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喂出来的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7 10:26

3招搞定《喂出来的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喂出来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题目选择:选择一个简洁明了、具有吸引力的题目,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和自己的阅读目的;主体部分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结尾部分总结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感悟。
3. 突出主题:在分析作品时,要抓住作品的核心主题,如亲情、友情、爱情、成长等,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悟进行阐述。
4. 角色分析: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内心世界等,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5. 情节梳理:梳理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的发展脉络,探讨情节对主题的体现和影响。
6. 语言风格: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讽刺、抒情等,以及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7. 个性化观点:在分析作品时,要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提出独特的见解。避免千篇一律的评论,展现自己的思维深度。
8. 适当引用:在论述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或事例,以增强说服力。
9. 避免主观臆断:在

《你吃出来的》读后感

这段时间在听《你是你吃出来》的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夏萌医生,曾经因为工作繁忙,得了慢性肾病,本是医生的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中西医的治疗都没有治好。后来他接触了营养学,用营养学思路,把自己身体调理好,这让他充分认识到了营养学的重要,也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从神经内科转向营养学,成为营养科的医生。

听完这本书有很多旧认知被颠覆,改变了一些旧的观念。

1.以前一直认为肝脏是个排毒器官觉得它是毒素的基地,并不适合吃。听完书才知道补充锌、维生素a比较好的途径其实是吃动物肝脏。

2.猪油、肥肉并不是印象中那么差,它的各种脂肪酸的含量都是比较优秀的,可以适当的吃,不用排斥。

3.豆浆不能代替牛奶。植物性蛋白中的氨基酸与人体匹配度较差,没有被吸收的氨基酸就会转化为代谢产物,要经过肾脏排除,所以肾有问题的人不要大量吃豆制品来补充蛋白质。

4.走出喝汤保养的的误区。我们广东人特别喜欢用汤水来调理身体,从营养学的角度汤特别是老火靓汤,嘌呤含量很高,多喝无益。

5.提到高血脂,就觉得是大鱼大肉吃多了,以为减少油腻食物就好,其实这是个非常错误的观点。简单的说,我们吃进去的脂肪不能直接变成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很大概率这些东西是从你吃的精米白面转化而来的。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补充好的油脂,比方说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等。

6.生病了不是要清淡饮食,而是要更加注重营养补充蛋白质。

7.最好的药是早餐,中餐,晚餐。

多数慢性病是“吃出来的病”专家倡议合理膳食 吃出健康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第三十一个“全国学生营养日”之际,安徽省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合肥市瑶海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孙祥宝上膳食营养课,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傅 军摄

当前,肥胖成为慢性病的主要诱因,多数慢性病是“吃出来的病”。为了促进合理膳食、健康饮食,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联合发出倡议:按照不同年龄、身体活动和身体状况,来确定三餐食物搭配和比例,不暴饮暴食,享受食物美好。倡导合理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预防膳食相关慢性病,打好全家健康基础。

暴饮暴食伤害胃肠

吃得太饱,超过身体生理需要的饮食,不只是浪费粮食,还增加身体负担,埋下疾病的祸根

在网上,重庆一位“大胃王”一次吃掉300个抄手、60斤小龙虾、30碗面,还要再吃几大碗蛋炒饭……

虽然“大胃王”只是一个极端个案,但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喜欢吃到“十分饱”。吃得太多,超出身体的负荷,浪费的是粮食,受伤的是肠胃。

专家认为,过量饮食,人体就会调动各项保护机制,排出多余的容量,以防止胃被“撑破”。“吃吐了”就是一种机体防止胃破裂的有效手段,而过度的呕吐可能出现贲门撕裂、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

人体的胃像个气球,具有很强的伸缩性,扩张后能容纳食物的量称为“胃容量”。从婴儿到成人,胃的容积逐渐从樱桃的大小发展为蜜瓜的大小。一般来说,普通人在完全空腹的时候,胃容量在50—100毫升;正常吃饱饭之后,胃容量则可以达到1200—1600毫升。换言之,人在饱腹的情况下,胃囊大小可达空腹的20—30倍。

“食不过量,是因为胃的容积有限、胃壁的延伸性有限。”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强调,当胃腔内食物的体积因为各种原因增大,超出胃所能容纳的极限时,有时会出现严重问题,甚至出现休克甚至死亡。临床上有不少病例报道,有人在极其饥饿情况下,因过量进食造成急性胃扩张,导致休克或死亡。

在杨爱明看来,长期暴饮暴食,胃壁肌肉就会被撑薄,弹性就会下降,可能会导致胃动力减弱,胃下垂、胃无力、胃食管反流病等胃肠功能障碍,吃太多还会挤压到其他内脏器官,如横膈膜、心脏、肺部等,影响脏器正常工作。

