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11-03 08: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我与地坛》思想感情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作品的精髓:
1. "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是前提:" "通读全文:" 确保你完整、仔细地阅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不仅仅是记住情节,更要理解作者通过地坛这个空间,探讨了生与死、命运、苦难、母爱、存在的意义等深刻主题。 "抓住核心:" 思考作者为何选择地坛?地坛对他意味着什么?他在地坛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最终从地坛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和力量? "品味语言:" 史铁生的语言朴实、深沉、充满哲思。注意体会其中的意境、情感和象征意义。例如,他对母爱的描写,对自然景物的观察,都蕴含着深层的情感和思考。
2. "精准把握“思想感情”的焦点:" "明确核心情感:" 你最想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面对绝境的迷茫与痛苦?是对母爱深沉的追忆与愧疚?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还是最终获得的平静与释然?确定一个或几个核心的情感点来展开。 "区分“我”与作者:" 虽然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的,但
文|达令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这样写他与地坛的际遇,他在后来多次提到过,自从进入了地坛,他就再也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给与了他第二次生命,他在地坛的沉静中,与地坛终日凝眸对望,在那里参悟了命运、参透了生死,为后来开始写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写下《我与地坛》的时候,他带着后来的人生经历,重新回忆了地坛带给他的力量,以及那些发生在地坛的故事。那里有他自己对命运的反抗和挣扎,对未来的审视和思考,还有对母亲深深地追忆,以及对爱情的无奈。
图为今日地坛一角
二十一岁双腿瘫痪,轮椅坐了四十年,到底没有找出个确凿的病因来。三十岁上,两个肾相继失灵,其时“透析疗法”还相对简陋,索性我一时还不必就靠它;大夫的对策是在我的肚皮上钻一个洞,相当于下水改道,并建议我“争取再活十年”。谁料,这个史铁生轻易就完成了定额,而后的日日夜夜全是“灰色收入”。——《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
史铁生,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虽然一度受到自己身份的困扰,但是在大学期间,他和朋友们算得上是在最好的年龄度过了惬意的几年时光。
当知青的路途中,他们不知天高地阔,用自己的乐观豁达畅想着做一番事业的宏图伟志。可惜,命运总是让人猝不及防,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他从一个喜欢足球,长跑健将,突然沦为了一个终身都需要靠轮椅辅助的残疾人。
“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史铁生在《我二十一岁那年》这样对于自己病症的进行描述。住院期间,他曾经试图自杀,在所有病友都不在的时候,触摸电路。幸而电路短路,没有造成伤害。
通过科学的医疗无法让自己重新站起来,他开始从无神论者转向虚瞑之中,试图寻求一些安慰和期盼。出院之后,在父母给他定制的轮椅上,他开始了自己对生命和对自我的拷问。当那些热闹的社会生活都从他的生活中退出之后,在孤独与寂寞中,自我怀疑开始膨胀,对于存在的价值,他也开始了深入思考。
“我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着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杨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腾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对于史铁生而言,这是一个可以逃避真实世界的另外的世界。他把园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逛遍了,他对着园子思考生的问题,活的意义。想了好几年,也和地坛厮守了好几年,终于弄明白了一件事情。
