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考核》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05:26

写作《《考核》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考核》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对考核制度的看法、对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对考核结果的思考等。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考核》这本书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 - 提出你的读后感主题,如对考核制度的看法; - 引出下文正文部分。
4. 正文部分: - 分析书中对考核制度的描述,如考核的目的、方法、过程等; -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考核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优缺点; - 针对书中提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 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如从员工、管理者、企业等角度出发; - 注意论述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读后感主题; - 对考核制度提出展望,如如何改进、如何推广等; - 表达自己对《考核》这本书的感悟和启发。
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
1. 丰富词汇: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文采; 2.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3

《长安三万里》:在追求功名的征途中修炼自我

作者: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龚金平

《长安三万里》作为一部动画电影或许并不适合低幼年龄段的孩子观看,因为它并不追求儿童情趣,而是在表现高适和李白的半生蹉跎中,融入了厚重蕴藉的人生沧桑和岁月感慨。同时,影片在情节设置上也不迷恋因果式线性结构的单纯明朗,而是让处于人生暮年的高适,在即将被吐蕃大军围困的绝境中,向监军徐公公讲述前尘往事,进而展开双线的迂回与缠绕:情节向前溯洄,高适回顾了他和李白聚散有时的全部过程;情节向前进展,观众看到高适如何巧妙布局,绝处逢生,大败吐蕃,迎来人生的翻盘。当情节在“现在”和“过去”不断跳切,这对观众的观影门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长安三万里》剧照

影片虽然选择了动画片的形式,但讲故事的方式比较成熟,历史背景比较宏阔,思想内涵比较深刻,这都不是一个孩子能轻易接受并理解的。影片中虽然出现大量观众耳熟能详的诗句,但我们不能仅仅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感受唐诗传承千年的经典魅力,而应结合诗人的处境和心境,探寻这些诗句中的情绪逻辑和时代隐喻,进而完成对于诗人心路历程的细腻捕捉和对人生哲理的敏锐把握。

高适和李白并非挚友,只是彼此人生匮乏的镜像

一般来说,影片要表现两个人之间情谊的深沉绵远,会强调两人有共同的爱好,有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会在对方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会对对方有真诚的关心和热心的帮助。高适和李白两人看起来情同手足,互相引为知己,但两人实则有太多“貌合神离”之处。在个性上,高适踏实沉稳,坚韧内敛,李白则狂放洒脱,奔放不羁。高适对于李白的放浪形骸心存异议,李白也没有真正视高适为挚友。李白与高适在黄鹤楼离别,相约一年后的扬州之约时,显得颇为诚挚,但一年后待高适真的到访,李白却已经全然忘记了这个约定;李白在长安短暂发迹时,写信邀高适到长安共图大业,等高适满怀期待赴约,李白却沉醉于醉生梦死中,对高适的到来颇为惊愕。这就证明,两人根本谈不上情投意合,心有灵犀。

高适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苦心修炼,只为提升自己;他耿直仗义,默默忍受贫苦单调,但一旦有机会,他会全力以赴,不惜其躯。对比之下,李白虽然才高八斗,实则活得感性和随性,他会在一次碰壁之后洒脱一笑,会在多次碰壁之后消沉麻木,会在偶尔得志时纵情声色,会在内心苦闷时遁入道门,又会在修道无所成之后消极避世,并终于耐不住寂寞投靠叛军。可以说,高适与李白虽然都曾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窘迫与愤懑,但两人实非一路人。

两人之所以会产生一生的羁绊,除了机缘巧合,更因为彼此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匮乏和渴望。高适为人拘谨,心事重重,羡慕李白身上那种潇洒不羁的气度,以及在作诗上似乎毫不费力的才情,因而对李白有着深深的仰慕和钟情。李白为人不拘小节,大开大合,做事缺少定性,思虑过于随性,因而也渴望像高适那样能够沉静专注于内心的渴望,从而成就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因此,我们对于高适与李白之间的友情,不能简单地用性格互补,或者有过患难真情来解释,而应看到两人对人生的态度、对理想的追逐,有着内在的不同。高适作为一个心思单纯坦荡的人,看到李白在扬州的糜烂生活后极为不屑,看到李白在长安花天酒地心生厌恶,看到李白为了改换出身,情愿入赘为婿极为痛心,尤其看到李白不分是非,为叛乱的永王做幕僚而极为震惊。

