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11-03 08: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牡丹亭》思想内容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条理:
1. "准确理解核心思想:" "重点把握“情”与“理”的冲突与融合:" 《牡丹亭》最核心的思想是探讨“情”(人的真挚情感、生死之恋)与“理”(封建礼教、程朱理学)之间的矛盾。要清晰地阐述杜丽娘对爱情执着追求如何体现“情”的力量,以及她最终死而复生、冲破礼教束缚的结局如何象征着“情”的胜利。 "理解“真”与“幻”的交织:" 作品中既有现实的残酷(杜丽娘的闺中生活、社会的压抑),也有梦幻的美好(与柳梦梅的结合)。要分析这种真与幻的交织如何深化了主题,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和理想追求。 "认识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意义:" 《牡丹亭》是明代“拟话本”的杰出代表,也是反封建、追求自由恋爱和个性解放的文学典范。作文中应突出这一点,说明作品如何挑战了当时的婚姻制度和伦理观念。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涵盖所有思想内容,可以选择一两个核心点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可以重点分析“情”
作者:陈均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著作《牡丹亭》是昆曲舞台上盛演不衰的经典戏码之一,如今,这部诞生于400余年前的传奇迎来当代创作者的最新演绎。据媒体报道,由昆曲名家单雯、张军携手演绎的“2022上海大剧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于今年8月10日至14日在上海大剧院献上世界首演,引发诸多戏迷的关注。
程砚秋和俞振飞拍的《牡丹亭》宣传照(1937年)。
梅兰芳演绎昆曲《牡丹亭》时的扮相。
《牡丹亭》。
《牡丹亭》剧照。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讲述了杜丽娘于梦中生情继而病死还魂,和梦中的书生柳梦梅人鬼相恋,终于起死回生缔结姻缘的故事。作为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牡丹亭》从诞生之初便受到昆曲界广泛的喜爱,绵延至今,不仅成为各大昆曲剧团的保留剧目,甚至成为昆曲的代名词。
《牡丹亭》为汤显祖所撰《牡丹亭还魂记》之俗称,言杜丽娘柳梦梅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传奇之一。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是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汤显祖《牡丹亭》之影响,使得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而在半世纪前,国人大多以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并驱,则是因彼时注意于《窦娥冤》之人民性,而现今或更关注文学性及人性,可见时代氛围与主题之变化。
《牡丹亭》为文学经典谱系
沈德符《顾曲杂言》云:“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之经典。一则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之位置,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而确立后世评价《牡丹亭》之基调。
《牡丹亭》“题词”云: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此段文字乃是汤显祖《牡丹亭》之题旨,即“情”与“理”之关系,在末代中后期的思想氛围里,汤显祖之思想趋于“异端”,如师从于罗汝芳,受高僧达观之影响,正是在这种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牡丹亭》里,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之塑造。此剧之蓝本,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迹,而可能来自话本,如《杜丽娘记》。然此话本其实是普通的才子佳人类型,虽有生死之转换,但并不胜奇。汤显祖利用其架构,加以改写,更增添其奇诡,从而造就一惊心动魄之传奇。
《牡丹亭》最初并非为昆曲而作
