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四书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7 12:56

写作《四书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四书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主题展开。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你可以选择其中一本书或者从整体上谈自己的感悟。
2. 理解四书内容:在写作之前,要对四书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阅读四书时,要注重理解其核心思想、主要观点和作者的观点。
3. 结合自身实际:在写作时,要将四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相结合,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4. 有条理地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首先介绍四书的基本情况,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全文。
5. 引用经典语句: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四书中的经典语句,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6. 避免空泛议论:在写作时,要避免空泛的议论,要结合具体事例或个人经历来阐述观点。
7. 保持客观公正:在评价四书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
8. 注意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9. 控制篇幅:读后感作文的篇幅不宜过长,

经典“四书”的阅读策略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这十几年阅读“四书”的经历让我体会到,持续读经典可以先慢后快,加深理解。当自己静下心来,慢慢地仔细反复读过一两本经典,读通了,读透了再读其他的经典,就没有想象得那么难。文本解读,要注意词义、句式、段落、语境和系统化内涵的辨析。品读经典“四书”,可以运用哪些策略呢?

追溯字源,探究字的本义和含义

读“四书”的文言文,理解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本义很重要。“道”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核心思想。《大学》开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庸》开头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道的金文,表示在岔路口帮助迷路者领路。从字源看,道的本义是“走路”“指路”,也表示“路”。因为任何事都离不开“路”“走路”,“道”就引申为途径、方法、规律、道理、思想、主张等含义。

以“道”的字源,对“四书”道义的内涵的理解更到位。现在的通俗话“上路子”就是守道,与“道”的字源相通。孔子希望人行正道,意思是做人做事的言行要“上路子”而遵循准则和规范——“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人类社会分工、合作做到公平、公正之道,不就是“上路子”守法吗?大家都守规则“上路子”守道,整个社会才能国泰民安。

细查字典,准确理解并思考

孟子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万章上》)孟子提醒人们,不以文字不正确的意思而曲解词句,不以词句不正确的意思而误解作者的宗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里的“师”一般解释为“老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师”的古义有效法、学习的意思。这里的“师”,理解为学习更符合文本的语境和孔子表达的意思。

从文字的意思上理解大意后,“四书”需要反复阅读,边读边思边记,追寻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1.带着问题思考、理解、分析。思考的基础在于问题,提问就是进行思维开放,带着问题去思考,阅读才有一定的深度理解。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和弟子子贡主动对话——你和颜回比,谁强一些呢?为了思考孔子这样问子贡的意图,可以提出两个问题:孔子为什么不让其他弟子和颜回比?为什么不是让子贡和其他弟子比,必须和颜回比?这样提问、分析可以理解到,孔子如此教诲大商人弟子子贡,是让他和贤人颜回比较,希望他不要太恃富而骄,要向德行高尚、安贫乐道的颜回学习,作为大富翁要提升自己的品德。

2.还原生活,想象情境,感悟人情、人心,有所发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弟子们为什么把孔子说的这段话编辑在《论语》开头?孔子为什么会说这三句话?是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语调?通过提问、思考和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孔子面对弟子们谆谆教诲说出的“开学寄语”。

在孔门私塾面对弟子们,孔子的表情和颜悦色、语气语调婉转悦耳,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心声。孔子的反问不是强调,可以想象出他引人思索的委婉语气和心情。孔子说这三句话是为了引发弟子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快乐在哪儿呢?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快乐呢?弟子们把孔子教诲的这三句话作为《论语》开篇首章,是因为他们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精神的深度体悟、心领神会。

3.笔记所思,通过表达深化理解。“四书”一章一章细读,边读边思,有疑问或有想法、感受可及时批注在书上。细读思考后随时记下,不断写下自己的感受,可以加深理解,使读“过”手的书,成为读“到”心的书。一篇读完后,一章一章整体性地融合,梳理出话题,撰写整篇的读后感。整本书读完,整体性、系统化地写成读后感。