也许,影片中的李白是谪仙人,高适则是世间的普通人。但是,才情过人的李白,输在没有毅力,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为某个目标锲而不舍的决心,因而有一种浑浑噩噩的虚度;高适看上去木讷笨拙,实际睿智通透,能够一眼看穿永王的狭隘与短视,同时也能在哥舒翰的悲剧中看到一代忠臣武将的宿命,并用极深的思虑布下绝妙之局,并在功成之后将功劳全部让给别人。

影片对于高适与李白,实际上有着明显的褒贬,这不仅是影片对于观众的一种人生警示与告诫,实则也是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之处。依照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只会想到李白身上浪漫飘逸的一面,却无法洞察他人格上的缺陷。或者,我们对于高适的仕途成功,从历史书写中也只会得出“时也运也”的感慨,却无法烛照高适身上的性格优点。影片超越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刻画,揭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而为观众提供了诸多人生况味和启示。

《长安三万里》剧照

高适和李白的半生蹉跎,映照的是大唐百象

既然《长安三万里》的主题并不是礼赞高适与李白的友情,那就说明影片在别的地方藏了机锋,即通过两人的追逐功名之路,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情和内在机理。高适武功盖世,怀有光耀门楣的强烈冲动;李白才华过人,渴望实现人生抱负,但两人过得颠沛流离,人生之路泥泞崎岖,再加上同时期的伟大诗人大多落魄,这足以证明大唐盛世背后的僵硬和腐朽。

《长安三万里》虽然有着非常浪漫恣意的一面,那是关于高适与李白的多次相逢与告别,是李白等诗人在长安、扬州的得意尽欢。但是,影片也有非常敏锐辛辣的一面,那是关于大唐盛世表象之下的腐烂与固化的揭示。虽然,大唐为天下有才之人提供了多种晋升的渠道,如科举、行卷、制举等,但是,李白作为商人之子,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也不可能得到行卷或制举的机会,这就使李白只能在一次次碰壁之后放浪形迹;高适虽是名门之后,奈何家道中落,空有一身武艺和报效国家的忠心,但读书的资质过于平庸,同样不能受到重用。

李白和高适的半生蹇促,实际上就是对大唐的用人制度、官僚制度、文化生态和等级制度的一次近距离观察、体验和透视。由此,我们深深地理解了高适、李白这些人的苦闷,他们为了“上位”,不得不费尽心机,只为在王公贵族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尤其是高适,一度觉得是自己不够优秀,所以回老家潜心求学,奈何虽年岁渐长,仍是一事无成。这说明,李白、高适、王维、哥舒翰这些文人雅士、贤臣良将,只是那个时代的弃儿,他们不受重用,是因为他们不可能进入权力中心;他们受重用,是因为缝补乾坤时需要他们用血肉去填充。可见,影片对于大唐盛世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有志之士的人生浮沉也充满了感慨和同情。

在《长安三万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许多诗人,也可以听到许多经典名句。影片试图表现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境遇中,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要么潇洒,要么孤高,要么放浪,要么忧郁,要么麻木,但一无例外都比较潦倒。这是诗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影片并不想回到历史现场,而想回到诗作创作现场

影片的另一重野心就是回到诗人创作那些名篇的现场,为观众还原某些诗作创作的真实情境,让观众能够更为真切地领悟那些佳句背后的真情流露和深层意蕴。如李白的《将进酒》,是他通过道士考核之后,与众友人纵情饮酒时所作;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表达的是他在流放路上遇到大赦的轻快心情;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亦来自他的亲身经历……如此一来,我们明白,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绝不仅仅有工整的对仗、华丽的词藻、绝妙的修辞,也不只是抽象的文化传承,而是融注了诗人的诸多人生感悟和世事感慨,当然也折射了诗人丰厚内蕴的情感。它们才是这些诗作的灵魂,也是这些优秀文化的内在血肉和筋骨。

影片中,黄鹤楼多次被毁,但高适觉得不必悲伤,只要那些诗句还在,黄鹤楼就会在;同理,只要那些有关长安的诗句代代相传,长安就永远不会消失。但是,这些散落在诗、书中的时代印迹,终究会随着一次次的传播而变得轻浅和模糊,最后成为空洞的文化名词。在此背景下,《长安三万里》的创作就极具诚意和野心,分明想穿透历史的尘埃,让观众与诗人完成心灵交汇和情感共鸣。

