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08 2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体育课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体育课的意义、体育课对学生的益处,还是体育课中发生的有趣事件等。
2. 突出个人感受:在作文中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体育课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体育课的内容;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4. 举例说明:在作文中,适当举例可以增强说服力。可以结合体育课中的具体事件、人物或场景,展示体育课对自己的影响。
5.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文采。
6.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体育课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体育课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等。
7. 适当引用:在作文中可以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或相关理论,以增强文章的深度和说服力。
8. 体现体育精神:在作文中要体现体育精神,如公平竞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
9. 注意篇幅:读后感作文篇幅不宜过长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记者高萌)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和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体育文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被赋予着更多精神内涵。北京冬奥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跳脱“唯金牌论”,建立更多元的价值理念;广场舞走红神州,人人都找到自己的舞台;健身、冰雪、马拉松等热潮催生流行文化,转变社会审美与健康观念。
1月12日,在北京奥林匹克景观大道拍摄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体育文化是世界语言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北京冬奥会、南京青奥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落地中国,以体育为桥梁,搭建出文化交流的舞台,这既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也为世界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化软实力助推主场外交。北京冬奥会期间,空灵而浪漫的开闭幕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内心;被称作“工业迪士尼”的首钢大跳台,腾空的青春与沉默的冷凝塔,在时空交错间展示了我国百年奋进的征程;憨态可掬的吉祥物“冰墩墩”,在全球刮起了一股“熊猫风”;冬奥村大礼包中的儿童画作,让各国和地区运动员心生暖意……体育用更温和、更坦诚、更友好的方式打破刻板印象,让一切缥缈遐想化作一个个真实可爱、触手可及的中国故事。
2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与志愿者交流互动。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两届奥运会,一座“双奥”城。从“开门迎客”到“天下一家”,从“我”到“我们”。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真诚热烈依旧,却平添一份游刃有余、自信从容。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常宇说:“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入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希望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希望知道中国的理念和故事,这使我们讲述新时代中国的世界观成为可能。我们要靠讲文化的差异点到讲文化的共同点的方式,展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理念,向世界传播中国认为的共同价值。”
通过体育文化展现更自信、更挺拔的姿态,这源自国家实力的提升,也源于社会观念的转变。
体育文化影响价值观念与审美
体育文化润物无声。十年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社交媒体的扩张以及转播报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着改变。从“唯金牌论”,到如今更加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我们的目光不仅仅再局限于落地一刻与冲线一瞬。
在领奖台外,人们看到贾宗洋与齐广璞“英雄惜英雄”尽显战友情;张雨霏赛后拥抱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那是选手之间的相知和共情;从面包师到单板选手,张嘉豪追寻着一个人的冬奥梦。破除偏见与胜负之间的视野盲区,友谊、执着、坚韧……这些通过体育爆发出的光芒,在看淡输赢的角落里映射着人性的璀璨。
3月11日,北京冬残奥会残奥高山滑雪女子大回转(站姿)比赛颁奖仪式在北京延庆残奥颁奖广场举行。冠军中国选手张梦秋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与此同时,体育文化中天然的阳光健康,也在这十年间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元气少女”杨倩、张梦秋,把领奖台变成小小的时尚秀场;“军神”吕小军的健身日常备受追捧;王霜、水庆霞等两代女足姑娘在球场之外展现铿锵之美。体育所展现出的健康之美与力量之魄,让社会审美逐渐告别“白瘦幼”。在“文明精神”与“野蛮体魄”之间,寻找智慧与健硕的结合逐渐成为人们追捧的主流。
体育文化改变生活方式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实现体育强国梦,需要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体育文化需求。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
