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11-04 19: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参观鼓楼的观后感作文,要想写得深刻、具体、有感染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是对鼓楼的宏伟壮观感到震撼?是对其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感到惊叹?是对其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感到敬佩或惋惜?还是对其现代保护与利用方式感到思考?确定一个核心的感受或思考作为文章的灵魂。 "你想通过这篇作文表达什么?" 是赞美历史文化,是抒发个人情感,还是引发读者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明确主旨有助于后续内容的组织。
2. "细节描写要生动具体 (Vivid and Specific Details):" "视觉细节:" 鼓楼的外观是什么样子的?(颜色、形状、结构、装饰等)?内部结构有何特别之处?(楼梯、梁柱、雕刻、壁画等)?看到了哪些展品或信息?它们的样子、材质、内容是怎样的? "听觉细节:" 参观时是否听到了鼓声(即使是模拟的或想象中的)?鼓楼周围的环境声音是怎样的?是否有讲解员的解说声? "感觉细节:" 鼓楼给你的整体感觉是宏伟、古老、庄重,还是亲切、有活力?触摸到的材质(如木纹、砖石)有什么感觉?站在鼓楼上(如果
冀东英雄谱对张树畹烈士的文献记载
2018年7月20日我与张华新、孙树琴夫妇及好友两人前往北京丰台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祭奠张华新的爷爷,抗日英烈张树畹为国捐躯80周年。盛夏时节,天气多变且闷热异常,时而乌云密布,时而细雨霏霏。进入八达岭段时,更是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超过20米。车缓慢地在隧道中行驶,过了八达岭雾散云霁,但气温更高,闷热难当。9点30分我们顺利的来到了北京丰台区宛平城。宛平城始建于明未,是一军事要塞,一座护卫京城的拱极城。城垣建设与北京相似,有城门两座,四座角楼,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个垛口都有盖板。正因为当年宛平城为軍事目的而建,城制虽小,但它的形制结构却与普通城池不同,城内无一般城池中所必有的大街小巷、市坊、钟、鼓楼等设施。全城只有东西两门并都有瓮城,整个城墻高大厚实坚固,防御功能很强。工作人员说“仔细观瞧,城楼及城墙上仍能看到累累的弹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宛平城内,为原宛平县政府驻地。1987年7月7日为纪念“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五十周年而建成开放。纪念馆是北京八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正前方是八千多平米的抗战广场,广场前沿矗立着两块“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和“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巨大标牌。纪念馆上有邓小平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镏金大字。灰白色的大理石外墙与镶嵌着独立自由勋章的锻铜大门,使纪念馆更显肃穆庒严。进入纪念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大型铜铸雕像。象征着抗日战争时期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激昂的抗日情怀。雕像中那一张张刚毅决绝的脸和坚挺脊梁紧攥铁拳的雄姿,正向人们讲述着那段难忘的历史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抗日战争纪念馆以许多翔实的史料、照片、实物再现了当年抗日战争原貌。即便是一些冷僻的史实,也有多个不同维度的资料来作支撑予以展现。时间跨度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事实上,不管是十四年还是八年,那些在白山黑水、华北平原、南京城头、长沙血战中为国捐躯的人都是英烈,都是中华儿女中的精英。纪念馆中充分揭露了日本强盗从轰炸、抢掠、屠杀、焚烧、制造无人区、摧残妇孺、实行细菌战、毒气战、三光政策等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整个抗战壮烈而揪心,其惨烈其英勇其震撼都出乎一般想像。每场战役都看到大批的中国军人倒下,其根本原因是当年中国的国力、军力与日本相差甚远。尤其是抗战早期,中国军队与日军交战打赢的机会很小,能破坏日军的作战计划就算是一种胜利吧。在全面抗战中,中国军队曾与日军有过多次的会战,中国军队以必死的决心投入战场,整连、整营、整团地为国捐躯屡见不鲜。松沪抗战中,中国军队官兵每小时伤亡数以千计,中方投入兵力达七十余万,伤亡人数竞达二十多万。其牺牲的惨烈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抗敌御侮的历史上都鲜有其例。在这场抗战卫国的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达6000多亿美元。一幅油画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那是一张充滿稚气的脸,头上裹着绷带,一双充滿对敌人的仇恨和对胜利渴望的眼晴,手举钢枪在呐喊,周围分不清是血还是硝烟的土地上都是倒下的军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看着那一幅幅的图片、一段段的文字我己被深深的震撼,情不自禁淆然泪下。