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10-29 14: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红十字会的心得体会作文,可以遵循以下注意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一、 明确写作目的和中心思想:"
"目的:" 是表达对红十字会的感激之情?是分享参与红十字会活动的经历和感悟?还是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红十字会的工作? "中心思想:" 围绕红十字会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展开,突出红十字会在你心中的形象和意义。
"二、 确定写作素材和结构:"
"素材选择:" "个人经历:" 是否参与过红十字会的活动,例如献血、义演、志愿服务等?这些经历让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红十字会事迹:" 红十字会救助灾民、救治伤员、关爱弱势群体等感人事迹,可以激发你的情感共鸣。 "红十字会精神:" 红十字会的宗旨、原则、精神,例如“人道、博爱、奉献”等,可以作为你写作的理论支撑。 "结构安排:" "开头:" 可以简要介绍红十字会的背景、宗旨,或者用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深刻的场景引入主题,并点明你的写作目的。 "主体:" 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可以结合个人经历和红十字会事迹,分段阐述你对红十字会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
来源:健康时报网
2021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3周年。网络各平台,网友们纷纷留言回忆自己13年前的汶川地震记忆。
5月12日下午,成都建川博物馆的“5·12”抗震救灾纪念馆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学生和曾经参与过震后援助的人们,手持白色菊花,聚集在一起全体默哀,悼念遇难同胞。据新华社。
缅怀:想你了,兄弟!
“08年的今天,我四川的女朋友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的天空至今都是灰色的阴霾。常常在梦中牵着她的手,醒来却是孤单的泪水。”
“唉,当年一起打魔兽世界的血精灵女圣骑士,动感超人,也是都江堰东汽中学的学生,很漂亮,5.12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她上线了,她曾说过她想当空姐,愿她梦想成真,不管是今世还是来世。”
“最难的是如何面对去世哥们的父母,我就经历过一次,心里好多话都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马宁,睡在我下铺的兄弟,想你了”。
“看着曾经一起朝夕相处的同学现在只能用扫墓的方式看他们一眼,好难过啊。有同学的亲人也是在地震中没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段无法言说的痛。”
“每一个汶川地震幸存者都是生命的强者!地震印记无法抹去,让真情永存,让大爱延续。加油汶川!抬起头来向前走,前程更辉煌!远景更美丽!”
捐款:把身上5块钱车费都捐了
“当年还在上初三,把身上的5块钱车费都捐了,然后向同学借了两块坐车回家。”
“我记得08年我第一次出来打工,全身8块钱,我捐了5块。没有后悔。大家别笑我,当时我是真没钱。”
“512我们一家都捐款了,我捐了100,老公在单位捐了200,脑梗的婆婆在家里捐了50,幼儿园的儿子捐了20,绵薄之力帮不了什么忙,只是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当时我还在读小学,捐了5块钱,一个星期的零花钱。”
“那年我高二捐了20块,人生高光时刻,却被我同桌50块给掩盖了。”
“当时初中,我记得我那会问家里人说要捐款,我妈痛快的拿了100出来,那年头100也不是小钱啊,印象很深刻。”
“我捐了2000.然后疯狂的买了一车超市的食品托人给都江堰的朋友们送去,第二天又把成都市医药公司柜台的消毒水,酒精买光了捐红十字会去。周围像我这样的市民很多,心里很难受,只想做点啥。”
“那是我捐了五万,一直不敢跟家人和同事,朋友说,怕别人笑话我。”
“我当时也有工作!看到新闻联播!眼泪掉下来了。把一个月工资1350元捐了。现在回想一下都开心,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一家人心连心。”
亲历:大灾大难面前才明白生命的意义
“那时候上大一,我坐最后一排,由于是第二次经历地震,非常敏感,我大声和讲课的老师报告,然后指挥同学撤离,现在依然影响深刻。”
“08年地震时 我们正准备上课 当时我和同学还一起跑到阳台上去看是什么车路过把楼房震成这般摇晃,当我还没反应过来时 同学拉着我的手就往外跑 大喊地震了,谢谢我的同学逃命时也不忘带上我,感恩我们这辈子能成为非常好的闺蜜。”
“当时我在部队,从洛阳空运去了四川,先后到过都江堰,汶川,理县执行任务,现在想起来,依然热血澎湃!”
