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契诃夫 新娘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11-02 11:41

怎么写《契诃夫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契诃夫《新娘》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文章有深度、有见地且结构清晰:
1. "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Deep Comprehension of the Work):" "情节梳理:" 清晰地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包括人物、事件发展、结局等。但注意,读后感不是情节复述,而是基于情节的思考和感悟。 "主题挖掘:" 思考契诃夫通过《新娘》想要表达什么?是批判某种社会现象(如婚姻中的功利、虚伪、缺乏真情),探讨人性的弱点(如虚荣、自私、冷漠),还是仅仅描绘一种生活状态和氛围?明确文章的核心观点(主题)至关重要。 "人物分析:" 重点分析主要人物(通常是伊凡·伊万诺维奇和娜塔莉娅)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心理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如何体现或推动主题的? "艺术特色:" 注意契诃夫的写作风格,如简洁、客观、克制的语言,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氛围的营造(如婚礼的喧嚣与人物内心的孤寂形成的对比),以及“含蓄”的艺术手法。这些特色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
2. "明确个人感悟与思考 (Clarify Personal Insights and Reflections):" "真情实感:" 读后感的核心是

契诃夫《婚前》:最痛苦的真相,也好过最甜蜜的谎言

文一藻

作家李银河说:“爱也是世间罕见的极品:人和人之间的肉体吸引是常见的,但是灵魂投契却是罕见的。”

她在她的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说:《老残游记》中逸云与任三爷之间的恋情写得实在、有趣、引人入胜,将人物刻画得入情入理、入木三分。从动情到后来一步步地计较、思量,到最终的绝望,烟消云散,将人性揭露的淋漓尽致。

相爱时,任三爷说一句:“我真爱你,爱极了。”这在古典小说中,是罕见的爱情对白。可是,就是这么情浓,也终究抵不过岁月的磨损,到最后,二人的结局却又那么黯淡和不堪,没有一丝一毫的百转千回和荡气回肠。

李银河说:“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比,这才是中国的现实。其实,它也是世界的现实——小说中荡气回肠的爱情在世界上所有地方的现实生活中都是罕见的。大多数的情形还是《老残游记》中所描绘的那样平庸、丑陋和不堪。”

但即便是,平庸和丑陋的爱情,在最开始的地方也是朦胧和美丽的。然而,对于有些人的爱情来说,即使在开端,也充满了计较和算计——这真是天下第一悲哀的事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婚前》,认识一位这样可悲的准新娘——波德扎狄尔金娜姑娘。

有时,即使是最牢固的亲情也是脆弱的

波德扎狄尔金娜姑娘就要结婚了。 像所有的姑娘一样,她得到了来自双方父母和朋友的祝福。

她的订婚典礼体面排场,在场的人们都喝得尽兴、玩得开心。当然,人们也不吝惜将最美的祝福送给新人。

但是,漂亮的话并不一定会带来漂亮的生活。就像大海,在平静的表面之下,永远有暗流涌动。

波德扎狄尔金娜姑娘的父母深知结婚后的生活,所以,在订婚仪式结束后,他们先后与自己的女儿进行了谈话。可是,在谈话中,他们不幸的婚姻却渐渐露出了水面。

订婚典礼后,第二日早晨,母亲就叫波德扎狄尔金娜姑娘去卧室一趟。在那里,母亲躺在床上,对她作了如下一番训诲:

这位母亲首先当着女儿的面,讽刺挖苦了一阵自己的丈夫,她说自己的丈夫是“秃头的丑八怪”。还告诉女儿,等结婚后,千万不要让这个“丑八怪”父亲住到家里。如果他去了,就一定会时时刻刻盘算女儿和女婿们,看看怎样可以得到好处。

他就会一连多少天坐在你们家里不走,可你们要他干什么用?他少不了跟你们要酒喝,吸你丈夫的烟叶子。他虽说是你父亲,却是个行为不好、对人有害的人。

生活多年,妻子居然给丈夫这么一个大大的差评。那么,丈夫又是如何评价妻子的呢?

紧接着,女儿被叫到了父亲的房间。父亲首先对女儿结婚这件事,表示了祝福,随后他对女儿说道:

你母亲的话呢,你要听,我的小宝贝,可是要当心。她是个善良的女人,然而表里不一,思想放肆,为人轻浮,装腔作势。她是个高尚而诚实的人,可是……滚她的吧!