这是用鲜血写就的历史,这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之歌,我为有这样英勇不屈的中华儿女和前辈而充滿了敬意。我们在英烈墙上寻找张华新爷爷的名字,他说爷爷叫张久兰。我们几圈转下来也没有发现这个名字。张华新一遍遍的打电话向其姐询问爷爷碑名的具体地点(其姐以前曾来此看过爷爷)。姐姐说,英烈馆汉白玉书状碑刻中第七位就是爷爷的名字。可是英烈馆早己不存在了改成了现在的英烈墻,大家仔细地在墻上一个名字一个名字的查找,还是没有找到。这时张华新眼中露出了一丝慌乱,一言不发围着英烈墻一遍一遍的走着。我们忙说,不要着急咱们去办公室查询一下,看是否改建时把爷爷的名字遗失了或是另有别情。我们来到馆服务台,向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并要求见办公室的负责人。工作人员客气的让我们稍等后,便拿起电话联系起来,在打了数个电话后告诉我们一.会儿将有人领我们去办公室详谈。少许,一个漂亮的姑娘过来领着我们出了纪念馆前往右侧的资料中心和办公区。这里的建筑为仿明清建筑,与宛平城风格一致。来到会客室工作人员给我们沏上了茶,并介绍早已等候在这里的一位中年男子是常务副馆长和一位中年女士是办公室主任。我们将所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以后,副馆长说:“不要着急,首先要把名字搞清楚然后我们再逐一查找,看问题出在那儿”。这时,张华新赶紧给其父亲打电话核实爷爷的姓名。华新的父亲明确的说,你爷爷叫张久兰,字“树畹”纪念馆中的名字应是张树畹。这时副馆长站起来说,我们纪念馆改建是有严格程序的,应该是不会出錯的。我有事先走一步,你们可以和办公室主任进一步沟通。这时办公室主任说,我们纪念馆建成以后五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现在的格局是摹仿莫斯科“卫国战争纪念馆”布置的,不同之处就是高度略低了一些。另外,英烈墙上镌刻金字有简介的是296位旅以上烈上名录,四块白色大理石上镌刻金字的是1228名团级烈士的英名。至此大家恍然大悟,估计是我们弄錯了。告别了办公室主任,我们又来到了英烈墙下,分头查找,很快就找到了张树畹的名字,大家长舒了一口气。中共冀热边区委员会致朱德、彭德怀的电文
张树畹( 1907~1938 )
张树畹,名久兰,字树畹,河北丰润县南夏庄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好学,酷好武功。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考入东北讲武学堂,两年后任张学良部排长、连长。“九一八事变”后,因痛恨东北军的不抵抗,遂骑马带枪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武装截击日军给养车队,威震敌胆。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率队攻入左家坞警察所收缴全部枪枝弹药。7月参加“冀东暴动”,任冀东抗日联军第五总队(丰润)总队长。先后攻克七树庄、汝河等据点,8月上旬在攻打丰润县城时不幸以身殉国,年仅31岁。韩愈曾有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名句,这不正是抗日英烈张树畹的真实写照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合影留念,左边是张华新,右边是孙树琴
张华新夫妇在英烈墙边恭恭敬敬的对爷爷三鞠躬,嘴中默默的唸叨着,我们也怀着崇敬的心情对张树畹烈士及所有的英烈深深的三鞠躬。此时的张华新一扫满脸的忧郁,精神大振不停的和大家交谈......出了纪念馆我们前往“卢沟桥”,卢沟桥因其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它始建于1189年,又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十一个拱洞由两岸向中心逐渐增大,桥中央微微凸起,坡势平缓,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健部位都有銀锭和铁榫相连,被马可波罗称为“一座巨丽的石桥”。桥的中间是凹凸不平的古路,数百年来的车辙印痕在巨大的石块上清晰可见,来到近前一股沧桑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卢沟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碑亭。一座石碑上记载了清康熙年间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石碑上则刻着乾隆所题“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七百多年前明月初升,水光潋滟,桥白如玉,良辰美景,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连忘返。因此,“卢沟晓月”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的石狮子是最有名的。狮子姿态各不相同,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的在滾绣球、有的在戏弄小狮子、有的则鬃毛倒立仰天长啸神态威猛。可爱的是,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子,有的或只露半个头,有的或只露一张嘴,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仔细看来真是有趣,都是不一样的神态,展现出精湛的雕刻技艺至今仍让人叹为观止。