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09 1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诗集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开始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诗歌的整体风格、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展开,还是针对某一首或几首诗歌进行评价。
2. 诗歌背景: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内容:详细描述诗歌的内容,包括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情感、意境等。在描述过程中,注意突出诗歌的亮点和特点。
4. 诗歌艺术手法:分析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布局等,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以及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5. 诗歌情感: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思念、孤独等,以及这些情感对读者的触动。
6. 诗歌主题思想:分析诗歌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如人生哲理、社会现象、自然风光等,以及这些主题思想对读者的启示。
7.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悟,谈谈诗歌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从诗歌中获得的启示。
8. 评价与建议:对诗歌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议,如改进之处、创作方向等。
9.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
【光的回响】
作者:梁静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诗人田间是安徽人,长期在河北工作,燕赵大地的风土人情无形中在他的诗句之间流淌。作为一个河北人,我从读他的第一首诗开始,心中燃烧的感觉就从未变过。田间的诗歌永远充满激情和力量,像一团火焰一样在时代中燃烧着。
田间的诗歌不任凭情感带着飘荡,不拘束于概念的塑形,完全扎根在土地上,扎根在那片有着农田、牧群和朴实人民的土地上。从前线冲锋的战士到后方送粮的百姓,从母亲含泪的怀抱到敢死队中含笑牺牲的孩子,田间怀着纯粹的爱和真挚的同情,与祖国的山河大地、万千百姓感同身受着。他就站在他们中间,并不是以诗人的身份。这已经不仅仅是作家对人民的共情了,我所感受到的,是来自人民之中,融化于人民之中的呐喊。在踏实、具体的生活中,在对人民大众立场的坚守中,他的诗歌呈现出速写一般的黑白色调。那些来自日常的诗情,用确切的形态袒露出真诚的呐喊。这呐喊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声音,为我们保留了历史鲜活样貌的一角。
田间的诗歌不回避凌辱和牺牲,为我们呈现出旧中国被奴役的每个侧面,坦露它所经受的伤害,可也常常让我们仍能看到希望。作为这段历史的旁观者,光明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必然,所以这希望在我们看来是有根据的,甚至是理所应当的。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田间所处的正在进行时的历史中,他对于光明与希望的信仰坚如磐石。“我们/必须/拔出敌人底刀刃,/从自己底/血管。”这种力量我体会得到,我相信所有被这片土地哺育过的人都体会得到,这是对当时中国最真实的描绘,是历经百年之后我们依然历历在目的痛苦。我想田间之所以能被称作是伟大的诗人,也许就是因为他有勇气直面痛苦,并竭力承受它,然后用这些痛苦作为底色想象出了希望的模样。“我们/今天呵,/生活在长长的公路上,/等候,/血液/煮沸着胸膛。/等候/世界/铺起了阳光。”那个时代用痛苦点燃起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一代代传承至今。直到今天,这苦难中凝聚起的信仰依然坚固,这团希望之火也依然在燃烧。
是的,田间的诗歌中充满了希望,我愿意把这苦难中不竭的希望同样称之为“浪漫主义”。这种浪漫同样具有时代的强力,如战鼓一般敲响在人们心上,不断鼓励着万千民众投入到正义的反抗中。他在诗歌中大喊着“去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底/军队”,坚决保卫我们的土地“决不能/让敌人来霸占!”,呼吁亲爱的同胞“看到那种景象,/你就该想到/——要为死者复仇!”……这些站在苦难之上的呐喊是一个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力召唤。这力量中包含着坚定、愤怒。愤怒来自敌人的残暴,更来自对祖国大地深沉的爱。“我们一定要/高举双手,/迎接——自由!”是因为“在中国,/人民底/幼儿,/需要哺养呀,/人民底/牲群,/需要畜牧呀,/人民底/树木,/需要砍伐呀,/人民底/禾麦,/需要收获呀!”田间在诗歌中告诉我们,是这些爱,让我们如此坚定。这种爱完全走出个人狭隘的空间,关乎一个民族的文明,是包容、粗犷而富有生命力的存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对正义的坚守。
