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搞定《教育读本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16: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育读本读后感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主要围绕教育读本中的哪个方面展开,比如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案例分析等。
2. "结构清晰":
- 开头:简要介绍教育读本的作者、内容以及你的阅读背景。
- 主体:分段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每个段落聚焦一个主题。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可能的改进建议或个人启示。
3. "内容充实":
- 引用书中的具体例子、观点或案例来支持你的论点。
- 结合实际,如个人经历、教育现状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 "观点明确":
- 对于教育读本中的观点,要表明你的态度,是赞同、反对还是中立。
- 说明你的观点基于哪些理由,要有理有据。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 避免重复,尽量用不同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6. "批判性思维":
- 不只是简单地描述读后感,更要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 对书中的不足之处要有批判性分析,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案。
7. "尊重作者":
教师悦读成长计划|左海霞:读《爱的教育》悟爱的真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泽市单县蔡堂镇新飞学校教师 左海霞
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翻开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用它那温暖而亲切的话语,轻轻地拂去了我心中的尘埃。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温馨的场景之中,感受着那份纯真的爱与教育的力量。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的经典之作,以小学生安利柯的日记为线索,勾勒出一个个充满爱与温情的生活片段。翻开这本书,就仿佛踏入了一个爱的世界,让人在质朴的文字中感受人性的美好。
爱是冬日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命的希望;爱是大地的一场甘霖,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书中的爱丰富多样。有师生之爱,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即使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始终耐心教导,这种爱如春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助力他们成长;同学之爱同样令人动容,卡隆勇敢地保护弱小的克洛西,他们之间的友情纯粹而真挚,在相互帮助中彰显出人性的善良。还有亲子之爱,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将做人的道理和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孩子,每一封父母写给安利柯的信,都饱含着深沉的爱意与殷切的期望。生活在爱的海洋中,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前行,忽略了身边无处不在的爱。清晨讲桌上可口的茶水,值日时同桌悄悄帮忙擦拭的半边黑板,课间优生帮差生补课,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原来爱真的像书里说的一样,就像呼吸的空气,虽然看不见,却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爱不需要惊天动地,用心发现,伸手相助,让爱的温暖散发着诱人的纯香,让爱的阳光照亮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爱的教育》不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更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心灵之书。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在爱中成长。它让我们明白,爱无处不在,它让我们坚信,只要人人心中有爱,这个世界就会充满温暖与希望。爱存在于每一个微笑、每一次帮助、每一句鼓励之中。我们应像书中的人物一样,用爱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这个世界因为爱而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将爱的力量继续传递下去,永不停息。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生命教育读本:从容的告别|书评
