,你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而不是试图面面俱到。 例如,你可以专注于"时间循环的结构"如何展现主题;可以分析"罗拉的性格转变";可以探讨"不同版本的结局"所传达的哲学思考;也可以分析"电影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剪辑手法"(如快速剪辑、慢动作、重复场景等)如何服务于主题。
3. "结合具体情节和细节进行分析 (Analyze Specific Plot Points and Details):" 观后感不是简单的情节复述。你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对话、角色行为、视觉元素(如色彩、构图)来支撑你的观点。
法国影片《全职》近期在国际影坛引发了广泛关注。图为《全职》海报
陈黛曦
法国巴黎,一位单身妈妈独自照顾一儿一女,家住郊区,上班却在市中心。她每天通勤都要起早贪黑赶火车,电影没结束的时候,她还没疯,观众已经疯了!
《全职》是近期在国际影坛引发关注的法国电影。影片所传递出来的一切,都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结果,你如果观看的时候跟我一样喘不过气,那是因为导演运用视听语言扼住了观众的脖子,让观众跟随女主人公沉浸式奔波,无法呼吸。
“妈妈是超人”加“极限挑战”
全片一开场,女主人公朱莉以面部巨大的局部特写亮相,闹铃打断了她的深度睡眠。两个镜头过后,声画开始分头叙事。音源来自收音机中的早新闻播报,讲述着巴黎早高峰路况,与此同时,一种令人紧张的高频旋律隐隐衬于画面之下,参与塑造人物。影片的开场镜头剪得很碎,把一个单身母亲在清晨忙碌时的焦虑心态、急迫状态和一心多用的能力都展现出来了。她要给孩子们做早饭,要关心路况,一边跟女儿聊天,一边手上还在为自己准备午饭便当。一场戏,输出大量信息量,有序地拍出主人公生活的忙乱,叙事效率非常高。
她把两个小孩托付给邻居太太照看,此时天色还是全黑的;她全力奔跑着,在火车即将关门的最后一刻,飞身上车。然而半途火车出了状况,她改坐一程巴士,下了巴士又换轨道交通,终于到站了。她的工作是市中心五星级酒店的清洁部领班,是分秒必争、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密集型劳动。导演非常耐心地展现着女主角的工作内容,让观众看到女主角不仅是上下班通勤赶时间,上班本身的内容也赶时间,这份职业的设计加深了人物的焦灼感。
为把这份焦灼做到极致,导演又为角色设计了拮据的生活状态:前夫是个不靠谱的男人,拖欠抚养费,家里房子的贷款已经还不出来了,银行不停打电话来催债,小儿子周末要过生日,当妈的要在百忙中给他准备生日礼物……
仅仅影片的第一段落,导演详细展示了女主人公神经紧绷的一整天,到了这个时候,剧作加码,巴黎的罢工运动开始了,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交通首当其冲。观众渐感窒息,这部电影是“妈妈是超人”加“极限挑战”!
视听语言的三大技巧压迫观众
从第一场戏开始,导演大量运用中近景来拍摄女主人公的单人镜头,让摄影机始终卡在人物的胸部或者胸部以上。如果观众是在影院观看,这个景别会把女主角的脸放得很大很大,这是压迫感的来源之一。当然,这样做也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女演员既要做表情,念台词,出状态,胸部以上又不能有太大晃动,动作幅度稍大,摄影机可能就失焦,就要重来。女主角在戏中越紧张,面临危机越大的时候,景别就卡得越小。有一场戏是她因为擅自离岗差点被主管开除,导演把景别推到了特写来强化主人公的孤注一掷。另一场戏,是女主角在面试新工作时被面试官识破不诚实,景别又一次推到了特写。观众即便没有注意到拍摄手法的运用,也会本能地被视听语言所感染。
