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10-31 10: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恩格斯传》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思考、结构清晰:
1. "明确核心感受与观点 (Thesis Statement):" "首要任务:" 在动笔前,想清楚你读这本书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你对恩格斯的人生、思想、品格或历史贡献有何核心的看法? "具体化:" 是被他的坚韧不拔所感动?是他的理论洞察力所折服?是他的革命热情所激励?还是对其个人生活与事业的平衡感到思考?将这个核心感受或观点提炼成一句清晰、有力的中心论点,作为你整篇文章的灵魂。
2. "深入理解恩格斯及其时代 (Background Knowledge):" "背景关联:" 恩格斯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生活在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兴起、社会主义思潮涌动的时代。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矛盾、思想论战(如与蒲鲁东、杜林等的论战)等,有助于你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发展和人生选择。 "内容掌握:" 仔细阅读传记的各个章节,不仅要知道恩格斯做了什么(生平事迹),更要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动机、思考),以及他产生了哪些影响(历史作用)。关注书中的关键事件、重要著作、重要关系(如与马克思的合作)。
3. "选择恰当
分享好文章#
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书信有感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书信选编虽然放在文集的最后一卷,但却是一部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它深刻再现了马克思如何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以及问题讨论的过程。尝试从时间维度探讨三个问题,即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与批判建构理论时对谢林的批判与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关注、从批判施蒂纳到对蒲鲁东哲学的反思。通过书信文本的阅读和梳理,描摹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致轮廓。
马克思恩格斯编年式的书信中记录了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历程,书信中马克思多次与阿尔诺德・卢格、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恩格斯、蒲鲁东、安年科夫、拉萨尔等交流讨论。他的讨论涉及到哲学、历史人物、政治经济学甚至文学,如《1859年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马克思评价判断标准的转变是我们阅读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编所不能忽略的,书信中的批判与阐发是最终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本和思想资源,也可以从中看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转变历程。正如张兵先生所言,马克思的手稿和“有关理论研究的各类学术性书信”是“马克思理论创造的原始地平和“自己弄懂问题、建构新理论的思想实验室”。书信尤其是理论研究的学术类书信隐含着马克思思想转变的轨迹,甚至不失为一部简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从《1842年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德累斯顿)的书信》到1882年11月2日马克思致恩格斯(伦敦)的书信》,如同一部编年史,记录了马克思的思想从萌芽、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其中涉及问题领域非常宽广,包括历史理论、政治经济学等等。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问题,即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与批判、建构理论时对谢林的批判与对费尔巴哈学的关注、从批判施蒂纳到对蒲鲁东哲学的反思,可以说是用哲学的眼光在看历史与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思想成熟之后又去研究历史理论和经济学,无疑会产生很多新的看法与思想。例如1879年7月29日马克思致卡洛・卡菲埃罗(那不勒斯)》中明确强调“…无产阶级解放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自发地产生的”,明确了政治经济学与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
一、书信语境中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之间的关系一直引人关注,但如果我们细读文献,就可以理解他们的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以及他们思想之间的碰撞,而不是简单地将有人本主义色彩的青年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思想简单地二元对立起来。具有学术色彩的书信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它们再现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史,其中甚至包括了很多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珍贵的学术探讨,如1858年3月期间马克思与恩格斯往来多封书信中对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而马克思自身思想的发展也离不开相互探讨问题,因此本文尝试通过书信从时间维度勾勒出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
(一)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与批判的哲学 在(1842年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中,马克思明确提到宗教与政治状况之间的关系这与《论犹太人问题》交相印证。在1843年给卢格的信中,马克思对当时的普鲁士政府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并在1843年9月于克罗伊茨纳赫的书信中明确提出“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且批判了教条主义的共产主义如卡贝、德萨米和魏特林等人,同时反驳了如傳立叶、蒲鲁东等人的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提到“首先是宗教,其次是政治,二者是目前德国主要关注的对象。”对二者的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在书信中说得十分明白:“正如宗教是人类的理论斗争的目录一样,政治国家是人类的实际斗争的目录。
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与批判的精神可以说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底色,这一点在马克思早期书信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对现实生活与理论生活的关系与本质,可以从马克思对待现实政治与宗教的关系中看出他的倾向,即“现实性”。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将王权、行政权、立法权分为“三种实体性的差别”,区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发了市民社会的主观自由如何与法、国家的实体性结合为现实的国家,并通过议会、公共舆论等中介使得主观自由能够不断上升到国家的实体性,使单个人的自我意识“获得了自己的实体性的自由”。可以说黑格尔在理论上无疑完满地解决了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也贯彻了近代国家的主观自由原则。但是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当理论无法解决物质利益问题时,黑格尔的理论自然瓦解了。
(二)对谢林的批判与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关注 1843年10月3日马克思在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信中肯定了费尔巴哈对谢林的批判。1844年马克思又提到《未来哲学》和《信仰的本质》,表明在这一阶段马克思的确深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此刻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评价极高,甚至用费尔巴哈的思想批判布鲁诺・威尔,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也得到了他极高的评价。可见此刻的马克思还未完全梳理和融通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称费尔巴哈的两部著作“无论如何要超过目前德国的全部著作,并且将费尔巴哈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批判工具。尽管他在评论鲍威尔的《文学报》时隐微透露出了二者的不同:“因此,对批判家来说,滔天的罪行就是具有情感或情欲,批判家应该是善于冷嘲和凛若冰霜的哲人。"此处隐含着两重逻辑,一是当时的费尔巴哈与鲍威尔哲学之间的差异;二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分歧。可以说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埋下了伏笔,引出了“客体或直观形式的人”和“主体感性实践的人”的矛盾。
