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11-03 08: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石壕吏》主题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深刻、准确、有说服力:
1. "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核心意象:" "通读全文:" 仔细阅读杜甫的《石壕吏》,理解诗歌描绘的整个场景:从官吏的凶狠、老妇的悲惨到“有孙母未去”的残酷现实。 "抓住关键意象:" 注意诗中反复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和意象,如“暮”、“急”、“一何苦”、“老妪”、“儿”、“床”、“急应河阳役”、“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等。这些意象是理解主题的重要线索。 "理清叙事脉络:" 明确诗歌是如何通过叙事来展现主题的:夜访石壕 -> 强征老妇儿 -> 揭示战争残酷。
2. "深入挖掘主题思想,明确核心观点:" "中心思想:" 《石壕吏》的核心主题是深刻揭露和控诉"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兵役制度的极端残酷",以及由此造成的"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和人道灾难"。 "多角度思考:" "对官吏的批判:" 官吏的“夜捉”、“一何苦”体现了
北师大著名的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有一次在内部一个讲座上评价杜甫名作《石壕吏》,说这首诗是在表现古代老百姓的“爱国主义精神”。
康震的理由大致概有三:
一曰,诗中的征兵行动,是由“咱们的军队发起的”;
二曰,“石壕吏”是“国家公务员”,是郭子仪“委派地方武装部的干部”来完成紧急征兵任务的;
三曰,诗中的老妪最后“没有一头撞死”,而是主动跟石壕吏走了。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国家征兵没有错,石壕吏没有错,老妪也没有错。石壕吏“顶多是态度不好”,但是“他的态度再好老百姓也没法接受”,这就等于说石壕吏的态度其实也没啥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老妪最后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因为她主动提出跟石壕吏到军队去做饭。因为她知道,石壕吏是为了国家来征兵的。
征兵又是为打跑安禄山,打跑安禄山又是为了恢复原来的生活秩序。可见此老妪的身上,具有一种“爱国主义精神”。
想也不用想,我们就知道康震就是在“胡说八道”。第一,古代普通老百姓的头脑里面,大多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回事。
第二,杜甫只是用他的诗歌忠实地记录下了一出人间悲剧,诗中的“怒”、“苦”等用语已经很明显流露出对老妪一家人的同情,说这是在“歌颂爱国主义精神”完全是“指鹿为马”。
那么,为什么堂堂一个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一个专业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呢?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康震在解读、批评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一直在使用当代人的政治思想与阶级立场。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人们称为“诗史”,按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念,康震等人对待杜甫创作《石壕吏》时的“政治立场”,自然不敢大意。
了解这首诗创作背景的人都知道,石壕吏的确是郭子仪派去征兵的“国家公务员”,而郭子仪正是“中兴大唐”的名将。
没有郭子仪,大唐可能就要提前完蛋了。但是杜甫写《石壕吏》这首诗,的确也是在批评小吏“夜捉人”的恶行。
可是你能因此告诉我们的学生们,“诗圣”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是在“和国家唱反调”吗?显然是不能的。
但是讲杜甫,又不能绕开他这首代表作。于是康震等人只能另辟蹊径,告诉学生们,杜甫是在歌颂老妪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网友看了“严重不服”,于是发问:这家的老翁为什么“逾墙走”了,让自己的老伴去充军,难道他就不爱国吗?