长期以来就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即使如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如今,卢沟桥已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只允许行人步行通过参观游览结束后,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座桥,一座城见证了一段岁月,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一座馆记录了一段历史,是那么的惊心动魄。桥、城、馆它们是一个整体,向后人展现了日寇的残暴,展现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用热血浇灌着大地,前仆后继,直至胜利的民族精神。人们常说,人生短暂,且行且珍惜。可是在那黑云压城,血流飘橹的岁月里,那些英烈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万里长城永不倒是如何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我们珍惜今天幸福的时候,是否更应该感谢那些在天英灵为我们付出的一切,直至生命。左边是马继宗,右边是陈英
供稿:马继宗
编辑:孙树琴审核:吴立勇
【长镜头】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光明日报通讯员高雅郭明姬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一刻,在南京大学校友曾联松的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日,南京大学国旗护卫队创始人之一、2019届本科毕业生刘东鑫以远程连线的方式,参加学校国旗护卫队“学四史,明校史”活动,为学弟学妹讲述校友曾联松设计五星红旗图案的故事。
“曾前辈的初心是矢志报国,他认识到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百姓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也唯有入党才能在救亡图存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南京大学国旗护卫队成员杨煜坤刚下课,便赶来参加队内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结束后,曾联松在防空洞的入党誓词仿佛仍在她的耳边回响。
作为一名国旗护卫队成员,杨煜坤对曾联松的故事并不陌生。2021年4月,由中央网信办指导的“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党史学习教育系列短视频拍摄启动仪式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举行。杨煜坤作为青春讲述人,通过直播带领观众走进南京大学档案馆,参观了一面曾经高扬于天安门广场的国旗。
2012年,为纪念曾联松的突出贡献,这面国旗被专人护送到南大,保存于学校档案馆中。“通过这面国旗,我仿佛看到天安门前护旗手们护送国旗的庄严场景,也感受到了曾联松先生的满腔热血。”在杨煜坤看来,国旗不仅寄托了老一辈革命者对新中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殷切期盼,更承载了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南京大学国旗护卫队成员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他们全心全力完成每一次重大活动的升旗、护旗任务,以鲜艳的旗帜和昂扬的精神风貌为全校师生注入信仰的力量。
“正步走!”2021年3月23日清晨7时,南京大学数千名师生齐聚仙林校区国旗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倒计时100天升旗仪式。随着一声号令,英姿飒爽的南京大学国旗护卫队成员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庄严地护送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走向国旗广场。国歌奏响,五星红旗伴随着振奋人心的歌声冉冉升起,点燃了在场师生满腔炽热的爱国之情。
短短几分钟的仪式,凝聚着全体国旗护卫队成员团结一致护卫国旗的梦想,浓缩着上百分钟的砺炼时光。“这次升旗仪式意义特殊,全体队员都十分重视。许多队员专门找队长要求单独加训,力求拿出最好的状态,保证任务不出错。临近任务前一晚,我们仍在紧急加训,根据彩排反馈意见随时调整行进路线。”对负责护旗任务的刘佳雯而言,全体队员齐心协力、集体追梦的情景成了一段深藏于心的珍贵回忆。
功在平时,厚积薄发。对于日常训练,国旗护卫队成员也毫不懈怠。刘佳雯说,队训内容包括齐步、正步、转体等基本的队列动作练习,尽管重复又枯燥,但每位队员都严守纪律,认真对待,互相磨合,不断调整和改进动作细节,保持步调一致。身经百“训”的幕后付出,转换成了出任务时的靓丽风采。
南京大学国旗护卫队成员以铿锵的步伐、坚毅的守护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刻苦与勤奋,以及对祖国的忠心与赤诚。南大人与五星红旗的故事在这里传承,也将在这里续写。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0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