在表面赞美了妻子后,这位父亲也毫不留情地当着女儿的面,告诉她:千万不要让她的母亲住在家里,因为没有一个女婿喜欢丈母娘。他本人就非常讨厌!

我想,任何一个准新娘在婚前听到父母这样的谈话内容,都会有快要疯掉的感觉。对于波德扎狄尔金娜姑娘来说,也许她对未来婚姻的幸福程度,并没有抱很大的幻想。她所得到的爱情,正如她的亲情一样脆弱。

爱情的脆弱,源于爱情从来不仅仅是爱情

正如前文所述,波德扎狄尔金娜姑娘并不是因为迷恋某人而选择结婚的。这在她母亲的话中,已然体现:

爱情?这哪儿谈得上什么爱情?你根本就不是出于爱情而嫁给他的,无非是贪图他的官品罢了!

波德扎狄尔金娜姑娘的未婚夫又是因为什么而结婚的呢?姑娘的父亲也说出了真相:

你的丈夫看重你什么呢?看重你的性格?看重你的善良?看重你的感情的表征?不是的,小姐!他爱你是贪图你的陪嫁。要知道,我们给你的陪嫁,我的小宝贝,可不是什么一文半文的钱,而是整整一千卢布!

看来,这段婚姻的真相是女人看上了男人的位置,而男人看上了一笔钱财罢了。也许是小说家还没有交代清楚,在小说的结尾,契诃夫安排这个准新郎来看准新娘。

在假意寒暄了一阵后,新郎这样讲道:

您家里人都在哪儿?我得见一见他们。老实说,我有点生他们的气。他们把我骗得好苦。您要注意。……先前您爸爸告诉我说他是七等文官,可是现在才弄明白,原来他不过是个九等文官罢了。嗯!……难道可以这样吗?其次……他们本来答应给您一千五的陪嫁钱,可是昨天您的妈妈对我说,我至多只能拿到一千。这岂不是混账?

很显然,波德扎狄尔金娜姑娘的婚姻是典型的利益婚姻。他们通过交换各自的价值,换取了所谓的天长地久。

现实来说,这种婚姻既牢固也容易各奔东西。即:只要你有价值,婚姻永固;一旦你失去了价值,婚姻立刻解体。

结语

我们都向往美好的爱情,相信彼此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但是,生活的真相往往很扎心,美好的爱情也需要势均力敌去匹配: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贵族、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出自门当户对的大家族,而灰姑娘曾经也是贵族小姐。

契诃夫在小说中,不断讲男人的官阶和女人的陪嫁,实际在讲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爱情的真相,离不开价值的交换。

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忽略作家在小说中所要讲述的另一层深意,就是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结婚的双方并不会获得幸福。

波德扎狄尔金娜姑娘的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他们应该是属于同一个阶层。然而,他们并不彼此相爱,他们甚至以互相诋毁和谩骂对方来获得快乐。

可见,在婚姻中仅仅有势均力敌,而没有爱,依然过不幸福。不过,知道生活的真相后,也没有必要悲观和气馁。最起码,我们有了努力的方向:

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从而有资格遇见更匹配的另一半;然后,在优秀的另一半中,找到真心爱自己的人并好好经营它。

其实到最后,人不过是和自己过日子罢了。成也是你,败也是你。就看你最终如何选择了。

(让阅读伴随我们在奋斗的日子里,一同成长。)

——END——

《带阁楼的房子》:我所厌恶是自己,我所抨击的是自我的渴望


《带阁楼的房子》是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几百部短篇小说中最富有诗意,抒情气息最浓郁的一篇。被称为是最能体现“契诃夫情调”的、难得的一篇以爱情为基调的短篇小说。

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契诃夫的这篇作品始创于1889年,是以他的朋友俄罗斯著名风景画家列维坦为原型来创作的故事,两人为此还曾一度绝交,很长时间之后关系才逐步缓和。

虽然这篇短篇小说并不是契诃夫的代表作,但却让我们从中窥见了不一样的契诃夫。区别于他一贯性的批判性小说所能带给我们的震撼,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是绵长的回味。深刻的作品总会引起不同时代、多个阶层人性的共鸣,曾有多位著名画家为契诃夫的这部小说绘制插图,我国的“伤痕美术”代表人物何多苓也曾为这部小说创作了44幅油画。

这部小说对比契诃夫以往的风格添加了浓重的音乐性语言、如诗的风景描写以及淡淡的温婉的爱情。但其写作风格上还是延续了一贯的写作手法,采用了冲突与对比反差的方式将故事一步步的展开。

