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07 21: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思念》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主要围绕《思念》这本书的哪个方面展开,是情感体验、人物刻画、主题思想还是写作手法等。
2. "深入阅读": - 在写作之前,确保你已经对《思念》这本书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其背景、作者、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个人感受": - 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情感,表达你对书中内容的个人感受和共鸣。
4. "结构清晰": - 写作时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可以分段讨论不同的方面。 - 结论部分总结你的主要观点,并可能提出对未来的思考或行动建议。
5. "具体分析": - 不要只是泛泛而谈,要具体分析书中哪些地方触动了你,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深刻。 - 可以引用书中的具体语句或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
6. "情感真挚": - 思念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你的读后感应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度。
7. "避免主观臆断": - 尽量避免过度的主观臆断,确保
作者:边建军
又到一年春节时。当人们纷纷踏上归乡路,与父母妻儿团圆相聚、共度新春佳节之际,却有这样一群人,留守在工作岗位上。
“工作着是美丽的。”春节里,他们坚守岗位是最美的一道风景。因为他们的默默奉献,我们节日里的社会生活才变得静好。
他们是人民子弟兵,头顶着共和国的国徽,将祖国的嘱托、人民的安危牢记在心,以枕戈待旦的状态坚守岗位,用铮铮铁骨铸就固若金汤守卫之城,随时准备用忠诚和热血确保祖国的安宁;
他们是铁路职工,没有春节,只有春运,在第一时间拿上各种工具在列车每个连接处仔细检查,一丝不苟做好每一项工作,为的是列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出现一丝一毫的意外,看到每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能够如愿回家;
他们是医务工作者,为了病人的健康,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节日里,病人被送到医院,得到及时救治,他们用实际行动履行着白衣天使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用爱心和善良使病患在医院度过的春节更温馨;
他们是人民警察,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在岗位上寸步不离,顶着寒风在路中指挥交通,正是舍弃了小家的温暖,才换来了大家的平安,正是在岗位上的坚守,才疏通了回家的路;
他们是环卫工人,仍然坚守在岗位上,清扫大街小巷、清运生活垃圾,只为给市民创造一个整洁、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他们不愧为城市的美容师;
他们是公交人,驾驶员、修理工、调度员,以上下一心的共同坚守,保卫着城市交通运输。正是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一辆辆公交车如同一条条流动风景线,使城市有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他们是供电工人,当大家和和美美地在亮堂堂的屋子吃年夜饭,欣赏着春节联欢晚会时,他们不陪家人却与机器相伴,为春节的电力供应加班加点;
……
春节,因坚守而精彩,因奉献而绚烂。他们为了祖国利益和人民福祉,为了社会的正常、顺畅运转,他们选择了坚守。他们的付出,使更多的家庭能够团聚;他们的辛勤,让社会充满温暖……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每个人才能舒心、安心、放心地享受“过年七天乐”。在他们身上展现了在坚守中感受春节,在思念中守护使命,在细节中彰显责任,在平凡中体现价值的精神面貌。他们用坚守迎接充满希望的新春,以无悔诠释着动人的职业精神。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美,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之美,让人感动,令人敬佩。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以脚踏实地、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为底色,涤荡灵魂,震慑心魄。让我们一起为那些在节日里依然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们点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节到来,他们选择在岗待命,助力我们前行。感动之余,应给他们多一份体贴,积极服从节日坚守者的管理、调度和要求,因为他们是节日里最美的身影。(边建军)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家乡”和“故乡”这两个词都是指人居住的地方。家乡是说自己家庭世代居住,故乡是说自己出生或曾经长期居住。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故乡这个词就宽泛得多。对于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如果说家乡是嵌入在记忆深处的老屋,是童年以及老屋周围的一切,是实体,是具象的。那么故乡这个词便稍显虚饰,里面就有一种情怀,就有生命情感的外泄。
我觉得现在离乡的人很少有着浓郁的故乡感。而我,曾经是有过的。那时,我的故乡感是父母的担心与叮咛,是贴了8分钱邮票的一封封平信、是手摇的电话,是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是不经意慢下来的时光赋予的。我离开家乡是上世纪90年代,尽管其时社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远离家乡,陌生的环境、异乡生活还是让我对老家顿生一种故乡感。也就在那时,我几乎深切地知道“故乡感”既有时间的距离,又有空间的距离。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足使“家乡”这两个亲切的字,一下子变得遥远与陌生,同时演绎出一种情结,生出别样的乡愁。
那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愁啊!如果那“愁”有着音乐的浸润与作为背景,真的就让离乡的游子愁绪万千,愁肠百结。我永远忘不了那样的愁绪。那时我刚到异地生活。那时每到黄昏,我所在的有着上千人办公的大楼人走楼空,空荡而落寞,而对面街道一家小饭馆里却适时地响起萨克斯。萨克斯本就是一种极其孤独哀伤的乐器,偏偏那时,他们每天傍晚重复播放的就是萨克斯《回家》。回家,回家——《回家》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浸透了无与伦比的经典的孤独和哀伤,如水一般覆盖了我整个的身心,让我一听就有种“游人一听头堪白”的凄凉。记得在那段时间里,每天听着这支乐曲,我就仿佛走向了不可预知的人生。特别是当一阵声嘶力竭后,一段低低的抽泣,思念故乡的情绪立即灌入胸间,让我产生无可名状的忧伤,有一种“吹向别离攀折处,当应合有断肠人”的味道……
当年拼命地离开家乡,原也是为了回故乡。也许在别人看来,这种体验虽然奇妙而真实,却有一种矫情。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这是一种情结。生活在这种有故乡情结的时代是幸福的。这幸福便是我们矫情得有故乡可想,有故乡发生的一切不可知的东西可念。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现在我能依然感觉他笔下的故乡感的强大和深沉。“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他说“故乡好多了”,但说起故乡的美丽,说出故乡的佳处,却又没有影像,没有了言辞。“故乡本也如此”,他在故乡一边说,一边面对自己的母亲、8岁的侄子宏儿,还有那一个个走马灯似地晃在眼前的“豆腐西施”、闰土、水生,他的心情竟是那么的沧桑、隔膜,苍黄的天空和苍黄的故乡几乎调成了同一个色彩与格调……时间与空间的遥远,赋予天地苍黄和人性的沧桑、隔膜,世态炎凉也赋予他一种巨大的“故乡”感。尽管鲁迅与闰土的“隔膜”并不仅仅是时间与空间带来的。
现代的人将一切生活变得便捷和容易得多了。我们与故乡也许还是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但网络空前的繁荣、信息空前的畅通,却使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消失殆尽。我们说距离产生美,也产生故乡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但现在若问腊梅开没开,仅仅靠在手机上用一个指头点一下就解决了。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早已不再用写信、捎信的方式问“君”;交通变化的日新月异,也将家乡与异乡的路连接得紧紧,朝发夕至,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回到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道是故乡即家乡。如我,北京到我的家乡现在就开通了几条高铁,当我一次次坐着高铁回到家乡,我只能说,我的“故乡”感消融得无影无踪了。徐 迅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