主动、真正的阅读离不开思考,也离不开语言表达——读后自己能说一说或写一写地表达清晰,理解才到位。如果你说你知道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其实是自己想得不清楚而雾里看花。当你的感想能说出来、写下来,就有了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见解,读出了自己,读懂了自己。

整体阅读,整章、整篇、整本书融合

“四书”里的整章、整篇有独立性,整本书又具有系统化、整体性结构。整章、整篇融合读,可以避免断章取义而偏解。每一篇、每一章再联系整本书,从整体性上可深度理解。

1.整章融合读,避免断章取义,整合理解主旨。《大学》第一章开头的四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四句话融合理解,对“大学之道”怎样“近道”就能真正感受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句话融合起来系统性思考,可以感受到孔子的人生经历都离不开“学”,因为终身学习,所以下学而上达。

2.整篇梳理,提炼要点,有条理、组织架构。《孟子》的第一篇(卷一)7章,都是孟子与君主的对话。第一章孟子表达的思想主题是“仁义”,后面六章都以仁义、仁政与君主对话。从这一篇整体梳理,“仁义”是孟子思想的要点。《论语》20篇,每一篇都有要点,当然也有点儿其他内容,第一、二篇还有综合性。《学而第一》“学”为主;《为政第二》“为政”为主;《八佾第三》“礼”为主;《里仁第四》“仁”为主;《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先进第十一》,要点是孔子评价学生,寓教于评;《述而第七》《子罕第九》《乡党第十》,要点是孔子教育生涯、人生经历的自述,体现其人品、思想和智慧,还有弟子们描述、记录的老师言行,表达孔子的品德和人格;《子路第十三》要点是孔子表达为政之道;等等。《大学》《中庸》每一篇都有要点,且与整本书的主旨相通。

3.整本书融通,整体性提炼核心思想。从《论语》整本书的整体性提炼,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为学,为仁,为政”,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前后呼应,贯穿始终,显示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境界。《论语》中的每一篇虽有主题,但大多数篇里还有章节表达“为学,为仁,为政”。第一篇主题是“为学”,孔子谈“为学”在第二、五、六、七、八、九、十四、十五、十六、十七、二十篇的11篇里都有,共40多章。第四篇主题是“为仁”,在其他的9篇里,有孔子表达“为仁”,共30多章。第二篇主题是“为政”,在其他的6篇里,有孔子表达“为政”,共20多章。孔门弟子编纂的《论语》虽然是语录体,但整体性、系统化和主旨性意识很强。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具体策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的核心思想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由此走上中庸之道——中庸至德,君子之道,至诚之道,天地之道,人间之道,圣人之道。《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追求国泰民安的理想国。

重读《论语》,我对《〈论语〉里住着的孔子》的原版本进行了修改、补充,表达得更精细一点儿,在原稿15万多字基础上增加了12万多字,2019年出版了增订版。连续重读《论语》,想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2020年半年时间写成了10万多字,2021年出版了《〈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2022年连续重读《论语》,感受到十个方面孔子为人处世的可爱人品,写成了小文章。

经典阅读相对有点儿难,但经典常读常新;经典,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经典,如灯塔指明人间航程;经典,永远伴随、启迪读者,使读者终身受益……这是重读“四书”,对经典魅力的切身体验。历史文化,扎根在未来;经典,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7日第9版

作者:何伟俊

朱自清《经典常谈》入选初中语文教材,1月销售超百万册

来源:澎湃新闻

新的学期马上开启,澎湃新闻获悉,2023年春季,八年级下的语文教材进行了调整,最突出的内容为,在“名著导读”部分,将《傅雷家书》替换成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澎湃新闻联系到上海某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他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名著导读”部分,老师不会详细讲解,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让学生阅读这本书。