《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即开始流传。汤显祖本人就有“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其传播,至少有三大特点:其一,改本甚多,如吕玉绳、冯梦龙、沈璟、臧晋叔等,一般以为汤显祖之传奇,长处在文辞,而短处在音律,常有不合律之处。因此,在著名的沈璟、汤显祖之争里,即有汤显祖之语“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断天下人嗓子”。究其因,或许是因为汤显祖之传奇原非为昆曲所作,后世推测应是海盐腔或宜黄腔,但随着昆曲影响的扩大,传奇的昆曲化程度愈深,因此以昆曲之格律视之,就多有不合律之处了。
其二,《牡丹亭》的传播,多是案头与家班,而较少在公共演出场合,如酬神或商业演出,这一点从明清时期的折子戏选本或曲选可见之。
其三,阅读《牡丹亭》之逸闻甚多,如俞二娘、商小玲之事,又如《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及《才子牡丹亭》,又如《疗妒羹·题曲》里的乔小青,都是耽读《牡丹亭》之事例。连《红楼梦》里,也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来姹紫嫣红”之曲而神迷之描写。
汤显祖之“临川四梦”
近代以来,《牡丹亭》演出较多,如《游园惊梦》,几为昆曲之代名词,尤其是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青春版《牡丹亭》,后巡演全国及海外,推动了昆曲之普及,并改变了昆曲观念。《牡丹亭》更是成为昆曲之代表了。如今国内七大昆剧院团,大多可演《牡丹亭》本戏,2012年底,在北京,甚至还上演了一部大师版《牡丹亭》和七个昆曲院团齐演《牡丹亭》,一时蔚为壮观。各个昆剧院团都可演《牡丹亭》了,它的演出传统与传承,已成为现今昆曲传统的一部分。
其他与《牡丹亭》有相似情形的传奇,如汤显祖的另四部传奇《紫箫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又如李开先《宝剑记》等,皆是昆曲出现前后时期的传奇,本来最初并不用昆曲演唱。当昆曲流行后,其全本或某些折子,用昆曲敷演,并成为昆曲的重要剧目。
附言之,《紫箫记》为汤显祖所作第一部传奇,《紫钗记》为《紫箫记》之改写,与《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里评曰:“《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其实,《紫钗记》与《牡丹亭》之“侠”与“情”,在儒家之范围,与《邯郸记》之“仙”(吕洞宾度化卢生,卢生在梦中度过了作为人的一生。)、《南柯记》之“佛”(淳于棼至蚂蚁国,以蚂蚁之身经历人的生命)构成了明代士大夫的基本的思想世界,即儒道佛之世界。(陈均)
来源: 海南日报
《牡丹亭》是古代著名作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的杰作,书中歌颂了自由爱情的可贵,对封建礼教作出了批判与反思,书中的主角杜丽娘和柳梦梅为了爱情,可以由生到死,不离不弃,他们追求的是爱情,更是自由个性,反抗的是父母,更是数千年的封建礼教对个人自由的压迫。
《牡丹亭》有悲剧美学的精神,让人想起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牡丹亭》最后仍然沿用了古代小说的大团圆式结局,在古代最高权力者皇帝的主持下,杜丽娘和柳梦梅终于在一起了,似乎让书中的人物命运由悲转喜,给了读者很大的心理安慰,但实际上,也是一种处于封建礼教统治的总体环境下,只能求助更高的权力,来反抗压迫自己的那一级权力,而不是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死抗争,以死诅咒封建权力的倒塌。《牡丹亭》纵然批判封建礼教,但整体是处于封建礼教之中的。
图 1牡丹亭
1、 主体情节
出生寒窗的书生柳梦梅终日埋头苦读,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一展抱负,一日他读书累了靠着花园里的一棵梅树睡着了,却梦见一位佳人,名叫杜丽娘,说和他有姻缘。杜丽娘窈窕端庄,富有才学,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痴迷《诗经》,有一日梦到一书生持折柳枝来向她求爱,两人于牡丹亭幽会,一觉醒来却发现只是一场梦,现实中没有她心仪的那个书生,而她父母又正打算商量着她的婚事,她灰心失望,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请求母亲把她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其父后来为她修了梅花庵。
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梅花庵,在庵内见到了杜丽娘画像,发现这正是他的梦中女子,杜丽娘魂游后院,与柳梦梅再度相见,两人你侬我侬,好一番缠绵,柳梦梅打开棺材,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杜宝,也就是杜丽娘的父亲,却不承认这门亲事,还告发柳梦梅盗墓,把他关进监牢,后来柳梦梅考中成为状元,到皇帝面前求情,皇帝应允了这门婚事,两人正式结为夫妻。
