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08 04: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中心思想的文章,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背景:《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琵琶女在长安城的故事。在写作时,首先要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
2. 分析人物形象:文章要着重分析琵琶女、诗人白居易以及诗中的其他人物形象,揭示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遭遇以及他们在诗中所体现的中心思想。
3. 概括中心思想: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概括《琵琶行》的中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 反映唐代社会现实:诗中通过琵琶女的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黑暗、腐败和贫富差距,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矛盾。
b. 表现诗人情感: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c. 倡导人道主义:诗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提倡尊重生命、珍惜时光。
4. 结合时代背景:在阐述中心思想时,要结合唐代的社会背景,分析诗人在创作《琵琶行》时的思想动机。
5. 引用诗句:在论述过程中,要适当引用《琵琶行》中的诗句,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 结构安排:文章要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a. 引言:简要介绍《
愿以此曲,与君同赏!【孝顺歌】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
被贬江州司马
得罪权贵
白居易性格耿直,心怀天下,始终秉持着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的信念。在朝堂之上,他毫不畏惧地直言进谏,针砭时弊。其诸多谏言涉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与权贵利益。例如,在一些重大政策决策上,他敢于指出权贵们为谋取私利而提出的不合理方案,言辞犀利地批判他们不顾百姓死活、只图自身权势财富增长的行径。这种刚正不阿的态度,使得他在权贵阶层中树敌众多。权贵们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对他的存在极为不满,时刻寻找机会打压他。
遭受诬陷
元和十年(815年),唐朝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朝廷的巨大震动,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此时,一些与白居易有隙的权贵趁机发难,诬陷他越职奏事。按照当时的官场规则,谏官奏事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权限范围,而白居易出于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和对正义的执着,在未完全符合程序的情况下就上奏章请求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这本是出于公心的举动,却被别有用心之人歪曲利用。他们抓住这个把柄,恶意诋毁白居易,称其行为是对朝廷制度的公然蔑视,意图扰乱朝纲。同时,这些权贵还四处散布谣言,编造各种不实罪名,进一步抹黑白居易,使得他在朝廷中的处境愈发艰难。最终,在权贵们的联合打压下,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从原本充满抱负、积极投身政治的状态,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这次被贬不仅是他个人仕途的重大挫折,也成为他人生思想转变的重要契机,促使他对人生、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这些思考也在他后续的文学创作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琵琶行》便是在这样的心境下诞生的作品之一。
早年仕途顺遂
初入仕途展锋芒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华,在科举之路上一帆风顺。贞元十六年(800 年),他考中进士,这一成绩在当时可谓是出类拔萃,年仅 29 岁的他自此踏上了仕途之路,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初入官场,白居易便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抱负,他渴望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拳脚,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任职左拾遗
不久后,白居易被任命为左拾遗。左拾遗一职虽品级不高,但责任重大,主要职责是向皇帝进谏,匡正朝廷得失。白居易深知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无畏的勇气,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任期间,他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赋税繁重、土地兼并严重等,多次上书皇帝,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这些谏言充分体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其言辞恳切,分析透彻,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见解和为民请命的高尚情怀。例如,在关于减轻农民赋税负担的奏疏中,他详细阐述了农民在沉重赋税下的艰难生活状况,指出不合理的赋税制度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潜在威胁。他建议朝廷调整税收政策,合理分配税负,以缓解农民的生活压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的这些建议得到了部分采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状况,也使他在朝廷中崭露头角。
荣任翰林学士