还有人找来了大唐的政治制度,长篇大论地从老妪家吃奶的孙儿推导出他大儿子、二儿子和三儿子的年龄。
得出的结论是:老妪的长子不会超过三十岁。古代人结婚结得早,唐代男性一般十三、四岁就结婚了。那么算起来,这家的老翁也就五十岁。
五十岁并不算太老,按唐朝的“府兵制”,此老翁当时还没有除脱“兵籍”。可是这个老翁“不爱国”,他也不管老太婆和儿媳、小孙子,自己连夜“逾墙走”了。
还有这家的儿媳妇,你抱着娃儿在家里哭什么呢?征兵法又不捉奶娃,又不捉小媳妇,可见她也是一个不爱国的家伙。
既然要歌颂“爱国”,杜甫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大力气,写这家人一大堆“不爱国”的表现呢?事实上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的确就是在批判某些东西。
杜甫批判的对象,除了“石壕吏”违规征兵的行为(大唐兵制并没有“以老妇人充军”的征兵条例)。除此之外,他批评的对象,当然还应该有安禄山与唐朝之间“残酷的战争”。
我们不能以现代某些人僵化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思维,不能“二极管”地把一切“批判、揭露现实黑暗”的作品,全部都打到“敌对”面。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诗人”,没有之一。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是最正统的一位“儒家诗人”。
给学生讲解《石壕吏》时,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回避诗人“批判现实”的正当创作动机。因为支持国家征兵,和反对石壕吏恶劣的行径并不相矛盾。
杜甫之所以没有用更加直白、严厉的措辞批评石壕吏,只不过是因为当时征兵的情况的确十分复杂。杜甫对大唐征兵的态度,其实在“三吏三别”中的《新安吏》中已表达得十分明确。
当时朝廷征兵征不到,于是下令要拉走农家的“中男(十八岁)”时。他主动出面安慰被征兵者的家属,告诉他们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郭子仪对待士兵如同自己的兄弟一样。
所以杜甫创作“三吏三别”并不是为了反对征兵,他其实只是在尽一个爱国诗人“讽谏”的责任罢了。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有一个出自《论语》的,非常有名的“兴观群怨”说,康震教授肯定是知道这个理论。
假如康震教授能把这一套理论给学生讲明白,那么学生自然就会理解,杜甫写《石壕吏》的动机,绝对不是在和国家政策唱反调。
这个理论出自《论语·阳货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按照以上的这种说法,诗应当有四大功能:
第一,诗歌具有文学审美的功能。阅读诗歌,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帮助读者更深刻地去认识这个世界。
第二,诗歌的认知功能。阅读诗歌,可以增广我们的见闻,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世界的本质。
第三,诗歌沟通功能。当许多人共同读一首,或者几首诗时,诗中的思想,能够统一人们的见解和看法。
第四,诗歌还有讽谏君王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写诗委婉地向君主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统治者纠正错误。
儒家文人都是有政治理想的人,杜甫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代表。他写《石壕吏》,就是在发挥诗歌“兴观群怨”四大功能中“怨”的功能。
因此杜甫在这首诗中并没有直接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是真实地把这个场景呈出现来,给朝廷看。请注意,我在这里说的是,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是给朝廷看。
因为在古代中国,底层人基本上都是文盲。所以这些诗不可能是写给最下层的被征兵对象看的,他就是写给统治者看的。
杜甫的真实用意就是在提醒统治者:请注意哟,征兵固然是必然的,但是现在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自《论语》问世二千多年来,除了“文字狱”盛行的清朝,中国历朝历代绝大多数时间里,都还是允许文人通过诗歌和奏章来行使“讽谏”权的。
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诗圣”写了一首讽喻、批判现实的诗歌,就大为紧张,更不至于要为了“政治正确”,刻意去歪曲《石壕吏》这首诗的创作本意了。
康震“歪解”了《石壕吏》,结果人们在批他的时候,把郭沫若也拉出来一块儿批了。为什么呢?这大约是因为郭沫若曾经表示自己不喜欢杜甫的诗歌。
但是郭沫若对于杜甫这首《石壕吏》的评价,却是和康震是“相反”的。在康震看来,杜甫批判了“石壕吏”,就等于批判了“国家公务员”。
批判了国家公务员,就等于是在反对唐朝的征兵政策。然而这场征兵活动,又是“由国家发起的正义行动”,由于我们不能说“诗圣”是“反动”的,于是我们只能“歪解”这首诗。
但是在郭沫若看来,杜甫是批评了石壕吏,可是批得还不够彻底。他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的,他有意要包庇地主阶级的恶!