得到这一消息后,各家图书公司都在跟进。在各个销售平台上,朱自清《经典常谈》一书的商品描述已加上“《语文》八年级阅读”“教材配套阅读”等说明。

各个销售平台上,朱自清《经典常谈》一书的商品描述已加上“《语文》八年级阅读”“教材配套阅读”等字样。

销售数据方面,果麦出品的《经典常谈》首印虽只有5000册,但目前加印到第8次,发行量近20万册,出版方表示,随着该书被收入教材,近期还会计划加印。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2年8月推出新版《经典常谈》,但是仅仅在2023年1月这一个月,已经发行了130多万册,1月在京东平台销量环比增长了6.7倍。

人民文学出版社介绍,朱自清《经典常谈》的写作时间在1938到1942年间,于1942年出版。当时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它的写作,是由当时负责统筹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编写工作的杨振声建议的。编写这类普及传统经典知识的书籍,其思想来源应该是胡适于1923年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

版本上,人文社推出的《经典常谈》以文光书店1946年刊本为底本,全文无删减,最大限度保留作品原貌和时代特色。由于该书已经出版发行了七八十年,学术界在很多领域取得的新进展,为作者当时所不及见。再版时,为保证相关知识的准确性,个别地方采用“编者按”的方式做了补充说明。

人文社《经典常谈》

大家的关注点也聚焦于《经典常谈》是一本怎样的书?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作品。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语文学科增加的核心素养中的一点是“文化自信”。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之前的一个讲座中谈到“整个中小学所有的课程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要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而朱自清在前言中已经提及,他写作《经典常读》的目的正在于培养读者的文化自信:“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在这种意义上,《经典常读》更适配于这种教学理念。知乎上一位认证为“历史专业、语文教师”的答主认为:“《经典常谈》弥补了学生在语文学习(特别是古代文学学习)中背景知识不足的缺陷。在现行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各学段都选用了一些古代文学经典篇目,比如《二首》《二则》《曹刿论战》《十二章》《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等。在教读这些文章时,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教师需要做大量的知识补充,才能让学生略有领会。但因为没有完整的背景知识体系作为支撑,这种领会也往往是机械的、粗浅的。很多同学对这类文章的学习就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而朱自清先生这部《经典常谈》,恰是:‘介绍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是学习传统文化典籍(也叫国学)的入门书、打基础书,又是极有学术分量的书。’”

果麦《经典常谈》

我国的古代经典浩繁艰深,而且有文言文与白话文转换上的阅读障碍,读起来十分困难,正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言中所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朱自清认为,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接触到,并更容易理解和沉浸于古代经典,《经典常读》书中,朱自清对每一篇都有概括,做到知识上简洁精辟,例如:

《说文解字》: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尚书》: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

《诗经》:诗的源头是歌谣。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春秋》:“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

果麦《经典常谈》目录页

同时,朱自清的文字更通俗流畅,以书中解读《春秋》为例,“西狩获麟”的原文其实很简短:

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薪者获麟,击之,伤其左足。将以示孔子。孔子道与相逢见,俯而泣,抱麟曰:“尔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乃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而朱自清在本书中,写到孔子见麟而泣的故事时,以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解读: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哪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也非常注意对于庞杂的古代史源流、发展等内容进行总结,让年轻读者们获得一种简明的印象,如对于书体的演变部分,他写道: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

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晋唐之间,又称为“八分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在新疆和敦煌发现的汉晋间的木简里最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

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言里,曾表达过他的一个心愿,他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叶圣陶在读完《经典常谈》后评价:“因为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果麦《经典常谈》内容页

附:朱自清撰写 《经典常谈》序言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

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

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做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

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随处分别注明。也有袭用成说而没有注出的,那是为了节省读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读物和考据的著作不同,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末了儿编撰者得谢谢杨振声先生,他鼓励编撰者写下这些篇“常谈”。还得谢谢雷海宗先生允许引用他还没有正式印行的《中国通史选读》讲义,陈梦家先生允许引用他的《中国文字学》稿本。还得谢谢董庶先生,他给我钞了全份清稿,让排印时不致有太多的错字。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