小说结构清晰,脉络清楚的描写了作为画家的“我”与阁楼房子中的母女三人偶遇,并结识。因为与莉达观点不合而导致被迫离开阁楼,结束了与蜜修斯的爱情,结尾的一句“蜜修斯,你在哪儿?”道出了无尽的苍凉,也暗含了作者内心对沙俄社会的质问与未来出路的迷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折射出当时俄国的时代风尚和体现一代人的精神面貌的契诃夫的精神世界。


1、从旧式庄园里“冷峻有理想”的姐姐和“善良而隐忍”的妹妹身上,折射出作者持有的妇女独立观点

《带阁楼的房子》这部小说里一共描绘了五个主要的人物,可是在这五个人物之中出现了十分尖锐的思想的对峙,进行着两种背道而驰的人生。

首先是和莉达同一阵营的谢尔科甫卡,他同莉达一派、是莉达的支持者;接下来是笼罩在莉达威严下的母亲叶卡捷丽娜和妹妹蜜修斯,她们虽有不情愿,但一直按照莉达的思维生活;最后是自成一派一直与莉达对立的“我”。

小说中用着重的笔墨,在语言形象以及行为特点上,直叙了两姐妹的迥异风格。

① 姐妹二人外貌、动作上的对比

外貌描写是人物性格的一面镜子,从对两姐妹不同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两人性格的本质区别。

大门口站着两个姑娘。其中一个年长些,身材苗条,脸色苍白,十分漂亮,长一头浓密的栗色头发,一张小嘴轮廓分明,神态严厉,对我似乎不屑一顾。另一个还很年轻,顶多十七八岁,同样苗条而苍白,嘴巴大些,一双大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打一旁走过,说了一句英语,又扭怩起来。

从莉达的形象第一次跃然纸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倔强严肃的女性形象。而妹妹蜜修斯则是给读者传达了一位拘谨可爱,一双大眼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的柔美形象。

② 姐妹二人语言、细节上的反差

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的最直接的手法之一,也是揭开罩在她们身上,神秘面纱的最有效方式。

莉达的坚毅果敢:

“我们全县都掌握在巴拉金的手里,”莉达转向我接着说,“他本人是县地方自治局执行委员会主席,他把县里的所有职位都分给了他的那些侄儿和女婿,自己一意孤行,为所欲为。应当斗争才是。青年人应当组成强有力的派别,可是您看到了,我们这儿的青年人是怎么样的。该惭愧啊,彼得·彼得罗维奇!”

蜜修斯的“小家碧玉”:

当我翻看照相本时,她不时为我说明:“这是叔叔……这是教父”,还用纤细的手指点着相片。

姐姐莉达喜欢跟人争论县自治局、学校、医院、劳动等类似的严肃社会话题,并且在谈论的过程中,会让人感到他是一位富有朝气的真诚的有主见的姑娘。而蜜修斯在此类话题中沉默不语,让周围的人时常把她当成一个孩子。


③ 姐妹二人行为模式、生活主旨上的对比

契诃夫笔下的莉达每天所从事的活动大致如下:

白天她给病人看病,分发书本,经常不戴帽子、打着伞到村子里去,晚上则大声谈论着地方自治局和学校的事。

同时身处于贵族家庭的莉达在学校任职,赚取足够自己节俭度日所支配的生活费。

而妹妹蜜修斯的日常生活,在作者的描述下却是完全相反的一派风光:

她的妹妹蜜修斯,没有任何要操心的事,跟我一样,完全过着闲散的生活。早上起床后,她立即拿过一本书,坐在凉台上深深的圈椅里读起来,两条腿刚够着地。有时她带着书躲到极树林荫道里,或者干脆跑出大门到田野里去。她整天看书,全神贯注地阅读着。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莉达是精力充沛的、忙碌的、有个人理想的,尽管这份忙碌在作者的眼中看起来杂乱无章、毫无条理,反而让莉达无法沉下心来去思考。

而妹妹蜜修斯则是闲散地过着日子,每天贪婪的阅读,善于深思,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在作者的笔下有着女性迷人的可爱柔弱。

④ 作者所认可的妇女独立观

契诃夫笔下的《宝贝儿》中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一个没有信仰,没有生活目标,甘心做男人附庸的奥莲卡,这是作者所排斥的女性形象。