仔细看一下康震、郭沫若二人的论断,基本可以确定,他们都认为杜甫是在通过这首诗批判这场征兵行动。
不同的是,一个人认为杜甫的“政治觉悟”太低,敌我不分;而另一个人则认为杜甫“革命不彻底”,就是在“和稀泥”。
其实人家杜甫什么都还没有说,就已经被郭沫若和康震“打成了右派”,连着批斗了好几个来回。
对于这件事,我最后想说的只有一句: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最好还是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请暂时放下狭隘的“阶级立场”。
昨天用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创作了一篇短文石壕吏为什么要状告杜甫,要求杜甫给他们恢复名誉?得到了读者朋友们的认可,也引起了许多读者的热议。
很多朋友对这篇文章里的一些失误进行了指正,如纠正了新安县在河南而不在陕西等等,在下在这里一并致谢。谢谢各位读者不啻指教,让我又学习到了新知识。
我要说一的点是,我写这篇文章,并没有把它和当前网民朋友中一些热点的时事新闻挂钩,而是只纯粹的当成历史文章来写。也就是说,我写这篇文章,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远那么深,也不是借古讽今,甚至直指某个武汉女作家。
很多朋友对《石壕吏》的主题看法不同,并在留言里和我进行了交流。在这里我愿意抛砖引玉,再次和大家探讨一下《石壕吏》的主题问题,看看杜甫先生写这篇文章,到底是为了什么。
目前史学界和文学界于《石壕吏》 的主题有几种说法。
一是爱国说 。我们知道杜甫是一们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对老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但是他在创作《石壕吏》时,刚好大唐正在面临尖锐的民族矛盾造成的紧张局势 ,因此他也必须站在整个国家民族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他一方面痛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另一方面又歌颂人民群众在国难当头之时,能勇敢的站出来承担兵役,为国效力。 这种在爱国主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矛盾心里,被诗中的老妇表现出来,使得整首诗也有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
二是支持说 。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安史之乱给大唐和人民造成的破坏有多大,所以他对政府平叛是支持的。杜甫也创作过许多讴歌人民抗击安史叛军的诗歌,最后平叛胜利时,他也会“初闻涕泪满衣裳”,也会“白日放歌纵酒”。因此他在《石壕吏》中,塑造了一户底层人民的形象,从这家三个儿子当兵和最后老妇去从军,体现了人 民对政府平叛的支持。
三是揭露说。这种说法认为老翁不想服役,老妇最后的服役也是迫的。在底层小民身上,并不具备什么爱国主义思想,他们只想过好“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所以老翁在差役们上门时,才会“逾墙走”。 杜甫在创作这首诗时,也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真实的记录和再现战争之下,普通小民的悲惨遭 遇,揭露了唐朝统治者的无能和安史之乱给广 大人民带来的痛苦 。
要想了解《石壕吏》的创作主题,就得先弄清楚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诗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安史叛军首领安庆绪据守邺城,唐朝派郭子仪、李光弼率九路大军大军围攻邺城。 由于种种原因,唐军大败,郭子仪被迫退守河阳,包括洛阳留守和河南尹在内的大唐高级官员四散而逃,天下震动,局势非常紧张。 唐朝为了抗击叛军,只能再次征集百姓入伍,以补充兵力之不足。
乾元元年六月,杜甫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邺城兵败之时,杜甫正好由洛阳去往华州上任。他根据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 《三吏》、《三别》等六首组诗,记录和反映人民在战火之下的痛苦《石壕吏》便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吏》通过“ 吏夜捉人” 这一事件,将一户壮年丁男已尽,官府要求老翁入伍的普通事件如实记录下来,但是诗的结尾,用老翁逃走、差人便把老妪带去入伍这一事件,揭露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 来的苦难。 读了《石壕吏》,我们仿佛看到一千多年前, 兵荒马乱中酷吏在横征暴敛、人民流离失所、叛军四处劫掠的悲惨画面,仿佛听到了百姓们的哭声。《石壕吏》是一篇血泪的控诉书,是一个年老体衰的老妪的哭诉,是战乱中惨遭迫害的人民的心声。
有些朋友从诗中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几句,自然而然的把老妇人当做一个主动服役的爱国者形象,从而得出这首诗的主题是号召人民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的结论,其实这是比较片面的。
《石壕吏》描述的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斗争。“吏”以捉住老翁为目的,老翁一家包括老妪在内,以能躲过入伍为目的。正因为老翁并没有主动应征,害得差吏晚上来捉,所以他们才会“吏呼一何怒”。从这个“怒”字上来看,很有可能这并不是吏第一次来老翁家,因为正常的征兵,没有晚上来的;老翁也不会看到差人就跳墙而跑。
老翁跑掉后,老妪向差役说了一番话。她在这番话里,以守为攻、步步为营,显然是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她先是表明了自己家对国家的贡献(“三男邺城戍” ) , 接着道明自己的困难(“室中更无人”),最后又向差人们诉苦(出入无完裙),这一切手段都没有起到作用后,就自己上前搪塞。在她心中,必定是认为差役绝不会看中一个老妪的,不可能会真的让她去应役。如果真如她所想,那这件事就应该被搪塞过去了。
老妪的所有举动,都是为了保住自己家庭。当然她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何况她的家庭已有三个现役军人,其中两个牺牲了。她这样想这样做,不能说她错了;可是杜甫诗的重点,并不是称赞她和她的丈夫身上的爱国精神,这一点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老翁逾墙走”中的“逾墙”,写出了老翁危急之中逃命的情状,暗示老翁死也不会去从军的真实想法。由于之前不久,征兵的差役上过门,老翁拒绝了入伍的命令,所以他会想到可能官府会很快对他来硬的。因此这家人家人时时警 觉,一有风吹草动,老翁便马上翻墙逃跑。也许他早就在墙边以准备好了梯子,”逾墙而逃“才能那么顺利。
人一旦上了战场,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那个老妪为什么主动请求“急应河阳役”呢?因为老翁虽然跑了,但年龄已大,跑得不会太远,极有可能被差役再次逮住。这家人家中,还有一个年轻的媳妇,从征兵的角度来说,媳妇明显比老妪更加适合入伍。媳妇一旦被抓走,“乳下孙”怎么办?所以老妪才会对差人们说,自己的媳妇“出入无完裙”,你们不要进她的屋,我来跟你们走!