图片来源:Freepik导读: 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本由澳大利亚的医生写给患者及其家属看的生命教育读本。王一方 | 撰文面对衰老、死亡的话题,不忌讳,大胆地去言说是一重人生境界。如鲁迅所言,孩子过生日,只能道喜,预测这孩子将来多么有出息,做大官,发大财,而不能预言这孩子将来会老、会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讥老、憎老、恐老的时代,背负着一个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游戏地说“死”也不难,高兴的极致是“高兴死了”“快活死了”,忧伤的极致是“难过死了”,红白皆为喜事。难的是将衰老与死亡说透彻,说出真意来,这是更高的境界。无论是医生还是研究者,都有着一种莫名的无力感,不是词不达意,也不是词不尽意,因为衰老、死亡的感觉、体验不能完全用客观的科学语言与经济理性去包裹,那是一种依托本能和自然语言的主体感受与生命书写。老和死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本能,无须刻意去干预。按照伊壁鸠鲁的说法,生死不同框,许多事情我们都曾经历过,尝试过,但没有人敢说“我死过”,能言说就不曾死,死了就无法言说。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本由澳大利亚的医生写给患者及其家属看的生命教育读本。一开篇,作者先把自己摆在逝者家属的立场上,叙述了自己的丧亲体验。其实,医生对于死亡的认知不全来自教科书,那些生理、病理规律的揭示无法消解对宿命的无奈,更无法呈现生死别离境遇中的悲伤流淌与心灵开阖;并非教科书的编者不尽心尽力,而是死亡与哀伤的体验实在是太过迷离,生物学知识难以刻画心灵的颠簸与魂魄的跌宕,奈何桥头灵性的张望(灵然独照的境遇)早已超越了技术干预的谱系,遁入价值与尊严的哲学与宗教的星空之中。医生与患者同体(同在),生者与逝者同体(同在),是一种体验生命的别样境遇。如同虔诚的基督信徒“与上帝同在”的体验,不是简单的共情体验,有更多的情感之外的意志、德性、灵性层面的盘桓,最终抵达一种更加澄澈的身心灵交融的境界,因此,人之将逝,其言也善。与将逝者的对视与对话都显得神秘与圣洁,作为陪伴者、见证者、抚慰者、安顿者的家属、医者的心灵也会受到洗涤,随之清澈。从这个意义上看,生命历程中为数不多的与亲友告别的经历是一堂鲜活的生命教育课程,不仅教会我们死亡的无常与不可抗拒,还教会我们生命将要远行时的灵然独照。从死亡(丧亲)体验来反观临床技能与医学目的,作者似乎超然了许多,也显得更为睿智。提问的角度更富有哲理,叙事更加富有暖色调(作者夹述夹议讲了许多鲜活的疾苦与救疗故事)。譬如,作者提出手术究竟是患者的需要,还是医生在探索医疗技术的可能?一位工匠手上有把锤子,就会看哪里都像是钉子,都想抡它几锤,此时的需求方或许不再是钉子,而是抡锤子的人。老人为何会跌倒?究竟是躯体失去平衡,还是老之将至,生命大厦将倾?大厦何时将倾?衰老可能抗拒吗?可以延缓吗?垂而不死的生活值得过吗?为什么许多人都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是赖活有多么值得向往,是赖活很任意,怎样都行,无须刻意去安排,因此,赖活的窗口很大。相反,好死真不容易做到,也就是说,好死的窗口很小。什么是好死,各人有各人的诉求,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社会共识,安乐死就是好死吗?尊严死是好死吗?死在家里是好死还是死在ICU里是好死?都有不足,都有遗憾,因此,有人讲“怎么死都是遗憾!”另外,好死,谁来见证与协助?是医生护士,技术比武,还是亲人绕膝,亲情融融?因此,好死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命垂危之际,心肺复苏(CPR)技术很成熟,立马就能开始,有效无效全在个体造化。此时,要选择姑息(DNR,即不选择积极抢救)却十分不容易,医生的职业行为惯性(永不言弃,1%的希望,100%的努力)需要克服,家属在别离瞬间的眷恋之情(有你在,灯就亮着)需要克制,转危为安、死而复生的奇迹想象需要摒弃,认命的念头要足够强大,才能毅然决然地顺应生命的归宿。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沉浸在事务性的是非、进退纠结中,而是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视野去呼吁建立老年服务体系。作者希望通过体制的协同力去克服各种生死观、医疗观的迷失,去打通临终关怀与居丧期关怀的断裂,去培养更多老年医学专家。这些人不仅是技术精湛的高手,还是精通老年人心理的身心专家。他们也是能够协调老年社会资源,建设适老社区的活动家、管理者,他们还能不断地自我调适,克服共情耗竭、职业倦怠,永远保持一颗敬畏、悲悯的爱心,一份不竭的服务老龄社区的动力,一副献身老年医学的热肠。很显然,旁人的议论不能代替阅读,对于那些家有老人,护理、料理、陪伴、抚慰任务日益繁重,或者自己即将或已经迈入老龄门槛的朋友,这本书值得你们用心细读。当然,如果日后书友们有一个平台,能相互交流心得,则会产生更好的阅读效应。想想似乎有些奢望,不过,身处融媒体时代,任何奢望都可能实现。作者简介: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