北京大学公卫学院教授马冠生说,大吃大喝后胃压力增加,可以引起急性胃扩张。大吃大喝后,人体在短时间内需要大量消化液消化食物,这样会明显加重胰腺的负担,使得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从而增加发生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胆囊炎的危险。

专家认为,正常生理状态下,食欲可以有效地控制进食量,保持健康体重。食不过量就是吃饱而不吃撑。有些人不能有效地控制进食量,进食量往往超过实际需要,造成过多的能量摄入,引起体重过度增加。吃得太多,超过身体生理需要的饮食,不只是浪费粮食,还增加身体负担,埋下疾病的祸根。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平均能量摄入是代表人群的平均水平。城市18岁—59岁男子为2200千卡,相当于每天摄入的食物量约为:谷类300克,蔬菜400克,水果300克,肉、禽和鱼虾150克,蛋类50克,豆和豆制品40克,奶和奶制品300克,油脂25克;成年女子每天所需要的能量为1800千卡,相当于每天摄入的食物量约为:谷类250克,蔬菜300克,水果200克,肉、禽和鱼虾100克,蛋类25克,豆和豆制品30克,奶和奶制品300克,油脂25克。

杨爱明提醒公众,一小碗米饭相当于100克,一个鸡蛋约50克,正常的成年人吃饭要有量的概念,才能做到食不过量。食不过量就意味着适当限制进食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肥胖导致多种疾病

吃得过多,不仅催生了肥胖病,导致国民身体素质下降,而且加重了经济和医疗负担

36岁的吴先生一餐能吃好几个人的饭。10年间,他的身体像吹气球一样,体重从120斤增加到210斤。从此,他告别了标准体型,成为“肥胖族”。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指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凸显,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明显增加。

判定肥胖的方法之一是体重指数(BMI)法,即用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中国人正常体重指数是在18.5—23.9之间。如果在24—27.9之间,就是超重;如果超过28,就是肥胖。还有一种简单的办法是量腰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就是腹型肥胖。

肥胖的成因有多种,但90%以上根源在于饮食。以吃米饭为例,一碗100克米饭的热量为116千卡。每天多吃几口饭,保守估计每天在体内蓄积能量25千卡,1年就会蓄积 9125千卡,相当于长了2.5斤肉。

马冠生指出,食物进入人体就变成了能量。能量是人体维持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从事体力活等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体重增加,多数是由于吃进去的食物能量过多,而多余的能量便会转变为脂肪,由此产生脂肪蓄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常翠青认为,吃得过多,能量就会在体内贮存起来。体内能量的贮存形式是脂肪,脂肪在体内的异常堆积,会导致肥胖和机体不必要的负担,并可成为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糖尿病等退行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只有通过运动代谢多余的能量,才能保持健康体重和身体活力。

慢性病多是肥胖惹的祸。从临床医学角度看,肥胖对生命的短期影响不像心脏病、肿瘤那样严重。但是,肥胖带来的长期后果不容忽视。肥胖成为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发生的危险因素。国内外多项长期研究结果提示,肥胖是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发胖之后会发生许多代谢改变。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含量会增高,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反而下降。多余脂肪对血管和心脏的压力也增加了这些器官的负荷,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后果严重者则发展为冠心病和脑卒中。

研究显示,每增加5公斤体重,患冠心病的几率将升高14%,中风危险率提高4%,缺血性中风提高16%。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等都会因为肥胖而增加其发病率。

马冠生指出,吃得过多,不仅催生了肥胖病,导致国民身体素质下降,而且加重了经济和医疗负担。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活动量来安排食量,控制摄入总量,不要完全吃饱,更不能吃撑,最好只吃七八分饱

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出现了膳食结构不平衡问题,最突出的是脂肪摄入量不断增加,这导致了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发生。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说,合理膳食是指每天摄入的各种食物所提供的能量,不超过也不低于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不同食物提供的能量不同,蔬菜提供的能量较低,油脂等提供的能量较高。合理搭配食物,才能保证能量平衡,也保持营养素平衡。对于正常人群来说,碳水化合物摄入应占总热量的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5%。

杨月欣建议,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相当于每天喝液态奶300克。经常吃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专家建议,不论在家还是在外就餐,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活动量来安排食量,控制摄入总量,不要完全吃饱,更不能吃撑,最好只吃七八分饱。

杨月欣指出,合理膳食是免疫力的基石。如果缺乏某种或几种营养素,身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症状,感染性疾病还会出现恶性循环。科学饮食,均衡营养,才能让身体更健康。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