人一出生,就已经无法辩论,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同时也决定了它的结果。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想明白这样的道理,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但在想明白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发生过太多让人刻骨铭心的事情。这背后是关心他的人沉甸甸的爱,当时沉浸在自己的悲剧之中,并没有想过太多。后来回忆起来,除了包容万物的地坛,他生命中最矛盾的阶段还有两个女人沉重的爱。
《姥姥语录》中写了一段与史铁生有关的文字,倪萍给姥姥读《我与地坛》,姥姥预言史铁生能够活很久,“别看这孩子遭点儿罪,一星期换三次血,死不了。他妈用命给他换着寿哪。”
这是一个老人对史铁生的“生的祝福”,其中也有对妈妈深深地同情。
对于史铁生而言,母亲不仅仅是赋予他生命,养育他成长的人,更是在他陷入人生苦难时,用爱无私地守护他那个人。母亲用她自己的方式,引导着史铁生在磨难中找到一个生存的意义。
当史铁生因为命运的捉弄,躲在地坛拷问人生和灵魂的时候,母亲只能偷偷跟在身后,确保自己的孩子不会轻生。母亲隐忍着自己巨大的痛苦,她不能崩溃,只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寻找各种可能有帮助的偏方。对于孩子,她从不曾放弃。
史铁生讲有一次,他已经出了院子,因为有事折回家去,看到母亲保持着送他出门时的姿势没反应。等他在出门时,母亲只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母亲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她暗示孩子通过读书寻求出路。她从来没有对史铁生说过,“哪怕为了我你要坚强”这样的话。只因为她知道,未来的日子只能由他自己去过,而她只能默默地承受属于一个母亲的苦难。
史铁生的母亲,因为成分问题,没能上大学。但是母亲从小写作能力很强,史铁生会写也许得益于母亲。母亲对儿子的支持,不仅是生活上照顾,更重要的是想要帮他找到生活下去的意义。
在史铁生遇到编辑柳青的时候,史铁生的母亲拉着她的手,嘱咐她一定要多多鼓励史铁生。因为母亲知道写作对史铁生意味着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因为柳青的鼓励和支持,史铁生发表了第一本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这部小说发表后,史铁生陷入哀伤之中。他想到了母亲,在他的写作动机中,有一部分是出于自己的想法,但是更多的是为了母亲。他想让母亲看到自己“站”起来了。可是,此时的母亲,早已离世,留给他的是无尽的遗憾。
对于母亲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不过即使脱离了肉体,对于史铁生而言,母亲已经进入了另一个轮回。
他怀念母亲,想到母亲年轻时喜欢花。因为自己生病,无暇顾及,她养的花全都死掉了。她推着他去北海看花,回忆往事的时候,妈妈小心翼翼的避开“跑”、“跳”之类的敏感词语。
后来的年月里,母亲总是出现在他梦中,在合欢树下,端着眼镜仰望树尖,看合欢树向天上伸展的叶子。在史铁生的笔下,那个压抑自己,一心只为了孩子的妈妈,终于在《地坛与往事》中与她的鲜花相遇:
她直起腰来,一大捧枝枝蔓蔓的野花盈满在她怀中!
母亲一路走,一路为那捧野花择去败叶,摆弄成形,不时地贴近唇边闻一闻,或摊开到眼前望一望……
对于早年的爱情经历,史铁生鲜少提及,但是在他的作品中,还是能够嗅出蛛丝马迹。在《我与地坛》的最后,他提到:
“要是有些事情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也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二十来岁的史铁生,意气风发的年代失去了矫健的双腿,每天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他的人生。可是,二十多岁,那个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年纪,谁不向往爱情呢?