费尔巴哈对谢林哲学的扬弃,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了辨析与反复。同样也只有将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梳理清晰,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会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三)从批判施蒂纳到对蒲鲁东哲学的反思在1844年11月19日巴门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书信中,提到了施蒂纳哲学的作用,恩格斯说“施蒂纳摈弃费尔巴哈的'人’,摈弃起码是《基督教的本质》里的人,是正确的。”由此可见,在扬弃费尔巴哈哲学的过程中,施纳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打破了费尔巴哈的哲学而给人以定的启发。马克思在1844年末的这种判断,无疑使得1845年春天“新世界观”的形成水到渠成。而《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中则写道“……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一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观点相印证。由此可见,此时的马克思已经站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脚跟,在这封书信中既破除蒲鲁东的哲学又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可以说这份书信是《哲学的贫困》的先声。
从1844年底到1846年底,从对施蒂纳的批判到反思费尔巴哈,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当时思想的全面梳理与总结。可以说在当时的思想界,马克思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开始运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了。
书信语境中的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书信中,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理论无疑是两个最重要的内容。《1858年11月12日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柏林)》中高度肯定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关于社会关系的重要观点。”由此可以印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更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科学分析,蕴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书信中大量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反复讨论值得我们重视。书信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尤其是恩格斯晚年的书信,内涵十分丰富。
书信中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很早就开始了研究,不过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中的书信来看,1851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年份。因为从这年开始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大量增加。《1851年马克思致恩格斯(曼彻斯特)的》中开始讨论“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直到大家都关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问世,可以说它们并不是凭空产生的。翻开1851年之后的书信,历史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等各种问题交相杂。不过正如1858年11月12日马克思致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所说“它是15年的即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此外《1873年5月31日马克思致恩格斯(伦敦)》中还写道”为了分析危机,我不止一次地想计算出这些作为不规则曲线的升和降,并曾想用数学方式从中得出危机的主要规律。由此可见,尝试用数学方式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数学化和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取向之书信中的政治经济学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鲜明而简练,如1879年7月29日马克思致卡洛・卡菲埃罗(那不勒斯)的信中明确指出“更多地强调《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书信中往往贯穿着很多问题意识,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对某个问题的互相交流探讨。例如《1858年3月2日马克思致恩格斯(曼彻斯特)》中,马克思就对拜比吉的“机器设备更新的平均时间”产生了疑问并询问恩格斯,而恩格斯则于3月4日给于了肯定的答复并说明了“机器设备的费用补偿”问题。3月5日马克思又回信讨论应当把“把资本的利息计算进去”,并找到了《工厂委员会的第1号报告》作为例证。对一个问题反复讨论直至弄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从实际材料出发,可以说这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诠释,也充分说明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政治经济学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为什么会是科学且应不断发展。
(二)书信中对历史发展理论的丰富
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理论能否成为一门科学?《1853年6月2日马克思致恩格斯(曼彻斯特)》谈到了贝尔尼埃,马克思总结道“东方(他指的是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1除了考察东方社会,《1855年3月8日马克思致恩格斯(曼彻斯特)》中,马克思提到他又研究了“奥古斯都时代以前的(古)罗马史”。甚至在《1869年12月10日马克思致恩格斯(曼彻斯特)》中马克思强调他需要戴维斯书中的“有关公有制的部分”由此可见,马克思一直极为关注历史理论并读了大量实证性的著作。其中公有制问题既涉及到历史理论又包含对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思考。书信的阅读无疑可以使我们对马克思如何得出自己的结论有了更深的体会,即通过阅读什么书和什么方式得出了怎样的结论。“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也只有知道过去和现在的不同,才能知往鉴今。
1893年7月14日马克思于伦敦恩格斯致弗兰茨・梅林(柏林)》中提出“此外,只有一点还没有谈到,这一点在马克思和我的著作中通常也强调得不够,并且精彩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并且强调了“形式方面”。可以看出,恩格斯晚年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使之更趋于完善。《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布雷斯劳))(6中更是大篇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并对“经济关系”下了定义,论述十分精彩,阐发了历史理论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1894年3月6日恩格斯致保尔・拉法格(勒佩勒)》中提出“我们可以利用政府来实现社会主义措施!"m即可以利用当时的资产阶级政府与“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日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并非教条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去实现社会主义。与此同时,《1895年3月8日恩格斯致理查・费含(柏林)》中强调了“如果你们宣扬绝对放弃暴力行为,是决捞不到一点好处的”,可见晚年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阐发的辩证性值得关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信并非如今天这样发达,人们通过书信来交流信息和思想,在今天的研究看来无疑是研究马克思思想史及其转变的原始而深刻的材料。通过书信的阅读我们往往才能理解当时的人为何而探讨以及探讨的内容。读了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的信我们就不难理解《哲学的贫困》,因为书信中讨论了蒲鲁东的著作《贫困的哲学》。阅读更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走进作者,例如在《1882年一月22日马克思致恩格斯(伦敦)》中马克思提到一数学微分方法,《1881年8月18日恩格斯致马克思(伦敦)》中恩格斯也探讨了数学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二人广泛的阅读兴趣。《1868年12月12日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汉诺威)》则提到了“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可以说书信的内容庞杂,但也为我们更真实和多角度地接近作者的思想提供了机会,其中的很多思想火花在今天看来都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