田间诗歌中燃烧着的激情并不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依然没有停止创作,为祖国大地的新变化而继续歌唱。“革命者怎甘止步,/建设者哪有终程。/祖国,/前行前行再前行。”田间的诗歌随着祖国和时代的脚步一直在前行,那些深入人民群众的长短句为我们不断奏响奋进的战歌。
我会被这些诗歌反复感动,但有时也听见有声音说这样的诗歌不合时宜。我部分地承认,它们产生的年代和当下这个时代有距离,但是距离并不能削弱这段历史的重量,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忽略或者忘记。我想,这些诗歌提醒我们记住的不只是敌人的刺刀,更是中华民族坚定前行的精神力量。在读诗歌时我不断回忆起曾经的南京之行,那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度过的傍晚。这个纪念馆的全称很长,我当时问导游:“为什么不能直接说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呢?”那个南京人告诉我:“因为我们纪念的不是屠杀,是同胞。没有人会纪念屠杀。”我在那个漆黑的水滴馆里沉默了很久,想着这句话。那里每十二秒落下一滴水,代表一个同胞的离去,我从未那么真切地感受过历史的重量。我们不能省略这些历史及其被记录的细节,那些鲜活的生命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我们得知道,曾经有一个时代,我们的同胞经受着苦难,而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在时代中奋力燃烧着。
我读这一首又一首的诗歌时,都会有再一次从纪念馆走出的感觉,那种充满激情和力量,抑制不住地想要投身于生活的感觉。诗歌中燃烧的时代火焰永远不会熄灭,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定会如《给战斗者》小序中所言:“我,不要只记得过去,更要紧的是前进,和人民,和生活一同前进,并要努力做新时代的主人!”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2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来源:华声在线
刘晓平
2021年小寒之际,原《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先生,给我签名赠送了他刚刚出版的诗集《脆响录》。我于春节前夕收到,整个春节期间,他的《脆响录》一书,便成为我的精神食粮。
看任何书,我有个习惯,喜欢先看序或评论文字,看他的诗集我亦是如此。我首先看了林莽和路也两位的读评文章。林莽和商震,是同事亦是朋友,他俩是知根知底的人。林莽给予《脆响录》的评价,我不妨摘一段话于此:商震的诗我是熟悉的,我以为他的诗有两个特点:一是好读,但内涵并不简单。他用口语的方式写作,每首诗中都体现着心灵的机敏和独有的体验发现。二是简洁语言背后的驳杂与丰富。他将生活的体验和文化的经验,用灵动而直接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评价是诚恳而有分量的,但他读评的题目却是借用作者一首诗中的诗句:依水而居/用火煮食/火离不开水/人就生活在水火之间。他的标题就是《在水火之间》。他俩是同事加朋友,更是诗友,林莽老师是诗界的高人,也是评诗大家,我毫无疑问地相信他的妙用之意。
商震老师主持《诗刊》工作多年,他沉淀的是思想,激活的是灵感,写出的作品总给人以明澈和包容,在读者回味与品读时,从五味杂陈中分享,随之而来有种会心一笑的审美通感。
如:弃我而去的人我不会再原谅他/我割舍掉的人已经被我忘却/从少年到老年是不断滤去泥沙的水/最后只剩一汪清亮的孤独。但这种审美通感是带着忧伤的,而我喜欢盲目的高兴,我想在此与商震老师共勉:人生涅槃,不会“只剩一汪清亮的孤独,更有夕阳下的虹桥与多彩。”尼采说:“上帝死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诗人活着,您是一位诗人,您是经历过时代与现实的人,您是一位有可能写出意味与思想的人。
林莽老师最后说明了他之所以用“在水火之间”作为读评的题目,是因为他认为您是经过了某种历练并认真面对现代艺术蜕变的人,才写出本诗集中时代特色的体验与感受。诗人是不甘做说谎者、献媚者、人云亦云者,不甘做一个陀螺一样的被驱赶的无中生有者。
路也是诗人亦是教授,但他《在这样的孤绝时刻》一文中,他更多的是从诗歌理论、诗歌本质、诗歌语境等方面,谈他的读后感。他领会到诗人在写作《脆响录》的过程中,一方面,诗人有着“为让真相裸露而把窗纸一层层捅破的快感……体现了自由意志的强劲和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敢”;另一方面,整个诗集的写作过程,也是诗人自我救赎的过程,诗歌有一条既严守秘密又泄露秘密的通道,进入人的灵魂和意识的最深处,使痛苦升华并得以放射出诗与思想的光辉。这一点无疑是他最体悟到诗人心灵的地方。
但是,我这个人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通读全文,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看到标题,就想起小时候玩过的摔炮,那是只需要那么随便一扔一摔,就发出“劈啪”的爆炸声,脆响脆响的。而我在通读了本诗集后,确实找到了脆响的感觉,且萦绕于脑际。如:有人说纸里包不住火/那一定是世俗的纸/我看到写满诗的纸上/都藏着熊熊火焰。如:东海岸和西海岸见不到面/可水底下的土地/是连在一起的/多像一场隐秘的爱情。如:传说万圣节的夜晚/鬼会回到人间/而我看的/都是人类戴着面具装鬼。如:参加一个国际诗歌交流会/我听到一半就离席了/不是早退而是听不懂/我不允许自己不懂装懂。如:那么好的月亮圆着圆着就缺了/那么白的荷花开着开着就枯了/那么锋利的刀刃闲着闲着就锈了/那么豪迈的语言说着说着就假了。
一句话:诗集中的诗句,如梵音缭绕,久久不绝,是生活的也是哲理的!
(《脆响录》 商震著 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