他曾经写过一篇小说,一个少女与一个瘸腿的男青年恋爱,少女提到一只叫“点子”的鸽子,说这个名字让人觉得它是瘸子。听完,男青年就想到了自己,瞬间心情变坏。少女赶紧解释说,是自己忘记了,请求对方原谅。没想到男青年因此心花怒放,她因为对方忘记了他的残疾而开心,心底激荡起一阵幸福之感。
小说源于生活,这些情节是他的想象还是真实的存在过,我们无从考证。不过那个让他心生欢喜,一生难忘的姑娘,确实在地坛里出现过。
李燕琨在《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中说“地坛也有H傍晚寻找铁生飘飘的长裙和渴望的目光。”
《地坛与往事》中,那个姑娘出现了,年轻、貌美、健康、善良、青春,最关键的是,她爱上了他。“有一天,他坐在轮椅上吻了她,她允许了,上帝也允许了……”
他们在地坛里约会,偷偷地亲吻,地坛里的风、地坛里的树、地坛里的云彩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可惜得到她的允许、得到上帝的允许,他们仍旧只能在地坛里相爱相拥。所有的风起云涌,也只有沉静的地坛才能包容,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样的爱情“惊世骇俗”。
因为这爱情,他从中得到了鼓舞,他觉得有了活下去的必要。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努力做点事情,那样,或许有天就能够配得上她了。
地坛里的爱情,永远只有一个命题,等你来找我。
有一次,他急切地想去见她,他忘记了自己是残疾。他摇着轮椅,意气风发。她来见他,却并不自在,三言两语打发了对方。史铁生看到楼上的房间里,窗帘背后躲着一个中年男人。
残疾已经是史铁生无法接受的痛楚,可是残疾带来的除了他生活的不便,还给他设置了更多的障碍。世人认为他不应该爱,既然爱上了对方,就不应该让她也爱上你。
面对这个让自己燃起生的希望的女人,让他憧憬幸福的女人,他提出,请对方思考,如果只是出于同情,就请离开。如果爱,那么他们可以冲破一切阻碍,在一起。
有快乐就会有悲伤,有团聚自然也会预示着离别。这份爱情,最终无疾而终,成了史铁生心中永远的遗憾。即使后来遇到了陈希米,他仍旧在心中保留着初恋的一席之地。甚至在新书出版时,让陈希米给对方寄书。
那种感情,早已超越了爱情,如他所说:“如果上帝不允许一个人把他的梦统统忘掉得干净,就让梦停留在最美丽的位置……所谓最美丽的位置,并不一定是最快乐的位置,最痛苦的位置也行,最忧伤最煎熬的位置也可以,只是排除平庸。”
幸好,地坛的故事虽然忧伤,史铁生最终赢得一个“顺水而来的孩子”——陈希米。她将他从黑暗中捞起,让他在幸福之中活到了60岁。
爱因斯坦说:“我孤寂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我成熟之年里却甘之如饴。”
他在《地坛与往事》中,终于将思念的母亲和初恋和盘托出。陈希米在《让“死”活下去》中这样说史铁生和他的地坛,“那些纷飞的往事,母亲和恋人,“日渐虚幻却永不磨灭”,几十年的思绪,和梦,终于丰饶。”
他终于离开了“史铁生”的居所,走向了另一个轮回。地坛早已不是当年的地坛,不过史铁生留给我们的是一座心灵的地坛——不必去地坛寻找安静,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人生在世,我们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有的人35岁失业,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车贷房贷,焦虑得整夜睡不着。
有的人对未来满怀热情,却在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遭到疾病的意外突袭。
还有人在努力打拼即将迎来幸福生活的时候,却收到至亲离去的消息。
失落、不甘、遗憾、悔恨、挣扎、绝望……世界上没有永远顺遂的人生,我们总会与痛苦不期而遇。
面对命运的无常,我们该如何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面对这些失意和挫折,我们应该如何与自己和解,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
有一个人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些许治愈,他便是史铁生。
苦难是史铁生身上的显眼标签,他在最美好的21岁,跌入疾病的无尽深渊中,先是双腿瘫痪,而后相继被败血症、尿毒症、肾功能障碍缠上。但他却说,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他在漫长的绝望中找到了一处精神栖息地,那便是地坛。后来,这本《我与地坛》又给了无数人熬过低谷的勇气,成为更多人的精神居所。
正如他所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图源:《病隙碎笔》