因其出色的表现和才华,白居易又被提拔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皇帝身边的重要参谋,负责草拟诏令、参与机要事务,能够接近权力核心,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影响力。这一职位对于白居易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担任翰林学士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为皇帝起草了许多重要诏书。这些诏书文辞优美、逻辑严谨,准确传达了朝廷的旨意,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刻理解。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朝廷的各种政治讨论,为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出谋划策。他与其他大臣们共同商讨时政,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在朝廷中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这段时期,白居易在政治上春风得意,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感悟。然而,随着他在政治上的不断深入,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为他后来的仕途坎坷埋下了伏笔。
谪居生活的艰辛
环境变迁的冲击
从繁华的京城长安被贬至江州,地理环境与人文氛围的巨大落差给白居易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长安作为大唐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宏伟壮丽、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之一。城内宫殿巍峨,街道宽阔笔直,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处处彰显着帝国的昌盛与繁荣。宫廷中,丝竹之声不绝于耳,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文人雅士云集,各种学术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
而江州地处偏远,在当时属于较为落后的地区。这里山峦起伏,交通不便,经济相对不发达。白居易初到江州,映入眼帘的是破败的城墙,狭窄且泥泞的街道,房屋简陋稀疏。城外是大片荒芜的土地,农田里的庄稼长势也并不乐观。周边的自然环境虽然有着未经雕琢的质朴,但更多的是一种荒凉之感。山林中时常传来野兽的叫声,让人胆战心惊。潮湿闷热的气候也让来自北方的白居易极不适应,蚊虫肆虐,疾病频发,给他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诸多困扰。
心理落差的煎熬
曾经,白居易在京城的政治舞台上意气风发,怀揣着“兼济天下”的宏伟抱负,积极参与朝政,为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福祉建言献策。他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在朝廷中拥有一席之地,与众多志同道合的官员交往密切,共同为理想奋斗。
然而,被贬江州后,他仿佛从云端坠入谷底。政治上的失意让他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迷茫,曾经的壮志豪情瞬间化为泡影。远离了权力中心,无法再为国家和人民施展自己的才华,这种无力感时刻啃噬着他的内心。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昔日的门庭若市如今变得门可罗雀,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朋友、同僚,因为害怕受到牵连,纷纷与他疏远。这种世态炎凉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情冷暖,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悲凉。
在江州的日子里,白居易常常陷入沉思,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政治选择。他不明白为何自己一心为国为民,却落得如此下场。这种痛苦的思索让他的精神备受折磨,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难以排解。他在诗中多次流露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千古名句,不仅仅是对琵琶女身世的感慨,更是他自己内心深处孤独与无奈的真实写照。谪居生活的艰辛不仅体现在物质条件的匮乏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巨大创伤上,这些经历都成为他创作《琵琶行》的情感源泉,赋予了这首诗深刻的内涵和动人的力量。
与琵琶女的邂逅
浔阳江畔的夜遇
元和十一年(816 年)秋的一个夜晚,瑟瑟秋风裹挟着丝丝凉意,吹拂着浔阳江畔。白居易送别友人至此,正沉浸在离别的惆怅之中。江面在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伸展。岸边的枫叶似火,荻花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愁。
就在这时,一阵悠扬的琵琶声从江上隐隐传来。那声音清脆悦耳,如珠落玉盘,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激昂澎湃,瞬间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也吸引了白居易和友人的注意。他们循声望去,只见一艘小船静静地停泊在江心,船中透出微弱的灯光,琵琶声正是从那里传出。
邀见琵琶女
白居易向来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鉴赏力,此刻被这美妙的琵琶声深深打动,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与渴望,当即决定弹奏者相见。他派人前往小船,传达了自己的心意。起初,琵琶女似乎有所顾虑,迟迟没有回应。经过一番诚恳的,她终于答应现身。
随着脚步声渐近,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缓缓走上岸来。她面容憔悴,眼神中透着淡淡的忧伤。在众人的注视下,她略带羞涩地走到白居易等人面前,轻轻行礼。白居易请她坐下,并吩咐摆上酒菜,希望能聆听她继续弹奏。
倾诉身世
琵琶女调好琴弦,稍作停顿后,便开始弹奏起来。这一次的曲调更加哀怨动人,仿佛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无尽的辛酸与苦楚。白居易和友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一曲终了,琵琶女放下手中的琵琶,轻轻叹了口气,开始讲述自己的身世。