当然,影片在大军被困的惊心动魄形势中,让高适向徐公公讲述他与李白的往事,固然可以营造节奏和氛围上的强烈对比。但是,由于这段回忆涉及的人生经历太长,这些经历又过于跌宕起伏,节奏或舒缓平静,或张扬豪放,或痛苦憋屈,与超叙事层的情绪实在相差太远,气质上难以统一,难免会让观众觉得,高适所讲的内容有些琐碎,节奏拖沓,又缺少相应的冲突和张力,松散冗长。同时,对于高适在超叙事层的布局,由于铺垫得不够,没有留下伏笔,许多细节交代得不清楚,当高适突然运筹帷幄时,会让观众觉得最后的转折和揭秘显得有些突兀。更重要的是,徐公公作为唯一的听众,出场有些仓促,观众在对徐公公了解有限的背景下,也难以估量高适所讲的故事对于徐公公的内心触动,最后只能由徐公公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此外,高适的讲述分成了几条线索:高适致仕的坎坷,高适与李白的友情,李白洒脱悲情的一生,大唐边关的困境,等等。在这种多线索的交织中,固然可以体现一定广度的社会辐射面,但同时也容易使叙事失去焦点,最终流于平淡散乱。

当然,这些不足都不足以折损影片的光芒。《长安三万里》看起来是由无数诗人、诗句包装起来的大唐悲歌,是由时代的盛极而衰作为背景勾勒的友情绵延轨迹,但影片明显更着力于刻画中国文人的风骨,咏叹中国文化中那种刚健质朴的家国情怀和个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不朽。影片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切片,让观众由高适的眼睛,去发现大唐内在的诸多弊病,还可以作为一种人生范本,让我们把李白和高适作为一反一正的两种人生答卷,得到诸多人生警示和借鉴。(龚金平)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白居易:一个人的成长,就是杀死心中的孙

文 | 画屏 · 十点签约作者

一个深秋的夜晚,月色溶溶,浔阳江边的芦花一片惨白。


孤独的诗人送别朋友,黯然神伤之际,一阵琵琶声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嘈嘈切切,珠落玉盘,诗人惊叹在这穷乡僻壤竟然还有技艺如此高超的琵琶女。


了解到琵琶女的遭遇后,失落的诗人再也难掩内心的悲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挥笔而就,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琵琶行》的问世,奠定了白居易在我国诗坛不可撼动的地位。


只是,此时的他再也不是那个庙堂之上直言敢谏、针砭时弊的狂傲诗人了,取而代之的是谨小慎微、明哲保身的江州司马了。


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白居易的人生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有人说,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渐杀死心中的孙。


如果白居易能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深有同感吧!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


三岁识字,五岁诵诗文,十来岁就能做诗,十六岁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流传千古、让文坛前辈顾况刮目相看的佳句。


29岁中进士,古人一向有“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后,白居易曾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春风得意之际,美好的前程也在向他招手。


34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长恨歌》,妇孺皆知,相对于杜甫死后文学价值才被发现,白居易早早就享受到诗歌带来的盛名,这无疑是一种幸运。



因为才名,白居易很快得到了皇帝的赏识,36岁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令,做机要秘书。


宴会时,他以亲密的姿态坐在皇帝身边,百官之上,无上荣宠。


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左拾遗,也就是言官,左拾遗品级不高,却是不经吏部由皇帝亲自考核的近臣。


从无依无靠,到傍上京城里最大的靠山,白居易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他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表达了自己受宠若惊,甘愿粉身碎骨也要报答皇帝的心情。


那时候的白居易,人生一路开挂。生活不曾对他露出青面獠牙,才华和好运的加持,也使得他一腔热血,自信满满。


他想振翅高飞,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想匡扶社稷救济苍生,那时的他简直就是一个四讲五美三热爱的大好青年。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身为拾遗,白居易想通过建言献策,使朝政清明,国家中兴,实现自己身为人臣的价值。


这时期,他写下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他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揭露掌权者对人民的巧取豪夺;


他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老百姓,揭露沉重的赋税徭役造成人们的贫困;


他写“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的折臂翁,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他不但自己写,还大力推行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反对无病呻吟,他要担负起历史赋予文人的使命,关切现实,改造社会。


此时的白居易,就像没有带上金箍的孙,胆大包天,无所畏惧,想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他不但写诗,还频繁上书言事,眼里不揉沙子,直言敢谏,宁折不弯。


当时朝廷贿赂成风,淮南节度使王锷有钱有权,他不停地给皇帝身边的宦官送礼,想做宰相。


白居易上书,做宰相的人要有贤德,这人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这样的人做宰相,能治理好天下吗?