而对于契诃夫笔下的《新娘》中塑造的人物娜嘉,则被认为是作者所赞扬和推崇的女性形象。她敢于摒弃旧生活,选择踏上独立的新生活。

本篇小说中主要刻画的两个女性形象,却是相对中立的,有自己的特色也有相应的缺憾。随着小说的逐步深入,我们可以了解到莉达独立果敢,却又冷漠固执;蜜修斯具有传统女性的温婉柔弱、善解人意,但又缺乏主见,不懂得自己享有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权利。而正是这些许缺憾和不完美使得两姐妹的形象更加亲切、有血有肉。

在契诃夫的概念里,女性要兼具与男性平等、独立的地位,但同时也不能失去作为女性的柔美特质。姐姐莉达善于思考、拥有自己的事业,但为人缺乏亲和力并且一意孤行破坏了妹妹的爱情;而妹妹蜜修斯热爱读书、善解人意,却没有自己的主见、屈从姐姐的意志最终导致痛失爱情。

这两位女性形象的塑造都不能代表契诃夫心目中的完美女性,是悲伤的、留有遗憾的。


2、从画家这一典型的“贵族知识分子”和持有“艺术无用论”的莉达之间的争执中,暴露了两人观念上的无可调和,也为后面与蜜修斯爱情的悲剧结局做了预警

本篇小说中让作为“精神解放”代表的画家与认可“物质解放”是挽救社会的最佳方式的莉达之间产生一次次的冲突,直到最后一次两人之间发生最直接的争论,才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

采用相同创作手法的《第六病室》同样是契诃夫中期的创作作品,其中的主人公格罗莫夫所塑造的“疯子”形象,也曾和代表着“有头脑的健康人”拉京医生之间产生过多次激烈的争论。

契诃夫善于使于用此类的写作手法将情节巧妙地穿插起来,给读者造就深刻的印象。

① 两人之间爆发争执的关键点之一:“精神解放”VS“物质解放”

通俗一点来讲,两人争论的关键点是一方持有“艺术无用论”,一方认同“小事无用论”的观点。

莉达认为画家不懂人间疾苦,艺术对于改造生活毫无用处;画家则坚信从小事上着手只是徒增烦恼、增加负担,并不是正途。文中几次提到两个人交谈时的细节描述:

这个苗条而漂亮、神态永远严肃、小嘴轮廓分明的姑娘,只要一谈起正经话题,总是冷冷地对我说:“您对这种事是不会感兴趣的。”

她对我没有好感。她之所以不喜欢我,是因为我是风景画家,在我的那些画里不反映人民的困苦。

在高潮部分两个人发生了语言上直白的撞击,进一步解开了读者心中的疑惑,为什么同时贵族生存环境下成长的两个人,行为模式上会有完全相反的差异,究其根本人行为上的差异在于思想,同时也为读者解惑了为什么有志青年“我”奉行无为而治:

“我”这个画家认为:

“只有精神生活,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才是他唯一的人生追求。您到他们中间去,用医院和学校帮助他们,但您这样做并不能使他们摆脱束缚,恰恰相反,您却进一步奴役他们,因为您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了新的偏见……”

莉达则认为:

“您威胁说不再工作, 显然您把自己的工作估计得很高。”

“您刚才那么鄙薄地谈到的图书馆和药房,即使很不完备,我也认为它们高出于世界上所有的风景画。”

总结一下,画家认为的是只有精神上解放才能彻底解决社会问题,观点类似于鲁迅的“弃医从文”;而莉达认为从小事做起,做好基础建设,才可以一步步改善社会问题。


② 两人之间爆发争执的关键点之二:“改造沙皇统治”VS“建立新政府”

两人观念不同的根本在于,作为传统贵族的莉达依旧相信沙俄政府,期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使社会变革进步;而画家采用“无为而治”的手段,认为自己为社会贡献的越多,推翻沙俄统治,建立新政府的机会越渺茫。

两人争论中的无可调和,“我”这个画家认为:

“教农民读书识字,散发充满可怜的说教和民间俗语的书本,设立医务所,这一切既不能消除愚 昧,也不能降低死亡率,这正如你们家里的灯光不能照亮窗外的大花园一样。”我说,“您并没有给他们任何东西,您干预他们的生活,其结果只能使这些人生出新的需求,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

莉达认为:

“有些人想为自己的冷漠辩解,总是发表这类妙论。”丽达说,“否定医院和学校,比给人治病和教书容易得多。”