杜甫“暮投石壕村”,第二天 “独与老翁别”,目睹了“夜捉人”的过程,为何一言不发?为何天快黑了才去石壕村投宿,而不是去住为官员准备的驿站呢?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当时杜甫去华州,白天不敢走大路,也不敢住驿站,只能偷偷的行路,太阳落山了才偷偷地找个村子投宿。
兵荒马乱的年月,任何人都朝不保夕。老翁怕 被抓,杜甫也怕被抓, 这才是他屏声敛气,不发一言的原因。有人说杜甫是官身,身上有“告身”做为凭证,实际上在那兵荒马乱之时,官身也并不安全,更不保险。差役们要是咬定你是冒牌货,就算不抓你,将你抢白一顿,杜甫也没有什么办法。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种时候,会有人听杜甫讲道理吗?
安史之乱给国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此杜甫是极为痛恨的。他在《北征》中写道:“东胡反未己,臣甫愤所切”,他对唐朝政府的平叛是持拥护态度的。所以《 石壕吏》的主题并不会脱离这个基本态度,更不是什么反战的作品。
《石壕吏》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本身,而是把目光对准了唐朝的兵役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无能。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爆发四年多,官军虽几易其帅,但叛乱却越来越严重。邺城之战中,正是唐肃宗任用非人, 结果唐军损兵折将, 惨遭失败。这种结果,让杜甫极为痛心。
官军屡吃败仗, 并不是敌人太过强大,而是在战略战术和临场指挥中出了问题。杜甫希望官军能知耻后勇,在战场上能占用叛军,他应该对唐军补充兵员的做法不会反对。也就是说,杜甫不会从根本上否定兵役制度和兵员补充, 而是想通过这些,去讽刺和揭露唐朝统治者军事上的无能,以及这种无能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三吏”也好,“三别”也罢,都反映的是这同一种主题思想。只不过表现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杜甫迫切希望政府能够迅速平定安史之乱, 他也同情人民的苦难, 但他知道这种苦难是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下,国家和人民必须去承受的,从大的方面说,甚至能说这是民族的苦难。所以杜甫内心很矛盾,他盼望官军获胜,但官军获胜必须要有兵源的保证;他痛恨差役们的做法,但不这样做,又征不到兵员。这才是他在诗中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和看法的真正目的。
《石壕吏》的主题是复杂而深沉的,这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老翁一家出了三个军人,你很难说他不爱国;但是在国难当头,他又翻墙而跑,你也很难对他这种行为进行肯定。只能说,“逾墙走”是特殊时间、特殊背景下普通人的正常反应,杜甫认为是可 以理解的,是值得同情的。所以他不说老翁爱国,也不说老翁反对兵役,就是在当时特定境遇下的特定心理。
无论如何说,《石壕吏》的主题都是通过安史之乱中一个夜晚发生的一起事件,揭示了战争中,底层百姓灾难深重的现实 , 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 、渴求叛乱早日平定的意愿。表面上看,《石壕吏》中作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但这种矛盾又是统一的, 其统一的思想基础便是尽快结束战争, 让国家走上正轨,让人民早日安居乐业。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