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07 1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例如可以从历史观、人物评价、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入手。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资治通鉴》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等;主体部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结合《资治通鉴》的具体内容,如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政治制度等,进行详细阐述。以下是一些建议:
a.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可以从《资治通鉴》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繁荣等,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b. 评价历史人物:对《资治通鉴》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政治才能、道德品质等。
c. 探讨政治制度:分析《资治通鉴》中所涉及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郡县制、科举制等,探讨这些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d. 传承
盖世英雄西汉将领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遥远的西北,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朝廷献捷时,指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豪气冲霄汉。千年之后,当我再听到这个声音时,它所被赋予的意义更加沉重,为之热血沸腾的,不仅是古代的揭竿而起、奋勇抗敌;还有新时代共产党谋求发展,为了富强可歌可泣的苦难辉煌。书中,匈奴汗国最终向西汉臣服,并不仅仅因为当时的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
然而当古代中国国力强盛的时候,那些君王们便开始享受起了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伪善的爪牙。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自救。隋炀帝杨广被杀就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他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让无数生灵涂炭;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致使百姓怨声载道,他的残暴如同一股肆虐的狂风,摧残着国家的根基,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而他的“奖励”则是一条绞绳。
从小到大,我们都听到很多老辈人口口相传的道理,比如“狭路相逢勇者胜”,“得饶人处且饶人”,但具体应该怎么运用,不同的原则出现矛盾分歧该怎么办,很多时候还是不甚了了。但《资治通鉴》却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历史场景,讲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让我们知道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当事人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这让我对历史脉络的演进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更加深刻的理解。
都说读史可以知兴衰,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底一直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回响:“求真务实、笃定前行。”这句话激励着我不畏艰难险阻,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诱惑,都始终忠于国家、人民和军队,都要坚定不移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
“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
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
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