视听语言层面的第二个技巧是纪实性的连续跟拍加上断裂感的剪辑。正跟,反跟,侧跟,把摄影机搬到大街上,用一种貌似粗砺的质感,模拟生活的真相。近景跟拍会放大人物在画面内运动的幅度,这是让观众产生压迫感的又一个原因。本片镜头剪得比较碎,镜头时值短,镜头数量肯定大于一般的影片,叙事节奏就被提了起来,这种拍法和剪法,是上世纪90年代一批法国电影制作手法的延续。剪辑上会有一定的断裂,会同景别跳接,但是不会对时空作太大干涉与篡改,比较照顾可看性。
最后一项技巧当然是音乐,这是观众压迫感的又一个重要来源,导致我看到一半的时候因为与女主共情所产生的焦虑感而无法呼吸。导演选用电子乐,一种高频式的、机械感的重复旋律时刻刺激着观众的听觉神经,折磨着观众,让我们不由自主跟着主人公着急。音乐做出了匆匆脚步的感觉,做出了怦怦心跳的感觉,也做出了定时炸弹倒计时的感觉。
整部作品,这个女人就在悬崖边上,命悬一线。她要赶路,上班累成狗,下班要带娃,应付邻居太太不算还要应付工人罢工运动,给娃买礼物,搬重物,装蹦床,办生日会,百忙之中还要打电话骂前夫,她居然还有空熬夜准备面试题目,面试新的工作。音乐配合着女主角的野心,在巴黎街头狂奔,导演拍出了“疲于奔命”四个字。
升级版的娜拉与升级版的怪兽
如果说1998年汤姆·提克威的《疾走罗拉》还是女人拯救男人,那么到了《全职》,这位“疾走娜拉”貌似已经不需要男人了。
1879年,人类文明进入“现代”之际,戏剧文学中有一位著名的女性离家出走,她的名字叫娜拉。距今143年前,挪威的现代戏剧之父亨利克·易卜生写出了《玩偶之家》,在那个男权社会对妇女深深压迫的时代,娜拉的出走引起了轩然大波,伟大导师恩格斯说,娜拉是有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的“挪威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代表。是娜拉,第一个喊出了资产阶级家庭妇女要求解放的“独立宣言”。
娜拉出走去了哪里?她在世界各地走了一个多世纪。2014年的日本影片《纸之月》中,宫泽理惠饰演的女主人公梅泽梨花分明也是一个娜拉,她走出家,走上职场,很快,她看清了资本主义金融游戏巨大的泡沫真相。影片最后,这位从家庭中出走的女性,坚定了自己的精神信仰,又一次从社会这个放大版的“家”,出走了。所以,直到2014年,娜拉出走后何去何从,仍然是一桩悬案。
如今,《全职》中的女主角又是一位法国升级版“娜拉”。比起之前的娜拉们,这一版娜拉看似更强大,更独立了。片中的女主人公,小小的身体中似有无尽的能量,影片虽无正面交代,你也能从细枝末节中感觉到这个女人的强悍,果敢、专横、独行,甚至会暗暗猜测,她的前夫多半是极度受不了她,两人才过不下去的。明明家里都要揭不开锅了,她还是刷爆了信用卡,因为要打扮了去参加面试;明明没有能力这样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但她死撑。她焦虑的最直接来源看起来是巴黎工人大罢工,其实这只是一场偶然事件,诱发了她的危机,她焦虑的真正来源其实是自己的欲望。片中几次通过台词交代,她完全可以找一份离家近一点的工作,或者把家安在市区,她都不要,说不想让小孩住狗窝。她拿着工薪阶层的薪资,要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她要在郊区住得宽敞,她要有后院给孩子办生日派对。你当然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孩子,但这难道不也是为了满足她自己吗?