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我与地坛》
友谊,是史铁生的幸运符。每当他觉得自己不幸的时候,总有许多朋友跳出来,给予他温暖和慰藉。
21岁时,史铁生住进了友谊医院,这个时候的他,初次与病魔交手,失去了双腿,沉浸在巨大的悲伤和绝望中。
还好,他有很多朋友。每天上午,他就在病房的窗前静静读书。一过中午,便直着眼睛朝大街上眺望,尤其注目骑车的年轻人和5路汽车的车站,盼着朋友们来。
然后朋友们来了,带书来,带外面的消息来,带安慰和欢乐来,带新朋友来。新朋友又带新的朋友来,然后都成了老朋友。
29岁时,史铁生高烧不退,他的肾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医生们都担心他活不过那年冬天了。还是这些朋友,把史铁生抬到了友谊医院,商量着怎么从死神手里抢人,怎么和史铁生的父亲交待。
1990年,余华、莫言、刘震云三个人把史铁生扛上火车,跑去沈阳文学院给学生讲课,顺便参加了一场足球赛。
他们让史铁生坐在轮椅里当守门员,说:“你就在这给我们待着,把球给守住”。
余华还和对面的球员说,“你们要是踢到铁生身上,他很可能被你们踢死”。
大家都忌讳提起史铁生的腿,只有好友们,仍把他当成意气风发、四肢健全的少年。
史铁生曾写道:“我是最糟糕,但最快乐的守门员。”
2023年,《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播出。有一次,作家西川无意间提到了“轮椅”。余华突然神情落寞,喃喃道:“铁生已经不在了,铁生不在了”。
此时,离史铁生去世已经十多年。而另一位作家苏童也在节目里说:“我很爱铁生,某种意义来说,我背着他,是背着一个文学圣洁的灵魂”。
不论是什么时候,史铁生总被朋友们惦记着,因为他总能在消极里找出积极的意义,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
他在地坛遇到一位同样失意的朋友,两个人常常在园子里待到天黑,开怀痛骂,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
在生病后,朋友们去看望他,大家以为他会讲述自己的悲惨人生,感慨命运无常。结果史铁生从文学聊到体育,又从体育聊到旅游,从好吃的聊到好玩的。
他甚至有次聊着聊着还给大伙做起了饭,坐在轮椅上一边炒菜,一边有说有笑。那顿饭,几位老友吃得泪流满面。
这是一种极为朴素、极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不管遇到什么难事,不管面临着什么困境,我们都要能坐下来好好吃饭。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你在此刻的焦虑,解决不了未来的难题。唯有好好把握当下,去积极面对,才能熬过低谷,见到明天的曙光。
要知道,就算今天的太阳被乌云遮住,明天、后天、大后天……我们总能再次见到日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我与地坛》
苦难对于史铁生,实在算不得什么。他说,“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友谊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有十二间病室,除去1号、2号,其余十间史铁生都住过。当他第一次被父亲搀扶着走进病房时,心里想着: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在等待命运宣判的日子里,他也曾双手合十,出声地向神灵许过愿。
所有医生都跟他说别急,但他无法不急。只能每天看着身穿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步晒太阳,“只要这样我想只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
又或者是摇着轮椅特意去那块草地,并从那儿张望其他病房的窗口,猜想那玻璃后面现在住的谁?上帝打算为他挑选什么前程?
他也和上帝祈求,希望自己的脊椎里是一个瘤子,一个善意的瘤子,要么干脆是个恶毒的瘤子,要命的那种。
要么健康地活着,要么死去。
但是,史铁生的希望落空了。他的脊椎里没有瘤子,而是脊髓出了问题,双腿再也不能恢复如初。他终日一言不发,躺在床上,心里一片空白。
有个医生和他说,还是看看书吧,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这句话挽救了史铁生的灵魂,但其实这句话对所有人都适用。
在这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失去对人生的掌控感。
在遗憾和失意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向内求得平静?