“当时我读高二,中午在教室,还没上课,我在四川阆中中学。事发第一时间我就反应过来了地震...外面轰隆隆的响,桌子上的书,教师的电视机都倒了......”
“那年我们团驻守河南,千里奔袭汶川。把节约下来的津贴全捐了当时看着那场景,真想把命也捐出去。”
“记得当年作为卫生员,我随单位赈灾车,拉的物资从兰州出发到甘肃陇南与四川交界的碧口附近,一路山体滑坡,河水拥堵涨水,路上的景象触目惊心,地上裂的口子能伸进去一个拳头,大自然的力量太可怕了!”
“相信亲身经历过的人都会终生难忘吧!那时候我们部队参与了救援,我们一边救援一边流泪,那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里都流着一样的血吧。只有在那样的大灾难面前才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
“5.1”13周年,回想当年稚嫩的我们携手冲进受灾地区,望着满目疮痍的画面,强压内心的恐惧、震撼,无所畏惧争分夺秒协助抢救物资、人员,高强度体力劳动和惨烈画面,让我们休息喘气时都会长时间失神,救灾部队、各地志愿者来不急流泪继续与时间赛跑!每每回想起那时的画面都热泪盈眶,生死赛跑相伴向前-中国力量勇往直前!”
感悟: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不负今生
“当年我还是小学六年级,我看着我的语文老师盯着学校围墙上的地图在抹眼泪,那时候年纪小还不懂老师为什么哭。”
“一直记得电视上一个救援的天津警察说的,他们在救废墟里的学生。余震来了只好撤退,然后废墟里的孩子的求救声渐渐消失了。一个救援人员受不了了。想冲进废墟被他们拉住了。还有那个被儿子遗体走几十公里回家的父亲。当时在现场活着的人需要多大的毅力坚持下去呀!”
“当年的新闻我我每天都看,每天都哭。中国加油!国家没有放弃我们,我们更应该珍惜国家。”
“13年了依然泪眼蒙蒙,情不可控。逝者已逝,无言无语,隐泣顿首,铭记怀念。生者如斯,感恩戴德,人间情义长存,振奋抖擞,丝丝存留,大喊一声,二声,三声,我们永远记念,永远存留!”
“汶川地震不仅给亲历者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有经历过的人都是一辈子刻骨铭心,虽然过了13年,但时至今日看到当年的视频或新闻,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流泪……也就能体会父母那辈人对唐山大地震的刻骨铭心……国之殇,汶川之殇!”
“灾难重生,不负今生。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赠!”杨小明综合整理自腾讯新闻、今日网友留言
本文来自【健康时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中新网5月29日电 5月29日是国际维和人员日。日前,《联合国新闻》采访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一名年轻的中国维和军人刘熙平,并发文讲述了这位“95后”维和军人在黎巴嫩执行任务时的担当与付出。文章摘编如下:
今年25岁的刘熙平是一位中尉,是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指挥部的一名参谋。在工作和生活中,他是一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说,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了他的一个梦想。
“作为一名中国军人,能够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为国出征,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光荣,能让身上的迷彩色再添一抹象征和平的蓝色,就是我最耀眼的一道色彩。这个梦想就这样一步步推动着我,从梦想走到了现实。”刘熙平表示。他称,在黎巴嫩的维和军旅生活,让他对“和平”两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
【中国“蓝线”英雄赢得广泛赞誉】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相邻,东北部与叙利亚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历史、宗教等原因,使它成为大国矛盾焦点。1978年3月,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成立,简称联黎部队。2006年,中国应联合国的请求正式加入联黎部队。
刘熙平表示,自2006年以来,中国赴黎维和部队一直致力于维护南黎地区的和平稳定,“我们主要担负扫雷排爆、蓝线栽桩、观察哨建设、巡逻道路修复、医疗救助和人道主义援助等任务。”
其中,艰苦而危险的排除爆炸物工作,就是联黎部队中国分遣队的一项重要任务。截至目前,中国维和人员已累计完成约200万平方米疑似雷区、爆炸物散落区,及14000多米巡逻道路的搜排工作,发现和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物15000多枚。