原来,她本是京城长安的一名歌伎,自幼学习琵琶,技艺精湛。年少时,凭借出众的容貌和高超的才艺,她在教坊中声名远扬。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不惜一掷千金,只为听她弹奏一曲。那时的她,生活奢华,风光无限,每日穿梭于繁华的宴会之间,享受着众人的追捧与赞美。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无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容颜渐渐老去,加上乐坛新人辈出,她的名气逐渐衰落。曾经围绕在她身边的那些人也渐渐散去,门庭冷落。无奈之下,她嫁给了一个商人。本以为可以就此过上安稳的生活,却没想到商人重利轻情,为了生意常年在外奔波,将她独自留在船上。如今,她漂泊江湖,居无定所,生活陷入了困境。
共鸣与创作
听完琵琶女的倾诉,白居易感慨万千。他仿佛从琵琶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两人虽身份不同,但同样有着从繁华走向落寞的经历,都是在这茫茫世间漂泊的失意之人。这种同病相怜的情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让他不禁泪湿衣衫。
回到住所后,白居易久久无法入眠。琵琶女的故事和那动人的琵琶声一直在他脑海中回荡。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歌伎的悲惨遭遇,更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无数人像琵琶女一样,在命运的捉弄下苦苦挣扎。怀着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白居易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琵琶行》。在诗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琵琶女的精湛技艺和悲惨身世,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被贬谪后的愤懑与无奈。这首诗不仅是对琵琶女的悲歌,更是对那个动荡不安、世态炎凉的社会的有力控诉。
政治环境的动荡
1. 藩镇割据的困局
唐代中期,藩镇割据成为危及王朝统治根基的重大隐患。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为尽快平息叛乱,对投降的叛军将领采取姑息政策,就地任命他们为节度使,掌管地方军政大权。这些节度使拥兵自重,在各自辖区内自行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形成了独立于中央的割据势力。例如,河朔三镇(卢龙、成德、魏博)长期不听从中央号令,自行其是,俨然国中之国。
藩镇之间为争夺地盘和资源,时常爆发战争,使得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百姓被迫逃离家园,农田荒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本繁荣的商业活动也因战乱而停滞,交通受阻,贸易往来无法正常进行。城市和乡村满目疮痍,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民众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这种长期的动荡不安,极大地削弱了唐朝的国力,使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2. 朝廷腐败的积弊
与此同时,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丛生。官员贪污受贿之风盛行,卖官鬻爵屡见不鲜。各级官员为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例如,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向上级行贿以获取晋升机会,不惜加重百姓赋税,导致百姓生活负担日益沉重。而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上位的官员,往往缺乏治理才能和责任心,只关心如何中饱私囊,使得政务荒废,行政效率低下。
此外,朝廷内部党争激烈。牛李党争持续数十年,两派官员为争夺权力,互相倾轧,不顾国家利益。他们在政策制定、官员任免等方面争斗不休,使得朝廷决策混乱,无法有效地应对各种社会问题。这种腐败和内耗严重削弱了朝廷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3. 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政治环境的动荡对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负面影响。经济上,由于战乱和腐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农田荒芜,粮食产量锐减。商业活动也受到极大阻碍,城市经济萎缩,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这不仅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也使得政府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救济,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在文化领域,动荡的局势使得文人墨客们失去了安定的创作环境。许多文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目睹了社会的种种惨状。他们的作品风格也因此发生转变,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像杜甫的许多诗作,就生动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普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既要承受战争带来的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又要忍受沉重的赋税和官员的剥削压迫。社会阶层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频繁爆发,虽然这些起义大多被镇压,但却反映了民众对现状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随时可能面临更大的危机。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为《琵琶行》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也促使白居易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
文人命运的起伏
1. 政治漩涡中的艰难挣扎
唐代文人大多怀揣着“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渴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复杂的政治斗争却让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文人往往难以置身事外。牛李党争期间,许多文人因依附不同党派而受到牵连。例如,李商隐早年受牛党成员令狐楚赏识与栽培,得以步入仕途。但后来他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这一行为被牛党视为背叛,从此陷入党争的泥沼。尽管他才华横溢,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辗转多地,沉沦下僚,仕途坎坷异常。