1879年出走的娜拉危机在于,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女性没有工作,经济不独立,也就没有生存的可能性。2014年,《纸之月》中的“娜拉”只需满足自己的物欲,还不必撑起一个家。21世纪第三个10年出走的“娜拉”,有学历、有收入、有野心,有能力,奋力撑起了一个家,但是岌岌可危。一个半世纪以来,娜拉就像奥特曼打小怪兽,自己不断升级,怪也不断升级。而这个怪,在今天,是娜拉自己的心魔。如同,来自于无限膨胀的欲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它的晚期阶段,吞噬着一个又一个可怜的娜拉。
在导演埃里克·格拉韦尔的镜头下,主人公朱莉所处的是这样一种环境:女人尽管已不再是丈夫的玩偶和奴隶,却是商品的玩偶,金钱的奴隶。女人不再被男人所调度和控制,但却被消费主义的陷阱所调度和控制。《全职》最后,女主角接到了她期盼的入职通知,她的危机总算暂时缓解。但是接下去呢?我们似乎已经可以看到这份新工作即将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的毁灭。当代娜拉们,究竟应当何去何从?这是直到电影尾声,导演与银幕前的观众都无法的问题。
来源: 文汇报
作者:造化
罗拉必须在20分钟之内搞到10万马克,否则,她那弄丢了黑帮巨款的男朋友性命堪忧。
黑帮、犯罪、爱情,德国影片《疾走罗拉》(又名《罗拉快跑》)在一开始时,提供给人的完全是一部通俗商业片所惯有的信息元素,让观者对这部影片的期望值大打折扣。如果要看这一类影片的话,我宁愿投入到好莱坞的怀抱,以商业片而论,好莱坞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起码可以保证巨大的投入和制作的精良。完全是因为对德国影片异质感的探求兴趣,才让我打消了停止观看的念头,事后我为此而感到庆幸。
当红色的电话筒从罗拉手中抛出,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红色弧线,优雅而又准确地落下、掉在话机上时,我的大脑皮层一下就被一种异样的电流击中,变得兴奋起来!
这应该是部非同一般的影片。那个镜头明确地提醒我,影片到现在才开始渐入佳境。
强劲不羁的电子音乐响起,扔下话筒的罗拉开始在音乐中奋力奔跑,目的是要找父亲寻求帮助。野性和力量成为镜头中最突出的东西,这个长镜头美得让人有眩晕之感。夹杂其中的卡通片段新鲜而且有趣,造型夸张的卡通人物和强劲的电子乐完美结合,伙同罗拉狂奔的画面,交替冲击着感官神经,让人有现实与虚幻同时存在的恍惚。画面中刻意设计的暖色调让奔跑中的罗拉更具热情和活力。只是剧情的发展却让人渐渐陷入绝望之中。
罗拉向父亲的求援遭到了无情拒绝,随后与男朋友一起打劫,结果是饮弹身亡。
这怎么说都是一个悲惨伤感的结局。人们往往在这时候会有“如果一切可以重来”的想法,现实生活中,这无疑是一种等同于幻想的奢望。但在影片里,导演扮演了神或上帝的角色,他给了罗拉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于是话筒再次在空中划出了那道优美的弧线。罗拉又开始奔跑,在逐渐加重的喘息声和呼啸而过的景色中,曾经与罗拉的生命有过相交的事物一一再现,只是在导演的安排下,那些相交有了些微的变化。这些细小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提到的“偶然性”,让结局与第一次迥然不同。不过仍然是个悲伤的结局,这次是罗拉的男友命丧于车轮之下。
电话再次在空中飞舞,罗拉再次开始奔跑。
导演安排的偶然性,导致了结局又一次的变化。这次的结局与影片中唯一始终没有变化的元素——刻意为之的暖色调有了和谐与统一,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
这三个桥段在生活中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它是三种不同的命运。造成这三种不同命运的其实只是一些我们不会在意和无法有意识地确定与控制的细小改变。
命运与偶然性的那种暧昧关系,在影片中被导演以一种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方式进行了解读和展示。
命运就如同宇宙中的黑洞,看不见,但却真实存在。它无边无际,而且力量巨大得让人无力抗衡,也无法抗衡。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在回过头时才能发现和明了命运是在什么时候悄然有了变化和更改,但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而这种清醒的情况也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更多人在走到尽头的时候仍然对自己为何有这样那样的命运、是谁在起着决定作用而惘然无知。
影片中罗拉的经历每个细小的改变,不仅仅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那些在生命轨迹中不幸或幸运地偶然与罗拉相交的人,也因为罗拉的改变,有了不同的命运。
事实上世界上每个人甚至是一切的事物都是如此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人或某个事物都可能在无意间改变某人的命运。而且影片中出现的人和事物还仅仅是以单独的个体存在,对周遭事物施加影响,就已经让人猝不及防无可奈何了。
该片导演汤姆·提克威是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影坛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疾走罗拉》是他拍摄于1998年的一部影片,对命运的这种奇异解读和解构以及展现是该片最大的特色和成功之处。
2020年7月31日《河南日报》第15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