每个人都有权利坚持各自的观点,我们无法全面否定某一方,但从根本上来说,莉达的做法的确无法从根本上达到促使社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俄国历史后来的走向也带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作为画家的我虽然认识到“小事”不是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要点,但同时也是迷茫的,“我”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我知道就要这样没有事情地过完一整天,整整一个夏天”,更是不实际、不作为的理想主义。

同时,我们可以从蜜修斯在家庭氛围中对于遵从莉达的一贯态度中可以窥见,“我”与莉达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会导致“我”与蜜修斯爱情的终结。在蜜修斯的身上作者赋予了她传统女性的美好特征,但也正是这一性格特点促使她崇拜并屈服于自己的姐姐。


3、从三个象征意义揭示“我”的内心世界:我所厌恶是自己,我所抨击的是自我的渴望

① 爱情的表征:失败的爱情,是对自我的否定和对“过去的自己”的告别

作为契诃夫少有的以爱情的形式表现社会问题的小说,本文的基调无疑是在婉转与伤感中前行的。

小说中的“我”和蜜修斯有着共同的特点,我们一样的懒散悠闲,无所事事,一样热爱并崇尚着艺术,只可惜在当时病态的社会环境下,一切选择那样仓促、不合曲调。

让拥有新思想的“我”爱恋上单纯的蜜修斯,让蜜休斯对“我”充满崇拜和好奇,从而用“我”的思想去启发她的思考。

最后让处于新旧思想灰色地带中的蜜修斯,选择了自己的姐姐而放弃了真爱,象征着在新旧观念里,现实与理想之间,蜜修斯不但放弃了爱情,也放弃了“我”思想上对她的影响。

这段失败的爱情,也让“我”完成了一项思想上的转换,意识到仅仅从思想上影响一个人是无法达变革的目的,从而只好与过去的自我告别,选择新的方式启航。

② 艺术的象征:从不被肯定的精神世界中意识到,“艺术”终究无法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小说在很浓郁的抒情氛围中展开,开篇中将艺术家的闲散和周围好似“绿野仙踪”一般的环境相互映衬,不知不觉中却在平静的外表下弹奏出了一曲不和谐的音符,即“总是行色匆匆、劳心劳民”的莉达。

作者所倡导的是精神世界的解放,也就是说相对于物质上的解放,作者更倡导人民能在思想上提高一个层次。但他却没有找对相应的措施,而是选择最没有用处的“什么也不做”,而以此期待沙俄政府的自动灭亡。

在作者的潜意识里,是知道艺术所引领的精神世界并不能解决当前的政治问题,而她在文中对莉达的所有的不友好的语言乃至抨击,实则是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寻找一个发泄口。

结合现实,我们反观那一段历史,莉达和“我”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最终解决掉社会问题的是暴力推翻沙俄政府,重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③ 理想的启示:象征“我”可以直面内心的渴望,接受、正视当下的现实不再回避

一部优秀的作品常会被人读出多重含义来,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最初人们为它定义的主题是谴责上流社会对妇女的摧残,肯定安娜对于情感的追求。后有学者分析说,该篇小说的开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已点出小说的主题,认为其弘扬的是追求朴素与体力劳动,不能放任感情。

我认为《带阁楼的房子》也具有同样的可读性与延展性。很多人认为,本篇小说所表达的主旨是对莉达的批判,揭露其自由派知识分子的伪善和虚伪,认为“我”的思想具有前瞻性是正确的。而我则认为文中虽对莉达用词并不“客气”,但其从中透露出的感情是向往与感激多于讽刺批判。

我们反观历史就会发现,契诃夫本人也曾经是“莉达”。那时恰逢1892年的俄国饥荒,契诃夫全身心的投入,赈济灾民与防治霍乱的工作中,担任政治活动的组织者,这段时间距离《带阁楼的房子》完稿时间并不远。

这也从侧面象征着:现实中的“我”中在莉达的影响下,不再无所事事地空谈、束起双手,而是逐步开始直面内心的渴望、正视社会当下的问题并付诸实践。

4、基于《带阁楼的房子》这部极具艺术价值的小说,谈谈我对现实生活的几点思考

① 亲情式的捆绑使懦弱的人失去判断的能力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亲情的捆绑分为三种,父母对孩子的绑架;孩子对父母的绑架;子女之间的绑架。像蜜修斯放弃了和“我”的爱情,所顾忌的便是来自姐姐莉达的压力。