图 2杜丽娘与柳梦梅
2、 主要人物的特点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情节曲折离奇而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借由两个梦把两个青年连在一起,女主角杜丽娘长期住在深闺中,日常所见的,除了家中的父母长辈,兄弟姊妹,也就只有丫鬟仆人,她没有接触外界的机会和权利,长期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最喜爱的是《诗经》,尤其爱其中的爱情故事,她因为一个梦以及梦中的人就茶饭不思,相思抑郁,必然是长期的闺中生活使她感到压抑,而她的本性又是向往浪漫和自由,一个思春之梦带给她美好的设想,可是现实如此冰冷,她的内心愿望无人关注,即将面对的是被指定的婚姻,可以说,令她痛苦的不止是爱而不得,还有自由被压抑,命运被操控。
柳梦梅是富有才华、志向高远的青年,对爱情始终如一,为了爱情可以冒着罪名开棺,在杜宝的威胁之下不屈服,勇于追求自由爱情,在金銮殿上嘲笑和揭露杜宝对他的陷害和威胁,在皇帝面前表达自己对杜丽娘的一片真心。杜宝则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坚决拥护传统礼教,为了家族的脸面,不在乎女儿的真实意愿,为了拆散杜丽娘和柳梦梅,不惜滥用自己的权势,监禁柳梦梅并且对其动私刑。
图 3杜丽娘
1、 以往小说遵循的由理到情
《牡丹亭》与《西厢记》同样是浪漫主义的爱情剧,也同样以富家小姐和书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也都有追求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思想内涵,但《西厢记》先出,《牡丹亭》后出,在《牡丹亭》出来后,"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似乎更打动观众,的确,《西厢记》虽然说也是追求自由爱情,但是被限制在了礼教和社会规范的范围内,也就是由理到情,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得不到崔莺莺的家长的认同,那么他们是如何追求自己的爱情的呢?是不断地达到崔莺莺父母的要求,不断答应崔莺莺父母提出的苛刻要求,不惜违背自己意愿。
崔母要求张生要考中状元,张生虽无心功名,也只有照做,崔母又要张生力退敌军,张生在恩人的帮助下又做到了,崔母还是不肯同意,只能靠红娘出谋划策,巧舌如簧,才最终说服了崔母。可以说《西厢记》全文都在围绕张生如何在崔莺莺、红娘的帮助下打动丈母娘。他们的确在追求爱情,但必须通过合乎理与礼的方式,先有理为基础,才能追求情。以往许多的才子佳人小说也多是这样,其中宣传的伦理纲常是深入骨髓的。
图 4《西厢记》
2、 《牡丹亭》由情至理
汤显祖曾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亦生。"所以杜丽娘为了情先是抑郁而死,死后魂魄不散,遇到心上人又死而复生,这皆是情之所至,作者认为情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合理的,它是人难以自控的,更不能说必须在理的基础上才允许情的存在。而相应的,作者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为了情而不惜打破伦理纲常,打破礼教,甚至是法度的略显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他们为情而对封建制度正面的反抗。
首先是杜丽娘得不到梦中人,又面临包办婚姻时抑郁,茶饭不思,最后付出生命,等她的魂魄到达阴间,又拒绝遵循阴间的规矩,投胎转世,她不断的打听意中人的姓名,身份,过于执念,以至于魂魄不散,而柳梦梅终于到达梅花庵与杜丽娘的魂魄相遇,他明知开棺犯法,但义无反顾地开棺,而后他被杜宝囚禁,面对杜宝的蛮横霸道,他不屈服也不想讨好,最后在金銮殿上,面对着父亲,杜丽娘也选择向皇帝表明自己心意已决,非柳梦梅不嫁,她明知这是在忤逆父权,但仍然选择反抗。
图 5杜丽娘与柳梦梅
1、 发乎情,止乎礼义
《牡丹亭》的前半段的确已经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但到了后半段,似乎又回归到了遵理复礼的套路中,也就是儒家强调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一切行事,哪怕是反抗,也不能完全逾越礼的范畴,从这一点上来说,无法对儒家文化的根本的压迫作出彻底的反抗,是《牡丹亭》的局限,也是它离一部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一段距离。作者相信情的力量,但没有彻底实现以情代理的思想上的颠覆,个性解放的号召也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封建的藩篱,只是对其中的一些戗杀人性,极其违背常理的地方作了艺术化的处理。