唯有和自己和解,与苦难和解。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和不幸时,不要沉迷于悲伤之中。慢慢地去做一些事,慢慢地就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
史铁生说,“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你平稳了却更加浩荡”……
要是今生遗憾大多,在背运的当儿,不妨想一想来世。不妨随心所欲地设想一下(甚至是设计一下)自己的来世,反正想想也没什么坏处。
比如来世要聪明、漂亮和有一副好身体,有顺利的爱情和婚姻,但这样就没有了企盼和追求,所以还需要一点缺欠,比如生了一场病,陷入了绝望,但发生了一场奇迹又完全恢复了健康。
经历了劫难之后失而复得,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幸福。苦尽甜来,这或许才是最为关键的好运道。
只要是苦尽甜来其实怎么都行,生生病呀,失失恋呀,挨挨揍呀……只要能苦尽甜来其实都不是坏事。其实都用不着甜得很厉害,只要苦尽也就够了。
但苦尽甜来又怎样呢?我们还要有新的企盼和追求。可这一生的追求都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儿?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唯有过程。
史铁生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但是,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虚无你才能够进入这审美的境地,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到这审美的救助。
如果你正处在坏运里,那不要急着悲伤,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
如果你现在因好运陷入了一种无意义的虚无感中,那不妨去试着创造一个精妙绝伦的过程吧。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
生命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史铁生来说,生与死,他更是思考过无数遍。
在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他曾经三次自杀未遂,变得喜怒无常,万念俱灰,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有一天,他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了时间,也看到了自己。接下来的许多年,他便一直在地坛公园里呆着,躲进了另一个世界。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史铁生在地坛公园里琢磨了很久关于生死的事,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弄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那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
他先是找了一份在仿古家具上画画的工作,后来由于病情加重,便专注于写作。1981年,30岁的史铁生发表《秋天的怀念》纪念去世的母亲,震惊了文坛。
他一生创作了20部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18部随笔散文,还有2部电影剧本,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等大奖。
《我与地坛》,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散文之一。
在失去双腿后,1998年,史铁生患上了尿毒症,隔日一次透析,一周三次,每次4个半小时。
这样的日常,持续了整整12年,直到动脉、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直到他呼吸停止。
他曾和记者调侃道:“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他甚至这样调侃得了尿毒症的自己:“起落架(两条腿)和发动机(两个肾)一起失灵。”
2010年最后一天的凌晨3时46分,史铁生在武警医院停止了心跳,享年59岁。他的遗愿很简短,“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
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在另一人的身体里苏醒。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了医学研究。
他曾说过:“死亡,是盛大的节日。”
葬礼上,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要求大家:一不带花圈、挽联;二可带漂亮鲜花;三要穿漂亮衣服。
有朋友带着60朵红玫瑰扎成的心型花束来了,还有人带着一大篮红透的樱桃来了,还有人带来了超大的生日蛋糕,上面用奶油画着大大的“60”和“铁生走好”,所有的人都带着微笑。
让自己的葬礼,成为了一场巨大的盛会,史铁生的生命之旅在此刻变得圆满。
21岁双腿瘫痪,与病痛搏斗38年,他遭受了大半生的痛苦,但思想健全而明朗,始终对生活和生命饱含热情。余华说,他是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恶意的人,而且连怨言都没有。
他生而命苦,却与苦难为舞,以满腔笑意,真诚地赞美世界,赞美着生命。他说: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生命永远生生不息,从来如此,不是吗?
01. 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来,你会说你前途未卜,你会说你前途无量;但要是你站在终点看你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有一条路,你就只能看到一条命定之路。
02.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03.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04.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05.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06.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07.一个人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08.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
09.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10.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11.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12.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13.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4.没人能知道不曾推开的门里会是什么,但从两个门会走到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去,甚至这两个世界永远不会相交。
15.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16.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
17.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18.一个人,可以无视今天,没有明天,但他总会看见昨天。没有昨天等于没有生命。昨天,可以是指今天的前一天,也可以是指今天以前的所有时间。
19.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20.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都是被意识改造过的,它们只是作为意义的载体才是真实的,而意义乃是现在的赋予。
21.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22.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
23.孤独,不是在空茫而寒冷的大海上只身漂流,而是在人群密聚的地方,在美好生活展开的地方——没有你的位置。
24.我们的生命有很大一部分,必不可免是在设想中走过的。在一个偶然但必须的网结上设想,就像隔着多少万光年的距离,看一颗颗星。
25.悲剧,都是好人与好人之间的事。
26.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27.“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以我的经验看,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而是什么?”“而是还在……还在渴望爱……”
28.问题,很可能,在提出的时候,答案已经存在。
29.对于重逢的形式,我们怕的不是残忍我们怕的是平庸。
30.只要还能哭就还有救,只要还能哭就有哭够的时候。
来源: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作者:十一
编辑:星城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