小说中莉达让蜜修斯离开时有一段描述:蜜修斯“脸色苍白的走出去”,可见姐姐的意愿并不是她所愿,但最终的结果是蜜修斯的一生都按照姐姐的思维来生活。其实面对亲情绑架,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才会逐渐夺回自己的思维:

  • 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

想要摆脱亲情的绑架,首先要拥有自己明晰的是非观,其次需要克服心理上的两道坎:不要害怕当“恶人”、不要害怕意见分歧引发的争执。

  • 建设自己的心理界限

人与人之间是要有着界限感的,规划出你允许别人干涉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有的放矢,超出你所能够接受的界限,要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坦然面对冲突,不做别人生活中的傀儡。

② 父母为人处事上的特征是子女性格形成的根源

小说中关于两姐妹之外的另一个女性的刻画方式单薄却准确,她是两姐妹性格形成的始作俑者,也是两姐妹性格偏差上的引导者。小说中对于母亲这一人物,主要的描写如下:

“说得对,莉达说得对,”母亲附和道。

有莉达在场她总有点胆怯,一面说话,一面不安地察看她的脸色,生怕说出多余的或者不恰当的话。她也从来不反对她的意见,总是随声附和:“说得对,莉达说得对。”

正是源于文中母亲的这种性格,造成了两姐妹产生了一强一弱鲜明的性格对比。

很多父母教育不当,导致一生无法弥补的大错,其源头便是父母的行为方式赋予子女的性格特征所导致的:

据新闻报道19年3月,一个江苏9岁男孩因撞碎学校玻璃留下纸条遗书后跳楼,4月,上海某职校二年级17岁男孩因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母亲责备与训斥跳桥自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悲剧的发生往往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在严苛缺爱的教育环境中易导致失当行为的产生。

与之相对的是家长的过分溺爱,13岁考上湘潭大学重点本科、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魏永康犹如开挂一样的人生在20岁的时候跌落凡尘,只因他读研三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理而被劝退。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小时候就像一盘录像带,需要预演与体验自己所有的情绪与行为,以留下适当的印痕,而这些印痕便是他们以后成长路上可利用的资源。

③ 换位思考、直面内心是打破自身束缚的必经之路

“墨菲定律”中的换位思考定律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对方的心境来思考问题。

小说中的“欲扬先抑”和契诃夫创作后期“掩盖创作意图”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小说冲突中所要呈现的换位思考模式。让双方初始既无好感、缺少沟通交流,一直处在“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氛围下,最终导致冲突升级。但从作者之后一系列的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窥得作者要推送到读者面前的真实意图,即:“我”在一定程度上对莉达的认可。

在实际生后之中,换位思考是一套助你克服人性弱点助的“思维系统”,它的应用范围极广,生活中、职场上都不乏它的身影。运用中我们要注意它的三点特性:

  • 规避“以自我为中心”,打破固化思想、以开阔包容的心态接纳新事物;
  • 建立“抽象思维”,把自己定位到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事物;
  • 总结成功经验,开拓自身格局,塑造“共同认知”。

而人在复杂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迷失自我的本心,在不断的换位思考中更易参透自己的实质性需求,之后需要的是能够直面内心的勇气和打破自身束缚的格局,只有当你在情感上和潜意识中都认识到内心深处的渴望,才能更好的驾驭它。

契诃夫运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部凸显时代状态的情感小说《带阁楼的房子》,小说中截取画家这一典型人物平凡的、片段式的日常生活,既艺术又真实的从细节中塑造了一位自幼受到的贵族传统教育却又接受着西方先进思想熏陶的俄国年轻人,在摇摆不定中追求理想、找寻看清生活真谛的过程,从而打破了主人公就应当绝对正义、绝对完美的固有思想,展示给读者重要的社会内容。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967年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H·R·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学”中阐述:一部作品即使付印,倘若读者尚未阅读,那它只是文本。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仰赖审美主体的感知、规定和创造,即文艺作品功能与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读者的接受。

第一遍读《带阁楼的房子》,你会感受到作为表象的爱情带给我们的情感上的共鸣;第二遍读《带阁楼的房子》,你会看到文中主人公之间意见分歧的碰撞;第三遍读《带阁楼的房子》,你会在眼前浮现出一个青年在现实和理想中的极度挣扎与找寻。

契诃夫的这部作品更像是一把直击人心的利剑,穿透重重迷雾,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和求而不得的淡淡哀伤打碎你心中的迷惘,为“我所厌恶的自己,我所抨击的自我理想”找到了正确的出路。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本文由 唯唯安 原创出品,抄袭必究/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