杜丽娘反抗封建礼制的压迫,但本身还是无法摆脱伦理观念的影响,在她起死回生之后本可以与柳梦梅双宿双飞,但她依然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正统的婚姻基础,她依然渴望父母的认同,她一边正面的反抗礼制,一边又以礼制为基础。这体现的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创作理念:暴露困境,但又以不彻底突破文化之礼为原则,面对困境,不是竭力求真,而是努力护礼。
图 6杜丽娘
2、 削弱的悲剧美
同是青年男女为了爱情的生死相依,西方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有着许多共性,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的悲剧性要强烈许多,悲剧带来的美感也更加震颤人心。《牡丹亭》有着悲剧的氛围,一位妙龄女子为情而死的开头就营造了某种令人嘁然的气氛,但小说的发展遵循着我国古典小说戏剧"善于补过"的思想,以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收尾,这也是为了迎合市民阶级的口味,毕竟《牡丹亭》作为戏剧以在民间演出为主。这种结局一方面给了市民阶级以慰藉,但另一方面,这种慰藉何尝不是一种幻象?《牡丹亭》的结局是一种个体的幸运,但不能给与群体以力量,以功名求得长辈的满意,使皇帝为自己主持公道,这在世间有多少有情人能做到?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宣扬的是一种彻底的悲剧美学,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戏剧中,毁灭的是两个青年的生命,以及他们为之努力的一切,而给受封建思想压制的所有人看,这是西方悲剧的传统,其认为悲剧的力量,是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使其受到情感上的陶冶,迫使观众对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作出彻底的反思。当然这也是由于西方文化背景更加重视个人的幸福,所以维持集体和谐的团圆结局不对他们的胃口,他们欣赏的是为了个体的自由和幸福对世俗伦理和封建传统一反到底。
中国文化强调含蓄、中庸,重视集体,彻底的悲剧是流传不开的,就算是《窦娥冤》也安上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削弱了悲剧性也是削弱了文学作品一定的现实影响力。
图 7罗密欧与朱丽叶
1、 浪漫主义创作的引入
贯穿《牡丹亭》整部作品的是浪漫精神的体现,也就是杜丽娘对对理想与爱情的热烈追求,生动的大篇幅的内心描写,使读者了解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相比于以往建立在大环境中的人物描写,《牡丹亭》更加重视个体的心理变化与成长。其次,戏剧的情节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死,为情复生的带有玄幻、超现实风格的情节发展,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杜丽娘的追求的成功也是理想胜过了现实的体现。
图 8牡丹亭
2、 语言艺术
《牡丹亭》全剧用抒情化、诗意化的语言,倾泻着人物的内心感情,交代着情节的发展与变化,剧中的唱词纤细而艳丽,奇巧且明媚,如"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或者"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等等写景词,或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样直抒胸意的,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者擅长通过诗与剧的谐美结合创作出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景,通过诗句描情状物,抒发感怀,增强了感染力。除了精美唱词,剧中也大量使用口语来塑造人物形象。
图 9杜丽娘
《牡丹亭》不愧为古典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以一个"情"字领导,产生了出生入死,曲折玄幻的情节,并且借对爱情的追逐,表达对自由个性的向往,赋予爱情能超越生死,战胜强权的伟大力量,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不懈追求,虽然基于文化背景,对封建思想的反抗不够彻底,但依然具有思想的超前性,强大的感染力和共情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