白居易勇于进谏,且说的事合情合理,大多数时候皇帝都听取了他的谏言。


但年轻气盛的白居易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有时候连皇帝的面子也不给。


唐宪宗甚至私下抱怨说:“白居易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现在却屡屡说我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真是让人无奈得很!”


后来,皇上找了个机会,把白居易从言官的位置上掳了下来,可白居易却改不了直言敢谏的“毛病”。


生活像一只潜藏在暗处的野兽,渐渐伸出利爪,伺机而动,而白居易却没有嗅到危险的气息。



公元815年,一个晨曦微明的清晨,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刺杀身亡,消息传来,朝野沸腾,龙颜震怒,何人如此大胆,竟敢在天子脚下刺杀当朝宰相?


唐宪宗下令严惩,可查来查去也没有找到幕后真凶,此事该怎么了结?文武百官惶惶然聚在一起,沉默不语。


这时,白居易站了出来,他责怪办案官员办事不力,并要求追查到底,严惩凶手。



其实,这些官场经验丰富的老臣们心里明白,宰相被刺杀背后的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


武元衡被召回长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削藩,当时藩镇节度使手中权力过大,不服从朝廷的调遣,这次削藩就是朝廷和藩镇之间的较量。


这些大臣谁也不敢吭声,一方面避免成为下一个武元衡,另一方面他们私下里也接受了各方节度使不少好处。


白居易的突然发声,使这些没有头绪的朝臣找到了台阶,他们开始纷纷攻击白居易。


此时的白居易已经不是左拾遗,没有资格插手这件事。


最终,白居易被扣上一个越级奏事的罪名。



这些人还不罢休,又有官员站出来,弹劾白居易不孝。


之前,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有人怀疑这是谋杀,审来审去,白居易的家丑被公之于众。


原来白居易的母亲有心疾,也就是精神病,时常大喊大叫,有时发狂自戮,甚至会抓着菜刀乱跑,这次家人没看住,掉进了井里。


母亲的死,对白居易来说,是心中至痛,对别人来说,是攻击的把柄,是笑料是谈资。


此时,有人又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弹劾白居易在守丧期间写了《看花》和《新井》,这样毫无孝道的人,应该赶出朝廷去。


墙倒众人推,就这样,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之贬,对白居易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表面上看,是武元衡事件带来的灾难,但真正的原因还在于白居易之前写的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早就引起了权贵们的忌恨。


然而,不管是写诗还是进谏,白居易的初衷都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可因为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他一直不被当权者所容。


当朝的权贵一方面依靠白居易的声誉利用他,另一方面又无情地排挤他,打压他。


无端被人陷害,伤疤无情被揭,当白居易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水来到江州时,他的内心懊恼不已,愤懑不平。


这时的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现实的残酷,朝廷宦官专权,大臣内斗,皇帝不理政事,想凭一己之力匡扶社稷,使大唐恢复昔日的繁荣,无异于蚍蜉撼树。


改变不了现实,只能改变自己。



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为了抚慰受伤的心灵,为了能从容应对从庙堂到江湖的生活落差,白居易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他表现得乐天知命,闲适恬淡。


庐山脚下,他青衫白发,纵情山水,广结好友,喝酒,学佛,写诗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建功立业的梦逐渐远了。


以前的他宁愿得罪权贵,也要仗义执言;后来的他渐渐变得明哲保身,不问世事。


与其和生活较劲,遍体鳞伤,不如学会接受现实,保全自己。


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终于还是被生活戴上了金箍,在撞得头破血流之后,磨平了棱角,消融了豪情,学会了妥协,学会了收敛,学会了保全。



抛却诗人的光环,白居易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普通人的缩影?


年少轻狂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远去,愤世嫉俗随着阅历的增长逐渐平淡,万丈豪情随着社会的锤炼逐渐冷却。


人到中年,发现很多事情的结局,和我们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适当妥协,向生活弯腰低头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



为正义和理想献身的人固然可敬,但普通人拼尽全力想过好自己安稳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比李白晚年卷入政治漩涡,杜甫一生穷愁潦倒,白居易一生有钱有闲,以75岁高龄寿终正寝,这是幸运,也是智慧。


有人说,人生有三把钥匙:接受,改变,离开。


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进退适宜,取舍有度,是认清现实后的通透与达观,是经过磨砺后的成熟与智慧。


作者 | 画屏,期待在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图片 | 《妖猫传》剧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