文章称,“扫雷工作将一片又一片净土归还了黎巴嫩人民,赢得了各方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还为以色列2000年撤出黎巴嫩南部的撤离线――蓝线的划界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资料图:2020年12月29日,中国第19批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参加代号“东区天使2020-Ⅲ”的协同应急医疗救援演练。 中新社发 第19批赴黎维和医疗分队 供图
据刘熙平介绍,在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地区,有一条由300多个蓝桶连接而成、长度约121公里的“蓝线”,这也是联合国划定的临时停火线。由于年代久远,许多通往“蓝线”作业的安全通道和蓝桶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
从2020年11月起到2021年3月,刘熙平和战友们对这些受损的“蓝线”通道展开了维护修复工作。他称:“在这段任务期间,我走遍了几乎每一个边境上的蓝桶,有时要翻越山谷沟壑,有时要穿越荆棘密林,有时要攀越悬崖陡壁。看到边境上那一个个蓝桶串联起来的组成的蓝线时,我不止一次感受到,和平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或者组织的行动,而是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守护和平。”
【“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废墟景象”】
2020年8月,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长期存放的2700多吨硝酸铵突然发生巨大爆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当时,刚抵达黎巴嫩没有多久的刘熙平,立即和战友们投入了抢险救灾工作。
“现场可以看到有许多倒塌的钢架、房梁及混泥土废墟,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石棉和有害颗粒,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废墟的景象”,刘熙平称,“那个时候我们还要随时防止高空坠物,还要全程佩戴高防护级别的口罩和护目镜,在保证工作质量之前对自己进行防护。”
资料图:2021年4月27日,中国第19批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驻地附近一名黎巴嫩儿童不慎摔伤,分队积极实施医疗救助。 中新社发 第19批赴黎维和医疗分队 供图
当时,联黎部队共出动约150人,由中国、法国、柬埔寨、印尼、西班牙等国的维和人员组成。其中,中国维和部队出动的人员、装备最多。通过高强度工作,中国分遣队清理废墟约6万多平方米,拆卸切割约540根大型钢架,转运废钢材近250车,还回收70多个集装箱和近50辆汽车,还有上万件各类物资。救灾过程中,中国维和人员还发现了危险化学品。
文章称,在实地救灾时与当地人的交流中,刘熙平深刻感受到了黎巴嫩人民的坚强和乐观,而当地人对中国维和军人的称赞和表扬,也让疲惫不堪的他和战友们感到十分骄傲。
【黎巴嫩军人“亲切称呼我们是‘哈比比’”】
新冠疫情也波及了黎巴嫩。刘熙平指出,维和部队实行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不过他们在边境和蓝线地区开展的扫雷和蓝线维护行动,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正常展开。不久前,应黎巴嫩军队的请求,中国军队向黎嫩军队援助了一批新冠疫苗。
资料图:2021年5月6日,中国第19批赴黎维和医疗分队向黎巴嫩红十字会捐赠了一批医疗物资 ,包括1000个一次性医用口罩及100套一次性防护服等。 中新社发 第19批赴黎维和医疗分队 供图
“不少黎巴嫩军人在看到我们手臂上中国国旗后,都对我们竖起大拇指,亲切称呼我们是‘哈比比’,就是好朋友的意思。我们也为当地的社区和民众捐赠抗疫的医疗器械和物资、药品,帮助他们早日度过难关。”刘熙平表示。
刘熙平的工作职责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与当地人沟通接触,他表示:“我想对当地的年轻人和当地的人民说,尽管现在你们的国家和人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也不要放弃希望,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年轻人,是这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的人员每年更换一次。从2020年8月抵达黎巴嫩到现在,刘熙平非常想念远在江西的父母,也非常珍惜在黎巴嫩维和的每一天对自己的锻炼。
刘熙平:“总体来说,在这边的维和生活还是很充实和有意义。通过这次维和行动,我更加体会到和平的可贵,一个国家只有安全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很自豪自己能参加这次维和行动,用实际行动为当地和平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