2. 贬谪流放的命运常态
贬谪是唐代文人仕途不顺的常见遭遇。一旦触怒权贵或在政治斗争中失利,就可能被贬至偏远之地。这些被贬谪的文人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承受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如王昌龄,他曾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岭南,第二次被贬龙标。在远离京城的蛮荒之地,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悲愤与无奈,其诗作中也流露出对命运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又如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后又辗转多地任职,长达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才华与机遇的错位
唐代文人中不乏才华横溢之士,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凭借才华获得理想的仕途。一些文人虽然具备卓越的文学素养和政治见解,却因各种原因错失良机。比如李贺,他年少成名,才华出众,然而因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父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从而断绝了他通过科举入仕的主要途径。尽管他满怀报国之志,却只能在抑郁中度过短暂的一生。这种才华与机遇的错位,使得许多文人壮志难酬,他们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4. 社会变迁下的心灵创伤
唐代社会从前期的繁荣昌盛逐渐走向后期的动荡衰落,这一变迁给文人的心灵带来了巨大创伤。在盛世之时,文人充满自信与豪情,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但随着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等问题的出现,社会陷入混乱,文人的理想破灭,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感到迷茫与绝望。他们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和社会的种种弊端,却无力改变现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像韦庄,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覆灭,他的诗作风格从早期的清新自然转变为对时代沧桑、人生苦难的深刻描绘,反映了社会变迁对文人心灵的强烈冲击。
唐代文人在政治斗争中地位不稳、仕途多舛,他们的命运起伏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重要写照。这种经历不仅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轨迹,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白居易在经历被贬江州的挫折后,与琵琶女的相遇引发了他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从而创作出了《琵琶行》这一不朽之作。《琵琶行》中蕴含的对人生苦难的感慨、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正是唐代文人命运起伏在文学作品中的生动体现 。
教坊衰落的现状
1. 制度崩坏与管理混乱
唐代后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中央政权对社会各方面的掌控力逐渐削弱,教坊制度也随之受到严重冲击。曾经严密有序的教坊管理体系逐渐瓦解,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教坊内部管理混乱,官员贪污腐败现象频发。负责管理教坊的官员不再专注于培养和管理艺人,而是将大量精力放在谋取私利上。他们克扣艺人的俸禄,挪用教坊经费,导致艺人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艺术培训所需的资源也极度匮乏。例如,原本用于购置乐器、服装道具等的资金被层层盘剥,使得艺人们在表演时只能使用破旧不堪的器具,严重影响了演出质量。
2. 经济支持的枯竭
教坊的运营依赖于朝廷的财政支持,然而唐代后期,由于藩镇割据、战争频繁以及朝廷腐败等问题,国家财政陷入困境。政府无力再像以往那样为教坊提供充足的资金。教坊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维持大规模的艺术活动和艺人培养计划。许多优秀的教师因薪资微薄而纷纷离职,导致教坊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新艺人的培养缺乏专业指导,技艺水平难以提升。同时,教坊也无法承担大型演出的高昂成本,演出场次大幅减少,艺人展示才华的机会越来越少,知名度和收入也随之降低。
3. 艺人外流与人才凋零
随着教坊的衰落,艺人的生活待遇急剧下降,工作环境恶化。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许多优秀艺人纷纷离开教坊。一些技艺精湛的艺人被达官贵人私下招揽,成为他们的私人乐伎;还有一部分艺人则流落民间,自谋生路。教坊人才大量流失,导致其艺术传承出现断层。年轻一代的艺人缺乏足够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艺术水平参差不齐。曾经繁荣的教坊艺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难以再培养出具有代表性的杰出艺人。
4. 社会地位的下降
在唐代前期,教坊艺人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的表演,深受皇室、贵族和社会各界的喜爱与尊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到了后期,随着教坊的衰败,艺人的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他们不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反而被视为社会的边缘群体。社会舆论对艺人的评价变得负面,认为他们是不务正业之人。这种社会观念的转变,使得艺人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和排挤,生活更加艰难。他们不仅要面对经济上的困境,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偏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