2021年6月19日,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市民舞蹈创作大赛决赛在上海城市剧院举行。闵行区江川文化馆舞蹈团队表演广场舞《赤子情怀》。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张艺谋曾说:“人民生活幸福了,才会跳舞唱歌。”据《中国广场舞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场舞爱好者约为8000万人。作为我国独有的体育文化现象,“广场舞”不仅仅是中老年群体健身休闲的方式,也为老龄化时代提供了一种社交问题解决方案。来自北京的退休职工李军国说:“跳广场舞,不光是锻炼,大家热热闹闹凑在一起也能找到青春的感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时,我国提出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此后的每个冬季,塞北乃至全国的雪原都不再寂静。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冬季滑雪、夏季冲浪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4月21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北京冬奥会激发了中国青年冰雪运动热情,18岁至30岁青年成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力军,参与率达37.3%,为各年龄段最高。
2019年1月16日,游客在六盘水市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享受滑雪乐趣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全龄友好,终身运动。体育文化正以健康快乐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回望十年间,体育文化,早已沁润至国家、社会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体育魂之所在。
来源: 新华社
这个寒假,在“双减”与北京冬奥会的双重影响下,不少学生走进雪场,放飞冬奥梦。@视觉中国
“体适能培训寒假班火热招生”“中考体育培训招生”“中考体育寒假提分”……“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一个寒假,各种体育培训广告频频出现,体育培训十分火爆,不少孩子在假期参加了少则一两个多则三四个体培班,一些家长为此付出数千元至上万元的费用。
文/新华社记者舒静、郑天虹、王恒志
“班里超半数同学在校外补体育”
一放寒假,北京家长杨女士就给孩子报了轮滑和游泳班,“学科培训少了,学校看重体育成绩,上个培训班可以强身健体,孩子在家待着老看电子产品也不好。”
类似想法的家长并非少数。寒假期间,很多学生都至少参加了一项体育培训。广州一名初三学生告诉记者,班里有超过一半同学在校外补体育。
北京的曹先生是位体育达人,工作之余喜欢打羽毛球。他发现,德胜门外一家球场的4块训练场地,已完全被培训班的孩子占领。他们大多在6至10岁之间,每班约15人。由于人数太多,场地费也水涨船高,价格上浮30%。
长期关注体培行业的某资本合伙人辛颖认为,体育培训机构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其中,篮球项目规模最大,因为孩子喜欢、家长认可、场地相对易得,更重要的是被列入中考体育选考项目。羽毛球、乒乓球因父母可以参与、陪伴,备受青睐。同时,高尔夫、马术等小众运动市场也日益扩大。
一份2022中国素质教育行业报告分析认为,体育教育受政策利好发展迅速,市场仍在升温。到2023年,我国少儿体育培训市场规模预计将超1300亿元。
很多家长不吝付出。北京多家体培机构推出各类课程大多为数千元,如羽毛球培训40节课7980元。北京学生小米的轮滑课一个假期3000元,游泳私教课一小时300元,一年至少花两三万元,但家长觉得“为了孩子都值得”。
升温是素质教育意识加强和考学功利性诉求
专家认为,体育课外培训市场迅速扩张的背后,是素质教育意识加强和考学功利性诉求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健康中国行动、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深化体教融合……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给体育市场与全民观念带来深远影响。越来越多家长开始接受体育是教育重要一环的理念。
南京家长朱先生平时并不怎么运动,但希望孩子能通过运动强身健体,培养综合素质。从幼儿园中班开始,他就尝试让孩子接触一些体育项目,大班就开始在外上体育培训班,最多的时候同时报了三个项目。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一民注意到,积极效果已开始显现。从教育部开展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来看,学生体质呈向好发展趋势,中小学生尤其突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各省市中考体育分值不断上升。如云南省将中考体育分值提高到100分,北京中考体育由30分提高到70分。
张一民认为,体育并非选拔性考试,更多是水平性测试,且采用“一次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强调渐进性和累积性,目的是推动学生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培养品质。
不少家长将中考体育测试拿满分视为“基本要求”,助推体育“补习”火热。一名北京家长表示:“中考体育成绩越来越重要,为了拿到这些分该花的钱一定要花。”
需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培训治理
1月25日,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明确要加快建成权责明晰、管理规范、运转顺畅、保障有力、监管到位的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体系,依法严格查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双减”工作扎实有效。
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体育局近期表态都强调了对“应试体育”的警惕与遏止。如北京市体育局提出,坚决抵制应试体育思维,将建立体育培训市场“黑白名单”,纠正虚假宣传、焦虑营销等行为。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认为,不当的体育培训会加重学生、家长的负担,扭曲教育初衷。
张一民表示,学校体育教育在“体量”上大幅提升,以往“体育老师被病假”的现象也减少很多,但校内教育受硬件、师资等方面制约,在系统开展教学、满足个体需求及提升学习兴趣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一些中学校长、体育科组长称,部分学生仅靠学校体育课在中考拿高分甚至满分,难度较大。
一位校长算账:“初中一周3节体育课,一学期约50节,中考体育项目那么多,跑、跳、投掷、三大球,体育课上只能教会学生基本技术,一个项目要熟练、巩固、提高,必须课后坚持训练。”体育技能形成也有“20小时规律”,仅依靠课堂练习远远不够。
不少培训机构已与学校开展合作,通过课后服务来为校内素质教育提供有益补充。广州体育学院教授韩会君认为,培训机构要与学校形成互补,考虑多方需求,形成服务链条。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要继续完善课内体育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钟秉枢表示,体育教育专业性强,教学经验不足的教练易造成学生损伤或影响学习兴趣,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培训治理,国家体育总局2021年12月印发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对场地设施、课程、从业人员、内部管理、安全等都做出明确规定。
辛颖认为,科学有效的监管能让行业更加规范。同时,体育教育也不能是暴利行业,不应成为新的负担,未来应更多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为爱好各类运动的孩子服务。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